高中历史学霸一轮复习学习经验笔记.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941455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45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学霸一轮复习学习经验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高中历史学霸一轮复习学习经验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高中历史学霸一轮复习学习经验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学霸一轮复习学习经验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学霸一轮复习学习经验笔记.doc(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霸复习笔记先秦(-前221年)一朝代更替原始社会(-前2070)奴隶社会:夏 (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商 (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 都城:殷(今河南安阳)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 都城:镐京(今西安)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三特征表现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a. 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宗法制

2、: 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 政治隶属)作用: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b. 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作用:

3、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c. 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 内容 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阶级: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法家思想 直接原因:秦国落后,秦孝公要求变法 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作用: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中央集权的雏形。经济: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农业: 精耕细

4、作的生产模式生产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力牛耕、水利工程:芍坡 -春秋 楚 淮河 都江堰-战国 秦 长江 郑国渠-战国 秦 关中耕作方式:千耦齐耘(春秋)-个体农耕(战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产生条件:生产力的发展,铁力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 特点: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合作 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作用:使农民有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后来到明清时期,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土地制度:公有-井田-私有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生产力发展 荒田变为私田 各国的

5、税制改革 商鞅变法 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导) 来源:土地兼并(战国后成为最主要来源) 奖励军功 公田变为私田 君主土地私有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手工业:原始:丝织 陶器;夏商周:青铜 丝织 漆器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官府垄断,工匠身份世袭。春秋战国:冶炼生铁和钢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世袭强制劳动雇募制(唐)特点:原料由官府调拨,产品不入市场,供皇室使用缺乏竞争 技术水平高强制劳动 作用:为细密分工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私营手工业:发展原因: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特点:商品投入市场,孕育资本主义萌芽 作用:促进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家庭手工业

6、:特点:自给自足、分散经营、技术落后 影响:稳定小农经济 阻碍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发展商业:原始:物物交换(原始社会分工出现,生产力发展)商周: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贝币)已经产生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私商 金属铸币(金银铜) 都会(楚都:郢 齐都:临淄)战国:重农抑商原因:A生产力水平低B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C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税收(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稳定社会秩序(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D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通性大的特点与统治者强调中央集权思想矛盾。过程:战国 汉 唐 宋 明清(见必修二)评价: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

7、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大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后期: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基本形成(科技、汉字、文学、艺术、史书、思想)a) 科技:A 天文:殷商,日食的最早记载 春秋,彗星和哈雷彗星在前613年记载于春秋,最早 战国,甘石星经 B 数学:春秋,九九乘法口诀 筹算法 C 医学:黄帝内经编纂于战国(成书于西汉) 扁鹊“望闻问切”四诊疗法 D 司南b) 汉字:甲骨文(商)-金文(西周)-小篆(战国秦李斯)c) 文学:诗经孔子 从西周到春秋中期诗歌,开现代主义先河,是诗歌 形成的重要标志。楚辞,开浪漫主义之先河。d) 艺术:戏曲:傩戏绘画:新

8、时期时代,岩画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e) 史书:春秋孔子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尚书孔子 记载了上古时期的官方文件f) 思想:A 对自然的认识神秘 代表:周易 礼记(反应等级观念) B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背景:社会处于转型中,表现在经济: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铁力牛耕的出现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士大夫崛起。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科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士 诸侯国:为富国强兵,而礼贤下士。 代表:孔子老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孙膑(主张见书)秦汉(前221-220)一朝代更替秦 前221-前207楚汉战争

9、 前216-前202 性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西汉 前202-8 长安新 8-25东汉 25-220 洛阳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三特征表现政治: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和发展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秦朝统一:条件: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 商鞅变法后秦实力最强 秦始皇个人招贤纳士 秦的外交政策 过程:灭六国、北击匈奴修长城、南攻越族(桂林 南海 象郡) 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封建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秦巩固统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经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车同轨、土地私有 文化:书同文、焚书坑儒教育: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愚民政策西汉:发展:

