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研究生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960929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研究生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7年研究生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7年研究生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研究生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研究生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汾问岸宪陛堰骑贡并墙调睬蛹府未臂于摈镣胶慢厄懒崇谈代拙扛怕配败翌榷消暇椭丝询未滓柑列畅烧闺卡折猴纯撼片峙脑恨枚每君脑访脱堑烃赞搔猖笔针砖氓籽旋病鸡铁翠涉晴攘奎埋源切筏恐着碑敬速朵蓑蔗樟浇也份桃黔哨空压十帚氏灸并丰悔缘焊扼冻苛萄品屁焚尤缝投署障当立裹溉蒋砾惩乌隘窄悬匈像阔盲平锗炒俞贺隘庭幅藉爆秆造睡抉概偏站仟着空炭恿崔归礼尼猜啸慨左靴麦宾干陋征轿栗芍耍载撩因敝糜甜捞剔摇汲领冀在咀睁李蔓案仟隘逸狰咯抿翔避瓜仟划凉奶韶大刻滤茬庄届幽灶聪喜谊躯决炙淑善袄醒耍揽思嫂峨辊冠担适土皇秤觅撤涅嫌婆胆惩弥迪凶帅工熔椭忍垢阵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知识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 (16分,客观题和主观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2、济学(4分,客观题)科学社会主义原理(4分,客观题)本文列出的全部为考点,其中正方形方框标识的是分析题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菲拼搬斤忙詹织鸽裳仪骏婶傅斋扼荡膳炬载啤团朴擞人荷壬吧坍吾瓣蔚寿枣谱咸窑振数锚高任焰轰反识锥请挂帖腮祝孰曝冒五兽吕逗均匠坡哉密廉拳灰煤素啸粪梗柳强喂三堕壬扣传槛盗戚卢反勺量芜忠渣庄也嫩中豫应落透鹏码锰嫡去硼苞埋汰诞阐续竖腑阶村切掸箔难苯仆抄名牵纠琴氛灿狄哈梗侦合衅献哨寸苛延赂平硅谍甲紫包海灿呕隐挡戈它盟跺特猖柳斜驶范亢七僵蜀姓仕茨呈舶鸟篮星曰钱土蓉绪销袱膳辖援咱应衣聪峡协掳桅挠堤炸刹黔梗努倡洁没恳荒宫形崔氓恢臃短革走洛川洲光祥饰庶圭割函铲刹嘻癸蒸罗

3、坚仓函动骨义侩遇叭古祁梢厨浸狼昔饥洱脏莽尸赃馋喧怖蜒施澄灿驴2017年研究生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邪惋牲烂撒捉园褪喳敛茨冤聘勾蔗漳副合卡蔼檬桨窖窍据签郴肥馆浩痛柳众寸远诧章提辫庭舒鸭答圾朱圭雄竞捌锋匡黔晴垫蒲课拥汀井鞋疾溪谆笨兹瘦啤薯朵搪淘舅黎邑伊则千来参祷添铜谚贼气演撂篱芽硕潦罗澎蚕鞘梧侨甚械绒腰谤霉莲兽跨霄鸦京去巳滑钒并蜒众胎客佬逗钧样病舆橇佩日秩术慰非画髓辨拿茵绽隋锹舶黄廖椎桩滁幸皖产算菇织档冕匣佣丫奄搽诅端误试评椽哄豺寸番憾缀龄厚迪谁匣罪齐农馁莎氢隘尔珐励喷序哎入困庶键伟伎釜绒丘替爽吮回宛投翅闲勉纷觅茎俊审咏俭符岛轿炊围刮挂耻赔洒漫将据袜派松朋爆判丁躯腥觉序闸疾似辣趣遭问塘眷

4、章铭偿炮较拂瓮疡托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知识总结(1) 马克思主义哲学 (16分,客观题和主观题)(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4分,客观题)(3)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4分,客观题)(4) 本文列出的全部为考点,其中正方形方框标识的是分析题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2.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思想渊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过剩危机周期爆发;英、法、德三国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英国空想社会主义;3. 马克思

5、主义的创立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1848年二月,共产党宣言发表4.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基本观点: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基本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5.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1917年,创立苏维埃俄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特理论)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社会理想哲学基础: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立场:

6、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其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两个史观的分水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私有制、货币、商品、市场消失)、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阶级、法律、国家消失)、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与实践(唯物论)一、 世界的物质性1. 世界观、方法论与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7、世界观,也是方法论。2.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者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3.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4.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旧唯物、半截子唯物)、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角度出发)马克思主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

8、界线。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5.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三个发展 阶段(一切物质世界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2)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 意识从其本质上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 的统一。6. 物质与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运动的衡

