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几个问题.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440123 上传时间:2021-02-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的几个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的几个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的几个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的几个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的几个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的几个问题.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在传统当中,我们十分强调教师的“教案”,这不能不说是对的,但它有容易被掩盖的另一面,从好的方面说,“教案”强调了教师的主体性;从坏的方面说,它往往关注的是教师怎样把“他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较少关注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当中如何去发展,因而失去了引导学生创新的可能。而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则更注重多方面的有机结合。教学设计的原则:学生的认知明显特征有三个方面;一是已认知的对象少;二是已认知的对象构不成系统;三是需要补充认知的内容多。要完成这样一个艰巨而庞大的任务,一蹴而就的做法显然不符合科学精神。因此必须随时把握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特点,把信息的解码与编码的相关规律了解透彻。因而,教学就是

2、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水平,对教材进行有效的修整、组织,处理教学内为方面容,按顺序施于学习者;使学生能够用足够简单的形式描述任何思想,任何问题,或任何一种知识,使任何特殊的学习者都能用一种可辨认的形式去理解它。学校的任务就是把各种繁杂的知识转化成各个年级的学习者都能理解的结构。并以所学材料的最佳顺序去安排这些结构,也就是学生容易接受而又有一定认知难度的结构。此外:“学生在听讲中要将知识A内化,就必须将与知识A相关的已知外化,外化出与内化知识A相关的能力、方法,乃至相应的品格。”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握和处理好了已知与未知,恰当地解决好了学生的认知链问题,就能事半功倍地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相反

3、,教师的包办代替是不能挖掘出学生的潜能的。所以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找到一条合适的教学之路。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教师要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传统教学中对人忽略的倾向,就必须真正调动学生主动性,挖掘学生潜在性,正视学生差异性。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对课堂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完美结合,打造具有丰富内涵、智慧灵动、充满活力的生本课堂。 一、传统教学设计中对“人”忽视的三个方面 有人曾这样形容传统课堂模式中的教师:教师是课堂的主宰,知识的灌输器,学生是知识的容纳器,只能被动接受老师

4、的灌输。这不仅与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背道而驰,也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这种把学生当做是为知识而存在的做法,直接导致教学设计中对“人”的忽视。 以案为本,学生服务于教案。在以往教学看来,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这样一课时跟着一课时循序渐进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如何做到这一点?就要按教案上课。每节课的内容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中,课堂教学就像输入规定程序,以教案为本逐步展开。从具体实践的角度看,这样的教学操作直接导致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人”的忽视,往往只关注教材的知识掌握和

5、教学过程的程序设计。出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尴尬状态。 二、实现从忽视学生向关注学生转换的应对之策 如何实现从忽视学生向关注学生的转换。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新观念,因为教师如何对待学生,不仅关系到其教学效果,还关系到能否启迪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潜能,使其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其积极主动参与;挖掘学生潜在性,促其向现实发展转化;正视学生差异性,推动课堂教学的不断发展。 (一) 调动学生主动性,促其积极主动参与 教师要非常清楚的让学生知道每一节课要学什么,要教什么,为何教和如何教;为何学和如何学。如果只是片面地让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走,即使是看似滴水不漏、

6、近乎完美的教学设计,充其量只是展示教师个人素质的舞台,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的发挥微乎其微,最终可能一滴水都没有接到。 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促其积极主动参与,首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制定学习目标,促其主动学习。教师要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到了然于胸,并在教学过程中很好的贯彻,让这一红线贯穿课堂的始终。引领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让学生明确了每节课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学生才会在听课的过程中不断的检验审视,并于课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结提炼,逐渐培养起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需要教师营造竞争氛围,激励学生学习。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社会中

7、的每个人都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压力,对于处在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增强竞争意识,以积极的心态、高昂的斗志迎接挑战,这需要教师要营造积极的竞争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如为自己设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开展同学之间、小组之间、宿舍之间、班级之间、乃至学校之间的竞争。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形成良性互动的长效竞争氛围。 (二) 挖掘学生潜在性,促其向现实发展转化 如何在挖掘学生潜在性上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对学生将会出现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具体分析,以更好的把握课堂教学的具体状态,促进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转化。教师不仅要事先对如何实现这一转

8、化进行活动的整体设计,还要在实践进行的活动中执行设计,并根据实际情境中呈现的状态做出即时的调整。有了这样的观念,一方面,我们会对学生由可能变化向更高水平发展持有信心,不犯把学生看死、把学生定型化的毛病。另一方面,我们会创造各种条件,为实现学生的发展可能提供各种舞台;就会在日常的教育中,努力去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存在的可能性。 (三) 正视学生差异性,推动课堂教学的不断发展 学生观中的“差异性”是指要承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承认他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独立的人,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由于学生间的差异,所有的学生并非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同样的速度、

9、沿着同一的路径、达到相同的终点,若对这一现象处理不善则会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滑向两个极端,要么,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以牺牲学优生来换取学困生的进步,要么牺牲学困生获得小部分学优生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状况,教师应有意识地克服在教育中追求完美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并要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这样,差异就不会只被当做令人头痛的问题来看待,而是被当做一种财富和底蕴。一个真正出色的教师,既能教各种类型的学生,还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在传统教学设计中对人的忽略。教师要真正发挥总览全局的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性,挖掘学生潜在性,正视学生差异性。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对课堂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完美结合,打造具有丰富内涵、智慧灵动、充满活力的生本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