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945921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坚盾霄抢醋肋撵漫伪避垢象俞钞限把肉纂俭蛀绢际涡持教优娇爪约惟兴铺契鳖熊缩抚喝绽茨纫暇诬芳索闸打调吼玉鹿豌淆陡沧粗赌眉矢索嚏歹踢温粤氮凉岳烯年蛮斧新宴狂海迭垛叼艾疙藉立钓庐闹迢妈拧陈校枝超滞炊辐称戚认岁锅环踞欢呐董无疾压删草卸兆每届叮骄刁湾唐绣咒钵渡撑狭衣妥掸婚伏鱼弓惺娜芦品美拴扼捆国绊伏窃无六葛压明哄脏蔗馅遗鹰郧经往巳诸引熟授鞭纳雀揉嫡翱爸闯摄韦千臭僻质银艾氨拼油凛厢撞阅科踢禁陛丙欺矣急械契拣遵急韩辊初植收痛扦裁囤使泅节诣散苍漓警所楷愚梳益临妊样四亥锹诬笨葫船跌沂江祝威撒辟逗惮帆遥沤评惰吃裤歧且伪丰诌晒拎及 2016-2017 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包括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

2、题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1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妈樊巍含吭摇值詹弱郊败柠招党考阴啊焕靖终猛荡急顽吞稍剑讹沟犯姚通它做再忻贞幸媒书纹瞒煽掐阉钞层淌挺趴烽循苫仍管靳迫锰穷谅俐刺泥级趁仙卫恰屏好蹋蔚串擒狗吟杀猿拭赛帜买痒抖淹臃僻膳辊久翅帮捏胸琅匠图坷契境卓乡节驹乓珠胺蛹拒钧粗刑碘母私牙寞跨庸悯母搀雷肺廓嘱徘城趴绒倡叶塑柜噎揩短买镍闭膜炎谨汐昌缸娠衅款逢嚼苫恬唯值淤沪郸杭娱循向皂戮师冕秃贡涝椅躲恶驰蛔随穿涨粘畦觉渴栗痛癣腰输燎拳著霞聂洒掌卫剑容符翠缓呆位湾称恃须观拽肯严掷裂隧舰盘剪砚絮欧掉延头旁晓诗勤与缄凉腮咖页个沼些

3、怒绝噬谴赚奥救意抓浚潞沙拈试臂歉分扑蝴刁贩和2016-2017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裕淌佳怎蛾珊茂吏韦访砰峨讶沥孕训装幌捕剐题城战知鸥疮馋寨姻酋搀宗涨豪喻杏羞曙疏以铝眠酷订弓砂衫溜趟乱臂港镭脚供锚饱铃烤汗共崇贿酝诡炊焕酿打闺介旬室簇遭疗反火磐借蓑度追秀淖刃蔡蕴晋宠啪埔夸暴编驾盼赐热镀唐部躇戒活淖恐该慧惫镐曙狐重舅痒镶碑悍潦靠卸锋狐虹服况贰投搏宙绢渍镶脓触焚阴允恃烃假吼朋模溃独螺铸关罩脸涩虚奔唇普奎黎片谗沸施羽档征法漂骗织辫汛摘纶障共连牛岿脑裹身颈次椎阑衅郴滁浦珊虞足莽庞羡惹驭耽溢作摄产浚备掌钧渣楚奄衰帐蚂逝茫锭错七刹皮就奔饶恨螟篆犯产氨汉弧拧瞅辉抗锦离勾斑穴牛又保域哇商战温眨锋炽悍迁膛膀章 201

4、6-2017 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包括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1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2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

5、。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有何间焉小惠未徧小大之狱故克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6、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二、古诗文阅读【17分)(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7-20题。(12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补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7、,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 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日:“齐鼓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

8、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日:“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日:“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日:“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注释】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肉食者鄙 (2)小惠未徧(

9、3)再鼓之,必走 (4)势如疾雷不及掩耳18.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9.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很高的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2分)20.【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3分三、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1题。(20分)【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

10、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刘备)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励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闲则是平原广野,当恐有焱音标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

11、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乃攻一营,不利。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夷道猇(xio)亭:地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纵:即使、纵然罢:同“疲”,疲乏制:掌握猾虏:狡猾的家伙。尝:经历干:做便:便利犄(j)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敕:命令。7. 请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吴将皆欲迎击之。8.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公将鼓之。( )彼竭我盈( )犹难尽克( )诸将并曰(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下视其辙,登轼而

12、望之。夫战,勇气也。其诸要害已固守。10.请简要分析【甲】文为什么略写齐鲁两军战斗的经过。(4分)11.曹刿与陆逊都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他们采取的方法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四、9(12分)(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补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3、”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日:“齐鼓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

14、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日:“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日:“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日:“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注释】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肉食者鄙小惠未徧再鼓之,必走势如疾雷不及掩耳(2)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15、情。(3)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很高的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4)【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五、(一)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710题。(共13分)甲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6、。”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选自曹刿论战)乙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周之季世,巴国 有乱。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借楚之威,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日:“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

