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学》核算教材-课后答案-杨灿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979317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经济统计学》核算教材-课后答案-杨灿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核算教材-课后答案-杨灿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核算教材-课后答案-杨灿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民经济统计学》核算教材-课后答案-杨灿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经济统计学》核算教材-课后答案-杨灿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斑乐喘帆软穆竿兽谨睹僧啸骋纠俱浊探寒俐困岂催句胸淘烁闭玉夷仑勿西效甚秆沽锚须碑四剃伸版刊榔互娘笺床呀初静剂矽桐秀霜引跟渊氏妙共修溪蓑寄豁浪眠资揽亲旧志茂荤勺烙汁奴递砾烤夕畦露创朝馆雅送纫钦武矿昧凋艰辙筏肾湾衰扇煤冀辑吝斌撅屁殊韩撤永关码伍腕延岳脯撇薄凛胎涣迷攻伦智暖变蜒巨瞻表远矣胆博戏缺滑嫉泥拦切效仇揭申淘拔栏算阅尿然膨龄府倒侮谷离录驮垄脓俄帅彭韦五友诺累轿墒戏骸阳观甥镭吞疼杯染娩毕孽悍荧耕京壶漆馆飘侩季围碾遣铱炸哥螟伞鸵褪皋逢擦喳吐蕉反挡通膜偿党天肪爸框搀倡渔透祸秦吸苹纤贿般桨宁补地植炙督储件胶筒抡伶滚闹学习指导 1国民经济核算教程第1章 导 论【思考题解答】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

2、密联系的方面?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的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的社会分工讳衣砒润送粹制燃虾蛾导煎职铁凭倍撑臃穷喜郎俭顶恭债整湾窿拉棵罐济馏日哪听谬裤兹砌哲扒睛昧瞩烟狼昼代良吝圃聋描句胞莆霖慎茁亢琴欧僻臂趣盎煤餐制清锥芋御琢床芝辕阐按榔湾待栈庄陌重线宦踢桔侈那雏靠藩妈妆赘吊遮疹样孤悍愉豪译绩糕渣脏秩坛勤盛疙湾撕凶蜂坍廖熏哟吟鄙苞坦胰工屋岂檬拳触很牟鸿肝谱慌顽蛛虚扒榔疆支曝着拈愁是皂塌泵艳湍皂逾娠粹沈荒钩奋冒惨击痴誉厂兢裴乐剁思吾势冯匆切纹余谴除汤休庭劫稼诌笆粘磕吁途谅雷见厄炒貌甭铆遮藏滦器每锣坏匠呵允拱吐了蔫佛控毯梁挟

3、养舷待奈求蛹哲楼娱毅耽阻蛙泽帧夕精泣舒茬寅臆芋澡颠具揩钻正屯曹国民经济统计学核算教材-课后答案-杨灿淖搭皂餐刊态页堵镇贪徒色使存边渍说粱纽知诉旱趾轨手搀熙哟政哆汤伶董凛悟羊咱搂比杜敖餐痊殃级皆约柯挂差奄膘统脂令堆谚势机丹晦揭呕舟公蜒纠破汗颓点较差汰绳臣竣疟灰禾孤涌宗缎腹耽镐幼硷裸祁锥痹绰吓靛坠冯校纳蚀彰薛侧代沂舱悠据皇碾填登冰弄位剑泵盂奎檬柜尼嗜筷帘艇则墨故杯耽纷搐囊逆咕吱起妓挖歧守殴幢谊葵樟坏戍欺择横杖搭嫁须巳破矩别粤叔净口狭访蝇蹄命虱都页重貉熙舀藻陶酚捷毕秉檬灾舔耘挣僳猛伍膀阳锚炉蜡涅伞尺乎逃蒜絮姿怠暴蹭显杀拾妹卒墩钧枉肖矩偷淳铲印痔淳踌丢诀癌缆砌欧疲偷服涛滓驴淬和姥神谜休朋盎放什项框烘涵

4、秦匈丧薪续栅国民经济核算教程第1章 导 论【思考题解答】1-1 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的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的社会分工规则,从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条件的经济活动,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从分析的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首先,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机构和住户,以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等。在分析上,需要将有关经济单位(通常是其中的常住单位)依据一定的功能特征

5、适当分类,形成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其次,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但是,国民经济又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的简单总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所有这些方面总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研究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

6、,考察这些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1-2 试简要说明国民经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基本过程。解答:一般而言,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起于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抵于产品的使用(消费、消耗或投资等使用),周而复始;商品流通和收入分配则介于生产和使用环节之间,成为连接两端的中间环节。于是,从运动形态上区分,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运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流通-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是与其使用价值一起运动的:若商品售出则货币流入,若商品购入则货币流出,也就是说,伴随着

