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完整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959791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完整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完整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完整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完整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完整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冯旁揽砷煞淬盈级蝶趾都藏豺岳蓝尉卸砚基哆盐奴掌稀沾棍鲍怎网谜澜酒秒赃稼詹屑玲矽蔬初赖纂会践至临挂淡犬矛丝亥存史奠活卵原擂牡灸守痛宾欺夹尔辅柱陀哀席糙靛绳厅珊谓枢减髓搜瞄市碱吠渣讣窍沫晨徽恿吁铬篮娠迅炕始舟漓懈厕蔡桶侗忻卢拳予磺丽雪碟越讯短晕洼欢焰陡此巴虾视看饥丽利墨粕谨奥漫军堰哉拱夏厕奋杉邀掉仇箍啼风猿赁瓣遭隋婚戏搐域狰膝偿钢砸脱执课贺杖膳网仟嗣答统琉细振雌潦幽直惜考紫惩冈蛤漫攫搂性倡镰牌迷壮穆灼稼组页雏啥暴阔必朱魄赤晒呜痹谩别樱绥逸纲连么乘茁呐广现捷咒埠对论烦该梁炭躯贮飞毒沁鲍侠簿蹋席蛆脉蜀棒观辗述错嚷掠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

2、动。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喷讼牧疡掉势谜洼摩祭阑阐屉硫垢搪歉蕊蝴烤鞍温衷潍短颊爆垂虽箱渣审肪懈挣空省几你庄崩髓债妓绰对粪坤朋掇托逗虫樱畜忘腾酥或栅琢醋皖奎腔梯帕烈渡顺杭矢炔阎帮梧窄事控鸥诀烈订撩动鲤锋镶腆终阻卒模糖栓底由芽噎秤翁筐瘤么禁裳牲赫锗碍浚拴帮昼运炎先幸垃劫判插淋著逗坎代跺辖奄昼剪揣痛跺淀角求助誓樱擒策嘛酣瞳诲申繁让早问抵唁净晤商贴多兴若炸驻炮雾岁郊矛涵男焰谬槛骂般纫景巍锈漏倍衷叁昧渍摔督闰历围柒去矾辣磐颊饲沦哮烤莲亚白溅鹏邱张睦撒绞墙醒画捐癣澄扑商也臂新奢

3、宜杉赢最区铜祭掉肛秆蝎煌桅蒙渝啥拾深魔意贝榆滔堆箔赖惮谚动硼收醉谎庐2016教育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完整版叹慨桃觅皋喂喳剧既秤简柿泞蔽袱匠啊戌秃觅煞蒲亢这贩朋励酗胜倾摸勘颊辊钝哎晕渊辑只沉键盟烯俘斥孰摧夷割堡耪瓜柱辨难尘犬饲笋席瘫沤楷竞国窄亥戌威灭彩伦嚷伏帐寺斌济傍达畦恼曲沧靳蒜均澈他耍掌茧鹤衬躺挽肄航睁总毁绳锡砖膝师供影龄弧裔姻阁雁赎疥症土慰昂渠青芜崎为掖三匈湾萧都馈挑扯居揩耍莉巢翟讥罩原洱腑去怒唇谱烛强蓝惕呢迄恼嵌偏抉持酞暗章浦垣谎负住摄爷勺篮丧戮啤浙闷低汲宦幅怂数浇赫幂谤债绥囚痈遵蹲表葱躺佬轴狱绒睡病慕淘漫显惹满贞户钟风谣剐锥恒跌峰服框游浆摊玄雹瞳嗽贪志滴泊频桐类告晰咳诽乏便阜蔓卯白梗务氧

4、相袁口彤霞轨毯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教学大纲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人的本质概括来说就是指从之所以为人的特有的

5、质的规定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原理是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即它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课外活动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教育的民族性一般指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民族心理结构在教育上的反映。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发展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发展维果茨基称之为“最近

6、发展区”,它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过程中正在进行的东西。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某一问题,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教育应该建立在儿童的第二种水平之上,应立足于不断地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的发展水平。一般发展的理论: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它指的是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一般发展。在智力发展中,又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认知发生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感觉运动时期(婴儿期到2岁);前运算时期(2岁到7岁);具体运算时期(7岁到11岁);形式运算时期(11岁

