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轮及滑轮组.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608245 上传时间:2021-03-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滑轮及滑轮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滑轮及滑轮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滑轮及滑轮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滑轮及滑轮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滑轮及滑轮组.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滑轮及滑轮组”的教学设计山东省无棣县第一实验学校 王立苹 251900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现行教材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第五节。它在修订教材中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二节。不管是那一种教材,我发现对这节内容的处理方法是相同的。它是简单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为后面机械效率及功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并知道它们的作用。2、根据要求会使用和组装滑轮组。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定滑轮、动滑轮特点的过程,掌握探索性探究问题的方法2、经历探索滑轮组省力情况的过程,掌握从现象抽象物理知识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2、、培养交流合作的意识,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2、通过与实际联系,进一步认识到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3、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通过教材上的漫画引入:让学生认真阅读漫画,并说出其中的道理。思考讨论并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走进课堂。进行新课实验探究(一)设计方案、实验探索:提供器材:铁架台、一个2N的钩码、弹簧测力计、量程是1m的刻度尺、细线、一个滑轮。要求:利用一个滑轮将钩码提升10cm,并测出拉力的大小F及拉力移动的距离S,设计表格并记录。思考:1、怎样测拉力的大小?2、怎样测拉力移动的

3、距离?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索。学生实验时发现,只有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它的示数才稳定。G/Nh/cmF/NS/cm12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出小组的测量结果,并让下面的同学认真分析。让实验方案不同的小组到前面展示。培养学生自信,在众人面前敢于表现自我的信心。思考讨论:以上两种方案有哪些不同之处?思考后回答:让学生经历信息处理的过程,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客观性做出判断的意识,经历从信息中分析、归纳规律,得出结论的过程。定滑轮、动滑轮定义:引出:定滑轮、

4、动滑轮定义。1、提升钩码时一个滑轮随钩码一起上升,而另一个却不动。定滑轮、动滑轮特点:引导、总结: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在学生发现使用定滑轮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时,教师可以接着问:我们使用它的目的是什么?2、一个省力,一个不省力。一个费距离,一个不费距离。让学生自觉认识到是为了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动滑轮应用: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在哪些地方应用了定滑轮?哪些地方又应用了动滑轮?举例。联系生活实际,拉近物理与实际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演示实验:1、 用一个等臂杠杆提升刚才实验中所用的钩码,注意弹簧测力计要竖直向下拉,让学生读出拉力的大小。2、

5、 用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提升同样的钩码,注意拉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让学生再读出拉力的大小。抽象出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发现与前面分别用定滑轮、动滑轮提升钩码时结果相同。让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抽象出问题的本质。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二)设计方案、实验探索:问题: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我们既想改变力的方向,又想省力,给怎么办?引出滑轮组提供器材:在原有器材的基础上,每一小组增加两个单滑轮或两个双滑轮。G/Nh/cmF/NS/cm从动滑轮部分伸出绳子根数n1234要求:利用所给的滑轮组装滑轮组提升钩码,测出拉力的大小和拉力移动的距

6、离,并记入表格。把定滑轮与动滑轮组合起来。小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态度,有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交流的意识。滑轮组省力情况的判定方法:教师再次利用多媒体投出小组的测量结果,并让下面的同学认真分析。让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学生到前面展示。下面的同学认真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回答: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教师引导总结:滑轮组省力情况的判定方法。学生发现省力情况与从动滑轮伸出的绳子根数有关。自主总结: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体验等各方面进行总结。回答总结、建构的过程。对于本节课探究过程的设计,我本人认为是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觉发现规律,总结知识,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也是我们现行新课标理念的体现。在本人教学过程中,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对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探究用了同样的处理方法,已课同构,效果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