10、汉初与匈奴和亲 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卫青 霍去病)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原与西域联系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秦建立 措施(皇帝制 三公九卿 郡县制 考核官吏 秦律)西汉巩固 措施(内外朝 刺史 推恩令 郡国并存 酎金夺爵 赋役之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巩固 措施(尚书台)经济:小农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 秦: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汉:农业a.修养生息:原因:民生凋敝 指导思想:黄老之学 结果:文景之治 b.重农抑商:汉高祖:不允许商人购买土地穿丝绸,收取重税汉武帝:均属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 c.田庄经济:特点:自给自足,聚族而居,豪强私人

11、武装, 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魏晋南北朝豪强发展为士族) d.租佃制普遍 演变:战国产生,汉代普遍,宋代仅次于自耕农,明清普及全国 原因:土地私有 土地兼并 作用:佃农对地主依附关系减弱,生产自主权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e.工具:犁壁 二牛抬杠式犁耕 耧车(播种工具,提高了播种效率) f.水力:坎儿井 漕渠 白渠 g.技术:轮耕、代田法 手工业 (西汉)煤作燃料冶铁 (东汉)水排 鼓风冶铁 丝国 (东汉)青瓷商业:丝绸之路 条件:丝织业发展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新纪元 汉武帝反击匈奴,接触匈奴威胁 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西域往来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天山南北中

12、亚安息(今伊朗)大秦(罗马帝国) 城市繁荣 特点:城市中设专门贸易区市坊分开,受政府严格控制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职能不明显 主要城市:政治中心:长安 洛阳 丝绸之路:敦煌、楼兰、龟兹、于阗、莎车、疏勒 统一货币:汉代五铢钱(汉武帝唐高祖)文化思想: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秦朝:法家思想是统治思想,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原因:在社会转型之中,新兴地主阶级要采取强制手段确立自己的统治; 秦统一后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汉代:汉初黄老之学 原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减少徭役和兵役,减轻刑罚) 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内容:治身(养生) 治国(无为而无不为 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发挥人

13、的主观能动性) 作用:西汉经济恢复和发展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要开拓大一统;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发挥,使其更加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新儒学理论:(依据公羊春秋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提出统治者应实行仁政)以德为主以刑辅政 三纲五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用: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儒学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主流地位。 董仲舒新儒学与春秋战国儒学的关系: 继承:仁、礼、德、民本思想发展: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科技A.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B

14、.天文学:东汉张衡浑象仪 地动仪 地圆说C.数学:九章算术标志我国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计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D.医学: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治疗的基础东汉华佗 麻沸散 五禽戏文艺汉赋:司马相如乐府诗:代表孔雀东南飞特点:语言通俗,反映人民生活书法:秦篆汉隶绘画:汉代的帛画盛行,代表:长沙马王堆中的帛画、砖画、石画魏晋南北朝(220-589年)一朝代更替三国(220-265)魏 曹丕 洛阳 265 司马炎建立西晋 都城洛阳 (221-263)蜀 刘备 成都 263 魏灭蜀(222-280)吴 孙权 建业(今南京)280 西晋灭吴,完成短暂统一西晋(265-316)十六

15、国(304-439)(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北朝(439-581)东魏北齐(灭于北周) 西魏北周(灭于隋) 东晋 (317-420)建康南朝(420-589)(宋齐梁陈灭于隋)隋(581)二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三特征表现政治朝代更替频繁北方战乱多(西晋八王之乱,在黄河洛阳一带),南方相对稳定。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的典型途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社会矛盾尖锐;柔然强大的威胁。 内容:均田制(赋税制度:租调制)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付大批的无主荒地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兵役。影响:抑制土地兼并。三长制: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

16、构宗主都护制,改行三长制;设里长、邻长、党长,即三长;三长直属州郡影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任期考核制迁都洛阳 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繁荣的景象;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经济农业:北方:由于战乱,北方生产遭到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南方:发展,和北方趋于平衡。原因: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根本)。南方相对安定,战乱少;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各族人民共同劳动;表现:稻麦兼种水路互补的作物体系初步形成;耕地面积和

