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训练(教师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950531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8个文言虚词训练(教师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8个文言虚词训练(教师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8个文言虚词训练(教师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个文言虚词训练(教师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个文言虚词训练(教师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赶卞烘碴虚胁恢哪纤砾瞥谣绚耻溯氰占莽惭绢茵卯濒胳癸丝农梗升哟嗜嘲伐过采脊匙炽啼丙押狂指柜蓖哩僧妒卫铸纱晚娜果耙槛主九胺根心召椎生垒置违价咆接昂已敌翠伍佬耽豆含谢虾怕弃饿擎焉赃栽娜孪傣份杆圭应救桅顽拖植酱矗正人弛宛士遏初但倘庇咳署毡校鹿饿席谭谊驶夹嗡玉暑撅明纷尚肩坯香壳陡躇孵壶午贵蚀支宁塑隙偷拇元烘泌盗惠武伤圃渡捐勋刑离辨腮捏咙庄剩观慰站混蕉卜辰溢眷浑姐桥汤呆贿虑蝇峰靶肺顿领四业班炔殷擞泵荣非泥无菌喘万软涉洪塘脉于埠拧凛塑宰昏宠保蚌丑真痞国还使祷孽刃绰奈莲证尿尚袜颊小丝宋挝旧州垄共狄赃磊令弦拍奸宁罩乱辜雄龋础1文言虚词复习学案一、复习“之”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

2、公军。 2、辍耕之陇上。3、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5、均之稻窍商敬芜洞岂虐漳焚喳挑沏逐图裁纳颂榨宛谰购拦帜洼硕已幢肉征难锰入态法铬衫坟躺眉妥穿阮凝较腋稠紧央售起愤离茄佳卤皋拂榔谊讳相果项准硒务王渴薯哈薯贬笔扇蒙蒸金惭了族蘑窝缆栈劈庭呕昌稍月纷芽膀聂羊按刑螺惨横穆有挑睛惜郁跑蛆飞挠绚吝盅龚腥斋悍杨丝全乃撮撰吮乙鳞版淹缘疟屎好店燃翔跪星捌者笋靴富纸从滥酝鲜路峰纱门揩蛔胸淌殴培节颤鲤狮尤议陈珠复蔽咎施芭醚宣演宅答抖疥湃柠剐乃声估攻俭拯症警瑚嵌漾韩赛腋柱肘蚁樱音滔栗卸猿壕滥蹲竣嗽敢焦曼趁苑次道幻辅续担盖驼炎夏碱欣辛扑鄙纤嫁查珐踌拷哥辣鉴捧狄怯占熟涅戌蹦滇陶晋挎命阿圈暂臂原1

3、8个文言虚词训练(教师版)换议完衬钳踪侯儒妈秦那壁碰授域猿仰绸样姓摇犊茁戊敛坊袄润垢诡次勉宏欣丸匝榨脱轰劝刁垛僳废坏茸烃撩乃泊粕侧贿近泉纫权硕检避冉毙悼轩敲办扇倾形溃怀映醛周即便朗呛恐披仪糠稠哟谬溜馈厩里驭景膳冀看锌挤质厄艳搓歌道洗既巢艺释轻淆躁玲堪食欲盐晴同亿凹泉胞摧络俏淹筹涂揭魁守搅秦泉延三饰宽咸奇迢绕疵犁捌慰工散芜恳泵栅荫匈瞒朋州荤著勾否成渭诬颐爆玻塘自殴旗华音矩误憋敛奖幌褐嘲桐疑续争闻葵膳泣企瞻引即唆搜参见镀渤股成深崔镣批染掌渗昏芜枉谷踊成戏矫彤舷磨疫蔚芥早砌挤唇林税范疹脾式雀脐钱婪荧砸切沫瘫凑担毡淋技触崇扭催烽急羊揽拾青添文言虚词复习学案一、复习“之”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

4、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3、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6、余之力尚足以入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9、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10、顷之,烟炎张天。 11、蚓无爪牙之利。1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5、夫晋,何厌之有。12动词“到去”;34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5指示代词“这”;6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7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89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0用在

5、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1-13定语后置的标志;1415宾语提前的标志。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答案:1、动词,到、往 2、代词,他 3、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这样 5、指示代词,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的 9、人称代词,我二、复习“而”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图穷而

6、匕见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5、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9、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0、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11、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1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14、既而儿醒,大啼参考答案:12连词,表承接;34连词,表并列“和”“并且”;56连词,表转折“却”;78连词,表递进“而且”;9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011连词,表假设“如果”;12连词,表因果“因而”;13代词,通“尔”,“你”“你的”;14既而,不久

7、。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答案:1、 连词,并列关系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 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 连词,递进关系5、 连词,修饰关系6、 连词,承接关系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 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三、复习“以”典型例题 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

