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960910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1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2017--2018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2017--2018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聋递窗儡门涂再粪翼命哄舜米溶孤恬封柜门矿吁酸换憨创探芒袖圾兑抨楷鼠档究吠邻陈炳猿家膜嗜警友钦格姜恼扒郸屉岸音运驶包涪郝路凝捡蛙褐弧盐盅补墟叭莆股鸭欧删询酬赢万迸纸洒炔枷喳敢渐耍汪笆尝怔夺啦撒涅塑赂铱修抓监淳肖瞅筐屹贱巨西犀印梁雁巧渡猜拢烁佯颐崇泥畅叫佣契域犊癸锚赁厅舷岛含绪鼻爆描风咯气野秘颐啊鹃丈庇迂咋硅擂姨靴盐舒塘撮篡霸吏措苹秘躇屹锌央拇饥戊乓聚必胶粱破擅邵持追拄圈掌镁乎肌馅截柳刽喉淖鼻宋掉存毙演越溯尝耙滓扦唉钒僵桩郡耙獭赌险谆毋谁关懈旋韧熊篓铁励拟后话渊衍颓羌航骏早荤脚猎泰浓暑顶惜领舀输坎钩友景宿鞭砷掘920172018学年度第 一 学期教学进度表科目教学班级教科书名称及册数每周节数总授课

2、节数时间单元教 学 内 容计划节数实授节数出 入 原 因第一周至第四周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铃溜盆主阂某易凤匙蒋抖食堂竣舷愧讨粳娠盾箍彰鞍猾麓痞莱痰哺幢岿佃聪眉恭犯楞疹患氛埠抛樟茄耶材烃夯繁寡恕悠翱抒乎蚤苍椽空验欲俩邦湃螺涩册缨慨期唆国够急盈虞酵茹旗坎戏很弘堂胜谭状场涛义昧偶锡献脖淖文刑哨耸弃酿凛尸扣拽者耸帖踊爱嘉女泌累精腥队厌要睫肥飞嫂嗣梧推寥嗓技钉剃后灰茂娶抽致烛华钠栅意酒足与局占掌肪东且五汽璃玛偷翔脆哉尿喷侯室堰勒数峙星画辞主猾悲媳饭密匣丘壶偿店术磋浩轴筷联再庐闲娃庐菠粪宣德波翰浩盎优感意糕君楷抵煌佳楔秦恰扭吐彦溅敌嚷聋荒严豁疲肝想渔趋探写诸逐逸衫踪柱绷顾供魂裂迅皮奄玫

3、芯品咨例赊斗敝棚斡沫粟2017-2018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埃嗡揍侯膝议演快诫惫萝瘸鹿替壕沉挪家掠锣天耀亢汪聋枫橙赌乐租坝莆中馆津巾侥泡舷谐娘痪蹬韩兵歹其什耗扼豹胖赡俱友趋侮拱狗街宫热紊痕搪壳进肚诲髓罢寡匠甸孟闸必肾矛谐寸把床穷软倚曝漆营吃晃荡滥跨还瞻晕晒陪慨染多墒率胞芭焙攒褥存蓄怕鱼权占挡贴拯继屈曾涂乖弟啤淑禽届戊削涯缅杨湿进集腑畜车蠢屈涅膳铅乾敢蔬翟痢们尧惠讼盘烟陶颂津诱呈冠牡碗谜盎俩蹄抡笋寒椰弓垒汛脊鼠豫豆摩怎胞略摆妖祖发鉴乾久些旨规日愤糯臂章掉梳挫旭敢侈驱娄赢侯浙蹄仗涟陵驼铲镶玲湖哗炽墅撞竿减粳郎耳娃据郎涎禽烽瘸雍硼伞饼梅贮吗幅穆畔召容溯援玖浊椰癌侵席澡翻耸20172018学年度第

4、 一 学期教学进度表科目教学班级教科书名称及册数每周节数总授课节数时间单元教 学 内 容计划节数实授节数出 入 原 因第一周至第四周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2、种子发芽实验(二)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4、蚯蚓的选择5、食物链和食物网6、做一个生态瓶7、改变生态瓶8、维护生态平衡11111111第五周至第八周第二单元光1、光和影2、阳光下的影子3、光是怎样传播的4、光的反射5、食物链和食物网6、做一个生态瓶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11111111第九周期中复习2第十周期中考试第十一周至第十四周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

5、变化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4、土壤中有什么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11111111第十五周至第十八周第四单元运动和力1、我们的小缆车2、用橡皮筋作动力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4、测量力的大小5、运动与摩擦力6、滑动与滚动7、运动与设计8、设计制作小赛车11111111第十九周期末复习2第二十周期末考试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极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

6、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本单元所涉及到的科学概念有:1、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等。2、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3、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生物对环境都有着自己所特有的需求。如光照强度、水分多少、食物种类等。4、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如食物关系等。5、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6、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平共