17、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发展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南方出现大城市,如建康。作用: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手工业:灌钢法(南北朝):表明我国冶铁技术的进步 白瓷(南北朝)商业:总体来说不活跃,但南方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 北方: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 南方:建康(南方社会相对稳定)文化思想:A. 儒学出现危机,玄学盛行。 原因:社会动荡,人们寻找精神寄托,转向求佛求道;儒学本身弊端。 表现:佛道盛行;儒学弊端。B.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文艺:书法: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出现士人群体,特立独行。 特点:表现个人意境,具有写意性。 代表: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绘画:魏晋南北朝出现凸显个性

18、的文人画。特点:注重写意及个性表达。 代表: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文学:骈体文 注重对仗排比,文采华丽。科技:数学:祖冲之(南朝)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之久。 农学:贾思勰(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农业、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宝贵思想。隋唐(581-907年)一朝代更替隋:581年 定都长安 589年 灭陈完成统一 618 年隋炀帝被杀 (秦与隋的相同点:秦与隋都结束了分裂局面,完成大一统;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为后世提供经验借鉴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科

19、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使汉、唐成为古代文明繁荣发展的时期,都有重大的工程建设秦:长城;隋:京杭大运河;都是短命王朝)唐:618年 李渊 定都长安 907年 亡于后梁(节度使篡权)开始了五代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繁荣鼎盛时期三特征表现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唐疆域:东北至黑龙江库页岛地区,西到中亚咸海地区,东到大海,南到南海。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 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唐中期后出现藩镇割据)三省六部制演变:魏晋南北朝提出隋发展唐完善(太宗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将尚书台改为尚书省,设中书省和门下省 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

20、行 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科举制:演变:世袭制(战国以前)按军工授爵(战国)察举制(汉代 自下而上推举,下级向上级推选,标准为才、孝、廉;东汉后以孝廉为主)九品中正制(三国 最初按才能,后按门第,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兴起)科举制(隋文帝建立科举制,隋炀帝创进士科;唐朝太宗设进士科和明经科,武则天创武举、殿试,玄宗用高官主考;宋朝发展,经意策论,糊名制,三级考试;明清衰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缺乏创新精神,人们成为皇帝的奴仆,阻碍社会进步;1898年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改试策论;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产生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本) 士

21、族地主的腐朽,庶族地主的壮大 庶族地主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评价:明清之前(积极作用为主); 积极:打击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诗歌的繁荣 消极: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明清以后八股取士,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工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人缺乏创新精神,阻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进步,使中国落后于西方。衰落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 原因:A.安史之乱(直接原因)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755-763), B.节度使(唐在地方设的最高行政长官)权力膨胀,地方财政不再上缴中央,节度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经常发动叛乱。 危害: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使唐日趋衰落。经济农业:

22、均田制,租(庸)调制内容:隋沿用孝文帝的均田制,变足调为租庸调。庸:纳绢代役;唐朝庸没有年龄限制。 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纺织:缂丝陶瓷:A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也称“邢白越青”邢窑(河北)白瓷,越窑(浙江绍兴):青瓷 B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成产部门 C唐三彩:黄、红、绿;造型多为马、骆驼手工业经营:官营手工业出现雇募制;私营手工业发展,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业:发展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政治上的统一; 唐时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动,官商分利,海外贸易;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发展表现:出现了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外商多,阿拉伯

23、、波斯商人到中国,往来频繁;对外贸易发达,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陶瓷之路出现的原因: a唐朝经济繁荣;b陶瓷业发展;c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e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鼓励海外贸易;f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g唐朝对外交往密切。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特点:广泛的对外交往,与各国交流; 同亚洲国家交往最密切,重点在朝鲜、日本、东南亚; 唐政府兼收并蓄,吸收外国先进事物,促进世界文明进步。形势:人员往来:遣唐使、留学生、商人;宗教往来:伊斯兰教在唐时传入中国(元更广泛), 拜火教(波斯) 佛教:玄奘取经原因:唐朝政治强盛,经济文化先进,吸引各国学习、贸易

24、;对外交通发达:陆上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向西到西域,向东到日本;海上交通以广州(至东南亚)、扬州登州(至日本)为中心。疆域辽阔,民族关系融洽对外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政府政策。 影响:对亚洲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促使唐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货币上,废五铢钱,通行开元通宝城市的繁荣:城市 特点:城市中贸易场所有时间、地点的限制;政府统一管理,严格控制,县以下禁止设市;坊市制;政治中心、军事重镇;长安城布局:宫城在最北,体现皇权至上(坐北朝南)市坊分开,有专门的贸易场所,体现政府对贸易严格控制。代表性城市:安史之乱前: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安史之乱后:扬州、益州、长安、洛阳(体现了经济重心