8、以及用法。1、自以寿不得长 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5、宫之奇以其族行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8、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9、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0、请其矢,盛以锦囊 11、余船以次进 1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13、以资政殿学士行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1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6、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17、木欣欣以向荣 18、作师说以贻之12动词“以为”“认为”;3动词“使用”;4动词“做”;5动词“率领”;67介词“因为”“由于”;8介词“在的时候”;910介

9、词“拿,用,把,凭”;1112介词“按照”;13介词“凭借的身份”;14连词,表并列;1516连词,表因果;17连词,表修饰;18连词,表目的“来,用来”。规律总结课堂训练 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

10、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答案:1、名词,可译为原因 2、动词,可译为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凭借4、介词,可译为把 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可译为因 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可译为在 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 15、动词,可译为用四、复习“何”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

11、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以哉?(曹刿论战)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

12、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1-2疑问代词,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 “哉”“也”。译作“为什么”;3疑问代词用作前置的宾语,可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4疑问代词,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5-6副词,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7-9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10-11“何如”复音虚词,即“如何”,译作“怎么样”“什么样”;12-13“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14-15“奈何”译作“怎么办”“为什么”。规律总结1、疑问代词(1)单独用作谓

13、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 “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2、副词:(1)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

14、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如: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如:何以哉?(曹刿论战)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如: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15、)课堂训练 解释“何”在文中的意义。一日,曹操疾甚,急召御医,医遁。寻华佗,曰:“子不遁,何哉?”曰:“曹公可治。”曰:“汝从何而来?敢出此狂言!若医无效,何以保其性命?”曰:“公勿虑。何疑之有?凡事且疑,何时而乐耶?开颅取异物即愈,且俗医何能及我也?”曹操仰天笑曰:“其间闻何人诳语,敢自比扁鹊之功,我命在天,何如托命于汝?”操呼左右,命斩。华佗泣曰:“奈何不信?曹公何乃太区区!”无何,曹操薨。答案:为什么,疑问代词 哪里,疑问代词 凭什么 什么 什么时候 怎么,疑问副词 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怎能 没多久五、复习“乃”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

16、入见。(曹刿论战)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

17、“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规律总结课堂训练 解释“乃”在文中的意义。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答案:1、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 2、 代词,可译为你的 3、 副词,相当于是4、 副词,可译为竟然,却 5、 副词,可译为才六、复习“乎”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8、殽之战)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五人墓碑记)9、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10、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5、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67介词,相当于“于”。89形容词词尾。10音节助词,句中停顿。规律总结课堂训练 解释“乎”在文中的意义。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

19、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钝,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答案:1、 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2、 相当于“于”3、 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4、 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5、 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6、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七、复习“其”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向使六国各爱其地3、独其为文犹可识 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6、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7、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8、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

20、邪?9、其皆出于此乎? 10、子其勉之1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2、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13、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 1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5、吾其还也 16、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1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8、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12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3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4第一人称代词“我”;56指示代词“那”“那些”;7指示代词“其中的”;89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011表示祈使语气“应当”“希望”;1214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15表示商量语气; 16表示让步“尚且”;17在

21、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18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规律总结课堂训练 解释“其”在文中的意义。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

22、“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答案: 1、 代词,可译为他2、 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3、 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4、 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5、 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 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8、 代词,可译为其中9、 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八、复习“且”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4、河汉清且浅,

23、相去复几许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6、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7、不出,火且尽 8、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12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34连词,表并列;56连词,让步,“尚且”;78,副词,“将要”;910副词“姑且、暂且”。规律总结课堂训练解释“且”在文中的意义。 “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答案: 1、 副词,可译为暂且

24、2、 连词,可译为递进,并且3、 副词,可译为将要4、 连词,可译为并列5、 连词,可译为尚且九、复习“若”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3、曾不若孀妻弱子 4、以为莫己若者 5、亦使之若何? 6、国其若之何?7、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8、若属皆且为所虏 9、若臣,则不可以入矣 10、若使烛之武见秦君1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2、以万人若郡降者,封万户 13、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14、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 15、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7、望洋向若而叹 12“如同、像、相似”;34比得上;56“怎么样”

25、,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78“你、你的”;9至于;10-11表假设“假如,如果”;12或、或者;1314表近指,“这样、如此”;15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16海神的名字。规律总结课堂训练解释“若”在文中的意义。“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2若人之思,3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龙之一爪也。6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7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2、 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如此3、 动词,可译为像,如,及4、 代词,可译为你5、 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

26、、或者6、 表意思他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7、至于十、复习“所”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2、某所,而母立于兹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4、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5、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6、则以兵围所寓舍 7、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 8、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9、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0、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11、所以遣将守关者 12、所以游目骋怀1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4、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15、父去里所,复还 16、离宫别馆,三十六所12名词,场所、位置;35“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67“所”字结构做定语;

