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苏教版八年级上)_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9632697 上传时间:2021-03-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苏教版八年级上)_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苏教版八年级上)_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苏教版八年级上)_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苏教版八年级上)_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苏教版八年级上)_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苏教版八年级上)_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苏教版八年级上)_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九 美丽的西双版纳( 苏教版八年级上 )_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思想】课前布置预习要求: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通过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引出导游词的基本要求。在学生对导游词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文中的画面,用导游词的形式把它介绍给同学。以同学们都熟悉的南山竹海为对象, 选择一处景点, 用导游词的形式介绍, 以加强对导游词的训练。【实施方案】教学目标:了解文章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会用导游词向别人介绍景物的方法和技巧。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文章中有感情的语言的作用。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点并

2、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评价为主要方式,配以幻灯片和背景音乐。教学内容和步骤:导入:同学们,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 ”的美誉。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幻灯片展示: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并配以民歌作背景音乐。交流预习情况:学习小组交流收集的材料。学习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做导游,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学生点评。教师提高评价层次

3、并引导学生明确导游词的一些基本知识要求。幻灯片展示:口语化;注意口语和身姿语言相结合;语言生动形象;串联词要自然有序。幻灯片展示本课教学目标。研读新课: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幻灯片展示: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美的一幅画面,你自己做导游, 带领大家去看一看作者笔下那美丽的景观吧。(本文共五幅画面,每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二幅讨论、 交流,编写导游词。 学生上台讲解时,幻灯片展示相应的画面,并配上背景音乐,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引导学生小结课文,幻灯片展示文章结构,加深学生印象。文章共写了哪五幅画面?这五幅画面可以分为怎样的两大类?体会语言:提问:你

4、在看课文的时候,哪些语言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说说理由吗?拓展训练:幻灯片展示:南山竹海,景色迷人,请选择一处景点,你做导游,向游客作介绍。要求:注意导游词的写法,当堂完成,当堂交流。师生共评。作业:课后整理、修改南山竹海的导游词,并写在作业本上。板书设计: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3、体会作品中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2)利用各种资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范读、齐读、自由朗读,积累词句,理解文章内容。3

5、、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引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赏析散文优美的语言。4、教法学法: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教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 云南被称为彩云之南。地理上它既有终年积雪的高山冰川,又有美丽神奇的热带雨林,有一年四季如春的昆明,又有像大理、丽江、建水这样的历史名城。25 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风情,实在是一种诱惑。到西双版纳去, 是我很久以前就有的一个梦想。 我虽没有亲自住到傣家的竹楼里和他们共同生活,但读了著名作家李舵写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也让我们体验到一些它特有的风情。教师有感情地

6、朗读课文第一段引子,学生齐读。由归纳本部分内容及作用自然引入学习目标。二、投影展示学习目标。三、学生交流字词积累情况。同桌交流积累的字词, 指名上黑板展示积累字词。 结合教材附录词语表, 教师作适当补充。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你最喜欢哪些,为什么?2、 生自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全班交流。(要求学生大声地读出自己欣赏的景观。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鼓励学生从生物、地理、历史、宗教等方面考虑。)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学生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图片;教师视学生介绍情况,作适当补充,利用多媒体手段激活思维、拓展视野,展

7、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图片;并作简单评价。2、以第一个片段 “高高望天树 ”为范例, 师生共同品味作者如何抓住特征描绘美丽的景色的。要求学生快速阅读 “高高望天树 ”这部分内容, 同时思考: 这部分景色有何特征?作者是如何描绘的?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共同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 .写作特点:如写其 “高 ”用 “直插蓝天 ”、 “高约多米 ”。先用整体直观 “直插蓝天 ”感受写出望天树笔直挺拔的特点,又用数字 “约多米 ”准确全面展示事物特征。3、学生自主学习,任选另四个片段之一进行品味、赏析,进一步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学习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 并能参与一、

8、二个小组的交流。 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品味其中蕴涵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风光的思想感情六、作业做一回小导游:选择文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150-200 字)。附板书设计:美丽的西双版纳李舵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归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 版权教学目的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2学习本文

9、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探情。教学设想这篇课文与上篇课文不同。这不是一颗流星反映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而本课反映的是社会家庭亲人的关系。前者是父亲心目中的儿予,后者则写的是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人物形象的悬殊,也构成了课文完全不同的内容。但作为记叙性文章,在.写作方怯上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亲情,同样是一脉相承的。教学本文, 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予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题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的突彼口;还应抓住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 文可分两课时讲授

