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武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1).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737311 上传时间:2021-03-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课武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体育课武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体育课武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体育课武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体育课武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育课武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课武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1).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花都区小学体育课武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摘要:使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调查法对花都区部分小学体育课武术运动的展开情况实行调研,结果显示:当前花都区小学体育课武术教学实施过程中存有武术教学内容设置偏少,学生普遍对武术运动理解不够甚至比较陌生,由此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引言:武术运动是一项具有浓厚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和广泛社会价值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注重内外兼修,不但能够发展儿童的身体、增强体质,而且以其独特的传统风格和民族特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当代学校体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武术运动在全国一些地区的中、小学得以蓬勃发展,而花都区即使地理位置

2、处在全国经济、文化等改革发展前沿的广州地区,当地的小学武术运动的发展却停滞不前,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主要针对当前花都区小学体育课武术的教学现状,了解影响小学武术教学实施的主观因素及客观原因提出相对应的措施,拟对完善小学体育课中的武术教学实行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1、 研究对象花都区的新华街第五小学、圆玄小学、棠澍小学三所学校。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与阅读各种学校武术教学的资料,并对本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实行充分的检索,分析与利用。(2)问卷调查法以花都区三所小学体育教师、部分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的方式实行,共发问卷180份,收回162份,回收率为90%,

3、有效问卷151份,有效率84%,达到了课题设计的要求,同时我们还根据问卷调查的内容,对三所小学的体育教师、小学生采取个别访谈或座谈的形式实行调查。(3)现场调查法对三所小学的体育课武术教学实行现场观察3、结果与分析(1)花都区三所小学体育师资状况被调查的三所花都区小学中,一所是第五小学,是当前花都区教学质量较好的一所小学;一所是圆玄小学;一所是近几年创建的棠澍小学;第五小学有体育教师7名,大学体育专科学历4名,还有3名非体育专业学历的教师,他们没有普修过武术。圆玄小学有体育教师9名,大学专科学历2名,还有7名非体育专业学历的教师,他们9人当中只有2名专科教师普修过武术,其他教师没有普修过武术。

4、棠澍小学有体育教师5名,大学专科学历2名,还有3名非体育专业学历的教师,他们没有普修过武术,其他教师没有普修过武术。从我们的调查及问卷中的结果来看,绝绝大部分体育教师没有普修过武术,对武术这项运动缺乏理解。三所小学均没有专修武术项目毕业的体育教师,只有部分体育教师受过大学体育的武术普修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第五小学、圆玄小学、棠澍小学八名普修过武术的专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中教到武术内容,其他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涉及过武术内容。被调查的学校中,三所学校并未按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开设武术课,绝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武术基本功、初级套路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武术课程内容设置少,

5、使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系统性和延续性受到影响。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自身的业务素质及对教材掌握的状况将对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学计划都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花都区小学的师资状况无法起到促动武术运动在本地区儿童群体中的推广和普及的要求。(2)场地及器械设备情况即使武术对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要求不高,但要普及发展武术,实行武术教学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硬件设施,包括配备必要的器械和音像资料。从调查的3所学校来看,平时训练时没有固定的场地和充足的器材,这就制约了体育教师的教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所以重视体育运动的同时,必须完善体育课堂教学的条件,应投资场地的建设完善场地设施。(3)现场教学情况从现场的

6、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所调查的3所学校中只有五、六年级上3至4课时的武术内容,按照全国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任务要求,从三年级应该设有武术项目,三年级至六年级的武术内容在体育课堂教学当中所占全学年总教学内容的比重的20%,那么按照这样的比例,三至六年级的体育课中,武术运动项目在一年时间里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应该占9至10课时,武术教材内容方面,小学有基本功(包括腿功、腰功、肩功、基本动作),第一套武术操及第一路初级拳。调查的3所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的体育教师完成体育课堂武术内容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没有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据我们对部分教师现场教学的情况看,普遍存有以下问题:第一,教师在讲解示范时,语言和动