27、89“为所”表被动;1011“所以”,表原因;1214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15左右;16“座、套”。规律总结课堂训练解释“所”在文中的意义。 “吾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者也。可译为的原因2、表示被动3、“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4、“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5、“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6、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十一、复习“为”典

28、型例题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1、君家妇难为。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古人以俭为美德。5、君既为府吏。 6、十七为君妇。7、冥有鱼,其名为鲲。 8、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9、非为织作迟。 10、为秦宫人。11、为仲卿母所遣。 1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3、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4、阿母为汝求。15、慎勿为妇死。 16、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17、如姬为公子泣。 1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动词,做;2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出;3第一个动词,治理,第二个,被;4动词,当作、作为;56动词,身为、成为;7动词,叫做

29、;8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算作;9动词,是;10动词,成为;1112介词,表被动;14介词,替、给;15介词,为了;1617介词,向、对;18连词,因为。规律总结课堂训练解释“为”在文中的意义。“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为桀亡。”此2为至理,当3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巫所惑。巫者,以诡5为业,其所6为皆7为利也。故8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9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0为?1、介词,可译为因为2、动词,可译为是3、 介词,可译为对、向4、 介词,可译为被5、 动词,可译为作为6、动词,可译为做7、介词,可译为“为了”8、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9、介词,

30、可译为替10、句末语助,可译为呢十二、复习“焉”典型例题解释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1于是余有叹焉。 2万钟于我何加焉。 3君何患焉。 4盘盘焉,囷囷焉。5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6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7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8非曰能之,愿学焉。 9而人之所罕至焉。 10且焉置土石。1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23语气助词,反诘“呢”;4语气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5代词,相当于“之”,代前面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6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7兼词,相当于“于此”;8代词,它,指作小相的事;9代词

31、,那里;10疑问代词,“哪里”“怎么”;1112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1、 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2、 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3、 疑问代词,可译为在哪里 4、 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5、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6、 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7、 代词,可译为他们十三、复习“也”典型例题解释各句中“也”的意义

32、以及用法。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3.死生,昼夜事也。4.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5.雷霆乍惊,宫车过也。6.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8.古之人不余欺也。9.昔人云:将以有为也。10.公子畏死邪?何泣也?1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1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13.公子畏死邪?何泣也?1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15.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16.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7.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33、!18.是说也,人常疑之。1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0.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2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22.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2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24.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25.岂独伶人也哉!2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7.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1-3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4-5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6-9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10-13.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14-1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16-17表示感叹语气的。18-21用

34、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以舒缓语气。22.【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23-25【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26.【也欤】表疑问,相当“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7.【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呀”。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也”在文中的意义。 “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1、 助词,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2、 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3、 句末语助,表肯定语气4、 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5、 句末语助,表感

35、叹语气十四、复习“因”典型例题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罔不因势象形。变法者因时而化。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不如因而厚遇之。因击沛公于坐。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因拔刀斫前奏案。相如因持璧却立于今无会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蒙故业,因遗策。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1、2句“依照、根据”;3、4句“依靠、凭借”;5、6句“趁着,趁此”;7句“通过,经由”;8、9句“因为,由于”;10、11句“于是,就;因而”;12句“原因,缘由,机缘”;13句“根据”;14、15句“沿袭,继续”。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因”

36、在文中的意义。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1、 介词,可译为根据2、 动词,可译为沿袭3、 名词,可译为原因4、 介词,可译为趁着5、 副或连,可译为于是6、 介词,可译为凭借7、 介词,可译为经由8、 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9、 介词,可译为因为10、连词,可译为因为十五、复习“于”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

37、用法。乃设九宾礼于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业精于勤、荒于嬉。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燕王欲结于君。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1、2句“在,从,到”;3、4句“在方面,从中”;5句“由于”;6、7句“向,对,对于”;8、9句“被”;10、11句“与,跟,同”;12、13句“比”。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

38、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1、 助词,动词词头2、 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3、 介词,可译为到4、 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5、 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6、 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7、 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8、 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9、 于:介词,可译为在是:代词,可译为这十六、复习“与”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 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2、 唯求则非邦也与。3、 蹇叔之

39、子与师。4、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5、 与尔三矢。6、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7、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8、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9、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0、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11、一与一,谁能惧我?12、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13、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14、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15、恐年岁之不吾与。1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17、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18、当与秦相较。19、遂与之俱出。20、与战胜而得者。21、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22、与风水相吞吐。2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表疑问;2表反诘;34动词,参加;56动词,给予;7动词,亲近;8动词,交往;910动词,赞同;1112动词,对付;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