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的新视角.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679905 上传时间:2021-03-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的新视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的新视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的新视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的新视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的新视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的新视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的新视角.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的新视角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 吴清平背景分析: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进行在教师指导或引导下的“数学化”过程、“再创造”过程。为贯彻该理念,数学探究活动成了课堂教学的全新教学方式。然而,有些数学结论的发现并不容易,如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维方法的产生是一个教学难点,乘以公比q后错位相减,如果学生没有事先预习,或者参考课本的方法,既使是优秀的学生也极难想到这一方法,实在没有办法,便只好由老师指出这种方法,学生更多的是惊叹于方法的神奇,却没有自主获得结论的成功感。如何更

2、好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结论呢?文1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并获得推导公式的三种方法;文2则由学生的意外发现证明了,从而得出公式,虽然“偏离”了教学目标,却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文3的学生能类比求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文4从几何视角介绍了求和公式。我们除了惊叹文1、2、3、4学生的聪明才智外,不禁反思:普通学生也能经历如此的发现过程吗?如果学生都无法发现上述的方法,教师又该怎么办呢?(我们曾在普通班级做过试验,5分钟了都没有一位学生能找到思路,只好由教师勉强地给出乘比错位相减法。)教学实录:如何设计问题情境,才能更符合学生

3、的认知规律呢?当我将古印度国王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抛给学生并引出“求”时,有学生是这样完成的:设,则,猜想,所以。这可是我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学生的意外思维让我怦然心动:或者由此可引出乘比错位相减法!于是更改了自己的课堂预设,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抛出了如下问题:求和:。要猜想的结果并不容易,但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可得出。那么呢?有了前面的铺垫,本题的结论是水到渠成的:。此时便可猜想出更一般的结论:。以上的过程展示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猜想思想,这不仅与以前的数学结构大不相同,而且承接了前面数列递推公式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也呼之欲出:。不过,式仅仅是猜

4、想而已,如何证明其成立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其实只是多项式的变形:因为 ,当时,。板书时,我有意地按以上的格式来书写,则乘比错位相减法也已跃然纸上:已知为等比数列,公比为q,求其前n项和。模仿以上的过程,因为,所以所以 ,相减得:,当时,。教学反思:1、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的教材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背景足以说明。本节也以国际象棋的故事为引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却在求和公式的证明中以“我们发现,如果用公比乘”一笔带过,这个“发现”却不是普通学生能做到的,他们只能惊叹于解法的神奇,而求知欲却会因其“技巧性太大”而逐步消退。因此如何在有趣的数学文化背景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

5、数学知识的发生及形成更为自然,更能贴近学生的认知特征,是每一位教师研讨新教材的重要切入点。2、“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教材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这些都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的建议,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的要求。然而,在新课程的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仍是常见的现状,“重结果的应用,轻过程的探究”或者是应试教育遗留的祸根,却更与教材的编写,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研究的深浅有关,更与课堂教学实践密切相关

6、。我们也曾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却没有人能“发现”用“公比乘以的两边”,设计“从特殊到一般”即由2,3,4,到q,再到,也是对教学的不断实践与探索的成果。因此,新课程教材留给教师更多发展的空间,每位教师有责任也应当深刻理会标准的理念,认真钻研教材,促进标准及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3、先看文1由学生自主探究而获得的两种方法:方法1:,当时,。方法2:由定义有,由等比定理有:,于是,得出。且不说初中教材已经把等比定理删去,学生能获得以上两种方法并不比发现乘以来得容易,无奈之下,有的教师便用“欣赏”来走马观花地让学生感受一下,这当然更不可取。回到乘比错位相减法,其实要获得方法1并不难:可以用q乘以,

7、那么是否可以在的右边提出一个q呢?请看:与比较,右边括号中比少了一项:,则有。以上方法仅须教师稍作暗示,学生都可完成。对于方法2,若去掉分母有,与方法1是一致的。4、在导出公式及证明中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吗?或者直接给出公式,介绍证明,可留有更多的时间供学生练习,以上过程,教师讲的是不是偏多了?如果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应试,诚然以上的过程将不为人所喜欢,因为按此过程,一节课也就差不多把公式给证明完,又哪来例题与练习的时间呢?但是我们要追问:课堂应教给学生什么呢?课堂教学应从庞杂的知识中引导学生去寻找关系,挖掘书本背后的数学思想,挖掘出基于学生发展的知识体系,教学生学会思考,让教学真正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课堂活动。因此,本课例在公式的推导及证明中舍得花大量时间,便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探究与学习,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公式的应用。参考文献:1、 鲁彬。注重主体性教学的一个案例。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122、 朱胜强。一节“偏离”了教学目标的课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导侧记。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103、 乔雅丽。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导的教学反思。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64、 汪晓勤。几何视角下的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