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医美容学病例分析练习.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447379 上传时间:2021-02-26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中医美容学病例分析练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临床中医美容学病例分析练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临床中医美容学病例分析练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临床中医美容学病例分析练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临床中医美容学病例分析练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中医美容学病例分析练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中医美容学病例分析练习.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病例分析练习,病案1,罗某某,女,27岁。2011年2月21日初诊。 患者面部痤疮,反复发作多年,曾经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佳。近期加重,面部潮热、手足心热、月经周期提前3-7天、量少色黯、纳差、小便黄、舌黯红、苔黄腻、脉弦有力。,肝郁化火,气血瘀滞 治以清肝泄热,调和气血法 拟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处方:紫丹参15克、赤芍15克、生栀子10克、黄芩10克、连翘10克、丹皮10克、地骨皮10克、冬桑叶10克、白芷15克、枇杷叶10克、柴胡10克、甘草5克。10剂,水煎服,日1剂,连服10天。,按:本案患者系肝郁化火,肝火夹湿热上炎,故面部潮热。气血瘀滞再加湿热蒸腾共凝面部而成痤疮。手足心热,乃是阳明胃

2、热和心肾有火。,病案2,邓某某,女,27岁。2009年3月2日第一诊。 患者1年前面部开始起粉刺、丘疹,见有小脓疱,以额头为多,伴面油增多,月经前加重,当时未系统诊治,现面部皮疹缠绵难愈,反复发作。诊见面部散在粉刺、丘疹,见有小脓疱,以额头为多,伴面油增多,月经前加重,纳眠可,大便偏硬,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诊断为肺风粉刺(痤疮) 证属肾阴不足,相火过旺。 治以滋阴降火 处方:丹参(后下)20g 蔓荆子15g 生地20g 土茯苓20g 桑椹子20g 女贞子20g 旱莲草15g 侧柏叶15g 布渣叶15g 益母草15g 桑白皮15g 甘草10g 桑叶10g,7剂,水煎服,1日1剂。,3月9日复

3、诊,面部粉刺脓疱减少,丘疹颜色变淡,面油减少,大便好转,血热稍清,加夏枯草以散结以消丘疹。继服7剂。 3月16日复诊,粉刺、脓疱基本消失,丘疹较前变平,面油减少,为相火敛降,瘀热消散;舌转淡红、苔白腻为脾有湿滞,上方加薏米以利湿健脾。继服7剂。 3月23日复诊,面部皮疹消散,丘疹变平,遗留少许素色沉着。去夏枯草,加柴胡以疏散色素沉着,调理巩固,7剂。 随访:2009年7月15日因皮肤瘙痒就诊,见其面部恢复美观,未见皮疹复发。,按:痤疮主要是由于素体肾阴不足、相火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和冲任不调,肺胃火热亡蒸头面,血热瘀滞而成。 结合本案分析患者: 平素肝肾不足,经期腹痛为疏泄不畅的表现;面

4、部散在粉刺、丘疹,小脓疱,面油增多为肾阴不足、相火过旺,上熏头面所致;大便偏硬为阴液不足,大肠干涩之征;舌红,苔薄白,脉弦细为肾阴不足、相火过旺之诊,证属肾阴不足、相火过旺,故治以滋阴降火。,病案3,张某某 女 28岁 2011年4月16日首诊 病史简介:颜面脓疱样痤疮反复发作数年,以唇口周围及鼻翼两侧为主。脓肿形成之后,数天方才溃破,或者必须依靠外科切开排脓之后方可愈合,甚是痛苦。寻求中医治疗,中医皆谓之乃热毒,必须清热解毒,服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中药数十剂毫无效验。患者发现服用清热解毒之中药后痤疮成脓时间更长,每次切开后脓少血多,切口久不收口。 于是,患者经常奔走于皮肤科,美容科,普

