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生活探究.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505486 上传时间:2021-03-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6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生活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生活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生活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生活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生活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生活探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生活探究中外历史上 , 儿童皆处于失语状态。 在传统社会中 , 我们几乎看不到儿童自己的身影 , 听不到儿童的话语。 然而时至近代 , 特别是到全面抗战时期 , 中国已有儿童开始史无前例地关注国家政事。抗战时期 , 儿童遭受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 , 战火、死难、疾病、饥饿、恐惧、劳动、贫穷、失学等都充斥着他们的童年 , 但也正是在抗战时期他们的生活从教育、家庭、社会活动、心态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地变化 , 中国儿童开始近代化意识的萌芽。 本文以山西农村根据地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 , 透视山西农村根据地儿童抗战时期的生活 , 从而探究中国农村儿童在抗战中近代化意识的产生这一重大变迁。

2、 本文从七个部分展开论述 , 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第一章。绪论主要进行概念阐释、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资料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第一节到第四节介绍山西农村社会的生活环境 , 包括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 , 概述山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沿革、抗战前的山西农村经济与民众生活 , 论述近代以来山西出现的变革 , 以及这些变革对儿童造成的影响。第五节介绍抗战时期山西农村儿童人口 , 首先提出问题 , 即抗战时期中国儿童数量到底几何 ?列举现存的争议、并分析数据 , 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根据相关材料确定山西农村儿童人口数 , 分析抗战时期山西农村儿童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本文将儿童人口按年龄

3、分成 04 岁、 510 岁、 1115 岁三段 , 经过数据比较 , 分析山西农村儿童年龄分布特点及其呈现这种特点的原因。 本文认为山西农村婴儿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基本和同时期国际水平相当。所以 , 一般所说的民国包括抗战时期中国婴儿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说法并不适用于山西。山西农村儿童人口数量从 04 岁段到 1115 岁段依次呈递减态势。 儿童人口死亡率与儿童所处的地域经济和家庭经济有关 , 地域越穷和家庭经济越穷 , 儿童死亡率越高。本文第二章探究山西根据地儿童的学校生活。山西抗日根据地偏僻贫困 , 贫雇农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 所以贫童能否入学以及有多少贫童能入学是评价

4、根据地儿童教育的最基本的指标。 因此本章第一节首先分析评价抗战前阎锡山儿童教育的成就与不足 , 第二节分析抗日根据地的贫童群体及其形成原因 , 研究抗日根据地的贫童教育政策 , 总结抗战时期山西农村抗日根据地所取得的成绩 , 分析根据地教育存在的不足。第三节探究抗日根据地在缺乏教材等基本教学设施的情况下 , 根据地小学如何通过利用“活教材”来更有效地引导、教育儿童 , 激发儿童抗战热情 ,培养儿童成为新中国建设的主人。本文引进“活教材”这个词语 , 并认为活教材是抗日根据地儿童教育的一个创举。 本文认为根据地小学“活教材”主要包括报刊活教材、 艺术活教材、劳动活教材三种形式 , 运用这三种形式

5、的活教材 , 既可以教授学生识字、又有利于培养儿童爱国心、民族心 , 也能教授给儿童现实生活中实用的知识文化。第四节探究根据地革命性质的文学与儿童变迁的关系 , 首先分析传统民间文学如儿歌、童谣在根据地的变化 , 然后论述作家文学有史以来第一次大面积的涌入偏僻农村给儿童带来的冲击 , 以及学生课本中的课本文学的革命性体现 , 这些作家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近代性、革命性对儿童思想意识带来的影响是这一小节的研究重点。 第三章分析探究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的家庭生活。 第一节主要探究儿童健康状态、 政府对保障儿童健康所采取的措施以及由儿童健康所反映出来的在贫困的经济下儿童的衣、食、家庭劳动等方面的生活。第二

6、节论述山西根据地的溺女之风 , 分析长期存在的溺女现象 , 政府采取的制止措施 , 以及溺女带来的危害。本文认为溺女说反映的不是简单的性别歧视 , 溺杀女婴人口性别比不平衡男子娶妻困难彩礼增高早婚早育母体及后代健康、 人口增加溺婴 , 如此循环往复 , 农村人口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第三节探究童婚现象。 论述民国至抗战时期童婚的变化 , 儿童由大人随便摆布安排婚姻毫无反抗能力到积极主动的反抗童婚 , 这是儿童思想进步的具体体现。本文论述山西农村童婚的特点 , 探究早婚儿童的家庭生活 , 分析儿童早婚的危害 , 并进一步探究儿童突破早婚的意义这也是儿童摆脱桎梏、 迈向近代的一个标志。第四章为儿

7、童的社会组织活动与游戏。 儿童社会组织主要是指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 , 儿童团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儿童自己的组织。本章第一节介绍儿童革命团体的发展过程、 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团的特点。根据地村村皆有儿童团 , 儿童团是连接家庭、学校与社会活动的纽带 , 它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儿童团组织让儿童有了初步的团体意识 , 启蒙了儿童的思想。游戏也是儿童的社会活动之一 , 本文第二节介绍儿童游戏及其游戏的主要功能 , 论述抗战前后儿童游戏的变化 , 从这种变化中探究抗战对儿童的影响 ,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抗战游戏的意义 , 本文认为抗战游戏是根据地儿童生活的反映 , 能实现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第五章

8、论述抗日根据地儿童在抗战大背景的剧烈冲击下的心理状态, 分析这种心态形成的因素以及产生的效应。本文认为在抗战时期儿童心态典型地呈现三种行式即恐惧心态、民族主义心态及实用主义心态, 正是在这三种心态的影响下, 儿童参加抗战 , 参与生产劳动当小先生等, 儿童在抗战中发挥了他们的作用。最后一部分是余论。 本文认为抗战时期根据地在儿童观念上有了进步 , 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 、“以儿童为中心”有了一定的实践成果。这是一个意外 , 也是在特殊环境下创造的一个奇迹。儿童参与革命 , 革命必定在儿童身上留下烙印, 影响儿童的生活和思想。 农村根据地各种革命是儿童近代意识萌芽的前提, 儿童思想的变迁打着革命的烙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