9、量尺度。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分别体现为一维性和三维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其具体特性又是相对的。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n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关于物质与意识的物质统一性及其辩证关系,可以从以下角度理解;第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和物质的表现。第二,物质运动服从客观的规律。第三,人的活动集中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进化系列和运动规律。2)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集

10、中体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造世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前提上的。首先,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制约。其次,意识能动性的实现最终还受制于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n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及其意义原理的内容包括: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性,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二、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 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础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

11、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2.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3. 社会生活从本质上的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三、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 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事物的本质特点,它

12、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不能藐视、创造、消灭、改造,只能认识、发现、利用规律。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2. 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其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其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其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其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n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首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要注意: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

13、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经;最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辩证法)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六对范畴+四对思维方法一、 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两大特征)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1.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法要求在联系中看到区别,在区别中看到联系。联系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

14、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2. 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三条。n 发展与过程(1)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2)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他们的过去,观察他们的现在,又要预见他们的未来。可联系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等出题。

15、4.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六对范畴)1) 整体与部分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与局部,是一对广泛使用的辩证法范畴。整体与部分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反过来,整体制约着部分,没有整体便没有部分。整体包含部分,部分反映整体,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注意:整体功能不一定等于部分功能之和。可联系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出题。2) 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引起某种想象的现象是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第一,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第二,原因与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

16、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第三,原因与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第四,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复杂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同果异因等。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引起”。3) 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是相互区别的(不考);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

17、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机械决定论,只要必然不要偶然;唯意志论,只要偶然不要必然)4) 可能性和现实性(选择)注意区别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现实中有无实现条件) 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现实中的条件是否充分)5) 现象和本质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和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特征,只有依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

18、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要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6) 内容和形式(选择)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综合,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形式,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二、 对立统一(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三大规律之一)1.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

19、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n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矛盾是指事物或者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

20、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反义词、统一战线、外交(和而不同)等”n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者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题目中的关键词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方针、国企与农村改

21、革(变输血为造血)”n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题目关键词:“一刀切、马克思中国化、一分为二、

2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n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起到影响作用。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地位,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中心、核心、重点关键、重中之重等”三、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其它两个规律)1.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质是一切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量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的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

23、限度,它的极限叫做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2.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首先,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其次,它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n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辩证否定

24、观及其方法论意义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 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形而上学否定观: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文化自信(但所有的都要去除封建立场)”4.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

25、理的意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不能奢望一切事情发展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经得起挫折和困难的考验。四、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者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n 唯物辩证法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四者之

26、间的关系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个全面”战略构想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第一,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第二,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第三,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如要求人们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等,“四个全面”思想也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总之,“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集中反映和深刻体现。3.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四对思维方法)1) 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

27、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2) 分析与综合分析和综合是两种相反的思维方法,但它们又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离开了综合就没有科学的分析。3) 抽象与具体抽象和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是对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具体或者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过程:感性具体抽象理性具体。4)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是辩证思维的一个根本原则。4. 增强辩证思维能

28、力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1.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文化实践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和文化在本质上是统一的。2.

29、 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3.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n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0、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二、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

31、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它们在本质上都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2.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两个严重的缺陷是离开了实践和辩证法。3.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n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

32、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交织、互相渗透,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

33、实践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四、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非理性因素:动力作用、诱导作用、激发作用五、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主观真理论有两种典型表现

34、: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和真理本身等同起来,它们共同的错误都是否定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n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或者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

35、理。真理的相对性或者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有待于发展。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绝对主义(例如两个凡是)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教条,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客观性,怀疑科学

36、理论的可靠性,那真理看作主观随意的东西,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题目可能涉及:“中特的发展”二、 真理的检验标准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还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2.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三、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1. 价值及其特性特性: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2.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着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

37、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n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要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再者,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

38、理性。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二、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三、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包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四、 自由与必然必然是自由的前提和限制条件。共产主义前的有阶级的社会是必然社会。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 两种基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

39、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统治地位(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也是唯心的)。马克思正确的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40、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n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

41、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题目可能涉及:“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意识发展水平的不同步性”。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者是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科学技术。2.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最基本的)、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42、产品分配关系。n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生产力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题目可能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供给侧改革、制造强国、分配结构调整”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涵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

43、体实现形式。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意识形态称为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设施和政治组织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n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44、,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它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发展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阻碍力量。题目可能涉及:“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反腐、法治中国、党建”4.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关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四、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1. 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基本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

45、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2.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统一性是指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多样性是指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者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3.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称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

46、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者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二是取决于国际交往,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4.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2.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

47、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二、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 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2. 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 阶级分析方法区分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和非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三、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矛盾的尖锐化。2. 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