5、外科,中医科。脸上留下了不少的疙瘩及手术伤疤。,现在症见:唇口痤疮甚多,淡暗红色,久不化脓,局部无明显发热感,左侧颧骨部位一脓肿切开后久不结痂收口,颜面油脂分泌甚多,白带量多,月经先后不定期,痛经。形寒畏冷,精神疲惫,极容易受凉感冒。舌淡,苔浮黄白厚腻,根部尤甚。脉沉。,寒瘀互结 附子薏苡仁败酱散合当归赤豆散加黄芪主之 制附片15 薏苡仁30 败酱草20 当归15 赤小豆30 黄芪50 4剂。,2011年4月26日二诊:服药第一剂时出现全身麻木,患者甚是惊恐,告知附子必须先煎1小时。余药后未见此症。4剂尽,前来复诊,颜面痤疮未再继续新发,恶寒减,颜面油脂分泌明显减少,白带基本正常,精神转佳,舌

6、苔转薄,苔根部仍黄厚腻。脉沉细。 寒湿渐去,水瘀仍不利,当归芍药散合当归赤小豆散加黄芪 黄芪50 当归10 赤芍15 川芎10 茯苓20 白术15 泽泻10 赤小豆25 连翘10 4剂,2011年4月29日三诊:服用上方后,精神抖擞,痤疮明显减少,未再新发,暗红的皮肤明显缩小。舌苔转薄白腻,脉细滑。 阳气渐复,寒湿显减,黄芪建中汤合当归芍药散续进 黄芪50 当归10 赤芍15 川芎10 茯苓20 白术15 泽泻10 赤小豆25 桂枝10 5剂,2011年5月5日:患者结痂已经脱落,患者颜面痤疮未再新生,皮肤紫暗明显缩小,颜面甚是光亮。夜寐及二便正常。此次月经来潮,无痛经,颜色尚可。舌淡红,苔薄

7、白,脉细。 水湿已去,气血未充,黄芪建中汤培补气血以善后 黄芪50 桂枝15 赤白芍各10 炙甘草10 当归10 生姜5片 大枣6粒 7剂,病案4,井某,男,15岁。 初诊日期:2005年2月27日。 患者食辛辣后,口周、双侧面颊出现丘疹脓疱,痒痛相兼,伴唇干红、咽红、嗜睡、神倦、磨牙、鼻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滑。,肺胃热盛型痤疮,治以清肺胃邪热。 药用:蒲公英10 g,白芷10 g,连翘15 g,白蒺藜10 g,僵蚕15 g,蝉衣6 g,白鲜皮10 g,瓜蒌10 g,神曲15 g,白术10 g,茯苓15 g,忍冬藤15 g,白茅根15 g,桔梗10 g。 10剂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

8、饭后分服。,二诊:2005年3月13日。患者药后痤疮大减,其余诸症亦减,仍有嗜睡、眠不安、做恶梦、咽痛、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 上方去神曲,加莲子心3 g、生薏苡仁15 g、陈皮10 g、黄芩10 g。 6剂。,三诊:2005年3月20日。诸症皆减,遗有少量皮疹,效不更方。继服上方10剂,皮疹基本消退,遗留暗红疹印。,按:患者正值青春发育阳热内盛之时,饮食不节则蕴积阳明,易生湿蕴热,热邪上熏于肺,肺胃热盛,外发于颜面则形成痤疮。 阳明积热则唇干、磨牙、大便干、小便黄;肺经蕴热则咽红、鼻衄;湿热壅滞头目则嗜睡、头目不清。舌红、苔黄、脉滑,亦为肺胃热盛之象。,病案5,患者,男,21 岁,20

9、10 年 1 月 13 日初诊。 面部反复起疹 5 年余,加重 2 月。患者 5 年前面部起疹,时轻时重,近 2 月加重,遂来就诊。现症见面部出油多,额部、下颌部可见丘疹、结节、囊肿,纳食可,夜寐差,小便调,大便不爽,2 日 1 行。舌质红,苔白厚腻,脉弦滑。常食辛辣及甜食,其父有同类病史。皮科情况:颜面脂溢明显,双颊部毛孔粗大;额部、下颌部粟粒大小红色炎性丘疹,下颌部可见较多的结节、囊肿及暗红色色素沉着斑。,辨证:湿热感毒,痰瘀互结证 立法:清热解毒,活血软坚。 处方:茵陈 20 g,连翘 30g,丹参 30g,野菊花 15g,黄连 10g,黄柏 10g,当归10 g,川芎 6 g,虎杖 2

