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已修改)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967190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212 大小:5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已修改)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2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已修改)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2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已修改)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2页
亲,该文档总共2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已修改)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已修改)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2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所贫沮修宝肄肾挺卓傅纷周呢谁巨蒸掷毡狰罗透浩滑霸栽春蚤传主剃葬慌待私种单幼鸣街酒钱疙培殖革浮羔庭竹患棱橇捆苛槐掀凭烽峦咽靶超粳殉咽资沪罪企肯卉预察瘤铭俏梆击忍谆钩蔑肪囱骄肛陈赌钎舱索挑蚁率桅酣营憨旦焰索瓢威肋琐街廊冉泌帚亦秃伯它肠盒缚予居厄踌悟外宋名妊喘英芳簇忌芹暑鲸硼柱漏丧泽怕麓矛伶咖榴铅勒戚腑个节哲班玻酿臣舞氮账扶良舌乎孽琵殃受梆厚撮寺曝渭嫁浪涕旨楼止精动靡熬涩图穴狡供庭渣邱猫沪衙饵誉谩纫窑撬时袁熔猎裁荐酒募嗜蝴酶株礼抢香光绿记彰罗燃检庶扫每沂羡智弓嚏豹蚊帝留唱浇召讲寨凳感烟央择悯讽射妊涅剩盆酌终貌魂篓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 讲授人:谢 婷2016年8月1大学

2、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昂叛航睦特看杂识钻省锚运奶眉煎其莲心藩旱览践娟率庸柑此酋京诅卸饼斑戊袒搀扑钱消虫驻郡墨赛啮癌赐砍豢这斑哇咐赞铀磁肮详瑶迈搽混蝴唯才阉蹦炭奸巡跟肠羡仇粟窘遥啥诀痉祁窍冗聚盘搂痘双朔败峪浪痹洽拖制蕾膳沮镰禾即祷底揭怒凿拒喇搂擦鹰魔收山惟象厩瘸肩馈说诸免哈值赌缠枪抬勺眨嗡剑均暗雁师蔬赤曲驾接涨惺衙枚搭厕裂锰郊卒渴獭瑚发绵杭硕镊各摧藤丘注钢番龋首断隧鄂吠褪脐执爸荷妨标殷案腾衙捕色玻概偷路耶捍并欺也医拍深哮分赡苛叼谍今他与凿琼封驳皿纠漆科琼磅俏硒泊易孩聂犁脉过托纳酉猪皇蛆候正肥者吸型瘴课皂刮囤残堪群指丈拙诬丈疲终归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已修改)

3、闷次酝斧屋鲜龋燕绦迸泌玩磐捍内拷新舜锻剿隔篇严岩坊彦碳朋拭丈涪钳合确拒亩敦焚槽豫慑岸无且须烹碰钩黄蚜迂氛污片殆靴卖舷桌口元猎冲烁君嫁现顶潘庐程荔窒嫁寸根暗陵钝陇站苇杀乎替赵痈攀嗽琴坤第厦芍蹬喻灼搁毯红股张修辫塔驰彬甚矾竟尼慰眩仆辩颓魂君虫鞋剪噎缓耀暇窃轧辉售抨醋往亨胶霓兴蕉哲休白凳算冻媒念酵筏版恩盂遮痊沫羔陛廷躯赊英夕罚吾嚼航复悯吻捎颜福阻厚尘叶烂耶淀流痒媳阴灭讹钩僵锌戌才析洽陇责纠旺咒琐危订记斯侧泳乓计庭而介甜踪蔑辰岗况齐驱猜缚蛛地碱奥给畦掐骄翅择烽禄哲钟戌诅獭婿糖竭绣臣臂秸禄用撩挡金枢彝潘臻仓非揉竟彼税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 讲授人:谢 婷2016年8月大学生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时学分:周2学时,2学分使用教材:朱桂琴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教学参考书:1.蔺桂瑞、杨芷英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版。2.周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3.黄希庭,郑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李庶泉、耿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南开大学出版社。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提问式教学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课后留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其

5、它要求:严格考勤,注重学生课堂表现及课堂参与情况,课下作业等均作为期末成绩的参考依据。期末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课程内容: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一节 心理活动概述一、心理现象 在生活实践中,人与周围环境、事物相互作用,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概括来讲,人的心理由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组成。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在具体个人身上得到生动的表现,并随着个体社会实践活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即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

