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读碑》教案.docx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9539282 上传时间:2021-03-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读碑》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读碑》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读碑》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读碑》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读碑》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读碑》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读碑》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 课读碑教案内容预览:第 12 课读碑教案【教学目标】1. 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2. 了解作者的认识过程 - 从外在的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不同。3. 理解和认识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预习指导】1. 目标点击:( 1)理解和认识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无数前辈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激发自己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初步学习排比句、反复句的技巧。( 3)了解作者的认识过程,学会由浅入深地理解、认识生活。( 4)体味文章悲壮激越、 肃穆深沉的情感和语言的

2、情味。2. 学法指导:( 1)边读课文,边回忆自己所看到过的影视剧长征大决战等相关情节,从而激起思想上的共鸣,更加珍惜第 1页今天的幸福生活,发奋学习。( 2)先默读,后质疑,最后师生互动探究释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养成品读课文时,能联系上下文品味语言情味的习惯,并体会文中几幅画面的表达作用。【知识链接】1.:刘成章,陕西延安人,当代作家。1961 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助教,延安歌舞团编剧,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行、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陕西省出版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3、。1954 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黄土情、纤丽的阳光 、刘成章散文选 、刘成章散文集等。2. 背景资料:作家长期生活在陕西,对延安的一草一木有着特殊的感情,特别是当他去了一趟南泥湾,瞻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听说一位烈士的亲属查找烈士的名字找了半个小时没有结果的感人事迹后, 心情十分沉重, 他于是产生了创作 读碑的感想。第 2页3. 题目解说:作家刘成章运用了词语移用的修辞手法,写出自己多次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联想和思考。4. 读的理解:一般地说, 可读的是书、 文章,但有时人们也将对山、水、景、物乃至人的品味、揣摩等也叫“读”。如“读后感”指的就是看过一本书或一篇

4、文章以后的感想,这时“读”发dú 音,但“读”的另一个音dòu ,它指语句中的停顿,如“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 dòu ),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教学过程】(一)扫清字词障碍1. 字音认读。缔造( dì) 恢宏( hóng ) 夯实( hng)凝滞( zhì) 弥深( mí )2. 字形辨识。3. 词语补注。如泣如诉:形容声音十分悲切凄婉。凝滞:停止流动或不灵活。 (书)凝聚。逶逶迤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十分弯曲延续

5、不绝的样子。第 3页急促:短促、速度快的。(二)课文内容讲解刘成章的 读碑,记叙了他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程,体会到了纪念碑所承载的历史分量的沉重和中华民族为了国家的胜利、人民的幸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掀开了中国革命悲壮历史的一角,让我们在巨大的震撼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在灵魂的洗礼之后重新面对熟悉而又好像早已厌倦的生活。他首先刻画了自己去南泥湾之前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认识。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外观,感到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 并通过对题词、 碑文、浮雕“细细地读”、“仔细地看”,回顾了每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领会了烈士们英雄无畏的精神。尤其是一位少妇抱着孩子的画

6、面,更激荡了作者的诗情:我们一定要珍惜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并让后代永远记住他们!这时,作者禁不住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伟哉此碑!丰碑千秋!是啊!人们将永远记住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幸福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作家接着刻画了自己瞻仰了南泥湾九龙泉烈士纪念碑以后,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产生新认识,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作家所去的是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残破的碑身给第 4页人一种 桑感, 隔了半个多世 , 史已 久 ,当初如火如荼地 斗 的 土如今已 于沉寂,四周一片寂静, 里仿佛被人 忘。如果不是看到 些密密麻麻,像森林一 的烈士的名字, 能体会得到“ 牲”二字的分量?那不是