10、。第一课时主要是划分段落层次,分析贯串全文的线索,侧重完成第一个教学目的;第二课时则以重点语段、语句的体会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的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突出往事回忆的结构形式;用”背影 ”连接贯串故事情节的艺术构思。教学过程1布置预习(可在课前进行)。让学生认真阅读一遍课文。结合课后练习三、七体会课文。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层,概括出它们的主要内容,并找出起、讫语句。2教师导语(先板书出课题)。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同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样,属于记叙文。本文写于 1925 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

11、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有很多相同点,如都是写家庭亲情,都是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生动的材料。 ,都县通过一定的情节线索来组织材料、通过场面和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中心意思。 在这些相同点中, 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 阅读时要善于在学习新课文的过程中,联系旧课文,比较鉴别,从中融会贯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我们在阅读这不是一颗流星时,是从分析结构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节及其表现形式。本课的学习也应该这样。3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交卸( Xie ):卸,解除、除去。”交卸 ”,用于某种职务。”推卸 ”,用于某种责任。奔丧( sa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

12、。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另读sang,丢掉,失去。动词。踌躇( Ch6u Chu),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迂腐( yu),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廻 ”,曲折、绕远。蹒跚( Pan sha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颓唐( tui ),精神委靡,意气消沉。琐屑( Xie ),指细小繁杂的事。晶莹( ying ),光洁透明。4朗读课文。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求。5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 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 (字数

13、、结构形式大体相同) ,训练概括能力。“那年冬天 ”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 ”这几年来 ”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板书:开篇寄思往事回忆结尾怀念此板书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 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 此处千万不能约束学生发挥自己见解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当然,这种概括必须是正确的。这里有个严格的界限,也必须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如学生能用 ”背影 ”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不忘背影描写背影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教师引导、学生讨

14、论、教师小结。中间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还可以有别的概括,比如: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交代家境第二层次:浦口送别在第二层次 ”浦口送别 ”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第一、细心照顾第二、车站买橘第三、车门话别如按此划分,板书设计为( 3)在划分段落层次时,应从开始就告诉学生,文章本身的结构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读者认识的差异、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要作具体分析。有的最这样分也可以,那样分也未尝不可;有的则

15、绝对不行。划分层次还是有原则的,不是可以任意划分的。学生进入中学开始, 就有这样的认识, 养成独立阅读和分析的习惯, 比教师 ”一言堂 ”、只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的灌输性教学,不知要强多少倍,不必担心学生会有损失,也不必担心达不到教学目的。6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是很容易找到的。这就是 ”背影 ”。现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样用 ”背影 ”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这四处写 ”背影 ”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第

16、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第四次背影的出现, 是怎样随着文章情节的推进而有不同的表现力的呢?或者说, 文章对父亲的回忆是怎样以 ”背影 ”为线索连贯起米的呢?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板书设计如下:( 2)作者为什么选择 ”背影 ”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忧肯定、适当补充。作者所以选取 ”背影 ”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可以表现父亲在持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优郁

17、,用背影 ”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 ”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这三点对初一学生来说,认识上可能有一定差距,只要求能够一般的理解即可,重点在于提高认识不要求掌握。故教师讲清楚,不必整理笔记。7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在结构形式、情节线索方面,在选取材料、”组织材料方面,以及写法上都有相同之处。试作比较。这不是一颗流星的结构形式是:“现实 -回忆 -现实 ”背影的结

18、构形式也是:“现在 -回忆 -现在 ”这不是一颗流星以熊皮手套为线索贯串全文;背影则以背影为线索贯串全文。这不是一颗流星的主体部分选择病房这一场合表现主人公的活动;背影的主体部分则选择 ”车站送别 ”这一特定环境重点描写。这不是一颗流星选取孩子关心阿婆冻伤的手这一主要情节来表现主题;背影 则选取 ”浦口送别 ”这一主要情节来表现父子深情。布置作业1.做课后练习一、四、五。做练习一将重点划在书上。熟读课文第6 自然段, 并学习重点分析。 可按照这样的顺序思考: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好在哪里。将思考的结果写在练习本上,准备课上口头回答。2做课后统习二。这一题要认真思考,有明确的观点,简要整理成文字,

