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范文.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974131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范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范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范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范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范文.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范文  举世瞩目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终于如期举行。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背景下,人们热切期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又一个三中全会,将绘就未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引领中国人民踏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新征程。中国梦是宏大史诗,寄托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涓涓细流,孕育着每一个华夏儿女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与祖国和时代共同成长的机会。中国梦是一段段华章的连缀,是一笔笔色彩的叠加。如果说,经济是梦想的基础,那么,中国梦自然也包含了对未来社会经济生活的美好愿景。我们期盼,未来的中国经济,是消费、投资、出口的协同运行,而不是

2、畸轻畸重的大起大伏;是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平衡演进,而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野蛮生长;是以创新为驱动力的质的提升,而不是能源资源消耗型的粗放增长。我们渴望,在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环境里,企业,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无论国有还是民营,能够公平竞争,自由成长;市场,无论产品买卖还是要素投入,无论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规则平等,信息对称,交易成本日趋降低,资金、资源和劳动力平等而自由地流动。我们憧憬,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贯穿经济发展始终的真谛,每一个劳动者都能自由迁徙,自主择业,充分释放自己的创造力,不论来自农村还是城市;人人享有均等机会,诸如上学、工作、创业,都能获得各种社会保障,诸如养老、退休

3、、医疗,等等。但在现实生活中,种种桎梏与藩篱,正阻碍着梦想的实现,包括历史的、观念的、体制的和利益的。由于长期追求经济高速增长,G DP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它深刻地影响着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行为方式。譬如,长期以来,各级政府过多地参与或干预经济活动,一方面助推投资过快增长,积累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一方面扭曲了价格,加大了交易成本,为腐败孳生和蔓延提供了温床。由于改革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些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和利益关系借机在新的土壤中板结、固化,严重抑制了市场竞争的活力。例如,一些超大型企业对资源和经营权的高度垄断;又如,民营企业进入某些行业所遭遇的高门槛和玻璃门。由于历

4、史的原因,城乡之间还存在二元结构,不同地域之间还有较大差异,这种结构和差异,制约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统一市场的形成。而在一些重要领域,如金融、能源、大宗资源等,市场化改革更是远未完成,低效率的投资享受着低利率的补贴,其代价则是储户的利息收入和对消费需求的抑制。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强调指出,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扫除上述种种桎梏和藩篱,才能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健康发展,才能实现中国梦。一言以蔽之,没有全面深化改革,就没有中国梦。我们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关系,有效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回应人民群众热切期待的

5、优质公共服务、良好发展环境、社会公平正义等迫切要求。我们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加速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国际化,能源资源价格市场化;积极推动国企改革,放开市场准入,培育包括民营经济、混合经济等多种市场主体,形成公平而富有活力的竞争环境。我们要以公平正义为核心,推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效推动分配制度改革,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历经35年改革开放与高速增长的中国,在跻身世界各国经济总量前列的同时,又一次站在了改革与转型的历史新起点。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中国人

6、民将为实现新的伟大梦想而再出发!  35年改革实践,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高超的智慧不断探索改革路径,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创造了推进中国改革大业的方法论。方法正确,改革事半功倍、破浪前行。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指出: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这是对改革经验的宝贵总结,对改革方法的科学概括。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把握改革规律,为改革再次谋篇布局。上与下的呼应摸石过河与顶层设计结合今年10月底,一项新举措牵动人心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推进。此前,按照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总体改革思

7、路,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广东等地先后试水企业登记制度创新,宽进严管引发企业注册热潮。它是顶层设计与摸石过河相结合的成果之一。从发轫于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到萌芽于深圳小渔村的特区开放,35年来许多重大改革都源自地方创新,再由国家指导支持,最后在全国推广普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良性互动,折射中国智慧。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当改革打响攻坚战,迫切需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在摸石过河中把握规律,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强调顶层设计,是改革的大局观。趟深水,过险滩,导航仪不可或缺。有科学的顶层设计,才有合理的改革路径;有明晰的系统谋划,才有扎实的改革措施。我们面对着这样的现实:表层麻烦解决