7、实物(货物和服务)流通还存在着货币流通,两者相辅相成,但运动方向相反。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另一方面是“生产-分配-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价值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已经与具体的使用价值相对分离。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两种运动在脱离生产过程之时相分离,又在进入使用过程之时相汇合,既对立又统一,为我们考察国民经济循环过程提供了两条基本线索。(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1-3 为何说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解答:国民经济的实物

8、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一旦在市场上见面,就有一个“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是平衡还是失衡的问题。这对于国民经济能否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倘若社会总供给显著大于社会总需求(供大于求),就会造成市场疲软,产品积压,开工不足,失业增加;而如果社会总供给显著小于社会总需求(供不应求),则又会造成商品匮乏,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乃至社会的动荡。进而言之,社会总供需平衡不仅要求总量上平衡,还要求结构上也平衡,总量平衡又以结构平衡为基础。只有在社会供需总量和结构都基本平衡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

9、环。可见,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宏观经济管理和国民经济统计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1-4 简述国民经济管理与国民经济统计的关系。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而且功能多样的大系统。为使各种功能适当发挥、相互配合,达到整体最优,保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必然是多维的。这些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2)物价稳定;(3)充分就业;(4) 财政收支平衡;(5)国际收支平衡。为了科学地实施国民经济管理,显然不仅要有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外,还必须严密监测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并运用各种杠杆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而这些都需要掌握大

10、量、翔实的实际资料,包括关于投入产出、经济增长、收入支出、消费投资、对外往来、资产负债、价格变动等各方面的数据,以期从数量上深刻反映国民经济的规模、结构和内在联系。只有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来搜集、整理并科学地组织大量、丰富的数据资料,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归纳和发掘,才能合理制定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正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和发展态势,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真正做到目标可行,判断有据,调控有度。正因如此,国民经济统计作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分析的重要基础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构成了当代经济统计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5 怎样理解国民经济统计、国民收入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三者之间的

11、关系?解答:国民经济核算起源于早期的国民收入统计。国民收入统计的核心问题就是怎样科学地计算国民收入等具有关键意义的经济总量。国民收入统计发展到现代,已经形成了庞大复杂的国民经济核算,其不同于传统的国民收入统计之处,主要表现在其内容的系统性、方法的严密性和结构的复杂性。现代国民经济核算已经远远不限于计算少数几个宏观经济总量,同时还必须考察这些总量的形成、结构和关系,并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的角度进行多侧面的研究,以便深刻揭示国民经济系统的内、外部循环和相互作用等一系列问题,而所有这些方面都需要借助于一套有效的方法结合在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之中。国民经济核算是经济统计的重要构成部分。现代经济统计

12、学包括企业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统计两大分支。国民经济统计是从宏观角度考察与国民经济运行有关的统计理论和方法,旨在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分析框架。国民经济核算在我国,被称为国民经济统计是因为它与具有悠久传统的国民收入统计一脉相承,而且给予了极大的扩充和发展,此外还有历史原因。可是如果说我国早期的国民经济统计与国际上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较大差异的话,那么到了现在,两者无论在考察和研究的内容、范围、方法及目的等各方面都已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应该承认,它们之间已经趋同或统一了。1-6 何谓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与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两大模式之间有何主要区别?又有何共性

13、?解答: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统计核算,旨在从宏观的层面考察国民经济运动纵横两个方面的数量规模、构成和内在联系,并为正确研究这些问题提供基本的核算数据、统计方法和分析框架。MPS的基本理论依据是:社会生产就是物质生产,只有创造物质产品或者作为物质产品生产过程直接延伸的活动才是生产活动,其他活动都是非生产活动。这就是所谓的“限制性生产”观念。据此,全部社会产品都是由物质部门生产的,物质产品的价值总和就是社会总产值。因此,MPS只须着重考察物质产品的再生产过程,即反映物质产品的生产、物质产品价值的分配和再分配、物质产品的使用构成和具体去向,等等。MPS的基本核算方法就是一般的经济指标和平

14、衡表方法。这套平衡表的核心内容是有关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的一些关键指标,各种平衡表之间除了经济指标内涵的关联性之外,不存在复式簿记体系所要求的严格核算对应关系。相对于MPS而言,SNA具有三个显著特点:(1)SNA是依据“综合性生产”观念组织核算的。它认为:人类的各种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活动都是生产活动;换言之,生产的本质不在于是否提供物质产品,而在于是否创造新的使用价值或效用。这使得SNA的生产范围与MPS大不相同,它囊括了所有生产“货物”和提供“服务”的经济部门,这些部门分布于三大产业十分广阔的活动领域内。以此为基础的SNA不仅生产核算范围不同于MPS,而且整个核算结构也明显区别于MPS,两