19、准备在课上口头回答。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朴实语言、平凡细节的深刻内涵;父子间的深挚感情。教学过程1. 教师导语。上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段落层次、情节线索, 以及从 ”背影 ”这一新的视角命题立意选材组材的意义,并与这不是一颗流星作了对比。这节课要着重体会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体会作者怎祥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平凡的细小的事情来叙事抒情。下面, 沿着课文的顺序, 挑出一些重点语句或语段,细细体会作者语言的特色,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如何饱含着深情。2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句。作者在文中三次写了流泪,每次写法各有什么不同,各自在什么情况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文中作者三次流泪,都是在三个部分的最紧要时刻。第一次流

20、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籁籁地流下眼泪 ”。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大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的这几旬话,表达的感情是很丰富的,很深沉的。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 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第二次流泪是在浦口送别时,作者眼看父亲跨过铁道瞒跚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这一次掉泪,因为是在车站上,又是在临别之前,特定的情况决定了作者的举止

2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教学目标: 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字数不多, 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

22、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 ”、 “忘怀得失 ”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课时安排:安排一课时。、介绍作者,导入新课。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 ”,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整

23、体感知课文。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四、理解词句。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翻译这个句子:亦不详其姓字 ( )因以为号焉 ( )不求甚解 ( )造饮辄尽()环堵萧然()箪瓢屡空,晏如也()6不戚戚于贫贱()7不汲汲于富贵()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泽课文大意(2 3 人);思考。1“五柳先生 ”之号是如何得来的?“五柳先生 ”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 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 也木知道, 因此便只称 “五柳先生 ”。作者 不知他是 ,其 正暗示指作者本人。2 如何理解 “每

24、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 ? 句 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 有心得体会 , 便沉 于 中而忘 了 食。 形象地 明了前文中的 “好 ”是真正的喜 而不是装模作 。3怎 理解 “造 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友 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 人虚情客套。 明了五柳先生木但嗜酒,而且不拘小 ,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 置之 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 亮 之人。 4因“以 号焉 ”中的 “以 ”和 代 中的 “以 ”是否相同?文中的 “以 ”和 代 中的 “以 ”意思是木一 的。“因以 号焉 ”中的 “以 ” 上 是“以(之) ”,意思是 “把(它)当作 ”

25、,而 代 中的“以 ”是 “ ”的意思。 5欣“然 ”、“ 然 ”中 “然 ”的用法有什么特点?在文言文中, “然 ”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 ”“ 子 ”“ ”解。 里的 “然 ”是用作形容 的 尾,意思是 “的 子 ”。 “欣然 ”是高 的 子,“ 然是冷冷清清的 子。五、引 以下 :(l )文中哪些 句表 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 的形象?明确: “ 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 者心境。 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 。“好 ,不求甚解 ”,展 了一个在 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 酒。 “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堵

26、 然 ”“晏如也 ”,描 了一个安 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 ”“忘 得失 ”,描述了一个自得其 ,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通 种种叙述, 把一个 困之中却悠 自适的 士形象活灵活 地刻画出来了, 美了他安 道的精神。( 2)陶渊明 “好 ”, 什么 “不求甚解 ”呢? 与他 “不慕荣利 ”有关。他 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 足,精神享受,所以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 “ ” 中哪句 和 文中 “不慕荣利 ”一句相照 ? 你 五柳先生 “不慕荣利 ”的看法?明确:与 “不慕荣利 ”相照 的句子是

27、 “不汲汲于富 ”。 “不慕荣利 ”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4) “ ” 与前文有什么 系?明确:文后的“ ”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 性的文字。 的 是两句 : “不戚戚于 ,不汲汲于富 ”, 正好与前面写到的 “不慕荣利”相照 ,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 点。 一体,互 充,使人物个性更 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从文中找出 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先生不知何 人也,亦不 其姓氏”, “不慕荣利 ”, “不求甚解 ”, “家 不能常得”, “曾不吝情去留 ”, “不蔽 日 ”, “不戚戚于 ,不汲汲于富 ”。正因 世人

28、有种种追名逐利、 揉造作之事, 作者言 “不 ”,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突出了他 高 志趣和人格的 持。 不 者 他的与众不同台 , 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 , 来生 活 ,引人入 。六、 . 全文。本文借五柳先生 自己写自 ,从思想性格、 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 士形象,表 了自己安 道的高尚情操。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请注明出处 !3 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教学目标:1、 学习辨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式。2、结合自己的体验品味语言的哲理性。3、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教师导入:同学们,上高中