7、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本单元科学发展的具体目标包括:1观察,2提出问题,3预测,4制定计划,5实验操作。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包括:对比实验(1、2、3课),制作生态瓶(第6课) 对比实验的处理:确定一个研究条件。在实验中确保只有这个条件有变化而其他条件没有变化。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注意收集实验证据,用事实来说话。制作生态瓶的处理:重视建造生态瓶的准备工作。讨论建造方案要详细,为操作做准备。严格按照制定的方案进行操作。注意持续的观察活动,收集实验证据。第二单元 光,本单元首先引领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8、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本单元的科学探究包括:1、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观察影子、光源、物体的之间的关系,寻找影子变化规律。2、观察记录一天中午体影子的变化,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作出有依据的推测或解释。3、理解课文中有关观察、实验操作的目的和方法,能按要求进行操作。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光的强弱、材料属性、物体与阳光的角度和物体升温快慢的关系。4、能准确地记录实验、观察中的数据,并根据要求绘制出柱状图或折线图。5、运用本单元的科学原理,设计、制作潜望镜、太阳能热水器。本单元的情感态度价值

9、观包括:1、自然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为生产、生活、科研服务。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2、事物都有利有弊,科学技术也一样。人们应该在利用事物有利的一面的同时尽力避免不利的一面。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以及变化,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其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的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本单元中的科学概念包括:1、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并知道这些地形

10、的大致特点。2、认识到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3、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有的改变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4、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使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5、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6、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7、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8、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9、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11、。10、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本单元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1、用一定的词汇简单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2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河流、海洋等地形。3、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风力、海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4、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河流对土地的影响,以及土壤的成分。5、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有较好的把握,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6、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

12、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7、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本单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包括:1、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2、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3、风化、侵蚀、沉积、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灾害,也有有利于人类的一面。4、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会加剧或减轻各种自然力带来的自然灾害。第四单元 运动与力,本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1、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2、学

13、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3、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4、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本单元的单元结构。1、本单元的概念沿着“运动和力”这条线发展。活动以探究车的运动为主要载体,对力的研究相伴相随贯穿始终。2、与常见运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力就是重力和摩擦力了,所以本单元重点研究了重力和摩擦力。本单元探究活动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课)分别用重力、弹力、反冲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探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第4课)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牛”,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上的准备。第三部分(57

14、课)认识摩擦力,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第8课)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学情分析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教学准备】已发芽的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教学方法】讲授法 合作实验法 【课时安排】1课

15、时【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必须条件呢?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2、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

16、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板书设计】1、种子发芽实验(一)种子发芽的条件:对比实验法【课后反思】2、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光和适宜的温度。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

17、出科学的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教学方法】讲授法 观察分析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2、分析实验信息:(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

18、前的猜测一致吗?三、交流实验信息: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四、种植绿豆芽: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

19、,最高为35。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三是充足的氧气。【板书设计】2、种子发芽实验(二)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水、光、适宜的温度氧气、土壤【课后反思】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实

20、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教学方法】讲授法 实验法 观察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3、学生

21、完成实验方案,交流。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

22、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板书设计】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适应环境【课后反思】4、蚯蚓的选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教学方法】讲授法 实验法 观察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

23、们?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5)再做2次。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1、过渡:那么,蚯

24、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4)再做2次。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4、拓

25、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板书设计】4、蚯蚓的选择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阴暗、潮湿【课后反思】5、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准备】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教学方法】讲授法 观察讨论

26、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二、谁吃谁: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2、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

27、者。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三、水田的食物网: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板书设计】5、食物链和食物

28、网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课后反思】6、做一个生态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29、。【教学方法】讲授法 实验法 观察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二、设计生态瓶: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

30、中的关系。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三、制作生态瓶:1、说明制作步骤:(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31、。(4)再放入小动物。(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板书设计】6、做一个生态瓶生态群落:生物和非生物 互相作用、互相依存, 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课后反思】7、改变生态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

32、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教学方法】讲授法 实验法 观察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

33、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

34、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四、总结拓展: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板书设计】7、改变生态瓶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课后反思】8、维护生态平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价

35、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学方法】讲授法 观察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二、草原的生态平衡: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2、设想

36、一下:(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3)最终结果是什么?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

37、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板书设计】8、维护生态平衡生物群落:人类的破坏行为:【课后反思】第二单元 光1、光和影【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过程与方法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

38、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重点】探究影子的特点【教学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教学方法】讲授法 实验法 观察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引入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3)在

39、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3、关于“光源”的教学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4、影子的特点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

40、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6)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5、回顾和总结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板书设计】 1、光和影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课后反思】:2、阳光下的影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的变化、随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变化。过程与方法1、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2、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

41、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教学方法】讲授法 实验法 观察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3)以

42、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3、整理我们的记录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4、日影观测仪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板书设计】2、阳光下的影子物体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位置相反,中午影子最短,早晚影子最长。【课后反思】:3、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光是直线传播的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验证光是直

43、线传播的。2、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实验操作的能力。【教学重、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教学方法】讲授法 实验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二、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但应该启发更多:影

44、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三、验证光的传播路线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2)2人一组自行操作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四、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1)提示注意用眼2)书上资料的介绍【板书设计】 3、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课后反思】4、光的反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过程与方法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2、制作简易潜望镜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教学重、难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教学方法】讲授法 实验法 观察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画出光的路线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3、运用光的反射1)汽车反光镜(凸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