10、0 g,北豆根 6 g,百部 10 g,大黄 3 g,泽兰 10 g,夏枯草 30 g,浙贝母 10 g。 14 剂,水煎服,日1 剂。复方化毒膏外用丘疹结节处。,二诊:2010 年 1 月 20 日。药后新生丘疹不多,无新发囊肿及结节,双颊部炎性丘疹部分消退,下颌部可见结节、囊肿及暗红色色素沉着斑。纳可,大便2 日 1 行,偏干。舌边尖红,苔白腻,脉滑。于前方加山甲 6 g,僵蚕 10 g。14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三诊:2010 年 2 月 3 日。病情缓解,药后新发皮疹少,面部油脂减少;颊部丘疹、结节部分消退部分较前为平,鼻部结节略多。纳食可,大便调。舌边尖红,苔黄腻,脉滑。继服

11、前方 14 剂。 三周后病情平稳,症状进一步改善,皮疹无新生,原面部丘疹、结节基本消退,双颊部囊肿大部分吸收。纳可,大便调,1 日1 行。舌质淡红,苔白,脉弦。前方加生牡蛎 30 g、土茯苓 20 g。14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按语:患者患病时间较长,面部虽可见炎性丘疹,但结节、囊肿较多,陈彤云教授认为此是“痰瘀互结”所致,病位在肺、脾、胃,是由于病程日久,肺胃积湿热久蕴不解,炼湿成痰,阻滞经络,气血瘀滞,痰与血结,结聚不散,而致面部结节、囊肿; 热毒、瘀血、气滞是本病的病理基础,单纯的清热解毒不能解决瘀血、气滞的问题,故陈教授治疗时在应用清热解毒的同时配合了活血软坚法;,病案6,患者

12、,女,37 岁,2008 年 3 月 13 日初诊。 主诉: 颜面起斑 4 年。患者平素工作紧张劳累,时感腰膝酸软,4 年前面部两颧、前额出现淡黑褐色斑,并逐年加深、扩大,有乳腺增生病史 2 年。 现症: 两颧、前额呈淡黑褐色斑,边界不整,界限清晰,月经为后期且量少,经前乳房胀痛,心烦,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纳可,口干喜饮,大便干燥,舌质红,苔少、有裂纹,脉沉细。,辨证属肝肾阴虚,气血瘀滞。 治宜滋补肝肾,疏肝理气。给予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加减治疗 处方: 山茱萸 10 g,山药 15 g,熟地黄 15 g,桃仁10 g,红花 10 g,当归 10 g,川芎 10 g,白芍 15 g,炒酸枣仁 1

13、0 g,泽兰15 g,益母草15 g,枸杞子15 g,黄精15 g,女贞子 15 g,旱莲草 15 g,郁李仁 10 g,柴胡10 g,枳壳 10 g。 服药 21 剂。,二诊:面部黄褐斑颜色变淡,范围同前,心烦、失眠均减轻,仍多梦,月经如期而至,但仍量少,经前乳房胀痛,舌质红,苔少、有裂纹,脉沉细。上方去枳壳,加丹参 20 g。继服 21 剂。 三诊:斑色变浅,范围明显缩小,全身症状均有所改善,月经量有所增加,大便不干,口干减轻,仍有腰膝酸软,舌脉同前。上方加菟丝子 15 g、杜仲 10 g。再服 21剂。,面部色斑明显消退,皮肤有光泽,双颧部尚可见残留的绿豆大小的数块浅黑色斑,月经后期3

14、5 d,经量增加,但经期仍感乳房胀痛,睡眠转安,情绪稳定,大便正常,舌红,苔少、有裂纹,脉沉细。上方去酸枣仁,加郁金 10 g。14 剂。 嘱患者服药后如见效,可再服 14 剂。 服药 2 个月后,面部黄褐斑基本消退。,病案7,黄某某,女,45岁。 双面颊部对称性色素沉着7-8年。 7、8年前双面颊部开始出现黄褐色斑点,且色素沉着逐渐加深,范围逐渐扩大,5年来多次在美容院做美白护理,效果不佳。 门诊见患者色素沉着主要分布于双面颊部,皮损较对称,呈棕褐色,形状不规则,不高出于皮肤,无瘙痒、疼痛等感觉异常。平素易感乏力倦怠,急躁易怒,口干微苦,大便干结,2-3日一行,月经常延期,经前双乳胀痛,舌红