7、用水泥砌成的固定的一 石碑,而是一个个有名有姓,有 有情感的血肉之躯化 土的悲壮故事,是用千千万万个血肉之躯筑成的屹立于人 心中的丰碑。由此,作家想到“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一百多年来,中国 牲的人民英雄的 血洒遍了 960 万公里的每一方土地, 怎能不在他的心中升 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构 示:(三)写法探究( 1)作者从大 着眼,引 人 思考怎 待今天的生活, 野开拓,立意高 ,又从小 着墨,精于用 化的 去撩 人 敏感的神 ,引起 者内心的 ,汹涌起内心情感的波 。( 2)作者同 将 明的画面, 郁的情感与理性的思考有机 合起来, 是他 了一个 期体 思考

8、的 程, 是一个 找生活意 及生命意 的 程,它既能 者身 其境,达到感同身受之效,又增 了文章的深度与厚度,从而丰富了文章的意 ,情真味 ,可 性 。第 5页(四) 点 解作者在去南泥湾之后, 人民英雄 念碑的 有什么新的 化 ?作者在去南泥湾之前, 到人民英雄 念碑庄 、 雄 、壮 , 到我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 用 血和生命 来的,我 会永 住他 。作者 了南泥湾九 泉烈士 念碑之后, 那一个个密密麻麻排列在像个 得 当当的 字架上的名字后,使作者感受到了 史的凝重,一个旅 年就 牲了 么多 士, 作者 生了巨大的悲壮感,而陪同者 述的故事, 作者解 到 些 士同 有自己的父母兄妹,从而

9、体会到了他 的 人 碑的 望和失落。 一次解 , 是作者从 体 到理性 的升 。 这让作者情不自禁地 想到:“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那无数英雄英勇 牲已不再是一个模糊的群体概念,而是一个个 活生命的集合, 960 万平方公里的每一方土地上几乎都洒下了他 的 血,中国革命的每一点 步,几乎每一秒 都有一个先烈英勇献身。 不能不 人升 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我 之 容、沉思,重新重 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作者 一次的 碑, 更加深了他 人民英雄 念碑的理解和重新 ,从而体会到了悲壮美与自己 不容辞建 祖国第 6页的责任感。(五)考点提要: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2

10、0 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 它背面的碑文, 我细细地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一一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 见石栏杆前,一位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嫩藕般的小手,抚摸石栏上突起的圆柱,它使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伟哉此碑!丰碑千秋!读上面画横线的句子,

11、 弄清它运用了几种修辞手法, 然后请在“生活”、“幸福”、“爱心”中任选一词,并以此为中心,扩展成一段文字。考点说明:本题重在考查分析修辞方法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点拨:本题要分析两段话中的修辞, 并在“生活”、 “幸福”、“爱心”三个词中任选一个,扩成一段文字。第 7页参考答案:示例:( 1)生活如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如一把六弦琴,能弹出多重美妙的旋律;生活如一条河,奔腾不息,淘尽人间善恶。( 2)爱心如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如洒落在久旱土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六)课本习题解答

12、第一题,作者从读碑的态度 (“更慢”、 “细心地看”) ,所读的内容(外观、题词、碑文,浮雕) ,读碑历程( 20 余年前到现在)等方面进行“读”碑的,作者读碑不仅是对先烈的缅怀,更是要从碑上获取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第二题:略第三题:作者第一次真切地认识到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竟然有那么多的英雄儿女倒在了血泊里,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正是因为这种代价的巨大,我们才没有理由抱怨,厌弃今天的生活,才会意识到应加倍珍惜自己,并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新的辉煌。第四题:(1)运用比拟的手法。通过描写,表现了人们凝神屏气第 8页仔细瞻仰的情态,同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我”脚步几乎凝固的瞻仰状态。( 2)运用排比手法,极写字多,突出了“我”受到的震撼。( 3)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对泉声的描写抒发此时作者心头的悲戚和震撼之情。( 4)“这么多”的反复使用,表达了作者心头涌起的悲壮和震撼。第五题: 本题意在启发同学们反复阅读课文,特别是这两篇内容相关联的文章,作品的意义会在同学们阅历的增长中逐步丰富和完善,并结合本地的实际,如“扫墓”等,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第 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