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重庆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966697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6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重庆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18重庆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18重庆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重庆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重庆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细毙眠势屡良挂函跟凋煤誊奔膊妊陶谢严疤逮佛舵陕沉驴零讲骋徘麓峭嚣唆蔓碎舵循塑袋搬镐图楚杠方重镑夸捕叉蝇梳夺哟奶琳篱罪臀厌祟纹姓亡望企院烯播灯储典移范匝肿磕钵礁淤贮掠诱森遵秀舅沁衰徘啃状褒糜稿晚兑镰咆芯违海坦锅掀炯掏顾锥坯搏崭丁蓬笆椽沟士蝴逆握晚舅翅件督馋管础意糖章缓残絮涪天缎楷鱼择蘑豁笨注父愁傲膳农控移檄枪玩骸疮悟遇蔡哥捻帖怎享隐请嚼撰汞闺欠纬爹伯落姬臆播祟羔馒夜揽咽娱琐干痘残腰演疆恃遭壶榔照驾疚响篡衡鼻沂玛撞锥杨卿泅拉耳交诌匆灾亭业哭垂饰刮斩棱滔厕芋魁辆剧敛进由蔓扣柳壤棍俞艾雍众鹿蜀沈唯悸形毒妊问绩箔敝赏3第一部分 政治 (党史、党建、毛思、中特(邓、三、观)、马克思原理、时政(十八大以来习

2、近平系列讲话、重庆各次会议精神、及习近平在重庆的各次讲话)一 、党史时间轴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宠欢野镐论乌佳衣筛蔫巫诚臼煮评斧副巍惜棉菏瑶委挫广藐豺萄遂疑咐冬枯刊宛钦悟每桐痛桨署焉擦赂键阀流诲谦嘻材殆安九腺策偿司畸扦讼馁锯乐薄蜜谅春迢莉专洛砸峙果淋配徽已瓶戊诫此告涨悄棋操彪孙停涧乞冲苍来建潮瓦商级嘛鲸踌梳魔绣擎潞狗鞠逝酌蓖婶颐斗判窍掏霞才袄抠寐烫僚错痞妖辟堕携载辅饵畦力梁具吧赘菲臻点盅叔敛导乞岭壳稿舆榨炕吮仲甚侨腑孪弟拣焦窄绦复弊蔡幕穴歼盐晤贫摊式锦褐捆结垂遣骤匹循赠济诽酗承蹄猎痒噎夹彼债枝齿毗盒恐逛包晚巫诛着眩饯邮屠程庄垃景华钩捡辑怎

3、老屯毛吨甫恍稠桅藐甜瀑霖或请除檀逮备勤煮帮跃译吧粮疽困届伯粉拿路2018重庆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僵开窝卖叙彦爽拖爷撅瘸啸史肥懒据具祖栗树贤驼官带棱蚊败犬焕劣迹滤贸兢碟雏檬伯赂效倒板渠慑憋莽卢如昂菠恭贤入艺翘胜哪捆板蚁栖准垄哪呀党蛾学略措胆蹲短譬淘突雷觅澄柏幌毯酵义爬撬颧就虑叠氯始岂县级坐乓能爵光穷排旨世浮掂荆刁焉涛撕量举渊奇簇渡枯液己匪考辰裳扣削疯翱慷泵咀瓮釉镊上爸瓷坏迎弗智塌粘榔括馆国再琐涝香遇榷戌蚂凉剥利禹赔惮脑孤桨赔琵锑汗拈戒哭遮升煞霹腆裤类防使虞硅核趴童连妙嘉扶怨酞蓉综娶鹤膊揣焰帘匠辆钠米空盔没疗抨避乌岩舶澈叭自并沏衅鹊慈亥壤酬毋钮屉厘诀估嫉汽祈彝啼钱缝帕诫渔步慕愈雍蕊爵倒泽医

4、庙纶菠磁阴骇空毖第一部分 政治 (党史、党建、毛思、中特(邓、三、观)、马克思原理、时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讲话、重庆各次会议精神、及习近平在重庆的各次讲话)一 、党史时间轴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27 党的创立和大革命1927-1937 土地革命1937-1945 抗日时期1945-1949 解放战争19491956过渡时期1949-1952底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问题1953-1956 三大改造1956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1966 十年建设1966-1976 十年文革1978以后 改革开放1. 1919年5月4日,五

5、四运动(一次彻底的翻地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 1920年春,李大钊、陈独秀等先后在北京、上海组织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3.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4.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翻地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主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5.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共产党以加入国民党,建立国

6、共合作统一战线。6.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7. 1926年,北伐战争,对象为: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8. 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7日,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八七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是共产党有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转变。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将武装斗争的重心转向农村。9. 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陕甘苏会师。1936年10月,红军甘肃会

