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测量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459252 上传时间:2021-02-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力的测量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力的测量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力的测量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力的测量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力的测量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力的测量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的测量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力的测量 _九年级物理教案 _模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 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

2、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 的力有多大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 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有关 “弹簧测力计 ”的教学建议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 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 即力增大几倍,伸长

3、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 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有关 “力的单位 ”教学建议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 要学生记住 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 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 ;一个质量是40kg 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 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 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有关课

4、堂实验的教学建议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 2、 3、 4、 5 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 3、第 4 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 3、第 4 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本节后面的 “想想议议 ”问题, 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 对程度好的

5、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教学设计示例师生互动活动设计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课时安排1 课时教具、学具准备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教学设计示例(一)引入课题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 可以准

6、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 拉力大小不同, 弹簧的伸长不同; 拉力越大, 弹簧伸长越大 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 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 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二)新课教学1力的单位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 要学生记住 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 的大

7、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 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2弹簧测力计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常( 1)弹簧秤的原理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 钢制

8、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 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 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 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 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 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弹簧秤的量程:最小分度:水平拉木块的力: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拉断头发的力: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 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

9、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三)总结,扩展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探究活动测力计的发展【课题】测力计的发展【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参考方案】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总结测力计的发展概况【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2、发现新问题体验力的大小【课题】体验力不同大小的感觉【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10、;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参考方案】用测力计等工具体验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觉;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2、发现新问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 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

11、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 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

12、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 “想想议议 ”使学生进一步完善 “运动和力的关系 ”的知识体系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教法建议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 ,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 “不受外力 ”的特殊现象出发, 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

13、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 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具:滑轮、钩码、细绳、木板教学过程:一、引入方法 1 :复习提问引入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

14、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 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方法 2 : 现象引入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或录像片段: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请你再举出几个静止和做匀速直线的物体,分析它们受到的力。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二、新课教学1 平衡状态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 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 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物体受力平衡

15、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2 二力平衡条件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介绍实验装置如图 9-3-1 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

16、善。方法 2:学生探究性学习(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同上。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学生探究性实验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引导:根据力的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3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方法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请学生画出图9-3-2 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平衡。1) 静止悬挂的电灯。2) 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3) 匀速运动的拖车。方法 2: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由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分析受力情况。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

17、线运动状态, 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对于能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 如水平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水平方向的二力也平衡。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一、巩固练习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A 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A 重物匀速上升时,拉

18、力最大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二、总结、扩展让学生讨论课本 “想想议议 ”中的问题, 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 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 可让学生分析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三、布置作业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习。1 2 下一页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2, 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3, 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4, 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

19、观念,为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和能力教材分析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

20、的兴趣教法建议注重实验教学, 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注重分析实例, 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在分析卫星运行时, 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动能和势

21、能的转化【课题】动能和势能的转化【重点难点解析】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分析转化过程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教学过程】1, 实验引课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2,新授课:动能和势能的转化1)分析实例方法 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

22、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方法 2:一般情况下, 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 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 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

23、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方法 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方法 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24、【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辅导参考】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评价方案】1、学生自评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2、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空气中20时的声速。3、解回声的概念。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发生、传播及速度。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及速度。教学方法谈话法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教学准备音叉 2 只、小重锤1 只、小乒乓球1 只,电铃、玻璃罩、抽气机、橡皮

25、筋、录音机1 只,磁带 1 盒。教学过程引入: 放一段优美的钢琴曲,在学生的欣赏中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你耳中的吗?优美的画面又是怎样进入到你的眼中的呢?相信你学习了”声和光”的内容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引出课题。教师设疑: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教师演示实验: 用小锤敲击音叉,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紧靠音叉的小球的变化情况。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小球被持续弹起,说明音叉振动发出声音。(板书)学生实验:1、用手触摸喉部,发” Good morning,” We are the best的音,”感觉声带的振动,教师板书:声带振动会发出声音。2、一人绷紧橡

26、皮筋,另一人用手指弹拨,感觉橡皮筋的振动,教师板书:橡皮筋振动会发出声音。归纳上述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固体振动会发出声音。除固体外,其它物体振动时,是否也会发出声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固体、液体、气体振动时都会发出声音。也就是说: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板书)。教师设疑:声源发出的声音又是靠什么传到我们耳中的呢?(板书)二、声音的传播演示课本 P48 图 3-3 的实验,请同学们边观察实验现象边思考下列问题:1、 随着抽气机的不断工作,玻璃罩内的空气的量发生怎样的变化?你听到的铃声又有什么变化?2、你设想一下,假如玻璃罩内没有空气,也即处于真空状态,你还能听到铃声

27、吗?说明:不能传声。演示实验: 两支固有频率相同的音叉,用小锤敲击一音叉的叉股,观察紧靠另一音叉的小球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能传声。教师提问:是否只有气体能作媒介传播声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声音是靠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物质作媒介进行传播的。(板书)教师设疑;上述物质是如何传播声音的呢?教师出示投影片并讲解:一块石头扔进水中,会引起水的振动,形成水波。同样,声源在振动时, 也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比如在空气中,物体不断振动时,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的变化向四周传播形成声波。让学生接着回答听觉的形成过程。教师讲解: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具有一定的速度。我们把声音传播的速度叫做声速。(板书)投影课本 P49 表 3-1”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速度”。提问:1、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否相同?哪些物质中声速较大?2、2、在空气中,声速与温度有什么关系?2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多少?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得到:1 2 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