8、了,深层问题凸显了;显性症结化解了,隐性风险浮现了;发展水平高了,诉求也更庞杂了。新旧矛盾纠结,利益藩篱交错。缺乏顶层设计,改革难以凝心聚力,有的改革不仅要顶层设计,还要顶层推动,全面改革拒绝碎片化。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涵盖政府职能转变、市场体系建设、金融体制改革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涉及国家企业居民之间、中央地方之间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啃掉这些硬骨头,非一个地方或一个领域能够单打独挑,必须从顶层谋篇布局。十八大报告提出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今年9月,35个成员单位组成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直接受国务院领导,超越条块利益的顶层设计有了更具体的依托

9、。尊重基层首创,是改革的群众观。不久前,一份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在上海出台,给不少人带来观念的震撼。因为它不仅奖励改革创新者,更强调对未牟取私利的改革创新失败者实行免责,允许试错,宽容失败。亿万人民是改革主体。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就要集思广益,鼓励先行先试,让群众探索实践的涓涓细流,汇聚为推动改革的滚滚热潮。越是牵涉面广、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往往难度越大。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每一份改革方案集民智、顺民意,才会破解千难万难。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十八大以来,上与下的呼应,最大程度聚合着改革正能量,激发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点与面的协调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结

10、合9月29日,中国境内首个自贸区在浦东揭牌。这块28.78平方公里的试验田,要做的文章并不止于自由贸易,还涉及外资、财税、物流、政府行政管理等诸多领域的改革探索。不是栽盆景,而是种苗圃。在自贸区的框架设计中,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思路清晰可见。改革从一开始就非简单的修修补补。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更需把握好点与面的辩证法。全面,意味着不能单兵突进。改革不断深入,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户籍屏障不拆除、公共服务不均等、福利沟壑不填平,农民如何变市民?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存

11、贷利差缩小、竞争加剧,金融风险如何防控?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企业成本上升,经营困难如何应对?完善社保制度,必然加大财政收支压力,财税体制如何与此相适应?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必须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并不代表遍撒胡椒面。深化改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选择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改革大局尤为关键。矛盾有主次。抓准主要矛盾,小切口能解决大问题。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这一马前卒疾步快跑,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或下放,推动政府自我革命;营改增渐次铺开,对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形成倒逼……牵住牛鼻子,可以一子落而

12、满盘活。诉求有缓急。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公平的社会、更清新的空气……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问题,就是改革要触及的穴位。在这些紧要处发力,改到痛处,改得彻底,既是改革的题中之义,也能凝聚社会共识、提振改革信心。没有整体推进,改革会顾此失彼;不搞重点突破,改革会节奏迷乱。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展示了我们党从容驾驶改革航船的智慧、技巧与能力。变与稳的平衡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结合改革既要谋变,也要求稳。35年的改革没有采取激进式休克疗法,不搞一步到位,而是采取小步走、快步走、不停步的渐进办

13、法,避免社会震动过大,较好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停不得;发展是目的,慢不得;稳定是前提,冒不得。今天,改革发展稳定彼此交融的态势日益明显,相互作用的趋向更加突出,必须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全面改革顺利进发。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大,才能啃动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处于经济转型的新阶段,面临多元多变的新环境,改革不再是先前皆大欢喜的帕累托改进,需要用更大的政治勇气闯关夺隘,不失时机地大胆开拓。改革越前进,发展就越有底气,抗风险能力越强,越能获得积极的社会稳定。如果因为局部利益和短期风险而顾盼犹疑,就可能前功尽弃。步子稳,才能掌好方向盘。全面深化改革涉及

14、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无论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还是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都应科学权衡。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更要稳妥谨慎,任何改革方案的设计和推行,必须统筹各方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减少阻力,消解隐患,使改革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循序推进。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今年,改革新政密集出台,项项造福社会造福人民:营改增为企业减轻上千亿元税负,20多个省份出台大病保险实施方案,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用于专项治污,涉农资金整合拉开序幕,制约民间投资的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加快打破……改革的唯一价值,是为人民而

15、改革;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民而发展。如果改革红利不能反映在老百姓身上,发展成果无法惠及最广大群众,改革会失去动力,发展将没有意义,稳定的环境就难以保证,建设和谐社会就离开了民意根基。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从利益格局的调整,到体制机制的创新;从各方诉求的平衡,到发展方式的转型……挑战前所未有,改革稳中求进。有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指引,有体现人民意志的改革布局,有凝聚各方智慧的改革方法,中国式的改革道路越走越宽广。  近日,江苏、上海、北京陆续推出本地高考改革技术性方案并征求意见,各地不约而