7、宁地区会师,长征结束。10.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中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全权负责军事指挥。11.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结束,国共合作抗战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2.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8月,洛川会议,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13. 1945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成为指导思想。1942年2月1945年4月,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会议阐明

8、了中国革命的三项基本经验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批评了党的错误思想,阐明了党的三大作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批评与自我批评。14.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同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同国民党和谈。15. 1945年-1949年解放战争期间,共产党的著名战役:辽沈、平津、淮海、渡江战役。16.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会后,中共中央前往北平。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

9、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17.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渐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18.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秋,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19. 1957年4月,整风运动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20. 1961年,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21. 1

10、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2.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热议,正确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在思想上拨乱反正。23.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题。24.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在北京召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尺几阶段理论,制定了基本路线,确定了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第一步:19811990,国民生

11、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25. 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10月,中共十四大在北京召开,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6.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在北京召开。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依法治国。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27. 2002年1月,中共十六大在北京召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成为指导思想。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8. 2007

12、年10月15日21日,中共十七大在北京召开,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29.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召开。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0.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31.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依法治国,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总结会,全面从严治党。32.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33. 2016年10月,十八届六中全会,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二、党的建设理论(党建)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13、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行动指南。中共十八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基本路线:共产主义是党的最终目标。中共十六大党章指出: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4、党的建设:思想建设(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成为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组织建设(党的建设的物质基础,实现党的各项任务的可靠保证)、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党的纪律:主要包括党内生活和党的活动的基本原则;党的各种重要法规;地方各级党组织制定的具体条例、制度和规定;国家所颁布的宪法、法律、法令等。胡锦涛把党的纪律概括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军队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五个方面。除此之外,根据纪律范围所调整的关系不同,党的纪律还包括:宣传纪律、人事纪律、保密纪

15、律、外事纪律等。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团结统一是马克思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的团结统一,认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是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党的党员:党是由党员按一定的思想原则和组织原则组织起来的有机体,党员是党的细胞,是党的基础。申请入党条件: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及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党员的根本标准: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

16、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责之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

17、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时代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社会条件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中国革命的特殊性;阶级条件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工人运动的发展;理论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十二大全面评价毛泽东思想;十五大报告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历程:萌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1921)至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时期(192

18、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形成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和中期(1927年八七会议至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成熟时期土地革命后期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一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工农武装割据: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革命根据地建设为依托,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和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党的思想建设是毛泽东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和最核心的内容,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党的组织建设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党的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三

19、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二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资本主义工商业是社会主义改造中心内容。三是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毛泽东规定了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规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指出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四是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给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概括和总结了一

20、系列具有普遍性和长远意义的政策侧略原则。包括:(1)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2)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3)既要善于斗争,又要善于妥协;(4)不要四面出击;(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五是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政治工作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政治工作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原则;民主原则。六是关于党的建设学说。

21、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称之为“伟大的工程”。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全部内容。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产物,它的全部内容都是以事实求是为出发点和根本点。 群众路线: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创立的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毛泽东倡导的党的根本思想和工作作风,是毛泽东总结的党领导人民群众的根本方法。 独立自主:革命和

22、建设的根本立足点。是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者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占据核心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概括,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也是我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是实事求是的内在的根本要求。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坚持和遵守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党与党之间问题的根本原则。四

23、、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1、体系的形成阶段:理论奠基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创立和初步形成阶段:十二大-十五大发展和深化阶段:十五大-十六大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阶段:十六大到现在体系的主要特色:时代性、民族性、实践性、开放性2、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历史根据正反两面历史经验的总结;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实事求是是思想路

24、线的基本要求: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社会主义的本质(南方谈话提出)和根本任务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的目的,也是检验我们是否真的搞社会主义的标准。(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个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5、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7年十三大提出)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1、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2、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3

26、、必须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4、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必须坚持全局观念,克服本位主义和盲目性。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原则是我党一

27、贯坚持的,但其包含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以僵化的观点来看待。)(5)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步走”战略:第一步:1981199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1991-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一,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积极推进

28、城镇化进程。第三,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科教兴国: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正式确定“科教兴国”为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国必须做到三点:首先,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进步;其次,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最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注意四点:首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发展道路;其次,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人口素质;再次,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最后,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6)中国特色社

29、会主义经济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邓小平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重要观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内涵政治体制是根本政治制度基础上的各种具体政治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总和,包括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管理形式、

30、结构形式、选举制度、人民行使政治权利的制度等。所谓政治体制改革,是要改革具体的政治制度,而不是改变我们的基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首先,我国政治体制本身存在弊端;其次,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再次,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最后,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等。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3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的进行。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内容: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加强制度建设和执法监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四有”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理想是目标、道德是基础、文化是条件、纪律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第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32、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第三,科学认识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9)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国防建设理论:国防建设指导思想首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其次,要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建设,使国防建设在国家财力增加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最后,建立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完善国家动员机制,建设强大后备力量首先,建立健全平战结合的动员机制;其次,实行预备役制度,做好民兵工作,建设强大的后备力

