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习课堂解读.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607303 上传时间:2021-03-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学习课堂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学习课堂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学习课堂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学习课堂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学习课堂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学习课堂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学习课堂解读.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学习”课堂解读(讨论稿)一、以学活教这里的“学”既是一个名词,又是一个动词。名词性质的“学”主要指学生及其学习条件、学习模式、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动词性质的“学”强调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检测。同样,这里的“教”具有名词和动词的双重词性。名词性质的“教”主要指教师及其教学方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动词性质的“教”主要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和行为。这里的“活”是动词,具有“创新”“解放”“松绑”之意,是对“学”与“教”的新型关系的定性。“以学活教”的基本旨意在于揭示“教是依据于学”、“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或少教”、“教是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的基

2、本精神,其强调通过“学”的行为来丰富和创新教师“教”的行为,期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学习进度、学习特点和规律等,灵活处理教材、活化学习情境、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潜质,让学生充满活力地学习。具体来讲,“以学活教”主张:应该根据特定年龄和学段的学习者身心特征、特定类型知识的学习条件、特定类型的学习模式和方法、追求的特定学习结果以及学生表现的学习行为与评价行为,来创新教师“教”的角色、选用的教学方案、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预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行为、教学实施行为、教学评价行为等。通过对“学”与“教”的关系和地位的这种定位,教师如何扮演课堂教学角色、设计课堂教学方

3、案、组织课堂教学过程和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就具有充分的根据和服务对象“学”,从而使教师及其“教”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活力,尽量为学生及其“学”提供优质环境和服务,实现有效和最优化课堂教学。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以学活教”是对“教师导学”的传统理解的一种深刻反思,“教师导学”的背后实际上是“教导学”;而“以学活教”的背后则隐藏着“学导教”的基本理念,即“学”才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因为教师在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评等方面的可能作为最终取决于学生及其“学”,而那种不依据于学、不顾及学、不能打动学的“教”往往是徒劳无益或收效甚微的。二、心动课堂 这里的“心”主要指心灵。“心灵”在哲学中主要被用来指称

4、人类思维的“器官”及其功能,它以个体的意识活动或认识活动为表现形式,具体由个体在认识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构成,其生理部位是个体的大脑。同样,在这里,“心”主要用来指称课堂教学主体(学生和教师)在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活动。“课堂”是一个具有模糊边界的场域,是教师和学生展开“教”和“学”行为的时空范畴。在传统意义上,“课堂”的核心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按照特定安排展开教与学的场域;但在这里,课堂更加关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心理层面,即但凡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和“学”展开心理认知活动或行为的时空范畴都是课堂的场域。从这种意义上讲,课堂本身超越了传统教学把“教室”或“课时”作为区分“课堂”边

5、界的理念,从而把课堂扩展至教室之外学生的经验或体验过程,扩展到教师在“课堂”之外围绕着“教”进行的教学经验或体验过程。因此,“心动课堂”的基本旨意是要求借助教师的思维活动激发、调动、维持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而形成教学活动,其亦可称为“思维课堂”。“思维课堂”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传统课堂中静态而离散的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以学生和教师为载体统整起来,其基本形式就是通过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将这些要素转化为学生和教师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思维课堂”中,并不存在孤立的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唯一的实在存在是学生和教师进行着的思维活动,而“心动课堂”中

6、的“动”的关键是学生思维在课堂上“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心动课堂”是对传统课堂认识活动的深刻反思,其强调教学目标、课堂行为、教育经验、教学组织形式等激发、维持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其中,教学目标应对学生思维过程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课堂行为应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教育经验应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原材料,教学组织形式应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环境。再者,心动课堂的核心是将教育性经验(即课程内容)转化为探究问题,再将问题转化为学习情境;将情境转化为学生意识到的问题,再将学生意识到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问题解决行为;将问题解决结果的展示作为思维过程的展示,使学习效果的分享成为学生思维的共

7、享。一般来讲,“心动课堂”的境界是:心随课动、课随心动。(一)心随课动“心随课动”中的“心”承载了“心动课堂”中的“心”的基本含义,其主要指学生和教师的思维及其过程。“心随课动”中的“课”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静态的课程文件,其具体包括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家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编制了课程计划,并对课程计划中设置的学科课程出台了课程标准,并根据课程标准提供了多元的教科书。课程标准对学科课程的开设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做出了具体规定;教科书则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了优选的范例。二是指动态的、

8、微观层面的课程实施。微观层面的课程实施实际上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其主要指师生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的认识活动过程。“心随课动”则蕴含了这样一种理念:学生和教师的思维活动或课堂认识活动要仅仅围绕课程文件来开展且紧随课堂教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来展开。“心随课动”具有层次性。首先,学生与教师应紧紧围绕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展开思维活动。学科课程标准是学生和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思维活动、进行什么样的思维活动、如何进行和检验这种思维活动的基本依据和凭借。在这种意义上讲,“心随课动”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活动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中心来展开。其次,学生与教师应以教科书为思维活动的基本素材,并根据教科书所承载的思维活动来

9、展开思维活动。教科书作为课程编写者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而为学生设计并优选的学习机会,其在实现学科课程标准所追求的教育效果方面被认定为有效。在这种意义上,尽管新学习并不否认教科书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作用,但更加强调教科书对引导、激发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功能。第三,学生与教师的思维活动应伴随课堂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自然演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及其围绕该目标相继发生的师生认识活动,“心随课动”则要求学生和教师的思维要紧随课堂所揭示的经验系统一步步来展开认识活动。此外,“心随课动”还强调了学生和教师对预设的学习情境的适应。总体来讲,“心随课动”是确保课堂教学活动

10、能够实现学生预期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二)课随心动“课随心动”中的“课”在外延上比“心随课动”中的“课”窄,其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二是指课程内容即教育性经验或范例。同时,这里的“心”也主要指学习者的思维,而非教师的思维。“课随心动”的基本旨意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课堂教学行为要视学习者的思维状态而动,即“随心所欲”;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所包括的教育性经验或范例要根据学生在此时此境下的思维状态而定,即“因势利导”。根据这种基本定位,“课随心动”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表现为三种行为:一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来决定课堂教学活动目标、方法、形式和内容。二是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思维活动来创生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新范例或教育性经验。三是创设适应学习者特征的学习情境。在某种意义上讲,“心随课动”与“课随心动”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前者强调了“课”的本体地位,尤其是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地位,是“心动课堂”必须秉持的旋律;后者强调了学习者思维发展水平和思维活动状态对“课”的制约作用,其主要着眼于“心动课堂”的微观方法;“心随课动,课随心动”之间排列的先后顺序也强调了二者在“以学活教,心动课堂”中的主次地位和优先地位,同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以学活教,心动课堂”的基本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