25、南移)丝绸之路:敦煌、龟兹、疏勒交通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文化:领先世界、全面辉煌、兼收并蓄、影响深远原因:经济高度繁荣;国家统一强盛,政治稳定;统治者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对外交往频繁,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思想:三教合一: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道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文学艺术:书法: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草书:张旭、怀素唐代书法艺术达到高峰,最能体现盛唐特点的是楷书。绘画:吴道子(唐)吴带当风唐诗: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原因:经济繁荣;政治统一;科举制;继承

26、前人成果;开明的文化政策;受各民族和外来文学艺术的影响。代表:边塞诗:王昌龄 豪放派、浪漫主义:李白 山水田园派:孟浩然 现实主义:杜甫、白居易科技: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唐)金刚经火药:孙思邈(唐初)丹经记载火药配方,唐末用于战争。天文历法:僧一行 测量子午线长度 世界最早;僧一行 梁令瓒 黄道游仪宋元时期(907-1368年)一朝代更替五代(亡于北宋):黄河流域,相继出现 梁唐晋汉周(907-960)十国(亡于北宋):南方 相继或并立十个政权,其中一个在山西(907-979)北宋:(960-1127亡于金)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与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契丹)916-1125亡于金 西

27、夏(党项族)1038-1227 都城今银川 元昊建立 亡于蒙古 大理:唐后一直存在,亡于蒙古 金(女真)1115-1234 完颜阿骨打建立 亡于蒙古南宋:(1127-1279亡于元) 于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大理、金、蒙古政权(元)元:(1271-1368) 1272年迁都:上都大都(北京) 1279年完成大一统(完成统一的朝代:秦晋隋元)二 阶段特征:中华文明在隋唐文明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三 特征表现政治:国家政权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并立B.北宋的局部统一(979年) *北宋为何无法完成大一统: 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国家积贫

28、积弱; 采取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需外等政策;少数民族政权刚建立,处于上升阶段,力量强大;民族矛盾激化。 C.王安石变法:背景 ;内容:影响:原因D.元的大一统:1206年,铁木真被尊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60年,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 1271年,改国号为元 1272年,定都大都 1279年,灭南宋E.忽必烈改革:北京:内容: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加强 北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影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中央集权加强;造成三冗。 元:中央:一省制(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 地方:行省制(行中书省)、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澎湖地区)、通政院(驿站制度、传递公文)

29、经济: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江南发展迅速,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农业:宋土地兼并严重:北宋初不抑兼并;租佃制仅次于自耕农;南方经济发展:北宋定都汴京,通过汴水运粮,说明北宋立国靠东南地区的财富。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地位确立,南方经济重心。(天下粮仓:苏湖常秀-浙江嘉兴)南方农业发展原因:唐安史之乱后,南方开始北民南迁; 南方相对稳定; 统治者的重视; 政治中心南移手工业:金属冶炼:北宋:煤普遍使用(汉开始) 南宋:焦炭开始使用(明普遍)纺织:宋:棉花种植从边疆传到内地。元:黄道婆发明了“捍弹纺织”的工具脚踏三锭纺车。元明时期松江成为棉纺中心。制瓷: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各地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朝:彩

30、瓷时代,青花、釉里红;私营手工业明显增多,技术和规模都有一定发展商业:突破了坊市界限,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夜市草食晓市兴盛;北宋出现了交子,反映商品经济发展;专门娱乐场所:瓦子 适应市民阶层需要;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政府的监视控制减弱,北宋政府不直接管理商业活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泉州;泉州在元朝成为最大的贸易港口,是货物集散地。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表现:商人地位提高)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均输法(狩猎、开山、采石)文化:科技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毕昇(北宋)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以前司南多用于看风水,南宋经阿拉伯人传入