16、同降低英语比重引起热议。公众将目光再一次投向了教育部,希望国家层面的高考改革方案能够有大动作。不过,与地方相比,中央政府部门的态度更为谨慎。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虽然没有否认此前传出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出台方案的时间表,但却表示国家层面的高考改革方案仍在研究制定过程中,还没有定稿的时候,谁也不能说,因为方案随时可能修改。大有不到最后一刻,谁也做不了主之意。过去的3年中,教育部已经不止一次辟谣,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之后,每一次的风吹草动都能引发人们对于国家高考改革的遐想,而只闻其声的尴尬足见破局之难。迟迟未决的方案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

17、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这是2018年纲要确定的高考改革思路。可以说,顶层设计已经初具。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具体方案却一再推迟。2018年初,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学习时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文章,就被外界看作是方案即将出台的信号。这样的猜测也属合情合理:纲要颁布半年多之后,教育部长再次提及高考改革,自然是落实纲要的进一步行动。然而,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很快出面否认,称并未公布方案。2018年两会,袁贵仁再提高考改革方案,称正在最后冲刺,年内一定出台。事实却是,直到今年年初,关于2018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

18、也称一号文件)中,提出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被提上日程。纲要出台3年了,现在却又绕回到了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其实‘顶层设计’已经具备了,就是推行考试和招生的分离,但难点在于权力的调整和下放。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南风窗记者说,政府要把办学的自主权交给学校,把考试的评价权交给社会机构,行政部门会愿意吗?比如国家教育考试中心和地方教育考试院,现在由他们组织考试、拥有学生档案的投档权,如果变成是社会化的考试,学校自主选择认可,学生自由选择参加,高考就变成了以学校和学生为核心,跟教育考试部门没有关系了,教育考试院的价值和权力就会消失。如果大学自主招生,意味着大学

19、有办学自主权,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教考招的分离也会推动教育行政体制的松动。熊丙奇认为,纲要的方向其实已经很明确了,相关部门是否愿意放权才是问题的关键。而现在,应该真正到了袁贵仁所说的冲刺阶段,时间表已经较为明朗,拖不过2018年,但是方案的内容却依旧含糊,最后的定稿能在多大程度上体现纲要的基调,决策层和相关咨询专家的态度显得过于谨慎。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在2018年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亮相时,只要提到高考,就颇为紧张:一切都要以最后拍板的方案来,现在我不便多说。而该中心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烽在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纪律,方案的具体内容无法透露,只能说有所突破。现为国家

20、教育咨询委员会考试招生咨询工作组专家的王烽曾参与起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从他的态度也似乎能够观察到教育行政部门坚持渐进式方向的改革脉络。考试招生制度肯定是要国家层面去推动,但在实际的推动过程中,最终会落到地方,现在是16个省分省命题,每个省的情况都不一样。这么多年地方进行了一些试验,给招生改革提供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如果在全国范围内试验的话,影响面太大,风险也更大。王烽说,在过去30年的改革中,地方和高校的确承担了更多的责任。然而,地方先行的模式却并不被看好。针对目前地方省份推出的高考改革新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称,各个省出台的政策,都在一个狭窄的区域,真正核心的、体制性

21、的东西没有做任何的改变。而熊丙奇则认为,此次地方高考改革还是延续以前的思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推行高考改革,其实一直是在进行科目和分制的调整,而没有进行录取改革,这次地方的方案传递出来的信息其实都涉及这个问题。中央主导,地方决断?面临高考的属地格局,中央很难拿出刚性的指导意见,将更多自主权交给了地方,不过在外界看来却无异于踢皮球,而地方看似获得了进行改革试验的主导性,但由于宏观导向的缺乏,实践的挪腾空间极其有限。在这种困局之下,高考改革便很难突破科目改革的范畴。如果推行考试和招生的分离,显然要进行考试的社会化,把考试招生的自主权交给大学,但地方推行高考改革的时候,还是很难打破现有的权

22、力和利益结构。另一方面地方其实也无能为力,国家应该有一个统一方案,地方制定细则。而且全国的重点高校尤其是教育部直属的大学,也不是地方能说了算的。按照熊丙奇的构想,高考改革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重点大学完全进行自主招生,面向全国,无论从资金来源还是属性来讲,这些院校都应该进行自主招生,各地考生可以不分户籍自由报考,并以统一测试成绩申请高校;其次,地方院校由于地方政府出资更多,可以将招生名额更多给本省的考生;此外,高职高专现在招生困难,可以不必要求考生参加高考,而实行申请入学,至于学校的办学管理,则实行宽进严出。尽管熊丙奇自认从这三个层面改革,所有的问题都会引刃而解,不过他也感到从目前教育部的渐

