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中心疫情防控管理制度共三篇.docx

上传人:peixunshi0 文档编号:94578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务中心疫情防控管理制度共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服务中心疫情防控管理制度共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服务中心疫情防控管理制度共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服务中心疫情防控管理制度共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服务中心疫情防控管理制度共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服务中心防控管理制度为做好_镇为民服务中心新冠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特制定本制度。一、工作目标按照“早觉察、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原则,依据_镇(_开发区)新冠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切实做好中心新冠感染的肺炎疫情应对工作,防止疫情流行和蔓延,保障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维护正常工作秩序。二、责任分工实施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建立中心领导班子带班值班制度,协调处理防控工作相关问题。中心主任作为防控第一责任人;综合科主要负责大厅消毒、防疫物资采购配备,工作人员健康状况排查,办事人员信息登记等工作;招标科做好招议标时人员防集聚防控工作;业务科、督查科主要负责防控期间窗口服务管理及投诉答复处理;各

2、科室配合做好各项信息登记和排查工作。三、具体措施(一)上班前防控措施1.做好宣传和健康排查。告知工作人员疫情形势,开展防控知识健康教育。全面掌握工作人员是否离苏及前往地点、身体状况是否良好、是否与发热病人有过紧密接触、是否接触过野生动物等信息。对近两周有中高风险地区旅行史、居住史的工作人员,登记并随访其健康情况,观看期限14天,每天应报告2次体温柔其他健康状况。排查觉察发热、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工作人员,应及时督促其就医,就医时佩戴好口罩。2.环境卫生清理。开展以环境整治为主、药物消杀为辅的综合防制,对中心食堂、卫生间等重点场所进行环境卫生清理和药物消杀。3.物资预备。做好口罩、红外线测温计、酒

3、精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储藏。(二)上班后防控措施1.办事人员在为民服务大厅入口处进行实名健康登记,配合工作人员体温检测,办理全程自觉佩戴口罩,窗口工作人员佩戴口罩上岗服务。2.健康申报和晨检。建立健康申报和进入大厅体温检测制度,每天由专人负责对进入大厅的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加强进入大厅人员的健康管理,做好人员信息登记、体温检测等。对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人员禁止进入大厅,并马上指导及时就医。3.佩戴防护用品。为工作人员配备口罩,进入大厅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设立废弃口罩丢弃点,正确处理使用后口罩。4.灭菌消毒。配备灭菌消毒用品,服务大厅、会议室、办公室、电梯、桌椅、多人共用号码、工作台、地面

4、等公共区域和物体外表定期消毒。5.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冠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宣传,积极倡导讲卫生、除陋习,摒弃乱扔乱吐等不文明行为,营造“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我的健康我做主”的良好气氛,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工作人员对新冠感染的肺炎防治正确认识和防护能力。6.通风换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7.办文办会。减少集中开会,控制会议时间,可采纳工作群、视频会议等信息交流方式减少集体室内活动降低感染风险。传递资料前后需戴好一次性手套,传阅文件时佩戴口罩。8.饮食平安。注意食物平安与卫生,并加强对餐具消毒及管理,窗口暂停服务期间停止食堂供餐,食堂恢复供餐后防止同时聚拢用餐,由食堂配送

5、或者分时用餐。(三)觉察病例后防控措施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疫情处置,排查相关人员行动轨迹以及相关情况,在疾控中心指导下做好紧密接触者和可疑暴露者的医学观看。配合做好病例办公室、会议室等疫点的消毒工作。四、工作纪律各科室要依据职责分工,严格实施工作责任,紧密配合,做好防控工作,觉察涉及疫情的相关情况及时上报,不得谎报、瞒报。同时要增强保密意识,对涉及疫情的相关信息,严格执行保密工作要求,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公布和泄露相关信息。新冠防控物资管理制度一、物资储藏原则防控物资储藏坚持“预防为主、 有备无患” 的原则,确保防控物资方案、采购、储存、使用、补充等工作顺利开展。二、物资储藏责任办公室负责物资购

6、置及保存,对物资进行分类存放 ,定位管理,对每一类物资,依据其保管要求,和使用条件及库存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存放区。每天盘点各类防控物资数量,依据使用频率 ,人员数量等,保证各类型物资具有3-7天的备货。所有防控物资的发放,要编制发放和使用台账,依据防控措施要求执行 ,确保使用和发放到位。2021年防控管理制度为实施“三个到位”,压实“四方责任”,持续做好防控工作,保障单位干部职工生命健康平安,维护办公正常秩序,按照“全员上阵、众志成城”的防控要求,结合我委实际,特制定本制度。一、出_返_个人信息报告1.持续关注官方公布的疫情信息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不出省、不出境。(

