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不妨鼓励学生“自圆其说”_四年级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711147 上传时间:2021-03-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不妨鼓励学生“自圆其说”_四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数学-不妨鼓励学生“自圆其说”_四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数学-不妨鼓励学生“自圆其说”_四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数学-不妨鼓励学生“自圆其说”_四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数学-不妨鼓励学生“自圆其说”_四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不妨鼓励学生“自圆其说”_四年级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不妨鼓励学生“自圆其说”_四年级数学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数学 -不妨鼓励学生 “自圆其说 ”四年级数学教案 不可 示内容, 此 打开或鼠 右 另存 下 片断 1:例 : 每 桌子座 6 个小朋友, 正好座了 4 桌, 在有 25 小蛋糕,如果每人分一 蛋糕, : 些蛋糕 分 ?学生小 a 上黑板板 , 25-1=24 ( 答: 些蛋糕 分。) :小 a, 目上有没有1?小 a:没有。 :有没有 24?小 a:没有。 : 目上没有1 和 24,同学 他做得 不 ?众生:不 。 :那么我 怎 解 道 呢?引 得出: 46=24 ,因 25 24,所以 些蛋糕 分了。小 a 想 手但又没有 手。一 眉 都 着。 : 才是完整的解 程,以后大家注意了。片断

2、 2:例 :把两个棱 5 厘米的木 粘合成一个 方体(如下 ),求 个 方体的表面 。55 5生 1: (5+5) 52+552+(5+5) 52=250( 平方厘米 )生 2: 5562-5 52=250(平方厘米 )生 3: (5+5) 54+552=250( 平方厘米 )小 b: 5552=250( 平方厘米 )突然有个学生叫了起来:“不 , 555 求的是正方体的体 ,再2 求的是体 和,不是求的表面 ,老 他混淆概念了! ”沉寂片刻后, 多学生都附和了起来。小 b 可能想法也不成熟, 了 , 一下子 不出个所以然。 老 地 小b :“ 急,我有一种 感, 种解法也 有你的道理,大胆

3、看。” 完老 取出两个正方体模型, : “同学 , 着急,我 把两个正方体拼在一起,看看有什么 ?”小 b 将两个正方体拼成一起,数了数突然眼睛一亮,激 地 :“我不是求的体 和,你 看,拼成 方体后,其中一个正方体剩下5 个面,第一个正方体的表面 就是555, 个式子不是表示求体 ,而另一个正方体和它是一 的,所以再乘以2。 ”小 b 越 越清晰, 好后生怕 人不懂又将自己的思路完整地 了一遍, 完后大部分学生 于醒悟 来。大家不禁一 鼓起掌来。 :受他的启 ,大家 有其它解法 ?一石激起千 浪, 下子 上可 了,大家 趣盎然,通 拼 、 察、比 、 上又有了几种解法。生 5: 55(5 2

4、)=250(平方厘米 )生 6: (5 55) 2=250(平方厘米 )生 7: 55(6-1) 2=250(平方厘米 )反思:全日制 教育数学 程 准 ( 稿 )指出: 数学学 的 价要关注学生学 的 果, 更要关注他 学 的 程; 要关注学生数学学 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 在数学活 中所表 出来的情感与 度,帮助学生 自我,建立信心。 那么 堂上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学 的自信呢?特 是学生的 “出 ” ,我 怎么 呢?我想有 不妨鼓励学生 “自 其 ”。1、 “自 其 ”能使我 意想不到的 程和方法。片断 1 是日前笔者在一次随堂 上看到的。教者看似把教学 程 得条理清晰,思路 密, 上限制了学

5、生的自主学 。下 后,我 小a 是想的?可能是上 的情 在影响着他, 开始怎么也不肯 ,我 :“你用 25-1=24 ,没有减2、减 3,老 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能 我听听 ?”在我的再三鼓励下,小a 于 出: “46=24,25减少 1 才等于 24,所以当然 了。”多好的思路,多好的方法呀!可惜教 由于没有思想准 ,没有能 及 ,如果教 学生一个 “自 其 ”机会, 想 得的 源 会白白流失 ?2、 “自 其 ”是一个高 次的思 程。片断 2:当学生出 与众不同的解法 ,教者并没有立即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将 解 抛 了学生, 鼓励学生 “自 其 ”,可以感受到小 b 解 完 是多么的自豪,