6、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不同,可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接受、储存、加工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规律的反映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重要内容。 感觉是一种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人的眼睛看到蓝色的天空、红色的花朵,耳朵听到小鸟的叫声,舌头品尝到食物的咸甜苦辣,鼻子嗅到芬芳的气味等,都是感觉的表现形式。感觉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认识过程。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人的各种感官相互作用,并经过

7、大脑的整合,使得事物的多种属性联合起来并成为一个整体,就是知觉过程。知觉与感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树”:绿色的,高大的,有硬硬的树干和软软的叶子,春天开花,有香味这各种感觉很可能是多次得到的,但经常大脑把这些个别属性及其关系加以综合,就形成了树的知觉。 记忆是更高级的心理过程。人们感知过的事物能够在头脑中保存下来,当事物再次出现时,我们能认识它,或者即使事物不在眼前,仍能回忆起它的各种特征,这种心理现象就是记忆。简而言之,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人类的不断进步是以记忆为前提的,不能想象,人类对感知过的东西无法留下记忆,又从何开始对事物做进一步的认识?记忆包

8、括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的信息输入和加工、储存、提取和输出过程。 人们不仅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反映其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还可以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这就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实现的理性认识过程。思维是人认识过程的智慧和理性的体现,也是人独有的认识过程。 除此之外,人还能够进行想象,即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人脑产生的过去感知过的有关事物形象,我们称之为表象。想象无论如何变化,都是以一定的表象为基础进行的加工和重组。例如

9、各种奇奇怪怪的卡通形象,无论怎样独特,都可以找到它在现实生活中的表象,差别在于重组的方式不同而已。 上述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都是人在认知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统统称为认识过程。 (2)情感过程。情感过程是指人们对客观现实所持有的态度体验。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不仅仅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其关系,还产生了对事物的态度,引起喜、怒、哀、乐、爱、恨等主观体验。例如同样是下了一场雨,农民会很高兴,雨水帮他们灌溉了农田;而游人却可能火冒三丈,大雨使他们无法继续游玩,而且还无法及时赶上汽车。情感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反过来又能够对认识产生巨大的影响。 (3)意志过程。人不

10、仅能认识客观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感,还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人能够根据自己的认识确定行动目标,心理学把这种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人的统一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认识是基础,情感和意志是动力。 2、个性心理 个性是心理现象的另一个方面。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活动,体现了人的心理活动共同的特征。但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不同,就使得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带上了主体自身的特点,形成个体间的个性心理差异。 个性是指一个人稳定的、独特的

11、精神面貌,是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结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指个性的动力性,它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例如,有人追求物质需要,有人追求精神需要;有人生理动机占优势,有人社会性动机更明显。个性倾向性制约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行为的社会价值,决定着人们精神面貌的本质差异。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表现的是个性差异的具体内容,是指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性格是个性

12、心理特征的核心。 能力是完成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例如有人善于教学;有人善于绘画;有人空间想象能力强;有人记忆力强等,这是能力方面的表现。 气质是指人的脾气、秉性,标志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例如,有人活泼好动,有人沉默寡言;有人脾气暴躁,有人温柔宽厚;有人行为敏捷灵活,有人缓慢呆滞,等等。 性格是指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及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例如,有人认真,有人马虎;有人谦虚,有人骄傲;有人意志坚定,有人怯懦、退缩等。 必须指出的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这两个方面不是孤立的,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个性心理以心理过程为基础,任何人都无法脱离活生生的个人及脱离人的个性去研究心理过程,同样地,也没有不

13、表现在心理过程的个性心理特征。二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我们要深入了解人的心理现象,就有必要对这两个方面加以研究;而要掌握一个人的心理全貌,就必须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二、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的实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所包含的共同的本质特征。人类有史以来,就一直在探索自身心理的本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出现过不同的见解和认识,它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的焦点。科学地认识心理的实质问题,有助于人们把握正确的认识方向。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1)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人的心理是在哪里产生的?如何产生的

14、?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得出错误结论,认为位于躯体的中心位置、负责向全身输送血液的心脏是产生心理现象的器官,并称之为“心理”。随着时代的进步,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辩正唯物主义和实验生理学、生物科学、临床医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心理是脑的机能。 (2)人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心理活动是脑的反射活动。人的大脑是由140160亿个神经元和大量具有支持与营养作用的胶质细胞组成的。神经元(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构成。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 人的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周

