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桃花源记A第二课时.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546473 上传时间:2021-03-05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桃花源记A第二课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1桃花源记A第二课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1桃花源记A第二课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1桃花源记A第二课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1桃花源记A第二课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桃花源记A第二课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桃花源记A第二课时.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1 桃花源记(A案) 第二课时,藁城市九门乡中学 杨朝霞,第五单元,陶渊明,分步品味课文,想象桃花源之“美”,提问:桃花源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_美,你看,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家庄茁成长;池水清澈,鱼儿悠

2、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清脆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分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理解桃花源之“乐”,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明确:男女、老幼、渔人。,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明确:男人们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渔人乐,乐

3、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花源中人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评读桃花源之“奇”,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花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_奇,那是因为_”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明确:景奇、人奇、踪奇。,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

4、守派人跟着渔人去“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深入研讨课文,桃花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作者意图何在?,明确:本文纯属虚构。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的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与黑暗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

5、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可集体讨论,也可分组讨论。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同学们要大胆评价。只要自圆其说即可。,延伸阅读桃花源诗,诗文对照,深入体会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桃花源诗 ,嬴(y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q)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yn),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sh)稷(j)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m)王税。荒路暧(i)交通,鸡犬互鸣吠。俎(z)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r)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6、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ni)清风,高举寻吾契(q)。,教师点拨:,诗文对照,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诗比文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桃花源中的社会实况。,结合诗与文,谈谈你对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写法的理解。,明确: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强烈而真实的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首尾照应,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有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到答案的话题,如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

7、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惝恍迷离,便是最耐人寻味之笔。,运用这一写法,构思一段话,描述2050年的中国社会。教师请三位同学交流。,课堂小结,课堂小结,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在登庐山中有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的时候,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花源而胜似桃花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也会很欣慰。 我更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能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布置作业,课外阅读五柳先生传,请概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注释】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造:往、到。吝情:舍不得。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