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491118 上传时间:2021-02-2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摘要】要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要经过长久的坚持不懈进行训练。本文笔者就谈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做法,以供同仁探讨。【关键词】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形成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此,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行为举止进行专门训练。通过不断地模仿、重复、纠正错误行为,使小学生有关行为规范化、习惯化。在训练的过程中,一是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二是要符合教育科学原理。班主任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训练,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具体做法如

2、下:一、通过榜样示范训练学生行为规范在学习生活中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以良好的典型去感染学生,影响其行为。在进行训练时,可以先培训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成立“行为示范队”。有了“行为示范队”,同学们在学习榜样、争做榜样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日常行为日趋规范。经过一段时期之后,由师生共同评选出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先进个人和集体,通过周会、黑板报等形式予以表扬,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激发同学们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积极性。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的模仿性、可塑性极强,教师的思想、行为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作为一个教育者,其本身就是榜样,就是楷模,学生会在不自觉中被感染、被熏陶。因此,

3、班主任要严于律己,模范执行师德规范,不断提高师德修养,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二、通过活动养成学生行为规范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活动、少先队活动以及其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各种活动本身都包含着教育的内容,如班会、文娱活动、体育活动等包含遵纪守法的教育内容;军训、参观、浏览、调查、学农、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包含遵守公德、严于律己的教育内容。班主任要根据训练内容,精心地创设各种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规范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从小处入手,抓细抓实,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班风班貌。在新班级的建设中,我始终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德育工作的重要

4、组成部分。首先,做到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制度化、内容系统化、训练经常化。平时在班会课、少先队活动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培养良好行为学习的教育,坚持正面教育,指出存在的不足。此外,坚持行为规范训练和教学相结合。通过教学活动,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训练和指导;并与学校整体德育结合起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组织同学参加学校的礼仪大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正确实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笔者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1.行为训练法:行为习惯一般是通过模仿,经常重复某一行为或通过反复联系后形成的。因此,我注意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并伴之严格的训练。如:学校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时,要求学生认真严

5、肃,肃立,行注目礼。对学生在课堂、课间、集会的活动不仅要求明确,而且及时指导学生怎样才能做好。严格的行为训练收到了明显效果,初步形成了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友爱的好班风。2.情境感受法: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进行道德情感的渗透。经常进行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是产生多种情感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开展以爱国、爱校教育为主旋律的道德教育,同时坚持开展具有本班特色的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我想对你说”,旨在让同学们向家长、老师说说自己的心理话,以及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希望得到的帮助等等。在这些有情、有趣的活动中,学生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也逐渐规范了自己的行为。3.自我教育法:自觉

6、运用掌握的道德知识来评价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使学生自觉地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之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我给学生讲“规则”,讲“慎独”,要求同学们“做事前自己问,做事后自省”。这样,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逐步培养起做事负责的责任心。三、通过考核强化学生行为规范班主任根据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考核,并将其纳入品德考核中。通常的做法是: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40条归纳为几大项,分为基本分、奖励分、惩罚分。坚持按标准评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规范的要求,而且能明白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定期进行,组与组之间可以开展竞

7、争,增强集体荣誉感,也使学生的个人行为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考核结果应该作为学生操行评定和班主任撰写评语的主要依据。四、通过环境陶冶学生行为规范这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有利于日常行为规范化的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化。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校园里度过,他们的行为大部分在校园里表现出来,因此应当重视校园环境的优化。要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使校园整洁、美观、舒适,使学生在美的环境里自然而然地做到讲究卫生、爱护公物。久而久之,他们会形成爱护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习惯,这被称为“硬环境”的优化。同时,要注意“软环境”的优化,即在班级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和道德舆论

8、,营造“人人讲文明、守规范”的氛围。这样,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五、通过教学渗透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各科的教学内容中也都包含了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班主任要善于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请任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行为规范教育,对课堂中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时批评,对好的行为表现及时表扬。此外,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可联合家庭、社会,形成合力。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职业体验,和先进人物、精英人物见面。还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利用家长会、一线通、电话等机会,取得家长配合与支持,争取更好的教育效果。总之,从学生小学入校到毕业,我们要通过六年的训练,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班主任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制订有关制度,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依靠检查、督促、评比、表彰等手段,保证行为规范训练的长期有效地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