7、作欠缺准确性和优美度,却又没有即时使用各种合理的教学辅助手段和方法,使得学生难以接受,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套路的教学却忽视基本功训练,致使很多小学生连最起码的武术知识和技术都没有掌握,基础打不好,到头来还是学不到什么东西。为了详尽了解各校小学生对武术运动的掌握水准,我们就武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对武术课的喜欢水准等问题,对三所小学161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我们统计的结果来看,绝大数学生对武术的了解和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人对武术的了解局限在影视和一些宣传媒体上;约有68%的小学生在问卷中表明自己喜欢武术运动,74%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加大武术在校园的推广及普及力

8、度。由此可见,尽管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武术爱好者,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学校现时的体育课教学对小学生认识和学习武术帮助不大。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原因还是与学校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现象,而武术内容又没有纳入考试范围,将其冷落是常理之中,武术作为民族传统项目的重要地位,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得到真正体现,武术教学内容仅列为通用教学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8类项目之一的“民族传统”项目中的一部分。4、 发展对策及建议(1)发展目标“一亿中国人习武”是国家提出的发展总目标,作为学校应围绕着这个目标,制定切合当地实际的达成措施,有了强有力的措施保证,才能确保武术运动在小学生中推广开来。小学阶

9、段是学生由启蒙教育转向正规教育的开始,应当把姿态教育和培养武术兴趣放在目标的首位。让学生基本掌握传统的“五禽戏”、武术基本功和动作组合,为学习少年拳奠定基础。初步建立武术套路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武术兴趣,养成经常运用武术套路锻炼身体的习惯。(2)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可见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搞好、搞活武术教学、竞赛和科研工作,最重要的一条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诸如松散,训练竞赛中出现疲软等现象,这直接与一个教师的素质有关。教师素质的提高主要靠自身不断努力和探求,而学校主管教学的部门应严格开展教学督查,对体育教师的

10、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增强他们对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视,促使各位任课教师自觉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和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也可以帮助教师提高素质。同时,外部环境的优势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投入到训练、竞赛和科研工作,学校应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一些武术比赛、武术社团活动等,加强与外界交流,增进学校的武术运动在小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3)教学模式新颖性,竞赛链条系统性。教学模式新颖性,指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丰富现行的教学手段。可以在原来武术套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创编出适应儿童的更简便、更易学的武术套路。同时,借助电化教学设备,突破现行的教学模式,以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武术教学,让小学生在一种寓教于乐的

11、氛围中去学习武术。竞赛链条系统性,是指由小学、中学、大学竞赛一条龙体制。武术技艺水平进一步提高,非短期可以实现的。建立一套从训练至竞赛的系统性教学体制,增进与一些武术教学水平较高的小学之间的交流,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武术比赛,给学生创造展示技艺的机会,不仅有助于小学武术的竞技水平往高层次发展,而且可以吸收更多的学生热爱武术。依据技艺评定等级,利于后备人才的成长,把普及与提高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学生从学校到社会,从少年到中年,从健身到养身受益终生的锻炼。(4)寓德育于武术教育中,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武术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能力、保健能力、管理能力外,要强调“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武德教学,要

12、求习武者做到“安民”、“国扶正义”、“见义勇为”等精神。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积极进取,主持正义,不怕邪恶的正气,逐步培养学生健身意识及良好的品德修行。综上所述,目前花都区武术教学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与全国同等级的许多小学相比,处在相当滞后的位置,如何改善这一局面,使我们的教学、竞赛和师资培养符合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和校领导的要求,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但笔者相信,只要各级教学管理的领导对小学武术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加之体育教师花大力气,扎扎实实地抓好各项工作,武术在小学生中推广的前景还是很广阔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设武术课,不仅学生感兴趣,乐于学习,而且将来也容易落实到终身体育中去,这既是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也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参考文献:1冯园 小学生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 2004 2许启洪 试论学校武术的现状与发展N.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