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的现状.doc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9590649 上传时间:2021-03-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的现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东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的现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东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的现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山东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的现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山东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的现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的现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的现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山东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李增嘉 宁堂原 韩 宾)摘 要:发展循环农业是对自然经济、传统经济的创新,是解决农业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综合论述了山东省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剖析了制约山东循环农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及相关要素;提出了发展循环农业的宏观对策,即寻求与构建循环农业快速发展政策支撑体系、资源与环境支撑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资金支撑体系。关键词:循环经济;循环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宏观对策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

2、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影响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研究和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农业生产,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发展循环农业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推进循环农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应全面分析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明确制约循环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和发展对策,才能科学构建适合山东省省情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并付诸实施,从而确保我省农业现代化持续快速发展。1. 山东循环农业发展现状特征1.1 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广泛应用和物质装备水平的提高为循环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资源环境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

3、放松,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农业装备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明显改善,农业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机械化、设施化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至2007年,农村用电总量408.2亿千瓦时,占全国农村用电总量的7.41%;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666.44,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9倍;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并向节水灌溉方向发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0.56%,比全国平均水平的46.43%高出51.97%,节水灌溉面积达207.6万hm2,占耕地面积的27.65%;农业机械化总动力大幅度增加,达到每公顷13.21千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倍,耕作、播种、收获等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左右,比全

4、国平均水平高出25个百分点。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通过水库建设、河道整治、灌溉工程、蓄水工程、引水工程建设以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和具有较高标准的防洪、除涝和灌溉体系。实现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7.39%、除涝面积占易涝面积的比重为88.3%、治碱面积占盐碱面积的比重为87.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失面积的比重为72.9%,这不仅极大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抗灾能力,同时为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奠定了良好的资源与环境支撑。1.2 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是山东现代农业

5、发展的典型特征。至2007年,全省粮食总产4148.8万t、棉花总产量100.1万t、油料总产量328.6万t、蔬菜总产量8342.33万t、水果总产量2541.2万t、肉类总产量618.7万t、水产品总产量712.8万t,在国内名列前茅,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农业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各产业内部产品结构也得到调整和优化。在主要农产品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种植业的比重下降,而畜牧业、渔业比重上升。2007年全省种植业比重为51.6%、畜牧业为30.40%、渔业为12.2%,结构逐步得到优化与提升。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各产业内部品种结构也得到调整,名特优新产品增加,种植业

6、内部改变了单一粮食生产的局面,经济作物大幅度增加,蔬菜、瓜果、花卉等迅速发展,特别是反季节菜生产增加,不仅实现了蔬菜供应的淡旺季平衡,而且促进了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果品品质提高,种类增加,建立了一批优质果品基地。畜牧业向规模化经营、特色化养殖和提高产品品质的方向发展,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使畜牧业结构调整一直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同时,山东省是农产品出口大省,农产品出口占全国的1/4,其中绿色食品出口占全国的l/3。2008年,山东省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外贸易壁垒等不利影响,农产品出口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全年农产品出口99.79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

7、24.6%。其中水海产品出口34.4亿美元、蔬菜出口15.6亿美元、水果及制品出口16.6亿美元、花生及制品出口6.9亿美元、肉食品出口5.7亿美元,五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79.4%。2008年农林牧渔业共实现增加值300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41元,增幅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高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撑。1.3 生产布局逐步调整优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为循环农业发展拓宽空间全省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大、步伐快、效益明显。多年来全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压缩了粮食生产规模,引导农民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粮田面积明显减少,棉、油、菜、瓜、果等大幅

8、度增加。粮食作物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0年的74.9%减少到2008年的64.6%,即使在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的品种结构也得到优化,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玉米面积分别达到300万hm2和180 hm2优质化率分别达到85.1%和62.5%。通过加强优质蔬菜、瓜果等生产基地建设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全省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农业生产布局逐步趋于合理。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逐步加快。综合表现为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程度提高,市场化的农业生产经营逐步活跃,使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全省农业产业化

9、经营组织总数达5 611个,其中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4 453个,在工商或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中介组织718家,年交易额过500万元的农产品专业市场440家。在龙头企业中,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2 413个,1亿元以上的有384个,10亿元以上的有30个,50亿元以上的有2个。各类产业化组织总资产达到1 658亿元,其中龙头企业总资产1 580亿元,中介组织总资产为19.8亿元,专业市场总资产达到57.8亿元。产业化组织共实现销售收入(交易额)2 785亿元,其中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 012亿元,中介组织实现销售收入66.5亿元,专业市场完成交易额706.8亿元。各类产业化组织