6、 其他学生的掌声是多么的 乎内心。 一个高 次的思 程就 生了。 而正是基于此, 其他学生又想到了不少的方法,其后有些解法 然貌似但非雷同,孕藏着不同的思想和方法。两个片断,两种方法, 与不 ,感受不一 ,效果各不同。教学目 1理解此 除 用 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此 用 2正确列 合算式解答 用 ,理解 除与 乘 用 的互逆关系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逆向思 能力教学重点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教学 点利用 段 理解数量关系,确定 算步 教学步 一、复 一种 布机每台每小 布4 米, 5 台 布机8 小 可 布多少米?要求学生:画 段 ,并用两种方法解答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2:一种 布机5 台

7、 8 小 布 160 米,平均每台每小 可 布多少米? :例 与复 相比 ,有什么特点? 果:例 与复 的 与已知条件 了位根据学生 的 果, 学生在复 的两个 段 上, 注一下,已知什么,求什么?2引 学生 照 段 :要想求出每台每小 布多少米,我 先求什么? 学生在 段 中 出是哪一段, 怎 求?根据学生回答, 教 板 每一步的小 学生在 本上分步解答并 果,教 板 :( 1)每台织布机8 小时织布多少米?1605 32(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328 4(米)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1605832 84(米)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 米3改例 2 线段图的问题和条件

8、成下图,根据这幅图,我们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4学生讨论确定先求 “5台 1 小时织布多少米 ”,再求 “1台 1 小时织布多少米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书写小标题( 1)5 台织布机1 小时织布多少米?1618 20(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205 4(米)列综合算式解答为:16085 205 4(米)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 米三、巩固发展第一组题目:条件: “书法小组每人每天写8 个大字, 5 个人4 天共写了160 个大字 ”填空: 85 求的是 _ ;84 求的是 _ ;1605 求的是 _ ;1604 求的是 _ 第二组题目:判断: 85 与 1604 表示的意

9、义相同 ( ) 84 与 1605 表示的意义相同 ( ) 85 与 1604 表示的意义不同 ( ) 84 与 1605 表示的意义不同 ( )第三组题目:连线题,把意义相同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8416048516058541654四、课堂小结通过小结, 进一步把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进行比较区分, 并对两种解题方法再进行理解区分五、布置作业联系生活实际自编一道连除应用题,要求画线段图并用两种方法解板书设计探究活动给妈妈买衣服活动目的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尝试各种算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巩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活动准备1 4 开白纸 1 张,教师出示下表所用2学生每人准备1 支水彩笔活动过程师:同学们

10、,小丽是一位很懂事又很孝顺的好孩子,用自己获得的100 元奖学金, 要买一套衣服送给妈妈,如何买这套衣服呢?你们来帮一帮她,出一出金点子好吗?谁想先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好的金点子?用打“”表示一种买法你有几种不同买法,用打“”表示,求还剩多少元呢?学生买法一:我是这样买的,先用100 元买一件最好的上衣56 元,再买一条裤子用43元,还剩下1 元我坐车回家100 56 44(元)4443 1(元)(师及时表扬肯定,并板书)学生买法二:我有不一样的,我用100 元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都是45 元的,剩下的10 元钱,我买一个文具盒自己用(同学们都笑了)45 45 90(元) 90 10(元)学生买

11、法三: 老师我这样行吗?妈妈平时的上衣比较少,我帮妈妈买两件上衣,一件是52 元和一件是 48元的,没有钱可以买裤子了52 48 100(元)学生买法四:我还有不一样的,我选一件上衣52 元,再选一条裤子45 元,拿出 100元给售票员阿姨,找回3 元;再买一张贺卡 3元写上祝贺语送给妈妈52 45 97(元)10097 3(元)还有很多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买法师:同学们真棒!真细心!想出了这么多好点子,小丽一定很高兴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教案点击浏览该文件教学目标(一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二 )学会画三角形(三 )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画图能力

