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课堂谁做主---让校本课程开发为新课堂改革撑起一片蓝天.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609041 上传时间:2021-03-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谁的课堂谁做主---让校本课程开发为新课堂改革撑起一片蓝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谁的课堂谁做主---让校本课程开发为新课堂改革撑起一片蓝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谁的课堂谁做主---让校本课程开发为新课堂改革撑起一片蓝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谁的课堂谁做主---让校本课程开发为新课堂改革撑起一片蓝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谁的课堂谁做主---让校本课程开发为新课堂改革撑起一片蓝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谁的课堂谁做主---让校本课程开发为新课堂改革撑起一片蓝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谁的课堂谁做主---让校本课程开发为新课堂改革撑起一片蓝天.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题目:“谁的课堂谁做主”-浅议地方课程开发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空间意义编码 研究类型 A.基础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2.0 摘要:新课改第六大转变中提到的:地方校本课程改革。正如许多学校和教师所顾虑的那样,有高考压着,“主战场”上的改革便难以进行有效的突破,而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副战场”,成为突破这一瓶颈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主选课是高中新课改“最要害”的变化。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有很大的“课程选择权”,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而不必担心考试不过关(这也正是教师顾虑最大的一点)。而校本课程仅服务于某一个学校或地区,无论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统考的压力,这是

2、它最具魅力的地方,也因此为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提供了生存空间。关键词:新课改,地方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实践 如果你问学生:心目中的课堂是什么样子?“没有检查提问,没有罚站上办公室,没有做不完的作业要用抄来应付,没有没完没了大大小小的无聊考试每节课都是在期待与紧张中开始,每节课都在快乐与充实中结束,我学我想学的,了解我未知却渴望的老师不是高高于讲台之上的,而是我的伙伴和知己。”如果你问教师:心目中的课堂是什么样子,你会发现老师们对它的憧憬几乎和学生一模一样。你也许会说,高考大山压在那儿,这怎么可能实现?知道吗,“新课改”下,这份憧憬即将成为现实。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

3、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1。 有人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

4、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历史,过去课本会明确地告诉你事件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然后学生照着背行了,而现在我们更注重于让学生根据客观事实去分析探究自己得出结论,强调“我思故我在”,答案仅仅供学生参考。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

5、”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制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审议省级上报的课程推广方案,评估全国范围内的课程质量;地方:开发地方课程,指导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

6、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有一定发言权, 开发校本课程)。下放教科书选择权,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而前面所说的能让学生与教师理想变为现实的关节环节就是新课改第六大转变中提到的:地方校本课程改革。正如许多学校和教师所顾虑的那样,有高考压着,“主战场”上的改革便难以进行有效的突破,而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副战场”,成为突破这一瓶颈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主选课是高中新课改“最要害”的变化。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有很大的“课程选择权”,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而不必担心考试不过关(这也正是教师顾虑最大的一点)。而校本课程仅服务于某一个学校或地区

7、,无论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统考的压力,这是它最具魅力的地方,也因此为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提供了生存空间。那么,究竟什么是“校本(school-based)”课程?从字面来理解就是“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2。校本课程的出现在国际上有三种看法:其一,校本课程的历史和学校教育的历史一样漫长。在古代,学校的课程几乎都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校本课程,比如论语(这是从校本课程的存在形式来考察的)。其二,校本课程的思想

8、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制定、实施和评价(这是从校本课程的思想产生来看的);其三,校本课程真正出现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这是从校本课程概念的出现为依据的 )。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校本课程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国人常常疑惑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影视文学作品和科学发明充满了奇思妙想,殊不知其地方校本课程的成熟本身孕育了对不同价值观的认同与尊重。 正是基于以上所述对新课改的理解,我们学校教师展开了对校本课程开发和课堂改

9、革实践的初步探索。 首先,校本教材编写的初衷我们本学期采用的校本教材是历史组教师编写的青岛历史名人录,从教材名称可以看出该教材具有很浓厚的地方色彩。许多人一提起青岛,风景优美,经济发达,但一涉及到这个城市的底蕴,却仿佛像个不折不扣的“文化沙漠”。而我们都知道,文化才是将一个城市凝聚在一起的根:因为感恩于父母的呵护与扶持,我们爱我们的家;因为骄傲于中国的伟大复兴,我们爱我们的国;而家乡便是联系家与国的纽带。青岛,我们的家乡,因为祖祖辈辈的不懈耕耘,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安定与富庶:治黄河的王景,平暴民的童恢,威武不屈的壮士田横,憨态可掬的康王刘寄,将毕生奉献给麻风病事业的尤家骏他们是真真实实的生活在这