7、各科室各单位,全体同志)2.依据防控形势需要和上级通知要求启动出_返_个人信息备案登记工作,未通知不作要求。(安产科牵头,人事科配合)3.启动登记后,确需出_的干部职工须提前向人事科和居住地所在社区报告相关信息,填报_市开展和变更委员会外出_人员报备登记表(附件1)。异地返_前24小时主动告知单位,返_后当天向人事科和居住地所在社区报告相关信息,填报_市开展和变更委员会异地返_人员健康登记表(附件2),并提供本人及同行人员实时健康码和行程码截图。(人事科牵头,办公室、全体同志配合)4.若本人或有直系家属成员近14天内到过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或近21天内有境外旅居史(解除隔离未满7天),应按照属地防

8、控要求,及时报告居住地所在社区和委人事科,主动配合实施防控措施。通过属地防控规定程序确认可以正常自由活动后,提前告知居住地所在社区和单位后方可返岗。以上有关信息由人事科第一时间报告委领导。(人事科牵头,办公室、全体同志配合)二、办公防疫标准1.实行每日健康监测,个人为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每日需自行监测个人体温状况及其他健康体征。(全体同志)2.各科室(单位)为一个责任主体,科长(单位负责人)为各科室(单位)每日健康监测管理负责人,监测到异常情况后第一时间报平安生产和粮食产业科。委领导的健康监测管理由办公室负责。(各科室各单位,全体同志)3.尽量采取号码、微信、QQ等无接触方式沟通研究工作。提倡

9、无纸化办公,确需传递纸质材料的,传递前后均需洗手,保持距离防止人员直接接触。(各科室各单位,全体同志)4办公室保持工作环境清洁、及时通风换气,建议每日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座机号码和常用办公用品注意清洁消毒。(各科室各单位,全体同志)三、防护物资储藏1办公室依据干部职工数量及需求,常态做好口罩、酒精、洗手液、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储藏。财务单列的单位自行采购防疫物资储藏。防疫物资储藏用于保障干部职工上下班途中、上班期间、出差等工作需要。(办公室牵头,财务单列单位自行采购)2在卫生间设置洗手设施,洗手台配备洗手液、胖皂及香皂;在办公室配备医用消毒酒精或免洗消毒液。(办公室牵头,独

10、立办公和财务单列单位各负其责)四、宣传教育引导慎终如始抓好防控工作,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及时传达学习上级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公布官方权威信息,引导干部职工正确认识防控形势,增强行动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防控知识宣传普及,利用电子显示屏、微信公众号、宣传横幅、各类工作群、短信通知等多种方式,宣传新冠和冬春季传染病防控知识,提升干部职工防控意识及能力。(安产科牵头,各科室配合)五、应急响应处置1在平安生产和粮食产业科设立我委防控应急处置办公室,科长为负责人。第一责任人为出现异常状况的本人或异常状况上报人。异常状况包括觉察14天内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

11、症状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案例,觉察“红黄码”人员或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等。(安产科牵头,各科室各单位配合)2第一责任人在第一时间将异常状况上报应急办,应急办将有关信息第一时间报告委领导,启动应急处置流程。(安产科牵头,各科室各单位配合)3迅速做好异常人员的隔离留观,异常人员所在办公室即设为隔离留观室,禁止人员出入,减少转移扩散风险。(安产科牵头,各科室各单位配合)4应急办及时联系市疾控中心、市第一人民医院寻求专业支持。(安产科牵头)5专业处置人员到来后,积极主动配合防控处置安排。疑似病例转运至医院后,在专业指导下及时做好隔离室、转移路径及委办公场所消杀工作,以及人员摸排、流调溯源等工作,彻底

12、消除防疫平安隐患。(安产科牵头,各科室各单位配合)附件:1_市开展和变更委员会外出_人员报备登记表2_市开展和变更委员异地返_人员健康登记表附件1_市开展和变更委员会外出_人员报备登记表填报人:填报时间:序号姓名性别_号联系方式(号码 号)_居住地址出行目的地出_具体时间出行方式(车次/航班/汽车/自驾等)出行事由同行人员估量回_具体时间是否审批(审批人)注:1在人事科通知启动登记后,我委外出_人员需填报。2乘坐火车或飞机的,请同时填写车次/航班号、座位号。附件2_市开展和变更委员会异地返_人员健康登记表填报人及联系方式:填报时间:序号同行返_人员姓名与本人关系_号联系方式(号码 号)_居住地址体温有无咳嗽、胸闷等不适症状在外居住具体地址 (如_武汉市_区_街道_小区返程日期车次/航班/汽车/自驾沿途是否停留?(停留具体地点)是否从相关中高风险地区返回(具体地点)本人123注:1在人事科通知启动登记后,我委从异地返_人员需填写。2乘坐火车或飞机的,请同时填写车次/航班号、座位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预防医学、卫生学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