10、带动省内外农户2 626万户,带动基地农户增加收入189亿元,户均增加收入719元。同时,以提高农产品质量问题为核心,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产业化链条衔接更加紧密。全省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建立质检机构的有2 395家,占总数的54%;实行现代管理制度的有2 610家,占总数的59%;通过ISO体系认证的有716家,占总数的16%;通过HACCP体系认证的有355家,占总数的8%;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的有322家,占总数的7%。从产品认证情况看,山东省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有242个,占总数的5%;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

11、有146个,占总数的3%;从事有机食品生产的有48个,占总数的1%。农业产业化强势发展与水平的提升为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拓宽空间。1.4 农业科技水平较大提高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优势从“十五”以来,山东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目前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0。农业科技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一是广泛运用新农艺、新农技及农业机械,测土施肥、配方平衡施肥、喷灌、滴灌、飞防、卫星遥感、信息技术、地膜覆盖、设施栽培、果树套袋、集约化饲养、精量播种、生物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在全省各地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二是自“八五”以来全省围绕粮、油、果、菜、畜、禽、水产等为中心实施了农业良

12、种产业化工程,选育和推广了一大批优良品种。三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技服务机构以及农业科技人员稳定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获得绿色证书,送科技下乡、科技培训班、农业“110”等多种科技服务形式深受农民欢迎。四是加强了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较好的推动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特别是多年来广泛推广的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秸秆综合利用型发展模式,禽畜粪便利用型发展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利用型发展模式,“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模式,以防治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的循环农业模式,种养加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的循环农业模式,观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等,

13、不仅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集成与组装的实用技术得到了全面提升,可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 山东循环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制约因素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约束问题日益突出,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交织在一起,使本来严峻的“三农”问题更加复杂化。着眼于未来山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山东农业资源利用和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严重制约循环农业的发展。2.1 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循环农业发展的整体推进山东省虽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但境内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强烈差异。2008年沿海农业区占全省总人口

14、18.01%,耕地面积占全省20.3%,人均纯收入为7744.61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37.29%。而占全省总人口的42.43%的滨湖和鲁南农业区、鲁西北农业区的人均纯收入仅为5513.17元,比全省纯收入平均水平低1.96%,比沿海农业区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低40.47%。即使同为沿海农业区,其县市间差异也很大。沿海发达的县市区人均纯收入平均为8798.38元,而相对较差的县市区人均纯收入平均为7786.93元,两者相差1011元之多。因此,山东省整体实现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加快区域内落后县市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这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2.2 功能矛盾日趋凸显

15、,局部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生态和生活功能在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引起了人们的足够重视,观光、休闲、体验等多种形式的农业蓬勃发展,人们对环境和精神享受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山东农业尤其是沿海县市区的农业功能定位仍然以生产功能为主,生态、生活功能尚未充分体现,农业生产过分追求单产而忽视产品质量、效益,产业和产品结构基本趋同。随着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和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出现,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的形势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生产功能迫切需要做出新的调整。同时,部分地区农业自身污染日趋严重,农业面源污染日趋突出。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达

16、10.1亿t,达标排放的只有47.3%,绝大多数水库、河道、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引用污水灌溉面积达50多万hm2;农用化肥施用量呈逐年增加的态势,2008年化肥施用量(折纯)达到476.3万吨,是1978年的6.11倍,过量使用造成大量的浪费;在农药使用方面也存在着滥用和过量使用的现象,加上施药技术相对落后,既降低了农药的利用率,增加了施药成本,同时污染了农产品和周边环境;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加重,近年来,山东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达到100多万处,畜禽规模化饲养量占整个畜禽饲养量的65%以上,年产生粪便污水达1.8亿吨。但是多数养殖场没有粪便、污水处理设施,由此造成的污染超过了环境容纳能力,严

17、重影响了环境;作物秸秆资源利用亟待加强,据测算,目前山东省每年秸秆剩余约2800多万吨,利用率只有50%左右,传统的作物秸秆用作生活燃料、还田肥料、畜牧饲料等功能逐年下降,相当部分的农作物秸秆被随意丢弃或焚烧,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染;另外农地膜污染潜在威胁增大,据有关部门调查,山东省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60多万hm2,地膜用量近9万吨,残留土壤量高达60%以上,其污染程度不断加重。2.3 资源约束日益突出,制约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以及劳动力流动性的增强,山东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空间进一步受到了挤压,资源约束出现了日益突出的态势。主要表现为:一是