10、片土地上过的,并用他们最最质朴的方式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物质)财富,这就是我们青岛的文化之根,是足以让我们为做一个文化上的青岛人而感到骄傲的地方,学生们对他们既陌生又亲切,急于去了解,去探寻。其次,校本课堂变革的初探校本课程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服务于新课改。所以我们提出的课堂理念是:教师:放手,放手,再放手;学生:平等,联合,对抗,共赢。我们将教学实践中自己的感悟的去优秀学校学习到的先进理念相结合,摸索到了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课堂改革方案。一、成立学习小组1、学习小组的建立原则(即成立行政上的学习团队)采用学生自选的方案:按教室排座分小组;以宿舍为单位分小组;甚至有的班

11、级以自己所在的街道办事处分小组。一个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是,尽管学生想到的方式五花八门,但没有一个班提到过按学习成绩的优劣分小组,这体现出学生具有更强的“平等”理念。2、学生自主选举认真负责,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习小组长。小组长的产生步骤:自我推荐竞选演讲确定人选(也有的班是选用抽签方式),当选的小组长同时构成本班委员会。(将在老师指导下代表全班同学负责课堂方式的选择,课堂任务的分配,评价机制的建立,奖励机制的构成等。)二、建章立制:1、进行事务分工资料整理,课件制作,上台演示,效果点评,分配方式有学生自主决定,体现人人参与,团体协作精神,增强每个成员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使每个成员都感觉

12、到自己在组内很重要,自觉自愿地为小团队建设贡献力量。 2、起团名、写团训等作用:凝聚人心,激励小组成员,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体现出“联合”。3、制定学期计划(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小组活动、安排小组值日表)三、培训小组长1、培训内容:明确小组长工作职责2、培训方法:小组长上岗培训会议;小组长工作会议;强化“当好小组长“的意识;小组长个别谈话;单个小组的全体会。四、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的作用 1、预习课上:个体学习/合作交流(利用晚自习和周末自习时间完成)2、展示前期:任务分工、确定展示形式/必要预演。3、展示课上:展示任务、点评质疑,相互补充,体现出“对抗”。五、小组评价策略学生委员会自主选择:量

13、化评分、知识竞赛、课堂辩论、演讲或朗诵比赛、调查报告展示,甚至是情景剧评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这些方式既是评价方式,也是组织上课的方式(在课堂行进过程中评价),比如我们校本教材第一课,“王景治理黄河”,这节课涉及到历史(历史上的著名水利工程),地理(黄河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政治(民生问题)等等,面很广,因此可采用的方式就很多(演讲,辩论,调查报告等)。课堂评价主体:学生。六、小组奖励机制1、综合方面的奖励:月优秀小组、学期优秀小组、年度优秀小组。2、奖励方式:口头表扬、鼓掌祝贺、介绍成功经验 、物质奖励 、张榜表彰,体现“共赢”。七、 小组建设中教师的作用校本课代表(由历史课代表担任,也可自

14、主竞选产生)是小组建设的“定海神针”,任课老师是小组建设的“助推器”,老师的作用在幕后,该放手的地方一定要放手,放心大胆的让学生自己去“折腾”,当学生遇到困惑需要教师指导的时候,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到时候哪怕来一节袁腾飞式的“满堂灌”又如何,只要学生喜欢甚至崇拜,就是教师的职业魅力的真正所在。随着新课改初步探索的推进,大家能感觉都有些变化正在悄悄的发生:校本课程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老师上课不再是“紧扣教科书”了,有了更大的自我发挥空间;课堂上学生的“话语权”多了,他们的语言表达,综合探究,团结协作,竞争意识,自我心理优势等各方面的基本素质都有了极大地提高,更重要的是从“逼我

15、学”到“我要学”,他们变得更加活跃;与此同时,师生的关系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当然,我们在新课改探索中也遇到了所谓的“高原现象”:1、课程观念亟待更新 “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不长,大家对校本课程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长期以来,无论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习惯于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 2、学生自主选课,这是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难点。高中生对社会的了解不深,人生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在课程的选择上就存在盲区。3、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改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4、需要学校强有力支持:完善的体制,良好的校内

16、沟通,及时的外部参照系,先进的课程理论与技术指导等方面。 综上所述,尽管依托于地方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存在,但是有一个事实是谁也不能否认的:现阶段地方校本课程改革对于学校来说,是我的课程我做主;对于教师来说是,我的学科我做主;对于学生来说是,我的选修我做主。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师,学生必将三位一体:课程的设置,学科内容的选择,决定权都将掌握在学生手中,真正实现“我的课堂我做主”。从长远看,这一轮高中课改对传统高中教育模式的冲击是很大的,可以说是“伤筋动骨”。当然,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不可能完全“推倒重来”,尽管困惑与挫折还很多,但哪一次改革不是在阵痛中前行,重要的是必须意识到新课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顺势而为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所以说新课改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参考文献:1 唐维杨. 新课改: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N.泸州:泸州日报(02)12 郑金洲.走向“校本” J. 太原: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006 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