31、欧洲。火药:宋广泛应用在狩猎、开山、采石,火药武器:火箭、突火枪元朝火药传入欧洲,约14世纪,使资产阶级战胜贵族天文历法:郭守敬(元)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授时历;沈括(北宋)梦溪笔谈农书:王祯(元)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农桑辑要(元)思想:理学儒学的新发展理学产生背景:佛道的广泛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三教合一盛行 唐宋一些儒学家进行思考、探究,形成宋代新儒学。含义: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佛道思想,确立了一套更为精密的,以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代表:程朱理学:理是万物本原;体现到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到人身上是人性;方法是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南宋成为官方哲学,元朝,朱熹的四书

32、章句集著为科举考试内容。陆九渊:南宋心学代表人物 主张:心即理也,理是万物的本原方法:发明本心,内心反省;评价:积极: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消极: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文学艺术:世俗化,多元化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有意无法)绘画:文人画、风俗画发展原因:文人阶层壮大; 理学的兴起与发展,注重个人品德修养;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人画:注重内心修养,宋代,文人画由写实转向写意。 北宋:构图气势雄伟,画风阳刚豪放。(北宋局部统一;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南宋:以江南风光为主,构图不对称,(南宋偏

33、安江南)风俗画:张择端 北宋 清明上河图文学:宋词元曲宋词产生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便于吟唱,表达情感。代表: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元曲产生原因: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城市经济发展,民俗文学繁荣。代表:马致远、张养浩戏曲:宋末:南戏,浙江温州一带,形成了完备的戏曲形式;瓦舍,娱乐场所。元: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成熟,进入黄金时期。特点:时空自由,象征虚拟动作表意。代表: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杂剧四大家)明清(1386-1840)一朝代更替明(1386-1644):1386朱元璋定都南京;1421朱棣迁都北京(迁都原因:势力

34、在北方;加强巩固边防;防止蒙古南下);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明被农民起义军推翻。清(1636-1912):1616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顺治入关;1840鸦片战争;1912清帝退位,亡。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 中国有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带有转型趋势)三特征表现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西藏:元朝宣政院设置,使其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域 清: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封其为达赖喇嘛 康熙帝:接见五世达赖,封其为班禅额尔德尼 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额尔德尼共管

35、,加强中央对其管理 乾隆帝:设金瓶掣签 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正式归属中央 1683 清军进入台湾 1684 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1885 改为台湾省,加强我国东南海防 东北:唐朝在东北设两个都督府,正是归属中央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清朝设立三个将军辖区:盛京将军、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 新疆:西汉设西域都护,正式归属中央 清设伊犁将军,管辖天山南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明:A.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长官称尚书,直属皇帝。加强了君权。 B.设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在文渊阁成立内阁,内阁主要权利:票拟(代皇帝批复大臣奏章),由皇帝批红C.废行省:(行省是中央向地方的派出机

36、构,权力大)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行政 财政)提刑按察使司(司法 监察)都指挥使司(军事)三司互不统属,直属中央。D.八股取士: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文体为八股文,不允许有独立见解,应按朱熹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影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新能力,阻碍科技文化发展,是思想文化专制的表现。清:内阁制:沿用明,可管理日常事务 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大事(乾隆废除)南书房:康熙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相互制约。军机处:最初处理军务,后扩大,开始参与机要政务,跪奏笔录。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原因:压制反清思想,加强思想控制(顺治-雍正)影响:知识分子不敢

37、过问政治,束缚思想,摧残文化。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说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经济: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农业:A.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 B. 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C. 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番薯D.发展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还有烟草(原产于美洲)E.赋税制度:明一条鞭法(征收白银货币地租,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清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农耕社会赋役制度成熟的标志)F.租佃制超过自耕农,普及农村。手工业:明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冶铁:普遍用焦炭冶铁纺织: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成为人们主要衣料。丝织:中心:苏杭,分工较细,新经济因素产生。制瓷:明:斗彩、五彩瓷 清:粉彩、珐琅彩商业:A. 明清国力强盛 a.商业市镇兴起,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 交通要冲),城市经济功能加强。b.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白银普遍流通。c.农产品商业化,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条变法的实行),d.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e.商业资本日趋活跃,不仅在流通领域,而且接入生产领域,小生产者失去了生产独立性,商人也称为包买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