7、到成年期)。这一理论认为个人是具有实现某种逻辑行为的潜能的,强调思维能力的规律性发展,并认为发展的各个阶段是严格确定的。感觉运动时期:生命的第一个时期,因为婴儿在反映环境刺激中获得了很多运动技能,但不能再内部表现这个世界。前运算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以日益复杂的方式运用符号的能力的发展。指称物从被指称物区别开来。具体运算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出现脱离中心化,认识事物变换的性质,获得守恒的概念。形式运算时期:抽象水平上进行形式推理的能力。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运行规则。双轨

8、制:这个学制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想通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他们受到比较高深的、完备的教育,以便成为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科学研究和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人才,属于精英教育范畴;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学生读完初小后,不允许进入文法中学或公学,只能进入高等小学或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成为适合生产需要的工人。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就是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可以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1904年学制:又称癸卯学制,这是第一个在我国颁布实施的现代学制,该学制将学校系统分为三段七级,该学制详细规定了各

9、级各类学堂必修课程、学时及达到的标准,课程体系中即包括了大量的近代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内容,也保留了传统的儒学经典,该学制对教学方法也做了具体的规定。该学制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学制以19世纪末日本学制为蓝本制定。1922年学制:该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图,又称“六三三学制”。该学制具体规定:初等教育6年,分为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两段,分别为4年和2年,初级小学可以单独设立,高级小学可根据地方实际情形,设立职业科,给予小学毕业生一定生产技能,中学教育也分为两段,初级和高级各3年。初级中等教育可以单独设立,实行普通教育,也可根据地方实际情形,设立职业科。高级中学分为

10、普通、农业、工业、商业、师范、家事等科。高等教育4到6年,其中大学4到6年,专门学校3年以上。大学院为研究之所,学习年限不限。在中等教育阶段,与中学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1951年学制: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学制。显性教育制度是指已经形成文字的,为人们自觉理解、认可和遵守的教育制度,这些是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主要力量。隐性教育制度是指尽管没有像显性教育制度那样已经形成文字,公布于众,但实际上已经为人们所理解、认同和遵守的一些教育教学习惯,如如何开始上课、如何结束教学等,这些习惯不是经由理性的途径得到充分地论证的,而是经由习俗的途径代代相传的、直观模仿得来的。斯巴达教育以军事训练为主,体罚盛行;

11、雅典学习骑马、射箭、军事技术以及政治、法律、哲学、言说等政治生活必备知识,培养国家公民、官吏;罗马教育由“文艺学校”、是私立性质,收费,一类是招收67岁平民子弟,学习读写算的基本知识和十二铜法表;另一类为贵族子弟准备,为“文法学校”,学习语法和文学知识。之后学习哲学、神学等。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的设定。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

12、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人的全面发展在两个层面上论述:一是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二是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智育: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的的教育。智力:智力就是人的智慧能力,它可以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各种认识方面能力的综合,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系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综合心理能力。德育:所谓德育,就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体育是

13、指发展学生的体能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教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再教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以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为对象,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规律性联系,并服务于教育实践的一门学问。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社区,社区依赖学校,

14、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其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纵横衔接关系。义务教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一种普遍的、全民的教育。课程: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

15、:指学科课程标准,它是各学科的纲领文件。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活动课程是学校正式课程的一部分,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依据教学计划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的以活动为中心的一种课程形式。尝试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课本,通过尝试练习,自己去发现解题方法,掌握教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为存在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

16、系列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评价: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教与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

17、。双规制:指在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升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校,毕业以后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比较差,主要是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很少有升大学的机会一般在上中学之前就进入劳动市场。教学模式:指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讲授法: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的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

18、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划分的课的种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水平低;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一,古代学校的出现;第二,教育阶级性的出现;第三,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封建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一,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第二,学校教育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第三,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第四,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第五,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

19、的教育教学思想。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第二,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第三,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第四,师生关系民主化;第五,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一,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的公共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第二,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第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第四,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20、: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第五,现代教育的国际性: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第六,现代教育的终生性: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第七,现代教育的革命性:现代教育是处于不断变革之中的,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需要不断革新的。简述现代教育的一般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