18、农业用地不断减少。近些年来由于小城镇建设发展、利益驱动和土地利用失控,全省耕地急剧减少。从1978年到2007年,全省耕地面积下降了13.36%。二是水资源供求矛盾尖锐。山东省属严重缺水省份,人均占有水资源357m3,仅为全国和世界平均水平的13.4%和3.3%,近年来由于降水偏少,蓄水不足,地下水位下降,目前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量仅为28.74亿m3,比常年减少约10%。由于缺水,造成地下水超量开采,漏斗区面积扩大到1.8万Km2,海水入侵面积达1000多hm2,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山东循环农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三是农业劳动力的质量受到制约。全省农业劳动力素质普遍底下,劳动力中文盲率

19、达5.36%,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8.59%,远远高于其它东部沿海省市。加上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素质较高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导致农业劳动力素质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需要。2.4农业经营规模过小,市场需求不足,制约农业高效与农民增收运用循环农业技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但循环农业对农业经营的规模要求较高。虽然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情况比较好,但从生产方式看,目前全省农业生产中家庭型的小农经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土地分布较为零散,2007年全省户均耕地0.3hm2,大型农业机械使用较少,手工劳动仍是主要的生产方式,一家一户进行循

20、环利用的成本过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适应以规模经济与产业组织为重要特征的循环经济的发展。加上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不到位,广大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识不足。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一般集中于大型超市销售,而大部分消费者选择一般的农贸市场购物。由于无污染的农产品标准及认证体系不健全,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性、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等许多农产品质量问题模糊不清,消费者在选购时很少会从产品是否受到污染的角度去考虑,往往以产品的外表及价格为标准,化肥、农药、饲料培养的农产品以其好的外表及较低的价位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因此,目前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严重不足,这使得循环农业发展缺乏市场动力。3

21、.山东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循环农业的建设涉及到环境、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思想观念、运行机制、政策及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不仅需要农民和企业的广泛参与,而且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目前,山东省循环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的阶段,为有效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寻求与建立四大支撑体系。3.1加快制定循环农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政策支撑体系以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和技术补贴机制为切入点,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和公众行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推进循环农业立法进程,制订乡村环境清洁标准和农业清洁生产标准,

22、把发展循环农业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3.1.1研究和加快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 重点是出台全省有关限制性法规和生态补偿性政策,对循环农业加以引导和规范,包括研究制定农业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和禽畜粪便污染防控条例等。推进对循环农业的立法工作, 争取出台循环农业发展条例乃至循环农业法, 以便通过权威性的法律法规, 明确各参与主体在循环农业发展中的权利和义务, 全面规范、指导、引领山东的循环农业建设, 并形成强制的行为约束, 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至于循环农业发展条例或循环农业法的主要内容, 则可以包括基本农田的规划, 农业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 农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 环境资源费的征收,

23、 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循环农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3.1.2建立乡村物业管理法规体系,构建农村循环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物业化管理是对农村废弃物处理利用的一种全新的模式管理和运作机制。实施物业化管理不仅有利于发挥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而且有利于转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式,对推进农村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利用,培育和壮大农村环保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不仅涉及广大农民群众的贴身利益,而又面临着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严峻考验,必须以建立有效的法规为基础加强管理,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保证规范运行。3.2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与效率,寻求资源与环境支撑山东省循环农业发展受到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

24、制约,水土资源不仅存在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的威胁,而且还存在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资源与环境支撑体系的建立必须突出如何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与效率;寻求资源,特别是水、土资源总量动态平衡的实现途径;寻求资源质量改善与提高的措施;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与经济手段。近期必须以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坚持走节水、节地等资源节约型技术路线,重点加强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用最严格的措施来保护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从事非农项目建设。要重视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高,努力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中的农药和不可降解塑料薄膜的残留量。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和增加投入,

25、使低产田全部得到改造;要继续加大水利建设的投入,推广喷灌、滴灌,杜绝漫灌,发展节水农业。加大森林法执法力度,进一步落实退耕还林补偿政策,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严惩乱砍滥伐。从长远看,应该科学布局与规划,制订相关的法律与法规,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集约、高效、节约地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拓宽农业资源利用的空间,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及综合利用力度,缓减人口持续增加而人均资源日趋紧缺的矛盾,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3.3突出技术创新,构建科学的技术支撑体系3.3.1研究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 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山东的农业资源和农村环境状况,以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农业资

26、源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转化和农村社区“清洁化”建设为重点,明确未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任务,确定不同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和重点方向,提出相关配套措施,争取国家财政支持。要在科学分析和全面调研基础上,制定山东循环农业发展规划。总结适宜不同类型地区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按照自然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各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优先在农业高度集约地区、生态脆弱地区、重要饮用水源地、南水北调东线沿线等地区制定节地、节水、可再生能源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清洁生产等专项规划,推动循环农业建设。3.3.2加快构建循环农业技术体系 紧密围绕农地养护、水体净化、生物质能源