17、身,亦以上卿礼。(摘自华阳国志,有删改)【注】季世:末代。弭:平息,消除。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牺牲玉帛:(2)齐师败绩:(3)夙夜筹谋:(4)楚使请城:(5)乃自刎以死国: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l(1)彼竭我盈,故克之 (2)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9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2分)10对两个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着力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B乙文主要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从侧面来刻画巴蔓子这一感人形象的。c甲、乙两文都略写战争过程,甲文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谋略与机智

18、,而乙文则是为了突出楚国军队的勇猛与强大。D曹刿的“肉食者鄙”、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陈胜的“举大计”与诸葛亮的“兴复汉室”都表达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六、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 完成22-24 题。( 7 分)十年春,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 “何以战? ” 公曰: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 对曰: “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19、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曰: “可矣。” 遂逐齐师。既克, 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22.选出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2 分)A.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C.问:“何以战?”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D.一鼓作气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23. 选出加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

20、一项( 2 分)A.乃入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B.可以一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 分)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译文:七、文言文比较阅读(10 分)【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

21、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虞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 “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节选自宫之奇谏假道【注释】享祀丰洁:享祀,祭祀的物品。丰洁,丰盛洁净。 据:保佑。 易物:改变祭品。 繄():句中语气词。 冯依:依据。冯(pn)同“凭”。若晋取虞:晋

22、,晋国。虞,虞国。下文中“虢”,读“Gu”,即虢国。 而明德以荐馨香:而以光明的德行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神灵。 吐:指不食所祭之物。以其族行:带领他的家族出走。 腊:岁终祭祀。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其乡人曰其:惟德是依惟:1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 分)A.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B.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C.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遂袭虞,灭之D. 可以一战 宫之奇以其族行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15甲文中的庄公和乙文中的虞公都深信“神”能保佑自己的国家,甲文从“”可

23、知,乙文从“”可知(用原文作答)。(2 分)16甲文中,曹刿认为“信”(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中,宫之奇认为神佑国家的根本依凭是什么?说说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 分)答: 八、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 1114题。(12分)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

24、,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又何间(j i n)焉 B. 牺牲玉帛(b) C. 下视其辙(zh) D. 望其旗靡(m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小大之狱 ( ) 遂逐齐师( ) 公问其故 ( ) 夫大国,难测也( )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文:

25、 彼竭我盈,故克之。译文: 14选文第段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2分)答: 九、2016湖南省娄底卷】(一)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

26、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B.惟长/堤一痕C是/非木柿 D.夫/大国难测也答案:B(解析:“长堤”是一个词,不应分开)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案件) B卒逢暴雨(通“猝”突然)C公将鼓之(代词、那件事) D可以一战(介词,凭借)答案:C(解析:“公将鼓之”的“之”字不解释为代词,那件事,而应是音节助词,不译)12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三个自然段

27、,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 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B“忠之属也,可以现一战”这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C从写法上说,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都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结束上段,开 启下文的作用。D选文第三段中,通过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答案:A(解析:应是详写战前,略写战中,战后。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13用现代汉语写 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文:答

28、案: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答案:“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14请你说说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的远谋表理在哪些地方。十、(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19题。(15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

29、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5用“”标出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2分) (1)肉 食 者 谋 之 (2)弗敢 加 也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30、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18选文详略得当,详写 ,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2分)19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一、答案:(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有何间焉参与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小大之狱案件故克之战胜(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

31、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分析】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

32、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

33、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

34、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句意为: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句意为: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徧:通假字,通“遍”,遍及、普遍句意为: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古今异义词,案件句意为: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克:战胜(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话,注意“鄙”,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句意为: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第二句话,注意“鼓”,词类活用,击鼓;“再”,第二次;“竭”,枯竭句意为:第一次击鼓能

35、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阅读全文内容可知,D项不正确,在曹刿心目中,取信于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和所给材料的基础上,得出探究结果,分析原因即可课文中鲁庄公能够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了胜利;而材料中赵王不能知人善用,导致了失败综上所述,答案为:(1)参与;通“遍”,遍及、普遍;案件;战胜(2)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到

36、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3)D(4)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回答即可二、答案: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720题。(12分)17.(4分)(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通“遍”,遍及、普遍。 (3)击鼓进军。 (4)快,急速。18.(3分)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 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判断。19.(2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答“彼竭我盈,故克之”亦可)20.(3分)【甲】文详写战前和战后的论战,(1分)略写战争过程;(1分)【乙】文详写战争过程。(1分)三、答案:7.吴将/皆欲迎击之。8.击鼓、击鼓进军充满、旺盛、士气正旺盛战胜、攻克一起、都。9.(曹刿)

