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引发教师教学行为的创新.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485092 上传时间:2021-02-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引发教师教学行为的创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课程引发教师教学行为的创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课程引发教师教学行为的创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课程引发教师教学行为的创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课程引发教师教学行为的创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引发教师教学行为的创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引发教师教学行为的创新.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引发教师教学行为的创新【摘要】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新课程能否真正达到目标的重要环节。本文阐述了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合理利用教材等几方面教师教学行为的创新。只有在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的规律上,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有质的飞跃。【关键词】新课程 课程标准 发展 学习过程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支撑。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新课程能否真正达到目标的重要环节。是“穿新鞋走老路”,还是以

2、新课程为契机,大胆探索、创新。生物学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主导性学科,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生物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行为的创新,也势必引发教师教学行为的一系列变革。一、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人”的发展。生物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由于中考没有考生物,受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影响,有些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不重视生物学科的学习。但生物教师首先应看到生物学的知识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生活在哪个地域,在他们的生活中都离不开生物学的知识、能力及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有部分初中生今

3、后不会升入高中学习,初中的生物学课程是他们一生唯一正规接受生物知识学习的机会,教师有责任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且生物科学素养也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教师应立足于生物学科,努力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综合性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跨学科和泛学科的能力。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应站在这样的高度,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对待生物教学,不要为分数、为成绩而教,而是在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要思考新的教学理念、原则,探索新的教学策略、方法,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

4、知识的来龙去脉,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这样的知识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重学习过程就是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的规律上,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学生亲自“感知概括应用”,达到真正理解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创新。注重学习过程要体现在各类知识的学习中。在科学探究实验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酝酿讨论问题、商讨制定实验方案,在实施中要允许学生失败,重新修改方案,再进行实验。这个过程要花费很多时间,有时会大大超出课时计划,但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

5、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学生通过模仿教材的实验设计,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了科学探究的热情。并且学生在观察鼠妇、捕捉鼠妇的过程中,发现还有其他一些环境因素也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在“进一步探究”的环节,学生提出了水分、温度、土壤、气味、声音等因素都可能影响鼠妇的生活。但本节教学按课时计划只有2课时,如果把“进一步探究”安排在课堂上完成,就会影响教学计划,可是如果放在课后进行,活动的质量又无法保证。权衡利弊,我们还是把此次的“进一步探究”安排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实施方案。由于这是他们第一次自己设计实验,难免会有一些缺陷,甚

6、至出现失败。但就是在失败中,才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实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有一小组学生探究水分对鼠妇分布的影响,他们的设计是将盒子的一端放上干燥的土壤,另一端放上潮湿的土壤,把十只鼠妇放在盒子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在实施中他们发现,鼠妇无规律地挤在盒子的角落,与实际环境中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环境的情况不同,他们反复实验、讨论,发现原来角落较暗,“光线”这个无关因子影响了实验,他们改进实验方法,在盒子上加上盖子,每隔一分钟掀开盖子,观察一次,结果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应该说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是受益匪浅的,这些体验与能力是单纯知识性的学习所无法达到的。所以,教师要合

7、理调整课时,舍得花时间、花精力,让学生去实践。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同样也要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如学习“耳和听觉”一节,教材出示了耳的结构图,叙述了耳的结构及听觉形成的过程,在其中没有任何悬念。笔者在教学中,先由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主要的结构。再由小组讨论,对照耳的结构图,用大括号的形式归纳出耳的结构,用箭头示意听觉的形成过程。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结果,各小组之间补缺补漏,从而达到掌握这部分知识的目标。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材作为知识的文本资料,通过学生阅读、讨论、交流,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懂得了如何运用手头的资料来认识新知识,如何进行阅读,如何归纳重点,这些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8、。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既长知识又增才干。三、应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教学中,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他们的情感、态度往往被忽视和压抑,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使教学效率降低。并会产生厌学的现象。从信息论上说,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如果在教学中能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横向交流与师生之间纵向交流的纵横交错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这是一种最优化的信息传送方式。要使信息交流畅通,先决条件是交流的双方要平等,

9、关系要融洽。因此,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思维过程等。如应该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些都是创造思维的火花;允许学生与教师持不同的观点,不能将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如对于是否应使用一次性筷子、对于克隆技术等问题,有些学生就有自己的观点。学生只有现在敢于对教师说“不”。将来才敢于挑战权威,有所创造。此外,教师也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会犯错误、也有不懂的问题。当教师遇到不懂的问题或说错、做错了事情,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我不懂”、“我错了”,然后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诚实的品行、诚恳的态度会深深打动学生

10、,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当然,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热爱教师,如果能形成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就能气氛和谐,情感交融,产生师生的情感共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最优化的教学环境。四、要大胆、合理地处理教材“依纲据本”是传统教学的模式,教学大纲与教材具有不可改变的权威性。新课程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课程目标是初中生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有条件的地区、学校、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加深拓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了发展的空间。而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一种文本的课程资源,不能取代课程标准,所以教师要深入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处理教材,使教材成为最直接的

11、课程资源。如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材用较大篇幅阐述了有关“呼吸运动”的知识,而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要求是“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对“呼吸运动”没做要求。要讲明“呼吸运动”,就要涉及“气体压力”的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气体压力”是很抽象难懂的问题,我们就大胆地删除了这些内容。而在教学中加入了对“呼吸全过程”的描述。我们感觉这样处理教材,既回避了教学难点,又使学生对呼吸的实质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并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如,七年级下册“空气质量与健康”一节,教材中安排了“探究环境中尘埃粒子含量”的实验,我们将此实验改为“探究擦黑板时教室中

12、尘埃粒子的含量”,这样就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了。教材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不能被教材牵着鼻子走,教师应在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生活背景等的基础上,来整合教材,使之达到最优化状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课程资源。在教材的利用上还应注意全程备课,全程备课不仅要通篇考虑教学的进度、课时的安排等,更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知识、能力发展的需要,考虑本地区、本校的特点,考虑社会的热点问题,使教材更贴近学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新课程不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平台。能够抓住机遇,勇于探索创新的教师,必定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