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1).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520883 上传时间:2021-03-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相和》教学设计(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将相和》教学设计(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相和》教学设计(1).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8 将相和教学目标:1、理解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准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教学重点:读讲故事,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教学难点: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准备:1、 有条件的同学能够课前了解一下战国的历史以及作者司马迁的简况。2、 制作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准确读

2、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内容,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发学习兴趣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板书课题:将相和 2、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提出自学课文的要求: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2、画出课文中的

3、生字词语和成语,联系上下文大致理解所画词语的意思。3、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4、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准备和同学讨论。三、检查自学,集体汇报交流1、指名读课文,分三个同学:(1)读第1-10自然段;(2)读第11-15自然段;(3)读第16-18自然段。2、读后评议,正音,指导认清字形。(可采用“以熟带生”的方法掌握字形。如“璧”与“壁”、“允”与“充”、“侮”与“悔”、“颇”与“波”) 3、试说说对词语的理解。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理屈:理亏。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

4、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渑池:地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境内。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抵御:抵挡,抵抗。推辞:表示拒绝(任命、邀请、馈赠等。)瑟: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鼓瑟,就是弹瑟。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理直气壮:理

5、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能耐:技能,本领。4、读读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和成语并实行积累: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大大方方、客客气气、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5、“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6、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哪几个小故事?用合适的小标题来概括。(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可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来概括。“完璧归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渑池之会”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负荆请罪”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

6、、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7、简单介绍历史背景。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

7、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

8、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

9、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8、思考: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的第一句话和三个故事又有什么联系呢?(第一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即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即蔺相如连立奇功造成廉颇与之失和;整个故事的起因则是课文第一句所讲的“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9

10、、学生质疑问难,简单的由学生当堂解决,较难的留待进一步读书讨论解决。四、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想想为什么喜欢?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议、辩、演等方式感受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感悟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3、适度拓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过程:一、抓住关键问题,直奔课文重点,激发阅读兴趣 1、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知道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

11、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这节课我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造成将相不和原因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3、(指名读句子,课件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同学们,读读这段话,想想廉颇说这些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嫉妒、很不服气)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爬到我头上去了”指的是(由上大夫升为上卿。从“爬”字可以看出,廉颇觉得赵王轻视他而偏爱蔺相如,他对赵王和

12、蔺相如都很不满。)4、(课件出示)廉颇不服,认为自己得到重用,靠的是( 自己立下的赫赫战功 ),而蔺相如得到重用靠的是( 一张嘴 )。还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立了功,在(渑池之会)上又立了功,职位比廉颇高。你能把廉颇那种不服气,一肚子的不满读出来吗?试一试。读后评议。(我们走进廉颇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就能把课文读好。)谁再来读读?指名读,齐读。二、学习课文故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美好品质 1、蔺相如立功,靠的仅仅是一张嘴吗?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完璧归赵”的故事,把描写蔺相如语言、行动的句子划出来,仔细揣摩,体会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品质。2、交流汇报。故事一:完璧归赵学生汇报交流,尽量让学生来讲

13、述,教师只出示重点句子。(1)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璧,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璧当时在秦王手里,硬上去夺,既失礼,秦王左右也会上前阻拦;直接指出秦王的无信讨还和氏璧,秦王非但不承认还不还比,还会指责蔺相如无理和小家子气;此时的蔺相如充分看透了秦王的心理,即对和氏璧的好奇和喜爱的心理,蔺相如顺其心理,做法又合情合理,利令智昏的秦王怎能不上当。)(2)课件出示重点句: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

14、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蔺相如的理在哪里?质疑:蔺相如会不会真的撞碎这块璧?(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板书:机智勇敢 谁来读读?指导读,男生齐读。(3)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由此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一点空子不留给秦王。)(4)到了举行典礼那一

15、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也能保证和氏璧完好归赵。在这种场合,秦王不敢杀他,只好把它送回赵国。) (5)“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具体描绘了蔺相如在赵国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其中最精彩的是第8、9

16、自然段的描写,老师请两位同学来读读,大家用心体会蔺相如的崇高品质。(6)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我们先自由读课文,然后画出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品味人物的品质。(读画品)下面我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故事二:渑池之会在“渑池之会”这个故事中,你又从蔺相如的言行中体会到他怎样的精神品质呢?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汇报。(1)课件出示重点段: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2)我们来体会一下当时的场面和蔺相如的心情