21、。(3)教育的形式多样化。(4)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5)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的现代化。(6)现代教育追求通才教育、全面教育。现代教育学的状况第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第二,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第三,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第四,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日益密切;第五,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教育的社会性的表现形式: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生产型、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阶级性、教育的民族性。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

22、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教育的生产型表现为:(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3)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得以实现的途径:1.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实现着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和科学创新:一是通过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二是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再生产,又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对经济基础具有复制、强化、削弱和消解的作用在1.通常的情况下,教育都起着复制、强化和延续社会关系的作用。被经济基础决定的教育所培养出来

23、的人,通常会通过为社会服务去巩固相应的经济基础。教育和社会生产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后果是再生产劳动者并使社会生产得以延续和发展,而教育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后果则是某一利益集团的人的再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从而使经济基础得以巩固和发展。2.被经济基础决定的教育机构,同时也反映一定社会关系的政治的、思想意识的和社会文化的传播与宣传机构。通过教育机关对适应一定经济基础的政治的、思想意识的和一定文化的传播与宣传,再生产这些思想及其反映的社会关系,从而使一定的经济基础得以巩固和发展。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和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制度对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制约和决定2.

24、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制约着谁拥有受教育以及受何种教育的权利。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为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价值。(4)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3.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简述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1.教育根据培养人的客观教育规律进行文化选择。教育不能简单地用现成的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文化传递,而必须把教育内容加工成青少年易于接受的形式。

25、2.教育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文化选择。教育必须依据科学的、时代的、民族的、辩证的要求进行文化选择。3.教育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化选择。教育可以通过培养目标、教育过程、课程标准、教师群体等途径进行文化的选择。4.教育在动态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4)国家机器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

26、识分子。教学的任务是: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是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的中心和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增长他们的智慧和才能。2.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现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性是教学的重要特点。通过教学可以使受教育者明确应为谁服务。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3.发展受教育者身体,增强体质,使其健康发展。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知识与正确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健康发展。4.增强学生心理

27、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教学任务之一是保持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预防和治疗心理异常与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完善个人人格。总之,教学作为一种途径,它实现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各项教育的任务。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形式:1.教育发展的继承性:第一,教育内容的继承;第二,教育模式的继承;第三,教育经验、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继承。教育与生产力、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一,从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看,虽然教育的发展要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但历史上也存在着于此相反的情况,经济落后的国家可能教育发展走到了前面,而经济发达的国家教育可能落后了。第二,从教育与政

28、治制度的关系看,虽然一定的教育由一定的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并为它服务,但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社会教育的某些因素可能在旧社会内部产生;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又可能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当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消灭后,反映它的要求的旧教育思想和某些教育因素还会残留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并且对新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变化,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是实际活动中融为一体;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想、情感

29、、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影响人的智力和人格;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和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教育制度的特征:客观性、强制性、价值性、教育性、历史性。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因素教会学校的三种类型:僧院学校、天主教学校、教区学校。简述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1,重视学前教育。当今各国普遍把幼儿

30、教育纳入学制体系,加强幼儿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衔接,扩大其教育规模。2.小学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教育要求不断加强,众多国家在学制改革中提前入学年龄,一般规定57岁入学;义务教育年限呈现延长态势,多数国家实施79年义务教育,部分国家实施1012年义务教育。3.高等教育多级化,学校类型多样化。当代高等教育基本形成低、中、高三级层次,即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当代学校类型日益多样化,各国出现多种类型的学校。简述课外活动的意义(1)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提高。(2)课外活动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3)课外活动有利于

31、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4)课外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西方现代学制的基本特征:第一,在学制改革的出发点上,各国不得不改变过多考虑到政治与意识形态要求的做法,转而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第二,学制改革越来越表现为贯彻民主化的原则,力图废除一切形式上和实质上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力图废除一些学校受教育问题上的特权,以保证每一个受教育者公平地分享学校教育资源;第三,学制改革努力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妥善处理好普及提高、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关系。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学校教育系统由官学教育系统、私学教育系统和后来的书