15、,苔薄黄,脉弦。,证属气阴两虚,肺胃郁热。 治拟益气养阴,清肺胃郁热。自拟消斑方加减。处方: 生黄芪30 生地12 玄参12 麦冬12 生山楂30 黄芩9 炙麻黄10 桑白皮12 广郁金9 制香附9 丹参30 丹皮9 七剂 嘱患者中药头煎、二煎按常规煎服,第三煎适量多加水煎煮,先以蒸汽熏蒸面部10分钟,后用药汁轻拍洗面部5分钟,药汁保留半小时后温水洗净面部,每日1-2次。,二诊:前方内服外洗,7日后双面颊部色素沉着略变淡,精神较舒,时感口干不适,大便通畅,1-2日一次,舌红,苔薄,脉弦。此乃药中病机,诸症好转,守方续进,前方去丹皮,加肉苁蓉。14剂 三诊:双面颊部色素沉着明显变淡,精神气色佳,

16、口干已除,大便通畅,1日1-2次,月经如期而至,量较前略增多,经前双乳胀痛较前减轻,舌红,苔薄白,脉弦。仍以益气养阴,清热舒肝为法,前方去丹参。14剂 约3月余,面颊部色斑基本消退,余无不适。,按语: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多集中在肝、脾、肾以及血瘀方面进行辨证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往往力有不逮。我们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气阴不足,肺胃郁热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气阴之虚为其本,而肺胃郁热为其标。本患者符合黄褐斑诊断,同时伴有乏力倦怠,急躁易怒,口干微苦,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等症,四诊合参,证属气阴不足,肺胃郁热。故治疗采用益气养阴,清肺胃郁热之法。,病案8,吴某,女,34岁,2000年2月5

17、日因面颊褐色斑点半年就诊。 述起病前因贪凉而腹泻,经治后腹泻痊愈,然而面颊部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浅褐色斑点,后渐增大,颜色加深,伴月经量多、色淡,畏寒,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证属脾肾阳虚,痰浊阻络。治以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处方:熟地20 g,黄芪30g,肉桂6 g,麻黄6 g,炮姜10 g,白芥子10 g,鹿角胶12 g,当归12 g,川芎10 g,炙甘草6 g,白术12 g。 5剂,5剂后斑色变淡,上方加柴胡10 g,续服10剂,皮色如常,诸症消失。 按:患者脾胃虚弱,加之过食生冷,导致脾阳不足,运化失司,秽气浊痰阻滞于脉络,上犯颜面,故治疗当补肾健脾、温经化痰通络,阳和汤正合此意

18、,药中病机故获痊愈。,病案9,患者某,女,32岁。2006年5月9日初诊。 因甲状腺进行性肿大1年,由外地专程来诊,刻下无汗出、口渴、多食易饥等症,大便干结,小便调,眠安,月经如期,生活安逸,心情舒畅,甲状腺肿大度,颈部有压迫感,质软,边界清晰,无结节,目不突起,面肤油腻,满布黧黑斑及红色丘疹,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数。,脉证显示,患者病机关键在于肝胆火旺,熏灼脾土,化生湿热,循经交蒸颜面。 中医诊断:瘿瘤(痰凝气结);黧黑斑(相火上扰);粉刺(相火上扰)。 西医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黄褐斑;寻常性痤疮。 治疗以清化痰热,散结消瘿为主,余症先不考虑。,处方:生牡蛎30g,煅瓦楞子15g,海螵蛸10g,海蛤壳10g,浮海石10g,昆布15g,海藻15g,海带30g,莪术10g,三棱10g,青皮10g,全瓜蒌20g。5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患者服完5剂复诊,甲状腺肿大无明显改善,而面垢、黧黑斑、痤疮则全部消失,面色红润光洁,此笔者制方之初未始料及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