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吕氏春秋·下贤》比较阅读题的答案.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655648 上传时间:2021-03-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师表》《吕氏春秋·下贤》比较阅读题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出师表》《吕氏春秋·下贤》比较阅读题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出师表》《吕氏春秋·下贤》比较阅读题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出师表》《吕氏春秋·下贤》比较阅读题的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出师表》《吕氏春秋·下贤》比较阅读题的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出师表》《吕氏春秋·下贤》比较阅读题的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师表》《吕氏春秋·下贤》比较阅读题的答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出师表吕氏春秋下贤比较阅读题的答案篇一:出师表对比阅读及答案 出师表对比阅读 (甲)侍中、,可计日而待也。 (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耶?”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 3.甲乙两文都说到“用人”的问题,但两文各有不同。甲文是诸葛亮出师前给后主刘禅所提出的中肯建议,其核心是:_ _;乙文中祁黄羊举荐贤人的特点是:_ (用原文回答) 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甲、先帝知臣谨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1.解释加线词的意思。 (1)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

3、、灵也() (3)其谁可而为之() (4)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今贼适疲于西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知臣谨慎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 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还于旧都 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B. 以奉先帝之遗愿 辍耕之垄上 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乙

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臣不胜受恩感激。(选自出师表) 丙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 C 而议者谓为非计 水落而石出者 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8.翻译下面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9.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 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

5、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注释 的知:确切知道。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人庶:人臣庶民。 魏武帝:曹操。教令:教化,命令。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10.下列句中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B.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不可知其源 C.深鄙其为人 先帝不以臣卑鄙 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牺牲玉锦,弗敢加也,必以信 1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为贤 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D.不欲以诈道训俗 12.用现代汉语翻

6、译下列句子。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13.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_”“_”,他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丙文中“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也是写水的,其作用是_ 14.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乙文中的诸葛亮 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至于斟 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

7、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吕氏春秋?下贤)注: 稷(j):人名。乘(shn):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 庸:怎么。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躬耕于南阳 躬: (2)猥自枉屈 猥:(3)攘除奸凶 攘: (4)一日三至而弗得见弗:16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7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和稷的“骜禄爵”的价值取向对你有什么启示? 18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19请从内容或形式上对出师表作简要评析。 出师表对比阅读

8、答案 1.(1)给予 (2)痛心遗憾 (3)做、担任 (4)过了 2. (1)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所以兴隆的原因。(2)您问的是谁可以担任(县令),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 3.(1)亲贤臣,远小人(2)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4.本题可从选用人才、举荐人才、结交朋友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完整阐述即可得满分。 5.寄:托付 攘除:铲除 宜:应该 适:正好,正逢(只写对一个不得分,写对两个得1分,写对三个得1分) 6.B 7.D 8.这就是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两天才吃一顿饭。(意思正确即可,关健词译错的酌情扣分) 9.是自己报答先帝知遇

9、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 10. B 11. B12.(1)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2)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13.水何澹澹 洪波涌起 运用比喻引出下面的议论,说明君王的以身作则重要。14.诸葛亮称其为“贼”,唐太宗“常以魏武帝多诡诈”(用自己的话说亦可)曹操是个具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的人。 15.(1)躬:亲自。 (2)猥: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3)攘:排除,铲除。 (4)弗:不,没有。 16译文:(只希望)在动乱中苟且保全生命

10、,不希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 17答案提示:从淡泊名利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要点:(1)都是帝王(身居高位);(2)都是求贤若渴;(3)都不惜降低身份,亲自去拜访。(1分) 19答案要点:内容: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诸葛亮的一片忠心。(言之有理即可。)形式:结构清晰,语言朴素,情感真挚,中心明确。篇二:出师表复习比较阅读题及答案 一解词 【1】通假字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古今异义 1.诚宜开张圣听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先帝不以臣卑鄙 5.由是感激 【3】词类活用 1.恢弘志士之气 2.此皆良实 3.优劣得所 4.北定中原 5.攘除奸凶 【4】重点词

11、语解释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6.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9.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10.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11.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1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二翻译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也。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

12、.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5.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6.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7.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9.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三阅读 (一)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 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 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13、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乙】墨者有钜子腹黄享 ,居 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 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 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 遂杀之。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墨者:指墨家。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学有成就的人称“钜子”。腹黄享 (tn): 人名。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 1解词 (1)以光先帝遗德 (2)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4)王虽

14、为之赐而令吏弗诛 2译句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忍所私以行大义, 钜子可谓公矣。 3.(甲)文和(乙) 文虽然一段是以议论为主,一段是以记叙为主,但是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请在读懂 (乙)文故事的基础上,用(甲)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道理。 4.读完这两段选文,你从中领悟到什么呢?假如现在让你向你的班主任老师(或班长)对今 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一条建议,你会提出怎样的建议呢?请结合你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感悟, 将你的建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不少于30字)篇三:出师表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 (一)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15、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乙】墨者有钜子腹黄享 ,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

16、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墨者:指墨家。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学有成就的人称“钜子”。腹黄享 (tn):人名。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 1解词 (1)以光先帝遗德 (2)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4)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 2译句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3.(甲)文和(乙)文虽然一段是以议论为主,一段是以记叙为主,但是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请在读懂(乙)文故事的基础上,用(甲)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道理。 4.读完这两段选文,你从中领悟到什么呢?假如现在让你向你的班主任老师(或班长)对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

17、提出一条建议,你会提出怎样的建议呢?请结合你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感悟,将你的建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不少于30字) (二)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

18、,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郗(x)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 苻(f)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梁、岐:地名。淮阴:地名。桓宣武:即桓温,东晋征西大将军。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1.解词 (

19、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3)郗超与谢玄不善 (4)既已狼噬梁、岐 2.译句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3.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断句。(只断两处) 大 功 既 举 人 咸 叹 超 之 先 觉 又 重 其 不 以 爱 憎 匿 善 4.【乙】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讨苻坚的重任,他的根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5在【甲】【乙】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请根据文段的内容对两人作简要评价。 诸葛亮: 郗超: (三) 【甲】臣本布衣,

20、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燕。 【注】厚:丰厚,用

21、做动词。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三:指很多,虚数。致:招来。见事:被任用。凑:聚集,奔赴。 1解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遂许先帝以驱驰 (3)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2.译句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3.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 附出师表比较阅读题答案: (一)1.刑:罚。赐:恩赐。2.(2)(钜子)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来推行正义,钜子可以称得上大公无私了。3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或:陟罚臧否,不宜异同。)4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表述题。目的在引导学生将阅读读文言文与

22、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获得一定的认识。学生回答的内容必须围绕两段选文的中心;为人做事应处以公心。 (二)1.善:好。 狼:像狼一样。2.(2)我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府中,发现他任用人才,都能尽量发挥别人的本领。即使是小事,也能尽到自己的责任。3.大 功 既 举 /人 咸 叹 超 之 先 觉 / 又 重 其 不 以 爱 憎 匿善。4.郗超曾与谢玄共事,发现谢玄使用人才得当,做事细致,能使各人都发挥出他们的才干。(意思对即可) 5.评价诸葛亮能扣住“公平严明、知人善任、亲贤远佞”来答即可。评价郗超能扣住“发现人才眼光独到、力排众议推荐人才、不计个人恩怨、心胸宽广”来答即可。 (三)1.(4)市:买。2.(2)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马送到燕国。3.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意思接近即可)。出师表吕氏春秋下贤比较阅读题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