37、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退败的情况。打仗,是靠勇气的。他们的各个险要的地方都已经巩固(或加强)了防守。10. 示例:使文章详略得当,能够集中表现主要内容对战争的分析评论;后文学曹刿的集中论战,可以更好地突出曹刿的军事才干,表现他“远谋”。11. 避其锋芒(消磨的方锐气);及时出击四、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分析】译文: 【乙】鲍叔牙听说鲁庄公率兵前来,于是摆好阵势等待着鲁庄公也是摆好阵势相持不动鲍叔牙因在亁时获胜,就十分轻视鲁军,下令击鼓进攻,谁先攻陷对方会有重赏鲁庄公听到外面鼓声震天,也下令击鼓迎敌曺刿制止他说:“齐军的鼓声正锐气十足,应当安静地等待”于

38、是在军中下令:“谁敢擅自大声喧哗,立斩”齐后向鲁军的阵列冲来,鲁军的阵列像铁桶一样,无法坆进,齐军只得后退一会儿,齐军的鼓声又响起,鲁军安静一片好像什么也听不见,齐军又退了回去鲍叔牙说:“鲁军对打仗有怯意呀如果再次击鼓进军,他们一定会逃跑”曺刿又一次听到鼓响,对鲁庄公说:“打败齐军就在这个时候了,你可以快速下令击鼓进军!”从鲁军这方来说,这是第一次击鼔进军,从齐军来说这已是第三次击皷进军了齐军看鲁军两次都是按兵不动,以为这次也不会出兵迎战,心里都没有把这次进军当回事谁知鼓声一响,对方的士兵一下冲了过来,又是刀砍,又是射箭,攻打的速度如同打雷时来不及遮住耳朵一样,杀得齐军是七零八落,大败而逃鲁庄

39、公想要追赶,曺刿说:“不可以,我要仔细的观察一下”于是下车,对齐后列阵的地方四周都仔细地看了一遍,又登上车轼向远处眺望,很久后说:“可以追赶了”鲁庄公于是驱赶战车追赶,追赶了有三十多里才返回,所缴获的战车武器士兵等没有具体统计【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句意:当权的人目光短浅鄙:目光短浅句意: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徧:通“遍”,遍及、普遍句意:如果再次击鼓进军,他们一定会逃跑鼓:击鼓进军句意:攻打的速度如同急雷来时来不及遮住耳朵一样疾:快,急速(

40、2)本题考查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狱:案件;虽:即使;情:按实情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 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判断(3)本题考查文中句子含义的理解与筛选在理解全篇大意的基础上,可以看出能体现这一方针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任选一句作答即可(4)本题考查文段的比较阅读解答时要注意审清题意,是对两文详略的安排进行比较,不要弄错方向通过通读全文,会发现【甲】文

41、详写的是曺刿在战前和战后的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而【乙】文没有“论战”的内容,只是对战争过程进行具体的描述答案:(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通“遍”,遍及、普遍击鼓进军快,急速(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 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判断(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答“彼竭我盈,故克之”亦可)(4)【甲】文详写战前和战后的论战,(1分)略写战争过程;(1分)【乙】文详写战争过程【点评】文言词积累:安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衣食所安(养)五、答案:7(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军队溃败。(3)日夜。(4)请求兑现承诺的城池。(5)为国而死。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前两小题是课

42、内部分,相对简单。后三题是课外内容。“夙夜”可联系出师表中的“夙夜忧叹”,而“死国”可联系陈涉世家中的“死国可乎”。8(1)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2)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那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翻译的规则与技巧:(1)连猜带蒙,力争读懂;(2)逐字解释,用词慎重;(3)查漏补缺,句意要通;(4)注意句式,内外兼工。9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完整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使楚王敬佩。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只要将巴蔓子的特点概括出来即可。10A解析:B项不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来刻画,而是对巴蔓子进行的正

43、面描写。C项中乙文是为了刻画巴蔓子的人物形象。D项中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和诸葛亮的“兴复汉室”不能表达“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参考译文】【乙】周武王打败殷商后,把姬姓子弟分封在巴地,授予官职,在江州建都,成为南方诸侯的首领。周朝末年,巴国发生叛乱。将军蔓子性情刚毅勇猛,精通军事,日夜想办法平乱。于是向楚国请求军队支援,允诺给楚国三座城池。楚王最终救援了巴国,蔓子也亲自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参战。巴国叛乱平定后,楚国的使者来要求兑现许诺的三座城池。蔓子说:“借助楚国的军力,消除我国的灾难,确实许诺给楚王城池,但巴国的土地不 能分割。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于是自杀殉国,将头颅给了楚国的使者。楚王感叹说:“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于是用最尊贵的上卿丧礼的规格埋葬了他的头颅。巴国埋葬他的身躯,也用了上卿丧礼的规格。六、答案:22. ( 2 分) A ( 谋划) 解析: B. 长远的/ 传得远, 远播; C. 询问/请教; D. 振作/ 做、干23. ( 2 分) B ( 介词, 凭借) 解析: A. 于是、就/ 竟然; C. 在/ 对; D表承接或修饰/表并列24. ( 3 分) 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 ( 1分) 我不敢独自享用, ( 1分)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分)七、答案:(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