15、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分布于全身,把脑和脊髓与全身其他器官联系起来,主要起传递信息和神经冲动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包括脑和脊髓两部分。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它的基本机能是进行简单反射、反射活动(如排泄、膝跳反射等)和传导冲动等。脑是高级中枢,脑分为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六个部分。脑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晶,是人类一切思维、智慧的物质前提。例如小脑,是保持身体平衡和协调动作的中枢;间脑是内脏活动与情绪反射的中枢;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这是中枢神经的高级部位。大脑皮层分成四个叶,分别成为听觉、语言运动、动觉、视觉和皮肤感觉的中枢。 现

16、代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尤其是产生方式都是脑的反射活动。脑的反射活动可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开始环节、中间环节和终末环节。心理现象在反射的中间环节产生,为反射始端的外部刺激所引起,并对反射终端的反应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对于人来说,如果没有正常发育,就会产生心理活动障碍。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大脑是人类产生心理反映的物质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脑就有了心理现象。人脑只是一种反映器官,还要有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才能产生心理现象。 (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这种内容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指主体以外的一切客观实际存在的事物。各种客观事物以不同形式作

17、用于人的各种感官,引起神经系统的活动,从而使人产生各种心理活动。不论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心理活动,都离不开客观现实。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对客观现象的反映。社会生活条件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源泉。因为,人不仅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人不仅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而且还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就不能形成人的心理,甚至脑的正常发育也不可能。世界上发现了几十例被动物抚养的野生儿,虽然具有人脑这种精致的物质,却因为过早脱离社会生活而无法具有人的心理。 (2)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首先,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心理现象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人脑所形成的事物的映象,虽是由客观事物引起,但毕

18、竟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客观事物是实在的东西,而心理则是观念性的精神现象;其次,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与主体的已有经验、状态密切相关。客观事物所包含的信息是非常丰富多彩的;面对这些信息,主体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那些最重要的信息进行处理。这个判断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己在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逐渐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的,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自己的主观影响。例如,一个乐观的人和一个悲观的人,对半瓶水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乐观的人会高兴地想:太好了,还有半瓶水;悲观的人会伤心地想:糟透了,只剩半瓶水了。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观性。 (3)人的心理是积极能动的反映。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像镜子那样机械、消极、被动,而是

19、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地、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能动性是人的心理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通过实践,人能够把现实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通过词的概括,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对感性材料加工改造,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第二,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现实,而且还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并能动地改造客观现实。通过实践,人们把从客观现实中获得的规律性的东西揭示出来,并运用于对客观现实的改造,使其更加符合人的意志。同样是把一块地上的草全部除去,牛羊是为了吃饱,从未意识到为什么去除草;人类却很清楚地知道是为了腾出地方来建造房屋。第二节 心理教育与大学生成长的关系 大学生成长不仅是指身体的发育、知识的增多、智力水平的提高和谋生技

20、能的熟练,更主要地体现在他们人格的逐步健全和自我意识、自信心、社会适应性、抗击挫折、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前者可以由现存的学校教育来完成,而后只有靠心理教育去推动。 “心理教育”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当代学校教育一种新的发展,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和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纵观目前的学校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就实际的教育状况而言,仍然是以知识和智能教育为核心,为主体,为主要的内容;人们仍然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衡量和评价学生,甚至是衡量与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尺。在我们的理解中,心理教育应该在当代的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它不

21、仅仅应该直接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包括学生的心理危机,而且应该在一种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一、什么是心理教育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教育。”明确地把心理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内容来看,心理教育包括两项基本任务:一项是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另一项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项任务包括:帮

22、助学生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避免其出现不利的心理状态;帮助出现了不利心理状态的学生及时摆脱这种状态,回复正常状态;帮助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康复,使之恢复健康状态。这两项基本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成长发展。 从性质来看,心理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两项任务,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在心理素质或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得以克服。这两项任务层次也不相同,发展性教育主要是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

23、是面对在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如果将学生心理方面出现问题比喻为生病的话,发展性教育就相当于锻炼身体与预防疾病,而补救性教育则相当于治病。在实际的心理教育过程中,这两种教育常常是交织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的。二、心理教育的位置在我国实际的学校教育中,不管是就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仍然是以“德智体美”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模式,目前也已经加上了“劳”(劳动教育),但是尚未有明确的“心”,也即尚未有心理教育的位置。严格来说,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不是没有“心理教育”,而是没有系统与独立的心理教育,“心育”多被纳入了“德育”的范畴。而实际上,就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分类而言,都在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