27、、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区域生态保护、农村社区建设等循环农业重点领域,加强纤维素转化利用技术、快速堆肥技术、沼气发酵技术、生物质能源技术、生态修复技术、能源及环境新材料技术等的研发,建立全方位、系统集成的循环农业技术体系。从目前来看,应优先推进的技术包括: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农村沼气技术 主要有“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在 “两池(沼气池、青贮池)两灶(太阳灶、省柴节煤灶)两棚(暖圈棚、蔬菜大棚)”模式。以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重点,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山东是我国食用菌生产大省,近几年食用菌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100万多吨,今后应加大推广作物

28、秸秆培养食用菌产业化工程工作力度,提升秸秆转化为食用菌产品的能力。组织完善秸秆气化、固化工程标准和规范,引导建立企业化运行管理机制。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秸秆生物气化技术,开展秸秆固化成型的试点示范。加快秸秆饲料开发,着力开展秸秆饲料开发利用的技术研究,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微贮、氨化利用等实用技术,实行秸秆过腹还田,推进秸秆养畜的发展。乡村清洁工程技术 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水向肥料、饲料、原料的资源转化,集成配套节肥、节水等实用技术,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

29、,从源头防治农业污染。按照国家投入引导、资产集体所有、方式灵活多样和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以村为单元,建立物业管理站,由专人收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秸秆等废弃物,并负责沼气、垃圾处理、污水净化等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服务。节约型农业技术 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增施有机肥。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与服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化配置肥料资源,合理调整施肥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实行统一防治、承包防治等措施,大力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提高综合防治水平。进行病虫抗

30、药性监测与治理,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用量。在丘陵旱作农业区建设集雨补灌设施,推广覆盖集雨种植、水肥一体化、坡地经济植物篱、抗旱坐水种、膜下滴灌等农田节水技术,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缓解资源型缺水的紧迫状况和季节性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示范推广以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或少耕等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深松少耕、秸秆覆盖、增施有机肥,大幅度地减少地表径流和无效蒸发,增强抗旱节水能力,抑制农田土壤扬尘、农田风蚀和水土流失。利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推广免耕播种,改翻耕控制杂草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农村能源开发与节约技术 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的原则,采取有力的扶

31、持政策,克服技术和成本等方面的障碍,大力发展适宜不同区域、不同资源禀赋的农村社区、企业和农户使用的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向农民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品。组织全省适宜能源作物利用的边际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运用现代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能源作物新品种,筛选新型能源作物,建设专用良种的选育、扩繁、生产基地。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联合大型能源企业,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利用荒山、荒坡及盐碱地等土地资源,适度发展甜高粱等能源作物。积极推进农作制度改革,推广节约高效的耕作制度。大力发展节油、节电、节煤的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复式联合作业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质量,

32、降低农业机械单位能耗。开展海洋捕捞渔船船型、机型和能耗调查,筛选和推广渔船节能技术和产品,降低渔船对能源的消耗水平。推广节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大力推进农村生活节能,加快省柴灶、节能炕和节能炉升级换代,推广高效低排省柴节煤炉具(炕)。推广保温、省地、隔热的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节能型住房。开展循环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 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在农户、乡村、园区、区域四个层面上开展循环农业技术、模式以及产业化的研究与示范,为山东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积累经验,也为我国制定正确的循环农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通过对现有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和模式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在广泛借鉴发达国家循环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模式的

33、基础上,总结集成一整套适合全省农业资源与环境特点的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并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农业生态类型区进行试点示范,建立和完善循环农业配套技术体系。最终形成相对完善的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包括节水技术、节地技术、农业环境工程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生产技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3.4拓宽循环农业发展投资渠道,构建资金支撑体系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启动阶段对资金的要求比较高。但由干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其前期经济效益不明显,而且许多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因此,许多农民不愿意进行投资,造成了很多地区循环农业工作不能顺利展开,又造成农业生产的停滞,使得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因

34、此,必须采取措施解决循环农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可以采用对循环农业进行直接补贴的方式来弥补发展资金的缺口,建议省财政安排一定的扶持资金,启动重点项目建设。二是通过建立完善的融资渠道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如以基金的形式来筹集资金,或直接引入民间资本,或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农村贴息贷款的范围和规模,强化金融对农业的投入;三是通过引进其他产业与农业相结合的办法,如发展生态旅游,以旅游的收益保护生态环境,使循环农业能在一定的生态基础和水平上发展;四是要在资本组织形式、合作制经济形式上深入探索并加快个人、私营、企业多种有机结合模式,真正增强活力,提高效益,为循环农业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