12、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理解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特点, 掌握底和高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 辨认三角形的底和高, 尤其是当高不是处于铅垂位置时, 对底的认识容易出错, 因此辨认和画高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一 )复习准备1口答:(1) 说说什么叫做三角形?它有什么特征?(2) 按角的特征,三角形可以分成哪几类?各叫做什么三角形?2指出下面各叫做什么三角形?(投影 )(二 )学习新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把三角形分成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今天继续学习对三角形的认识(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 )1教学等腰三角形(1) 我们班得到了一面卫生流动红旗(如图 ) ,以及同学们戴

13、的红领巾都是三角形观察一下这样的三角形,它们的边有什么特点?(2) 动手测量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 )测量每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这三个三角形的边长有什么共同特点?(3) 动手折叠上面的每个三角形,能不能折叠成互相重叠的图形?(4) 通过我们的观察、测量、折叠,你发现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明确:这些三角形都有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教师指出并板书: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2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出示一等腰三角形,结合图形认识各部分名称在等腰三角形里,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个腰的夹角叫顶角,底边上的两个角叫底角(3) 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量

14、一量自己手中三个等腰三角形,每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你发现了什么?在度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反馈:下面哪些图形是等腰三角形?(板书 )3教学等边三角形出示三幅图:指定三人到黑板上测量每个三角形的边长和每个角的度数全班同学测量课本145 页右上角图通过测量你发现这些三角形边、角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得出:每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都相等,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教师指出并板书: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做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通过把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对比,引导学生明确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画高(1) 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我

15、们已经学过从直线外一点向直线作垂线的方法现在利用这个知识来认识三角形的高画锐角三角形,师边作图边说明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提问:锐角三角形有几条高?如果从 B 点画高,它的底边是哪条线段?如果从 C 点画高,它的底边是哪条线段?引导学生明确: 锐角三角形的底和高不止一个,从任何一个顶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作高这样三角形就有3 个底和 3 个高画直角三角形的高想一想,直角三角形应该怎样画高?通过观察思考明确:因为直角三角形两条边成直角,所以夹直角的一条边是高,另一条边就是底再找一找另外一条高在哪儿?从而明确从直角的顶点向斜边作

16、一条垂线,所以直角三条形的另一条高在斜边上画钝角三角形的高右图这个钝角三角形,从A 点作高,底边应是BC ,高要画在三角形外;从B 点作高,底边是 AC ,高也要画在三角形外这两条高的画法我们就不研究了只有从 C 点向对边作高,底边是 AB ,高画在三角形里因此钝角三角形只有从钝角的顶点向对边作高教师边作图边说明教师强调指出:每画完一条高,要标上垂足反馈:指出各图的底和高(投影 )学生动手画高在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上画高教师巡视5学习画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和角的度数,可以画符合已知条件的三角形例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2.5 厘米和 2 厘米,它们的夹角是30根据这些条件画出三角形教师边演示

17、边与学生同画先画一个30的角从这个角的顶点起,在一条边上量出2.5 厘米的线段,在另一条上量出2 厘米的线段,各点上一个点用线段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让学生说说画三角形的步骤学生试画:两条边长都是3 厘米,夹角是40的三角形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完成 146 页“做一做 ”(三 )巩固反馈1出示一组图形,各是什么三角形?(投影 )2完成练习三十一第5, 6 题3判断下面说法对吗?(1) 一个三角形里如果有两个锐角,必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2) 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3) 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四 )作业练习三十一第7 10 题课堂教学设计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

18、分类,在这个基础上, 本节课学习根据边的特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画三角形的高和三角形新课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认识等腰三角形,通过动手实践、测量、折叠,从而建立等腰三角形概念,了解各部分名称及其性质第二部分,用同样方法认识等边三角形,并明确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第三部分,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并会画高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要常用到,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最后一部分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画三角形,掌握画三角形的步骤教师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本节课既重视教师的直观、演示,更要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作图能力板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 (二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做正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