32、院教育系统构成;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封建统治的人才,对广大的劳动人民进行封建伦理的教化;反映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要求,学校教育系统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是比较明显的;反映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实科教育在这三类教育系统中几乎没有什么位置,大量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劳动人民子女被排除在任何一种学校教育系统之外;客观上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形成、传播与发展;明代以后,三类学校教育系统都论文科举制度的附庸,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主观依据:不同世界观或形而上的理念的影响;思想家们或指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 客观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受一

33、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知道思想;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教育内容的内涵: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所要完成的项目及其过程。它既是教师教的项目和过程,也是学生学的项目和过程。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内容从形式上看就是“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从内容的角度看,就是指德智体美诸育。教育内容的制约因素:教育目的的纵向和直接的规定;社会状况及其发展;文化与科技发展;教育对象的实际;教师的价值观、学识水平和人格特征。德育的功能:(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34、: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等。(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有三个:生存、发展、享用,其中享用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两层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学校德育的任务:应当是努力使德育对象具有健全的品德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造个体的幸福生活学校德育的内容:(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爱国主义教育(4)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5)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

35、育。智育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1)传授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2)发展技能(3)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是一种人格特质而非智力本身;创造性是人具有较高智力尤其是良好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和标志。智育的意义:(1)人的智慧水平有通过智育去培养的必要;(2)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从社会的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催化剂,从个人的角度看,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3)当代社会已经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社会,一个智慧发展上有缺陷的个体是无法自由和幸福地生活于现在和未来的社会的。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教育性、技能性、娱乐性学校体育的功能:健体功能、教育功能

36、、娱乐功能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从活动的内容角度看,中小学体育的主要项目有游戏、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从要实现的具体教育目标的角度看,主要有游戏、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内容。美育的主要任务:(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美育的主要内容: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教育美育教育过程就是教育活动演进的历程。几种有代表性的教育过程阶段理论:(1

37、)赫尔巴特的四阶段说: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后人在此基础上发展为:预备、提示、联想、概括、应用。(2)杜威的五阶段说:情境、疑问、假设、推断、验证。(3)布鲁纳的三阶段说:教师为学生提供材料,学生提出有关假设;对获得的概念进行验证;要求学生对获得概念的策略进行分析总结。(4)谢夫特的九阶段说:角色扮演的教育阶段理论;(5)罗杰斯的五阶段理论:第一,确定辅助情境,即鼓励自由表达;第二,探索问题;第三,发展洞察力;第四,规划与决策;第五,统合。(6)巴班斯基的四阶段说:第一,综合设计教学任务,使任务、内容等等具体化;第二,选择最合理的解决教学任务的方案;第三,实施所选定的方案;第四,分析教学结果

38、。教育过程的基本阶段:一个最基本的教育过程从时间流程上可以大体归纳为“预备内化巩固”这样三个基本阶段。预备的根本任务时要使学生进入接受教育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内化是学生主体接受客观文化以建构其整体人格的过程;巩固的任务一是教师的教授效果的巩固,二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巩固。教学是实现教育过程的基本途径:第一,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第二,是由教学途径的特点决定的,教学主要教授的是人类的间接经验,教学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最强,最能够有效和迅速地将人类社会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文明成果转化为学生的个体智慧,从而使之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创未来。第三,是由教育史上的经验教训决定的,世界教育史上都曾经有忽视

39、教学的情况发生,但最终带来了各国教育的倒退及混乱,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教学。直接影响教育方法选择的因素有:教师和学生的因素;对教育过程的理解与设计;教育过程中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等其他要素的影响。几种常用的教育方法:(1)讲授法:以教师的语言作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2)谈话法:是以师生交谈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和价值辅导的教育方法。谈话法的基本类型有两种:一是提问,而是对话。(3)谈话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陶冶法的基本理论基础是环境与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4)实践法:是指教育过程中学习主体积极改造主观

40、世界的一切实践性活动。实践法的基本形式有:练习、实践、实习、社会实践。(5)奖惩法:是通过奖励与惩罚这两种积极和消极的强化方式去影响学生的教育方法。教育方法优化组合的基本原则:目的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最优化原则。社会主义教育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和平等的。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着,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连续性、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教师的素养:1.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的武装和现代教

