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之异彩纷呈.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435334 上传时间:2021-02-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课异构之异彩纷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同课异构之异彩纷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同课异构之异彩纷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同课异构之异彩纷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同课异构之异彩纷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课异构之异彩纷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课异构之异彩纷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同课异构之异彩纷呈陕西省课程改革“百县行”听课有感 单位:陕西省韩城市新城一中 姓名:薛林丽时间:2007、11同课异构之异彩纷呈陕西省课程改革“百县行”听课有感关键词:同课异构 预设与生成 异彩纷呈随着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广,要求教师们在教学时应将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教学方法渗透到教学中去,新课标教材应该怎样教,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和教师的实际教学相结合,是使用新课标教材地区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在陕西省的课程改革“百县行”活动中,我听了陋室铭一文的三节课。这三节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具有模拟性和探究性的新教法的教学案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前预设过多是一个典型特征,而课堂生成不够是课堂教学失败的一

2、个重要因素。但这三位老师以新课程理念为导航,对文本多元解读,对教材多元构思。他们的课堂教学既有教师的精心预设,更有师生即时的精彩生成。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化,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互动,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关注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差异性和持续性,在同课异构的教学中科学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得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尽显语文教学的魅力,为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与新课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生成是课堂预设的升华。我认为他们在科学实施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中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质疑问难中生成巧妙地预设问题,问题提得好不如提得

3、巧,好问题让学生能提纲挈领地领会课文内容,见一叶而知三秋。在这三课中,各位老师从不同角度预设问题,给学生们提供了探究的方向。按照由易而难的顺序,老师们依次向学生们提出了几种常见的问题,包括:一般性问题,体验性问题,悬念性问题,争辩性问题,甚至挑战性问题。比如:一般性问题,在质疑问难中纠正、掌握文言字词的读音、释义,实词、虚词的积累等问题,落实了文言基础。体验性问题,在质疑问难中解决作者及背景、文体等问题,甚至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问题。如:陋室为什么不陋?悬念性问题,运用悬念性问题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为什么不写“君子居之”?争辩性问题,如:写陋室为何从

4、山水开始?本文中在写陋室还是重在写人?挑战性问题,如:写陋室为什么写人?通过以上问题的精心预设和逐步探讨,学生们也由点及面,更深更广的理解了文章,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质疑问难中自主、探究与合作,课堂形成了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二、在多次阅读中生成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们都重视了“读”在文言文中的作用。而最为精到的是一位老师的三轮定向阅读法。第一次老师读,老师告诉学生这篇铭文老师也一直非常喜欢,常常吟诵。每次读之都兴味十足。不妨让老师为大家朗读一遍,同学们对照课文,检查老师朗读的熟练程度。于是,在充满古韵的美妙音乐中,老师声情并茂,充满深情的朗诵了一遍,同学们熟悉了课

5、文的节奏、押韵,体会到了铭的特点。第二次,学生读。老师让学生也配乐朗读,感受一下,学生们跃跃欲试,读得相当精彩,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解决了生字难词,在纠正中积累了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夯实了基础知识,甚至读出了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第三次,听中央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的录音,读后按老师要求疏通文义。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提出各自的问题。这样,在种种不同形式的阅读中,通过多次诵读,多层次多方位的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 在情境设置中生成在导课过程中,一位老师刚开始在大屏幕中就展示了一幅图片奥运盛鼎。学生边欣赏,老师边介绍:这是甘肃省送给二00八年奥运组委会的献礼。高

6、29米,表明是第二十九届;口径2008米,表明是二00八年;重56吨,寓意全国五十六个民族对奥运会的鼎力支持。并简要介绍了鼎上的铭文。学生们很快对“铭”产生了兴趣,原来它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还联系了时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奥运知识,更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在介绍背景时,另一位老师通过出示写作背景,结合讲故事的方法,讲了刘禹锡被贬到和州,遇到愚蠢仗势的策知县一再为难刘禹锡,使得其半年搬了三次家,所居住的房子由三间到一间半,再到仅容一床、一桌、一椅的一间小屋的经过,还讲了策知县送石头,讽刺刘禹锡为坚硬不开化的石头,而刘禹锡正借此刻写了铭文的情

7、节,更让学生们对刘禹锡其人其事钦佩不已,继而迫不及待的想要读他的文章,也自然而然的品出了文章中所透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四 在课外拓展中生成在讲课完毕时,一位老师方兴未艾,给学生介绍了清华大学的饭厅取名为“闻馨园”,让人未到其地先闻其香。现在的各个酒店宾馆的雅间都起又别致的名字:云生阁、流香亭等。又引申了红楼梦中,黛玉的居室称为“潇湘馆”那么同学们可否为刘禹锡的居室也起个雅名?同学们试着拟出了:德馨斋、书香轩、墨香居、清幽园、雅兴斋、贤士居等,既掌握了文章主旨,又重温了作者这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另一位老师则从“座右铭”这种常见的励志方式出发,谈到鲁迅的“早”,徐悲鸿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

8、骨”,苏轼的“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让同学们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座右铭”,并为自己拟一则喜爱的“座右铭”。学生们列举了“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荒于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等名人名言,用以激励自己。五 在激发鼓励中生成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们都重视了对学生的鼓励和激发,例如:鼓励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疑点难点时,一位老师说:“聪明的孩子善于提问题”。在鼓励学生独自朗诵时,又有一位老师结合文本道:“让我们放开胆子,展示自己的朗读风采,在给其他同学读的时候,要想着整个教室唯吾投入,唯吾动情,唯吾自信。”学生们听了老师诙谐的、移花接木

9、的鼓励语后,先是哈哈大笑,继而便去除了朗读中常见的羞涩、胆小、没感情的现象,用自己的真情演绎着课堂上的精彩。总之,在这三节课中,我们的老师因为作了精心的准备,有了较科学、较灵活的预设,也收获了较普遍、较丰厚的生成。预设的切入点多而灵活,且总是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参与的学生多,实现了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忠实充当了教学行为的参与者、共同学习者,在平等关系中起到共同学习这种的首席作用,学生获得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给人启发很大。虽同课异构,但殊途同归。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学习水平得到了提高。我们教师也在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教有所获,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相信同课异构,会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