29、时,我家离学校比较远,因此我是一名住宿的学生,平时在家的时间的较少, 只有在周末才能和家人相聚, 可我周末却很少待在家里, 现在想来当时真错过了享受亲人对我关爱, 父母也应我而失去了许多表达爱的机会。 相信同学们也都曾错过某些东西,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错过呢?相信作家刘心武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板书课题)2作者介绍: 刘心武 ( 1942 )当代作家, 笔名刘浏, 赵壮汉, 1977 年发表短篇小说 班主任获首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我们知道, 作家对于人生会有比常人高出一筹的认识和理解, 阅读他们优秀的作品, 就好似在倾听他们的真诚道白,会让我们倍加珍惜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3正音贻

30、( y )误斑斓( l n) 颟顸( m nh n) 渊薮( s u) 惆怅( ch uch ng)驾驭( y ) 咀嚼( j ju ) 憬悟侥( ji o )幸滞( zh )涩情愫( s )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4分析课文:一、边读边想:1、错过可以分成几种类型?是有机会再相遇还是一去不复返,机不在来呢?要求学生讲清理由。2、你知道能意识到错过有何意义吗?意识到错过可以使我们在追悔中产生一种真切而细微, 深入而丰厚的情愫, 使灵魂具备升腾的能力。没有意识不到错过就意味着灵魂堕人颟顸的渊薮。3、对待不同类型的错过,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呢?在对待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时,与其在上次侥幸抓

31、获,不如这回冷静而成熟地驾驭。在对待时不复返,机不再来的错过时,细细咀嚼苦果,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悟)仅醒悟了还不行还要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多半还可以化错过为掌握。(追)板书(悟) (追) (掌握)。读 7 11 小节( 7, 8 男生读9, 10 女生读, 11 齐读).总结:在对待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时,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冷静而成熟地驾驭。在对待时不复返,机不再来的错过时,细细咀嚼苦果,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有时虽然错过但可以奋起直追,多半可以化错过为掌握。二、讨论感悟:读 12、13 小节, 思考 “错过 ”既然是 “有所失 ”为何不仅 “要习惯它 ”还 “要品味它 ”。可

32、以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人生充满错过,没有“万无一失 ”的人生,所以必须习惯错过,但错过自有意义,当你错过的是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时就可以在 “追悔中产生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使灵魂具备升腾的能力 ”, “产生高度的应变力和把握力 ”;当你错过的是时不复返,机不再来的 种由悟 追 掌握的 程 得回味,所以必 品味 。板 : 多习惯品位三、精 分析。读 14、 15 两小 思考下列 :1、作者把人生比 成 “奔 的列 ”,那么把 “ 窗外不断 着 幻不定的景色 ”,“ 定的到站 ”又比 成什么呢?“ 窗外不断 着 幻不定的景色 ”比作小的 ,把 “ 定的到站 “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人

33、生有一些 不要 ,但不要 人生最根本的追求。2、 “在人生的 点上,含笑地 ”会 你回 起哪篇小 的主人公曾 似的 ?保 ,人最宝 的是生命。生命 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着 有的一次生命 当怎 度 呢?每当他回 往事 ,能 不 虚度年 而悔恨,不 碌碌无 而羞耻;在 死的 候,他能 :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 了世界上最壮 的事 人 的解放而 行的斗争。保 他能 不 虚度年 而悔恨,不 碌碌无 而羞耻,是因 他没有 人生最大的追求 人 的解放而 行的斗争。3、 花 需 叶的点 才 ,最后一段中 花 叶各有所指,你能 你的看法 ? 叶指小的 , 花指人生道路上的收 , 里肯定了 在人生道路上的价 。人生就是由 与不 构成 ,万无一失不可能特会使你的人生 得平淡,无一把握 会是你的人生毫无意 。学生朗 全文。. :最后我用一句名言来概括全文:“当你 太阳而哭泣 ,那你必然 月亮和星星。”四、布置作 :一 一 板 :悟 追 多 品味把握关 机会含笑到达 点 教 教案3 由范文先生网教案 道https:/ 搜集整理,版 作者所有, 注明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