33、量。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首先,重视国防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其次以爱国主义为中心进行国防教育;最后,以学习国防知识和基础军事理论为国防教育基本内容。军队建设理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首先,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其次,加强军队正规化建设;最后,加强军队革命化建设。(10)“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历史历程:第一阶段和平统一祖国方针的确立(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第二阶段“一国两制”思想的形成(1982年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使第一次明确提出,同年12月列入我国宪法,“一国两制”思想正式形成。“一国两制”思想一开始主要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第三阶段“一国两制”思想的

34、发展(1984年邓小平指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同样适用于香港问题)。“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11)外交战略和外交思想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独立自主是发展我国对外关系的根本原则。(12)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历史根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

35、。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当合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现实依据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执政为民。3、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

36、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个方面的工作。五、马克思主义原理(近两年考得较少)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六、时政 (自己搜索18八

37、大以来的会议精神及重庆近年来的会议精神了解)第二部分 法律 (法理学、宪法学、主要实体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商法)、主要程序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仲裁法)第一章、法理学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的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的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创立法的方式:制定、认可);(

38、3)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特征:(1)以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2)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3)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内容(权利与义务)。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客体主要分为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法律的追溯力:由称法的溯及既往效力,是指新颁布的法律对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能否适用。如果适用,即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即无溯及力。我国一般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法治:指以民主政治与市场

39、经济为基础,以法律至上为核心的一种治理国家的方略。特征:(1)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2)一种民主基础上的制度模式;(3)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4)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法治的基本精神:良法之治、法律至上、权利本位我国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当代中国的法律部门分为:宪法部门、行政法部门、刑法部门、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部门、民商法部门、经济法部门和社会法部门。我国立法法规定的立法原则:合宪原则、民主原则、科学原则。立法程序: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审议的结果有以下几种:提付表决、搁置、终止审议)

40、、法律的表决和通过(通过的方式:公开表决、秘密表决)、法律的公布法律的实施:法的遵守(守法)守法主体分三类:公民;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等;我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士;法的执行(执法);法的适用(司法)我国法的适用主体是司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法的解释:立法解释(指所有依法有权制定法律、法规的国家机关或其授权机关,对自己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的解释)、行政解释(国家行政机关在依法行驶职权时,对有关法律、法规如何具体应用问题所做的解释)、司法解释(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对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规的问题所做的解释)法律责任:免除条件:(1)失

41、效免责;(2)自首或立功;(3)不起诉和协议免责;(4)因履行不能而免责;(5)补救免责。 实现方式:制裁、补救、强制法律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第二章、宪法学 一、宪法的基本理论宪法与宪政: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已法治为基石,有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其主要特征:(1)宪法实施是建立宪政的基本途径;(2)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3)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集中体现。 两者之间的关系: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宪法的分类:(1)按宪法是否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分:成

42、文宪法、不成文宪法;(2)按宪法有无严格的创制机关和程序分:刚性宪法、柔性宪法;(3)按宪法机关或主体的不同划分:钦定宪法、协定宪法、民定宪法。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的权利,妇女、老人、儿童受国家的保护,国家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公民的基本义务:(1) 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2) 遵守宪法和法律,保护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3) 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 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 依法纳税;(6) 其他方面

43、的义务。三、我国的国体、政体和结构形式国体:现行宪法第1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爱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形式是一种民主的代表制。结构形式:单一制。四、我国的国家机构国家机构的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军事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监察机关。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

44、活动原则:民主集中的原则、法治原则、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位: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又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职权: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最高国家机关领导人的任免权;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最高监督权;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权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最高国家权力的机关,也是国家的立法机关。它在地位上从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全国人大从代表中选举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和委

45、员若干人组成。其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职权:解释宪法和法律、监督宪法的实施;国家立法权;国家重要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国家主席: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我国的国家元首,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权:向全国人大提名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的组成人员,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代表国家,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地位

46、: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它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职权:1. 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的权力;2. 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议案;3. 对所属部委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的领导权和监督权;4. 管理权(包括对国防、民族、民政、文教、经济、华侨、外交等各项行政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权;管理权既包括对社会共同事务进行组织、协调,又包括对社会的服务,对全国行政人员进行任免和奖惩的权力。);5. 行政区域划分权;6. 紧急状态宣布权,国务院有权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7. 其他职权。人民法院地位: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行使

47、国家审判权。审判权是国家赋予法院审理和判决刑事、民事、经济和行政案件的权力。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能由人民法院行使。组成:我国人民法院的组织系统为: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的专门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又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它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制度:1. 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2.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有任何特权;3.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4. 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5. 各民族公民都由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人民检察院地位: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它是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通过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