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599430 上传时间:2021-03-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8《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8《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8《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8《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8《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8诗词三首教学设计虞美人(李煜) 教学目标:1、 了解词的背景及词的相关知识;2、 理解本词的内容,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体会词的音韵美;3、 当堂背诵本词。教学重点:如何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语设计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是唐诗,另一颗就是宋词。词最初在唐、五代就已经出现了,至宋代达到全盛时期。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是李煜。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板书课题)二、 关于李煜 李煜简介后,明确:李煜的前半生,是南唐的国君,过着奢华的生活。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者离愁别恨。亡国后,词多数是

2、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三、赏析诗词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学习方式。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 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教师点拨: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3、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师点拨:宇宙之永恒不变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对比

3、手法 人生之短暂无常 “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4、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5、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引导学生思考词句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的怎样的感情?还有哪些诗句中用了这种手法来写愁思?教师点评:比喻,以水喻愁。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感情强烈,愁情之多。运用比

4、喻写愁思的名句,可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列举一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6、知识延伸 讨论:词中两次出现“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固定的涵义吗?启发学生思考,联系他们所学过的诗歌进行分析讨论。教师点拨:月:怀念亲人,怀念故乡之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秦时明月汉时关。四、延伸阅读1、 李煜的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

5、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2、李煜的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五、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

6、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六、补充: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期 主要风格 代表作家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约艳丽 温庭筠、李煜、晏殊 苏轼、柳永、秦观、 北宋中叶到南渡 婉约、豪放并举 李清照 南宋前期 壮怀高唱 辛弃疾、陆游 南宋后期 哀感低吟 姜夔、张炎 扬州慢(姜夔)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诵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 导入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

7、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富庶甲天下。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几百年后,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扬州慢。二、 解题、作者、背景介绍。1、姜夔简介及题解。2、背景: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 ,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

8、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3、诵读分析小序部分。内容: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 点明感情基调: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 三、分析鉴赏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明确:“空城”破败荒凉。2、“空城” 之“空” 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

9、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明确:“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名都。、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繁华热闹。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

10、对比。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6、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四、自由鉴赏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

11、青。“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从表现手法上看,作

12、者这里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落凄凉。情景交融。、“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

13、,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五、总结全文许多年过去了,扬州城依旧固执的荒凉在那里,二十四桥也依旧绵延着久远的寂寞,桥下的河水清冷的流着,摇荡着旷古的哀愁,像一个久远的梦。只有桥边的红药,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像是在讲述着在河水中流淌的那遥远而感伤的梦六、拓展作业:两首词的比较: 1、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余味无穷。(同) 柳词放笔直书,姜词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2、姜词: 抚今思昔,虚实相生,意境深融。借词造境(借杜牧诗句),对比反衬。 柳词: 虚实相生,远

14、近相连,想象丰富,前后呼应。 3、姜词: 随意抒写,音节谐婉,词句精妙。自制曲 柳词: 用前人词调(词牌)填词,线索贯穿,自然流畅。书愤(陆游)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教学流程:一、导入:由示儿导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

15、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 三写作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四鉴赏品味诗歌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所用的表现手法?明确:报国无门

16、,功业无成。对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并另外举例。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书愤的基调悲愤但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五拓展阅读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你

17、还能列举陆游其它的此类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吗?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赏析: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所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六、总结: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