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研究.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443347 上传时间:2021-0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盐类的水解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课程分析】 盐类的水解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章的第三节内容。选修四这本书虽然为选修,但是它在高考中属于必考内容,尤其是盐类的水解所在的第三章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更是高考的考点加难点,所占分值居大。这就奠定了盐类的水解本节内容的重要地位。本节内容包括盐类水解的过程、定义及实质,盐类水解的过程和实质是重点内容,盐类水解的实质是难点。教材在设计上先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盐溶液的酸碱性,获取盐溶液并不一定呈中性的感性认知,这是第一层。在学生完成感性理解后,教材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去探究盐溶液呈酸碱性的本质,教材分类讨论了盐在水溶液中形成弱酸或弱碱的过程,分析了这个变化对

2、水电离平衡的影响,从而在更深刻的微观粒子变化的水平揭示了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实质。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衡特征及移动原理,并讨论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都是平衡原理的具体应用。学生也初步从微观角度理解了溶液酸碱性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溶液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既能促动学生的认知发展,也是对平衡原理和弱电解质概念的具体应用和再理解。同时,盐类水解的知识又是后续电化学(原电池和电解池)学习的必备基础。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弱酸、弱碱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

3、系。教学重点是:盐类水解的过程和实质教学难点是:盐类水解的实质 【学情分析】 盐类的水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原理的基础上讨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学生也知道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规律,这样有助于促动学生的认知发展。但是本节内容难度大,学生在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教学引入过程非常重要。我会利用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定盐溶液PH得不同,来引入本堂课的教学,这样不但引起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兴趣,而且因为PH得不同,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法设计】盐类的水解如果单纯的按部就班的讲授知识点,学

4、生会觉得本节内容既枯燥无味又难以学习。所以在学法设计上第一个认知层次设计的主要思路就是利用实验,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轻松引入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接着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第二个认知层次的第一个活动:通过实验,大家都自己测定了给定盐溶液的PH,那么通过你的实验结果,你得到哪些规律?探究为什么同样是盐溶液,却表现出了不同的酸碱性?这个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水平,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规律。第二个活动:总结规律,最好是既简练又好记。规律总结好之后,就是最难的难点了,探究盐类水解的实质。所以设计的第三个认知层次: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盐类水解的规律,探究盐类水解的实质。深入探究盐溶液表现不同酸碱性

5、的本质原因。完善本堂课的教学流程。【学习目标】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认为如果仅仅单纯的一维教学目标,对于本堂课的目标导向性不足,所以我设置为三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解释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的水解。(2)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盐类水解的规律,揭示盐类水解的本质。(3)使用盐类水解的规律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会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增强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2)建立个性与共性、对立与统一的科学辩证观 【教学流程】

6、一、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用PH试纸测定以下盐溶液的PH CH3COONa 、 Na2S 、 Na2CO3、 NH4Cl、 AlCl3 、CuSO4 NaCl 、 KNO3 (设计意图)给出了8种盐溶液,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盐溶液应该PH为7。是不是一定这样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定这些盐溶液的PH,会发现这些盐溶液的PH并不相同,进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简要实录)下课的时候让学生去端实验器具,学生就感觉好奇心满满。将全班同学分成了8组实行实验,每组的每位学生都能自己动手参与实验,因为是PH得测定,这个内容初中时候已经学过,所以实验操作起来不难,大家有条不紊的操作,我

7、在教室里每个小组都转着和同学一起参与,或者协助解答疑难问题。(过渡语)通过测定,同学们发现不同的盐溶液表现出了不同的酸碱性,那么仔细观察这些盐溶液的组成,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2、 探究学习,总结规律 (一)、小组讨论,发现规律(设计意图)刚才通过实验的结论,大家已经发现了不同点,所以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去发现规律,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善规律,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简要实录)每个小组的同学都积极参与,各抒已见,课堂气氛活跃(过渡语)那么通过这么一会的讨论,想必每个小组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我们不妨一起交流一下。 (二)、积极发言,得出规律(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了积极的讨论,老师得将大家讨论的

8、内容进行整合和引导,得出最终版的规律(简要实录)扬宁同学:CH3COONa 、 Na2S 、 Na2CO3 这三种盐的PH都大于7,是因为它们都是强碱和弱酸组成的盐,最终溶液显了碱性。周佳蕊同学:NH4Cl、 AlCl3 、CuSO4 这三种盐的PH都小于7,是因为它们都是强酸和弱碱组成的盐,最终溶液显了酸性。施毅同学:NaCl 、 KNO3 溶液显了中性,是因为它们是由强酸和强碱组成的盐。(过渡语)这三位同学把这几条规律都总结到了,那我们能不能用更加简练的语言来总结一下呢?(白板投影)有弱才水解 谁弱谁水解 谁强显谁性 都弱双水解3、 深入探究,发现实质 (设计意图)规律找出来了,那么为什么

9、会有这样的不同呢?要进一步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挖掘深层次的实质原因。同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也给学生起到了一个解答疑难的作用。 (剖析原因)1.提问:C(H+) C(OH-)酸性 C(H+) =C(OH-)中性。那么盐溶液中H+ OH-从何而来?2.小组讨论加入盐的过程中溶液中粒子的存在形式的变化以NH4Cl为例加入盐前溶液(水)中离子H+ OH-刚加入盐时溶液中的离子NH4+、Cl- H+ OH-3.老师引导:分析这些粒子的组合形式,发现会有弱电解质生成平衡时C(H+) C(OH-)小结:弱碱阳离子NH4+与水电离产生的OH-形成了弱碱NH3H2O,从而促进了水的电离,导致溶液的C(H

10、+)增大,使溶液呈现酸性,这就是NH4Cl溶液呈酸性的根本原因。4.通过类比,学生自己写出CH3COONa的水解过程, (归纳总结)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促进了水的电离。【案例分析】这节课盐类的水解,本节教材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是前面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 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本节的教学与前面的教学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本节的学习。在后面的教材编排中,有很多地方也要用到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比如:泡沫灭火器原理和明矾的净水原理等等。所以本节教材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理论教学中的重

11、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盐溶液呈酸碱性的规律以及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水解的实质。对于本节课的处理方式,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创设能引导学生参与的情境,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组织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对盐的组成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熟悉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3、以讨论、小结的方式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原理和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验证自己的假设。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解决探究过程。通过对本节课的精心设计,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的充分的调动,学习效果很好。当然由于本人经验不足,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克服,现归纳如下:1、 注意实验操作规范2、 在对一些实验结果的解释要注意措词3、 尤其注意细节问题,比如“pH”不能说成“pH值”4、 化学用语书写要规范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