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案(1).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506652 上传时间:2021-03-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杨》教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白杨》教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白杨》教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白杨》教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白杨》教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白杨》教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杨》教案(1).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文学科新课程高效课堂导学案授课年级五年级学科课题任课教师课型新授课课时两课时授课时间2015年3月 日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学生分析 因为学生年龄小,受知识、生活阅历的限制,对课文反映的时代背景不熟悉,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当时新疆生

2、产建设兵团的背景知识,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深入理解文本。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并重视学生的独立阅读水平的培养,将学生的自读自悟与教师的点拨引导、领悟方法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并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会写“晰、伞”等六个生字;能准确读写“戈壁、浑黄一体”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语句,体会白杨树的外在特点和内在品质,以及爸爸的心愿。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4.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方法指导:1.通过多读、联系上下文

3、、小组交流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2.通过背诵与摘录积累文中好词佳句。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感悟树的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关键问题1.白杨的外在特点和内在品质。2.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准备1. 搜集相关白杨的图文资料。2. 搜集相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发面的图文资料。3. 相关大戈壁的影像资料。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晰、伞”等六个生字;能准确读写“戈壁、浑黄一体”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初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教学环节时间教学内容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一、谈话导入,激

4、发情趣。3分钟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学习袁鹰的白杨。 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投入文本学习之中二、检查预习。7分钟检查学生导读单的完成情况,扫除字词障碍。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2、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3、字音易错的:清晰。4、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认真检查,小组内认真讨论,准确书写。三、讨论交流生成问题。20分钟小组内讨论交流生成问题,教师汇总各小组生成问题。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荒凉、寸

5、草不生、贫瘠)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理解: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能够了。朗读: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组内认真讨论,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过程要井然有序。四、朗读课文,体会感悟。10分钟指导阅读。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1、热情积极的参与朗读。2、更深刻地感受白杨树的特点。板书设计白杨 疆 陷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时间教学内容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课时目标1.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白杨树的外在特点和内在

6、品质,以及爸爸的心愿。2.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一、复习导入,任务表现。5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表现本节课的目标任务。师:同学们,回忆一下白杨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对上节课的内容有较深的印象,有信心、积极地参与到本节课中来。二、小组合作解决生成问题。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上节课生成的问题。1、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2、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3、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

7、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4、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你发现爸爸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5、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认真思考、积极交流,大胆地在全班交流,畅所欲言。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0分钟体会写法1.这篇课文表面上写白杨树,实际上写的是爸爸和新疆的建设者,爸爸和白杨树的共同特点是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2.谈谈学了课文之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1.小组讨论,畅所欲言,谈谈课文对自己的启发。2课文朗读展示。板书设计 19 白杨 高大挺秀白杨树 适应性强 借 坚强不屈 物 扎根边疆 喻建设者 建设边疆 人 无私奉献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