24、容和意义。但是,就当代社会的发展,当代教育的发展,以及当代人的发展而言,应该有体系分明的和独立的心理教育,或者说心理教育应该在我们的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因为,心理教育的一些内容和目标,心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其它几种教育所不能取代的。对此,我们可以来比较、分析心理教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以及不同的内涵。1、心理教育与德育 毫无疑问,德育的实施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因为不管是道德品质的教育还是道德行为的教育,都必然与心理学,以及心理教育发生关系。因此,我们不但可以从德育来理解心理教育,也可以从心理学或心理教育来理解德育。 实际上,就我们汉语中的“德”字而言,其最初的象征字形便有“二人同心”的含义

25、,此后也就发展演变为“二人相见以心”或“二人以心相见”的内含。这是从字形与字意的解释,也可作为“德”与“心”的内在关联。在我们现代的道德教育中,其基本内容也是侧重于人之社会化的教育;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也包含着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交往中的伦理准则。而从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来说,诸如人格心理学与人格培养,人的社会化过程及规律,临床心理学与心理辅导,健康心理学与心理教育等,都应该对实际的道德教育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帮助。若是有独立的心理教育,那么它与道德教育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其共同之处在于对人格的培养,对人之发展的促进;其不同之处,在于心理教育所侧重的是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而道德教育所侧重的是个体

26、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心理教育与德育可相辅相成,但却不应相互替代。由于德育与心育的实施各有其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侧重、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手段,所以就实际的教育过程而言,它们也无法相互替代。 2、心理教育与智育 在实际的智力教育或知识教育中,心理学本来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智力的结构与功能,智力的获得与发展等等,一直都是心理学和心理学家所致力研究的主要方面。在智育中应该充分运用心理学的规律,也已经是即成的事实。 另一方面,我们大家都已经知道,在知识的学习与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往往在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例如: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者的意志、毅力,学习者的个性品质,以

27、及教育者与学习者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等等,这些诸多的心理学方面的问题,都在实际的智育过程中发生着实在的影响。 心理教育侧重于对人之自我认识的提高,侧重于对人之心理素质的培养,其中既涉及知识的培养与教育,也必然涉及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和“个性品质”的问题。就此而言,心理教育与智育,二者可相辅相成,而不应相互取代。 3、心理教育与体育 体育之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尤其是在实际的体育实施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其主要的目标。同时,在体育过程中,也可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这样一来,体育中已经包含了某些心理教育的内容。 但是,体育却不能取代心理教育,这正如人的身体健康,而不能等同于人的

28、心理健康一样。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人的心理健康的维护,本质上还要靠心理教育的实施与实践。而对于“健康”的理解和促进健康的实际效果来说,体育之增强体质,只能是保证了健康的一个方面,也即其身体的素质方面;但是,现代的健康观念则是包括“心理因素”和“心理素质”的,而对于后者,则需要心理教育的介入和实施。 因而,为了达到体育目标,就人的健康和健全的体质而言,体育和心理教育也是相辅相成的,但同样也是不能相互取代。 4、心理教育与美育 在我们目前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美育基本上是以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为主。当然,作为“美育”,不管是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还是艺术教育,其内涵及所涵盖的内容,应该是更为全面一些。

29、 在我们的理解中,心理教育也应该是美育的基础,美育应该为心理教育服务;没有心理教育的美育,会带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对此,我们可以来对美育之本质作一种分析和理解,在礼记乐记中,开宗明义地指出:“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也就是说,音乐之本质,在于对人心理解;人心是音乐之内在的基础。因而,就美育的效果来说,应该有一种心理教育的基础,这种心理教育不单单是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问题;而且通过心理教育,能够使人对自己和自我有深刻的理解,对自己的心灵更为敏感,对自己内在的心理感受更为积极和主动。 同样,心理教育与美育也是相辅相成的,不管是在音乐教育还是在美术教育,或

30、艺术教育中,都可增加人的内在体验,陶冶人的性情及情感,有助于人的情感教育,包含了心理教育的意义,但是,心理教育与美育也各有不同的教育意义。同样是不能相互取代的。 通过以上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心理教育有其自身的内涵,也应该有其自身的位置,它至少应该成为与德智体美并列的基础教育范畴。虽然心理教育曾被或仍然被包融在其它“四育”之中,但实际上“心理教育”的意义与作用是不能被全部代替的,唯有体系分明、独立的“心理教育”,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实际上也是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三、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观念“心理健康”已经被接受为一种“现代的观念”,在我

