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外那一缕阳光.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470954 上传时间:2021-02-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外那一缕阳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校园外那一缕阳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校园外那一缕阳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校园外那一缕阳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校园外那一缕阳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外那一缕阳光.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校园外,那一缕阳光 陇县东南镇中学 温晓鹏那是一缕不平凡的阳光。漫步在校园外的河塘边,心情就象灰蒙蒙的天空一样,一点也轻松不起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算是讲破了嘴,跑细了腿,可是,考试成绩却无情地否定了我的一切努力。特别是,关于光合作用的过程叙述和文字表达式,三个班竟无一人完全做对。更气人的是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讲得太多,没兴趣,听不懂,跟不上。该怎样才能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呢?我不由得望湖沉思微风过后,云开日出,一缕阳光从柳荫缝隙间直泻下来,湖水里咕碌碌冒出一串串珍珠般的小气泡。我眼前忽然一亮,这么多气泡,该不会是鱼儿呼出的吧?走近细看,水底没有鱼,只有一簇簇鱼腥草,均匀的气泡正是从鱼腥草的节

2、结冒出来的。难道这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走近细看,背阳的阴处并没有气泡,和阳光照射的河面形成显明对比这不正是学习光合作用的天然教材吗?我兴奋地跳下水,采来大量鱼腥草,把它们分别移植在不同水槽里,放在阳光下仔细观察。一小时以后,正象我期待的那样,气泡又均匀地冒出了。用排水法收集,带火星木条检验,很快复燃!我兴奋地跳了起来。又是一节生物课快到了,科代表怯怯地说:“老师,期中反思交齐了,这节课交流吗?” “不了,是我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你快安排同学把这六盆草带到教室,这节补上光合作用。”上课铃响了,出乎意料的是,同学们仿佛没有听到铃声。当我走进教室时,他们正围着鱼腥草,三个一堆,五个一团热烈地争论着

3、。“这些气泡应该是氧气吧?”“应该是空气,你说是氧气,有什么根据?”“我们这盆为什么不冒泡?”“我发现气泡是从节结冒出的,可能是管腔内残存的吧?”王瑜同学竟然剖开一截幼茎,细心地寻找着气泡的来源。白冬梅更淘气,一边对着课本,一边翻来覆去地在草叶上找叶绿体。十多分钟过去了,教室里渐渐静了下来。看到时机成熟了,我把他们的问题收集到黑板上,让同学们先报出自已猜想的答案。一阵紧张地抢答后,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自信地收集气泡,验证了光合产物氧气的存在,并通过有光无光对比,证明了光合条件光的重要性。在学生质疑和期待的目光中,我拿出准备好的叶片和叶绿体构造模型,详细分析了氧气是怎么来的,光合作用是怎么回

4、事。同学们个个睁大了眼睛,出神地听我分析,自发地阅读教材,思考对比一周后,当我再次让学生叙述光合作用过程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整叙述。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名学生在作业本里夹来一张纸条:“老师,我觉得那些气泡里应该有植物呼出的二氧化碳?你说是吗?”看着眼前的鱼腥草,我突发奇想:何不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一下气泡里有没有二氧化碳?当我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设想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接着是哗啦啦的翻书声。五分多钟后,同组的同学七嘴八舌地开始讨论起来。王兵第一个发言:“老师,有没有很简单,用石灰水检验一下。”李苗立刻反驳,“我觉得只有氧气,因为既使有二氧化碳,也会被叶片本身光合作用吸收

5、了。”张星星更直接:“老师,你给我仪器,我能验证有没有二氧化碳,把气泡通进石灰水里看看是不是变浑浊不就完了!”我笑了笑:“那你试试,需要什么,我给你”。张星星得意地接过漏斗、导管,澄清石灰水袋,很快组装了起来。当气泡从石灰水均匀地冒出时,所有目光齐刷刷聚了过来,几分钟后,石灰水慢慢浑浊了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仿佛一缕阳光照进了我的心田: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法,不一样的收效,使我深深体会到“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道理。发现问题是积极观察思考的结果,是学生强烈求知欲的体现,是兴趣的源头,被动应付,是发现不了问题的。而学生亲眼见到过,亲身体会过的,甚至曾经好奇地疑问过,但限于知识水平,没有

6、得到解答的东西,由于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生活中的生物素材的整合应用,更能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发现问题。看来我得变一变了。我尝试着走出校园,一件件标本和实物,被请进了我的办公室,一个个精彩的生物小故事,写进了我的教案,一份份调查和统计,进了我的资料夹,一段段生活中熟悉的视频和照片,被整合到我的课件。我发现,随着一个个生动的情境诱导,我的课堂开始有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了,又有人提问了,自发的讨论和交流也出现了,渐渐地,掌声和笑声也多了起来,课堂渐渐活了起来我似乎慢慢变成了“矛盾冲突的制造者”,变成了“裁判员”。三年以来,我们整合收集到的生活素材,利用双休日,组织兴趣小组参加生物课外实践,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调查和实验,大胆质疑和探究,大量应用和验证了所学知识,也深刻地体验到家乡的可爱和父母的艰辛,活动成果分别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国家级和省级奖励。同行们问到获奖感言,我发自内心地说:“感谢你,校园外,那一缕阳光,给了我光明!” 校园外,那一缕阳光陇县东南镇中学温 晓 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