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歌的发展脉络.docx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9658467 上传时间:2021-03-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6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诗歌的发展脉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宋代诗歌的发展脉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宋代诗歌的发展脉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宋代诗歌的发展脉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宋代诗歌的发展脉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诗歌的发展脉络.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宋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古期第二段, 宋代文学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起来的。 宋代的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在作品中,尤其是被视为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始终是最重要的主题,因此也从中加强了诗文中的议论成分。但是宋诗的任何创新都是以唐诗为参照对象的, 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 而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1 、宋初:诗风可归为“三体” ,即 :“白体”“晚唐体”“西昆体”。“白体”诗人,是宋初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代表作家有徐铉、

2、李昉、王禹偁。而在宋初学白居易诗风的诗人群中,最重要而且不为白体所缚、 能写出自己特色的是王禹偁, 他的诗歌对杜诗艺术境界的借鉴导致了对浅俗平易的白体诗风的超越,例如村行 。王禹偁的诗歌平易流畅, 简雅古淡,并且继承和发扬了杜甫和白居易诗歌的写实传统,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 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在宋初白体诗仲独树一帜。“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1其中一群代表是“九僧” ,主要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 但内容较为单一; 另一群主要代表是林逋、魏野、寇准、潘阆等隐逸之士,他们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

3、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比“九僧”诗稍微充实。如林逋的秋日西湖闲泛和寇准 春日登楼怀归。“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主要以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为代表,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他们作诗来彼此唱和应酬,使得这种风气流行起来。推崇李商隐,兼重唐彦谦,用典故,尚辞藻,其诗伤于雕琢堆砌,如刘筠的汉武和杨亿的南朝。但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empirenews.page-2 、宋中期诗歌的全面繁荣:是宋代诗歌的重心之所在。从文学方面而言, 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的文学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变革的发生也已成为必然。不过,当时的文学变革,并非单纯是文学方面的

4、事情, 它与当时政治变革背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不仅由朝廷正式发出要求“矫文章之蔽”的诏令,而且,当时的著名文人,要么是政治舞台上的核心人物,如欧阳修、王安石,要么与政治活动有很深的牵连,如梅尧臣、苏舜钦、苏轼等。因此,文学受政治及伦理观念的影响之深为前所未有, 宋代文学就是在这种受约束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欧阳修提出了“是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而梅尧臣更加明确地主张诗歌创作应做到 “因事有所激, 因物兴以通”并反对“有2作皆言空”的不良诗风。欧、梅等人的诗歌创作正式以扭转西昆体脱离现实的不良倾向为指导思想的, 这体现了宋代诗人对矫正晚唐五代诗风的最初自觉。欧阳修的诗歌中主要体现社会现实和个人的生

5、活经历或者抒发个人的情怀,如食糟民边户和戏答元珍。其次欧诗受韩愈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 而且欧诗中的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所以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了其枯燥艰涩之失,如再和明妃曲 抒怀感事寄梅圣俞。梅尧臣写了不少反映现实政治问题和民生疾苦的作品, 另一些作品则直接批评了朝廷的具体政令措施。 当然,政治题材只占梅尧臣全部诗作中的一小部分。 他的诗歌内容非常广泛, 而且是有意识地向各种自然景象、生活场景、人生经历开拓,有意识地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在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这也开了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为宋诗逃脱出唐诗的笼罩找到一条途径。 他的风格总体来说诗清丽、闲肆、平淡。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