23、进式改革思路来看,显然过于理想化。他说,参照异地高考改革的路径,对未来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也不必过于期待。去年,旷日持久的异地高考权利之争终于有了结果。到目前为止,全国31个省市除西藏外均出台了异地高考方案。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意见可以看出,异地高考采用的是中央指导,地方决断的模式,这也是其政策效能被诟病的原因,按照这一模式,矛盾最为集中的北上广都采用了设置门槛的阶梯式方案,北京只允许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北京报考高职院校。上海的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则采取与居住证挂钩的积分制。在本次高考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当中仍然不会有实质性进展。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近日即公开表示,随迁子女的异地高考问题,这次还是按照去年底

24、国务院发布的文件精神。以中央为主体的政策通过顶层设计、顶层推动等策略解决社会问题,而以地方为主体的政策则以先行先试、因地制宜为特征。实质上是一种放权分责的策略,赋予地方政府最大限度的权力,以规避中央政府顶层设计带来的风险。按照教育部官员的说法,异地高考既有要解决的问题,又有不能碰的问题、要考虑城市承载能力,尤其要考虑影响原户籍居民的考生利益。尽管中央教育改革的规格越来越高,但它所承担的责任却并未与之匹配。早在2018年,国务院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的刘延东亲自担任组长。此后,为完善改革决策咨询机制,2018年11月,国家层面又成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这是

25、中国教育史上首次设置专门机构对国家教育重大改革发展政策进行调研、论证和评估。2018年7月,为对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成立,由教育、科技、经济、法律、管理等领域的26名专家组成。然而,适时灵活的策略性调整造成了权责配置失衡的缺陷。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改革,高考改革存在事权分配关系,但这种分配不是建立在制度规定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灵活度大但权威性相对低的政策规定上。同时,由于权力和其他资源的分配往往是通过上下级政府的讨价还价来确定,责任的认定也不得不依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所以极易导致主体虚置的现象。放权能否实现回顾30年的高考制度变迁,从文革结束后,初步确立了全国

26、统考、地方审核、学校录取的高考模式,到上世纪80年代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和招收少数自费生三种办法的执行再到之后的分省命题,虽然招考形式不断改革,但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组织招生的超稳定结构一直存在,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上,以省为单位的分数线划定标准以及招生分配指标制度等一系列规则共同构成了地方利益。很显然,所有问题都出在集中录取制度上。地方割据本身是由于招生制度的计划分配方式,名额分到了不同的地方,自然就变成了地方的利益。熊丙奇说,如果不改变录取的计划体制,所有的努力很可能沦为伪改革。多位学者认为,在现有的框架下,自主招生、向大学放权有可能会是最大的突破口。王烽也表示,自主招生应该会

27、有进一步的激励措施。自主招生从2003年开始推行至今,参加自主招生的院校扩展到80多所,并逐渐形成了北约联盟11校,华约联盟7校、卓越联盟9校,北京高科联盟11校联考的模式。而实际上,高校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招生选拔权,但仍受制于高考分数线这一紧箍咒。戴着镣铐跳舞的招生体制改革并未真正触及自主招生的本质,变成了高校掐尖,已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对此,王烽认为,如果说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从技术操作的角度提出的要求,那么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则是体制上的设计,调整的是各个主体的权力和责任。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扩大,要求建立保证招生公平的新机制,首先是对高校的约束和监督、问责机制。学校主导的多元评价标准的建立,意味着高校招生工作中综合评价重心的转移,即由以考代招体制下的考试机构和政府招生办公室为主,转变为以高校为主。不过,多数高校对落实招生自主权还没有做好准备,也并不是很积极,都不愿意碰这个事,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主招生的重要性。王烽说。高校的态度其实也不难理解,自主虽然意味着权力的增加和回归教育本质的可能性,但是在其本身的行政化之下,也意味着政策风险和舆论风险,高校自身如何破除招生潜规则、阳光运行,也是改革的对象之一。作为权力的被让渡者,尚且没有做好准备,需要交出招生规则和程序等权力的政府部门又做好准备了吗? 15 / 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