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化教学的有效性 (2).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475110 上传时间:2021-02-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化教学的有效性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化教学的有效性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化教学的有效性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化教学的有效性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化教学的有效性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化教学的有效性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化教学的有效性 (2).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化教学的有效性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它所表现出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扬童心、葆童贞、激童趣,为儿童所喜欢、所需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表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些理性指导,给德育课堂带来了蓬勃盎然的生命活力。这是新课程理念带给我们欣喜的转变。所以,在品德教学中应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体验活动,引导他们积极体验生活,丰富其道德情感,使其获得真实的道德感悟。不过在很多不同的场合(当然包括自己的实践),我们往往会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很多品德课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活

2、动性,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活动,对活动的形式考虑再三,花里胡哨,热热闹闹,对活动的有效性却理解不足,以至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游离了最根本的目的。我们认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要讲究、追求其有效性。这样,活动才能浸润每一颗参与的童心,激活每一份灵动的童趣。一、活动设计把握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社会知识与品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活动设计中,我们应“全面把握教学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点,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协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适合和参与社会的水平,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在课堂

3、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方式、活动程序,以及活动细节,都应指向教学目标,并为达成目标而存有。如从地图上看家乡这个主题活动的认知目标是:学生能够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情感目标是:知道家乡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萌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行为目标是:能准确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紧紧围绕上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活动:1、看图找家乡,游戏做一做;2、开列小火车,大家比一比;3、图上贴家乡,台上说方言;4、彩笔画家乡,上台作介绍。 这个主题活动设计的目的,旨在通过找、贴、画、游戏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位置及所属行政区,知道家乡是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是养育一个人的一方热土,

4、从而激起学生内心热爱家乡的激情。二、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学生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升和发展只有通过自身生活才能完成,脱离生活去培养道德会流于形式、虚空无效。所以,在学习活动中我们要让课程回归生活,重视活动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注重学生现实生活质量,强化对学生生活的指导。如在上保护水 节约水这个课时,我拿出平常在校园中拍摄一些照片(哗啦啦流不停的水、未关紧的水拢头),通过网络资源让学生观看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缺乏

5、,看完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在体验这些现象的同时懂得要保护水、节约水。这样即回归生活,又高于生活,为儿童将来奠定基础。面对他们的实际生活,孩子是积极参与、真情投入的,这就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家乡特产知多少中,就有这样一个片断,先出示录像资料:前几年我市茶叶销售大伤茶农的心;今夏我市茶叶市场的大好前景,以及为即将举办的“茶博会”全市人民在上下忙碌着。接着让学生说事件,谈感想,举相关事例。然后小组研究:用我们的方式宣传家乡的特产,通过了解并介绍家乡的特产来加深理解、热爱家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从学校的小课堂通向了社会的大课堂,走向了生活的大天地。三、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兴趣是

6、最好的老师”。为了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心理结构特点,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各个环节设置不同活动,让学生在实地参观、调查访问、角色扮演、辩论演说、游戏竞赛、展示交流等各种活动中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实践。同时,为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保证活动的实效性,我们要精选活动形式,要做到新颖有趣、直观可行、主题鲜明。如,我在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时,在课前布置学生参观、调查、访问、查资料的基础上,把整节课设计成一个大活动做导游。围绕这个主题活动,模拟尝试向大家介绍宣传自己的家乡。通过设计欣赏录像、全班讨论、小组模拟、合作展

7、示、交流感受、反思总结等多样化的活动,以利于各种方法的优势互补,提升活动质量和效率,实现教学最优化。四、活动过程自主探究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们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即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自我感悟,在探究活动中自我判断,在实践活动中自我内化,达到品德教育的真实有效。如养成生活好习惯一课的教学中,我布置学生在周末跟爸爸妈妈体验一天的生活,看看他们在一天的工作时间里有哪些好习惯,然后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在讨论

8、中,学生们不但知道自己在生活中要养成什么样的好习惯,还提出了要向爸爸、妈妈学习。我觉得这样的体验活动太有必要了,胜过教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学生在这样的切身体验中感受到如何养成好习惯,还理解了父母的辛劳,激发了孩子对父母的尊敬之情。五、活动评价辨是非求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知道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本质就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让学生在赞赏中获得动力,在反思中自我教育,使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能力。如在教学做好事不是为了表扬时,有学生提出“不是为了表扬,为啥要做好事?”这时,有一

9、些学生也提出相同的看法。针对这一现象,我不是采取简单说理,而是适时引导,让学生进行辩论,如正方观点:“做好事不是为了表扬”,反方观点为“为了表扬才做好事”。通过辩论,学生明白了做好事不是为了表扬,要多做好事。还有一个学生这样说:“胡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我们以后要多做荣事,少做耻事。”教师针对学生的言论适时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把讨论向纵深处发展,有道是真理是越辩越明,学生所获得的道德认识是深刻的,形成的情感是强烈的。此次活动教师采用即时口头评价与体态评价相结合,在包含着教师的赞赏的语言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山泉在流动中清澈,山花在绽放中灿烂,孩子的心智和品性则在有效的活动中滋长。让我们所设计活动的目标导向再强些,过程体验再真实些,评价语言再丰富些。孩子们浸润在这种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有效活动中,童心会更畅快,童贞会更纯净,童趣会更激扬。让我们用活动来支撑,用兴趣来驱动,用情感来维系,用心灵来体验,这片“沃土”将会结出更美的德育之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