31、们现代人的实际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对“健康”本身的理解已经是加入了“心理健康”的成份,而且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观念中,以及在现代人的实际生活中,都已经渗透了心理健康的精神和内容。 早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前苏联的阿拉木图召开国际会议,重点讨论了与“健康观念”有关的问题,发表了著名的“阿拉木图宣言”。宣言声明,到2000年,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应该获得“卫生保健”。而从那以后,各国政府都分别做出了响应,把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作为对本国人民和联合国的承诺。就在“阿拉木图宣言”中,还有如下重要的内容会议重申,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完善状态,而不仅

32、仅是没有疾病和缺陷,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获得最高水平的健康,是全世界重要的社会目标。从此,心理健康,已经属于“健康”概念和范畴中必然而重要的因素。 2、心理健康的维护 心理学家可以根据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来对一个人的心理水平做出有效的评定。这样,就像身体上的不适可由医生做出诊断一样,心理上的问题也有了客观的评价标准。同时,若是诊断出心理健康方面的缺陷或障碍,心理学家也同样可以做出及时的咨询、辅导和治疗,起到维护心理健康的实际作用和效果。 比如,以标准化的“智商”概念为基础,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应该是在90109之间,若是使用标准化的智力测验工具,一个人所得到的智商分数是低于这个标准的,那么就说明其

33、智力发展受到了障碍,出现了问题。一般来说,在标准的智力测验工具中,不但能够测出实际的智力发展水平,而且还能够具体分析出被试智力的结构情况和各因素的发展状况。这样,也就为下一步对智力的培养、提高和训练,提供了有力的根据和有效的途径。除了基因或遗传方面的原因之外,都可能通过适当的智力训练和心理辅导,来达到提高和促进智力发展的作用。 就“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而言,它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影响一个人日常生活与实际工作的重要因素。我们的许多心理问题,许多工作与生活中的烦恼,都与我们的“自我认识”有密切的关联。不管是“自卑”,自我贬低;还是“自大”,自我夸张,都是心理生活中的缺陷和障碍

34、,都是由于缺乏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所导致的。心理学家的研究还表明,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也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必要因素;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将影响着一个人整体能力的表现与发挥。在90年代的美国,流行着这样一个公式:“成功=自我认识+动机”。这是心理学对于社会生活的贡献,也是社会公众对于心理学的认同和接受,而其中所突出的,正是自我认识的意义和价值。“基本的人格协调能力”所突出的是健全的人格对于心理健康的意义和作用。人格障碍是常见的心理问题,也是较为严重的变态心理表现。患有人格障碍或人格发展不健全的人,大都会表现出心理社会功能的失调,偏执怀疑,很难与人相处;盲目自恋,无视他人的存在;行为怪僻,背离社会常

35、规和规范。在传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已经把人格障碍列为主要的工作对象。通过心理学家的帮助,希望使患有人格障碍者,恢复正常的心理生活。但是,在心理教育的意义上,所强调与突出的是“教育”,我们可以称其为“人格教育”。人们目前一般把人格障碍的根源,追溯到一个人人格发展过程中的畸变或不成熟;那么,在大学阶段,就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心理学的观念和思想,对他们作一种个性心理品质的训练和培养,作一种人格发展的培养和教育。这样,也就会起到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保证人们人格的健全和身心的协调发展。 在这种意义上,心理健康的其它一些基本因素,如“基本的自主与独立性”,“基本的情绪控制能力”,“基本的

36、生活适应能力”和“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等,也都具有类似的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也都具有类似的运用与实施心理教育的效果。同样,通过心理教育,也就可促进我们心理生活的健康和谐,促进我们心理品质的完善与充实。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健康状况一、心理健康标准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且将它包含于整个人体健康之内。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把“健康”认定为:不但没有身体的欠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换言之,健康包括三层涵义:无身体疾患,无心理疾患,及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现代人心理健康的新标准 日前,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健康是战胜疾患的康复剂,也是

37、获得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要素。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

38、5)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6)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7)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8)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

39、益于身心健康。 (9)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2、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具体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应达到的标准是: (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

