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学案:原子的结构(三).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601215 上传时间:2021-03-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学案:原子的结构(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九年级化学学案:原子的结构(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九年级化学学案:原子的结构(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学案:原子的结构(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学案:原子的结构(三).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们对原子的认识过程人们对原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氢原子结构理论到现代原子结构量子理论的发展过程。现代原子结构理论,是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建立的。它以电子云的概念代替了卢瑟福和玻尔的固定轨道的概念,报示了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及其能量变化量子化的特殊规律在科学史上,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早在两千四百年前。古希腊着名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了“原子”的概念,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一些坚硬不可分的小颗粒构成,并命“小微粒”为原子。但是,由于没有科学实验依据和宗教势力的极力反对所以在这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对物质的结构认识一直没有很大进展。直到十九世纪,道尔顿和

2、阿佛加德罗先后提出了原子论和分子论,并于1860年,正式建立了原子分子论认为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则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这就是二十世纪以前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1897年,着名的英国物理学家汤姻逊,对克鲁克斯发现的阴极射线进行了精细的研究,测定了这种微粒的质量和电行,并命这种微粒为“电子”,这就有力地证明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错误结论。1919年,卢瑟福用科学实验证明原子中还有一种微粒,共命它为“质子”。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人们从实验中发现原子还能分裂另一种电中性的微粒命它为“中子”在1911年,卢瑟福正式提出了一个核式原子模型理论。他指出:原子是由带上电行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行的

3、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占有很小的体积,但几乎集中原子的全部质量,核外电子就象行星绕太阳那样绕核旋转因此,这个理论也称为行星式或天体式原子模型继他之后,又作了重大发展的是他的助手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玻尔大胆地运用了量子的概念(1900年由普朗克提出)来解释氢原子结构。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他并没有彻底摆脱经典物理学的束缚。仍然坚持电子沿一定轨道绕核运转的观点。现在原子结构理论,主任是在卢瑟福利玻尔的基础上用量子力学(1926年建立)代替经典力学对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给予了科学的解释随着原子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有了新的认识。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了元素周期表(列出了当时已知的53种元素)。 1913年,卢瑟福的学生莫斯莱,从实践中证明元素的核电荷数就等于元素在同期表里的序数在化学史上第一次揭示出元素周期律与原子结构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继而发展到现在的元素周期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