17、。看看括号里可以加上什么词?课件出示:蔺相如( )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生气、怒气冲冲、怒发冲冠、咬牙切齿)老师导语激情,引导学生齐读,读出蔺相如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临危不惧的精神。(3)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

18、赵王回去。)故事三:负荆请罪是啊,蔺相如维护了赵王的利益,维护了赵国的利益,你说这仅凭一张嘴能做到吗?他该做上卿吗?将相风波也由此而起,就有了“负荆请罪”这千古佳话。谁来抓住最后的机会说一说蔺相如立功是不是仅靠一张嘴?(1)课件出示重点句: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你怎样理解这段话?(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

19、,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同时也表现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板书:顾全大局(2) 指导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特点。(3)引导找其他句子体会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4)在对待蔺相如的态度上,廉颇开始是“很不服气”,后来又觉得“真不应该”,这是为什么?教师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

20、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出示“负荆请罪”画面,观察想象: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课文情理即可。)请将当时的情景写在小练笔本上。学生练笔,约十分钟,然后指名读所写片段。学生齐读“负荆请罪”一节。三、感悟人物形象,总结写作方法1、通过课文的学习,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

21、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2、“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四、拓展阅读赞诗,激发阅读兴趣1、齐读赞颂廉颇和蔺相如的古诗。赞蔺相如 赞廉颇秦庭搏命发冲冠, 回车示弱总心安,便使枭雄气血寒。 谁识负荆低首难。为问书生真本色, 真是将军胸胆在,千秋莫作等闲看。 始留佳话后人看。2、本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步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任务,叙述了许多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文后

22、“资料袋”),同学们今后可以去读一读原著。希望同学们走进历史,在历史中明理,在明理中睿智!3、布置作业(1)在综练本上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2)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将相和完璧归赵 将: 知错就改不和 和 顾全大局 负荆请罪 相: 机智勇敢负荆请罪片段描写: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双手抱拳,单脚跪在地上,说:“请蔺相如先生原谅我,我愿让先生用荆条责打我。”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激动地说:“将军,快快请起,你言重了。”廉颇站起来,低下头,惭愧地说:“先生,真是对不起啊,以前我那样说你,心胸很狭窄,不好意思啊,让你受了很大的委屈。”蔺相如听了,心里很是过意不去,觉得反正这件事

23、自己已经不放在心上了,将军还这样说,毕竟将军也是个大人物啊,今日却给我下跪,真不是滋味啊。蔺相如说:“将军,不要紧的,我早已忘记此事,从今以后,我们就是好朋友了,好不好?”“好,好,先生能够原谅我,真是太好了,今天晚上我们就好好喝一杯。”廉颇高兴地说。“好,今天晚上我们就不醉不归。”蔺相如豪爽地说。廉颇立马脱下荆条,跟蔺相如笑着去喝酒了。廉颇听到蔺相如所说的一番话,静下心来想了一想,发现是自己做错了,懊悔不已,决定去向蔺相如赔礼谢罪,请求蔺相如原谅。一天,廉颇找来一些荆条,解下盔甲,脱下战袍,背着荆条来到了蔺相如家。到了蔺相如家,他立刻跪在蔺相如门前,惭愧得不敢抬头。他拱着手说:“蔺上卿,罪臣

24、知道错了,请蔺上卿降罪责罚!”蔺相如吃惊地说:“廉将军这是为何?快快请起!” “不!”廉颇坚定地说,“往日罪臣嫉妒蔺上卿,为了自己的名誉而不顾国家安危,请蔺上卿责罚!” “哎呀!这是干什么?既然将军知道自己错了,改了就行了,何必这般请罪?你身为赵国堂堂大将军,当街下跪,成何体统啊?!”蔺相如一边说,一边扶廉颇起来。 “蔺上卿,你深明大义,为了国家的安危而不顾自身名誉,实乃舍小家而顾大家的英雄,罪臣佩服!卑职为自己从前的做法感到懊悔不已,请蔺上卿责罚吧!”廉颇说。“将军不要自称罪臣了,廉将军是赵国的大英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战场上横扫千军,所向披靡。如今满口罪臣,有损将军名誉啊!”蔺相如说,“将军今天来我这负荆请罪说明将军也是深明大义之人,不如我们以后就和睦相处,共同辅佐赵王,保卫赵国,为赵国成就霸业!”“蔺上卿说得好!我们只要和睦相处,赵国就如虎添翼,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看其他国家还能不能隔三差五地骚扰我们!”从此以后,蔺相如和廉颇成为好朋友,它们同舟共济,共同保卫赵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