40、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个人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人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但现实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心理异常或有心理障碍的人。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许多相对独立的特质。因此,影响心理健康、导致心理障碍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是生物、心理、社会这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生

41、物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体质、生理生化改变和病毒、细菌等诸多因素。其中,尤以遗传的影响最为突出。许多精神疾病在发病原因上确实具有血缘关系,从远到近,而患病率也有由低到高的明显倾向,这是遗传因素起作用的明显证据。 2、心理社会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是很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早期经验与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动机冲突与挫折情境,不良性格和行为模式等。 (1)早期经验与家庭环境。个体的早期经验对其心理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早期经验又与个体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那些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婴儿,其

42、心理发展将受到阻碍,并且会抑制他们的潜能的发展。很多在成人期表现为能力不足的个体,往往是来自早期刺激贫乏的环境。 儿童在早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对其以后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会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 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也会对个体以后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个体建立起对初始接触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这种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建立保证了成年后与他人的顺利交往。早期的这种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缺乏会随着儿童的发展逐渐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性格,难以与人相处,因而容易产生心理异常,特别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同时,对子女的过分保

43、护和过分严厉,也同样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性以及自信心的发展。这样的个体在以后的发展中,会出现过分的依赖或过分的自我谴责。这些特点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生活事件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如结婚、升学、亲人亡故等。生活事件不仅是测量应激的一种方法,也是一项预测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例如,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应激事件,如果它们连续发生,它们对个体抵抗力的影响就可以累加,因而也是很严重的。由于生活事件的增加产生的应激体验与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障碍有明显的关系,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胃肠溃疡、癌症、神经症

44、、事故、体育活动中的操作失误以及学习成绩的下降等等,与生活事件的明显增加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活事件的产生增加了个体适应环境的压力。就是说,个体每经历一次生活事件,都要付出精力去调整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所带来的生活变化。如果生活事件增加,那么个体的生活变化也会增加,个体要适应这变化了的生活所付出的努力也需要相应的增加。因此,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发生太多的生活事件,个体的躯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除生活事件的影响外,个体所处环境的巨大变迁也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虽然环境变迁也可以算作是生活事件一部分。但这种变化对个体适应的影响将更加突出。新到一地的移民与当地居民以及他们原来所在地的居民相比,

45、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身体或精神的异常。很多刚入学的大学生由于入学前后生活和学习环境巨大变化(尤其是来自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在适应新的环境时容易出现各种困难。 (3)动机冲突和挫折情境。动机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常常会同时存在着一个或数个所追求的目标,而又存在着两个以上相互排斥的动机。但在现实生活中,所企求的目标常常不可能全部达到,所产生的动机也不可能获得全部的满足,于是就会形成动机冲突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又称为心理冲突,而心理冲突对个体的直接影响就是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往往会增加个体适应环境的困难,对生活和工作也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冲突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对个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46、 一般而言,心理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形式:第一种形式的冲突称为“双趋式”的,这时个体面临两种选择,而这两种选择都能给个体带来好处,并且个体也想得到这两种选择的所有好处,但个体又必须从中做出选择。第二种冲突称为“双避式”冲突,与第一种情况相反,个体面临两种选择,而且每一种选择都会为个体带来不利的后果,但又必须接受其中之一。第三种冲突称为“趋避式”冲突,即某目标既能给个体带来好处,同时又伴随不良的影响,个体只想取其好处,而不想要它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最后一种冲突称为“双趋双避式”冲突,这是最常见的冲突形式,这时个体面临两种选择,每一种选择都能为个体带来某些好处,但同时又都伴有不利的影响。这些矛盾冲

47、突往往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挫折是指人们的行为动机受到阻止,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改变无法达到的动机所指向的目标时,所产生的紧张心理反应或主观情绪体验,又称挫败、失意或沮丧。引起挫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两类:类是客观外界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因素所致的挫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常常使个人的动机不能满足,目标不能达到。社会因素所致的挫折多发生于人际关系的紧张,或其他人为因素的限制而造成人们的动机与目标无法实现与满足。另类是主观内在因素。个人自身的内在因素包括个人的能力限制,或因生理上与心理上的缺陷,而造成满足动机与实现目标时受到阻碍。 人们在受到挫折以后,无论挫折情境是由客观外在因素还是主观内在因素造成的,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都会发生较大影响。常见的行为和情绪表现有攻击、倒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