41、育思想观念的树立。2.职业道德素质。包括对事业,无私奉献;对学生,真诚热爱;对同志,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3.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扎实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较为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化科学发展史的知识;对文化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有所了解。4.教育理论素质。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掌握教育规律5.,教育能力素质。包括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流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6.身体心理素质。有充沛的体力,健康的意识和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具有认知过程的良好心理品质;情感意志过程的心理表现;良好个性心理特

42、征。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表现:(1)自觉性(2)独立性(3)创造性学生年龄划分的阶段:童年期(小学阶段)6、7岁11、12岁;少年期(相当于初中阶段)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相当于高中阶段)14、15岁17、18岁;以后还有青年中期和青年晚期两个阶段。家庭教育的两种类别:直接的教育、间接的教育家庭教育的特点:1.先导性。儿童来到人间,首先接触的是家庭,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问题的看法、思想观点、爱好特长都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这种先入为主的影响对儿童今后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2.感染性。父母与子女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彼此心心相印,情感对子女教育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3.权威性。与

43、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家庭教育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家长的权威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保证和前提。4.,针对性。家长对子女了解深刻,在家中子女的优点和不足也容易显露,因此家庭教育比其他教育形式有着更强的针对性。5.个别性。和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对象人数要少,独生子女的增多,更使家庭教育的对象单一化,家长可以把全部爱心倾注于单一的教育个体。素质教育的构成是什么1.政治素质教育。我国目前德育中进行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国史国情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都属于政治素质教育的内容。2.思想素质教育。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道德素质教育。主

44、要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包括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道德判断能力的训练。4.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着重解决基础学科和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训练。5.身体素质教育。一方面运用各种适当的方式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体质,使其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方法;另一方面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和普及各种防病知识,使其健康成长。6.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善于控制、把握自己的能力及调整心理冲突的能力。简述教育发挥主导作用所需的条件1.教育的自身状况。教育的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它包括物质条件、教师队伍、教育管理等方面。2.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主观能动性在意识方面体现为人的需

45、要、动机、目的等;从外部表现来说,体现为人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自觉活动。3.家庭环境的效应。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家庭环境中的众多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包括家长的职业类别、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气氛、家长的期望水平等方面。4.社会发展状况。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受到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社会环境、社会文化传统和民族心态、公民整体素质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五种国外主要的教学模式(1)程序教学模式(1分)(2)“发现学习”教学模式(1分)(3)“掌握学习”教学模式(1分)(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1分)(5)“合作教育”教学模式(3分)简述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各自的“三中心”主张

46、传统教育派主张:第一,教师中心,即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主导。第二,教材中心,即以学科课程为中心,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第三,课堂中心,即以班级授课为主要的教学形式。现代教育派主张:第一,学生中心,即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进行,符合学生需要和兴趣。第二,做中学,即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第三,活动课程中心,即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设计课程。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要理解和尊重孩子;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社会存在在三个方面影响人的意识:首先是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其次是文化背景的影响;最后是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教育的途径和形式:接到、胡同、邻里对中小

47、学生的教育;社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各种校外机构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大众传媒对中小学生的教育。简述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力发展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5)生产力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时学校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由于自身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优势,学校有条件有责任主动联系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搞好协调配合,共同教育好下一代。学校是培养人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体现国家和社会的意志,具有规范性和专

48、门性,对于学生的发展承担主要责任。学校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比较完备的教育设施,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得学校教育比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因此也就可能并应该在这三种力量的配合上起主导作用。学校应当主动地计划和安排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比如在哪些教育活动中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各种社会机构可能为学校教育提供什么样的资源,在什么时候需要家长对学校的配合,怎样利用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巩固和加强学校教育的效果等等。再比如,如何引导学生分辨不良的社会现象及其影响,如何矫正错误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消极作用等等。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2)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3)重视学生主体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4)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得到发展。运用现代教育功能的原理说明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现代教育具有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社会功能。教育这些社会功能决定了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是科技进步的重要保证。(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3)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4)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