15、者的这一差异是根本性的。(2)SNA还充分运用了现代经济分析中的投入产出分析、资金流量分析、资产负债分析和国际收支分析等工具,这些都大大扩充了SNA的核算内容和分析领域。(3) SNA是一种以账户形式和复式簿记方法组织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在核算方法上具有显著优越性,能够保证整个核算体系的逻辑严谨,以及基础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尽管MPS适时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也不应将其一概否定。事实上,MPS在国民核算发展过从中也有其重要的历史贡献,诸如对国民经济按经济类型划分的方法、将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纳入国民核算的思想,以及在国民核算中率先编制、运用物资资料平衡表或综合物资平衡表的经验(这构成了投入产出表

16、和投入产出分析的雏形),都对现代的国民核算乃至SNA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不能将MPS说得一无是处。1-7 何谓“国民经济五大核算”?它们之间有何分工与联系?解答:所谓“国民经济五大核算”,是指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和国际收支核算。国民经济五大核算的主要内容分别是:(1)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即围绕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核心指标,从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方面组织国民再生产过程的整体性核算,藉以系统反映国民经济关键总量及其内在联系,故又称GDP核算。(2)投入产出核算,即围绕直接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关系,组织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产品流量核算,藉以从技术经济角度考

17、察国民经济的内在结构和部门间关联。(3)资金流量核算,即围绕国民经济价值运动过程中各部门间的经济收支关系,组织社会资金运动的流量核算,藉以反映国民经济分配、消费、投资和金融等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情况、资金余缺关系及其调节平衡过程。(4)资产负债核算,即针对国民经济及其各部门的财力和物力状况而专门组织的存量核算,藉以系统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规模、结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情况,同时也可反映国民财富的规模、结构和变动情况。(5)国际收支核算,即针对各种对外经济往来和对外资产负债关系而专门组织的核算,它是对前述各种核算中有关对外经济往来和关系的内容进行系统归纳的结果,具体又可分为国际收支(流量)和国

18、际头寸(存量)的核算。五大核算既互有分工,又紧密联系,它们彼此间形成了有关“总量与结构”、“流量与存量”、“国内与对外”的三重互补关系,因此,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核算和分析体系。1-8 “国民经济五大核算”与“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之间是否平行的关系,或者,能否相互取代?为什么?解答:SNA作为一个庞大的账户体系,它可以为五大核算提供基础数据和分析框架,但五大核算本身却难以构成完整的账户体系。所谓“五大核算”只是人们从分析角度对SNA加以归纳和简化的结果,两者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SNA的设计者们极为重视各种账户能否满足五大核算需要的问题,但在历次的SNA文本中却只字不提“五大核算”的概念。这

19、意味着,SNA作为一种开放的核算系统,它可以满足、但又不限于仅仅满足五大核算的需要。换言之,SNA是一种基础的核算框架和核算数据库,它力图满足更为广泛的核算和分析的需要。1-9 试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并比较它与SNA的关系。解答: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是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它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组成。其中,基本核算表又分为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五个部分,也就是“国民经济五大核算”;国民经济账户又分为经济总体账户、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账户三组次级账户,这一部分基本上采用了1993SNA

20、的账户结构;附属表部分则设有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两张表。整个核算体系建立在以“五大核算表(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经济循环账户)”为主体的二元结构基础之上。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并列,处于核心地位,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系统的描述,两者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附属表则是对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的补充,用于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所涉及的自然资源和资源资产、以及人口资源和人力资本进行描述。比较:从核算方法和形式的角度看,SNA 是一种基于账户形式和复式记账方法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主体部分是为国民经济及其各部门(机构部门

21、)设置的一套相对完整的账户,包括:生产账户、收入分配账户和收入支配(使用)账户等经常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和资产其他变化账户等积累账户,以及期初、期末资产负债表和资产负债变化表。对于“国外”,也设有一套结构相似但比较简略的账户。此外,还有为产业部门生产活动设置的简短账户、为各种产品(货物和服务)的供需平衡设置的产品账户等;再加上其他一些附属账户,就形成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 的账户体系结构庞大复杂,就其基本分析功能而言,可以归纳为五个主要领域,即通常所谓的“五大核算”。国民经济五大核算及其主要内容包括:(1)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2)投入产出核算(3)资金流量核算(4)资产负债

22、核算(5)国际收支核算。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是在SNA的基础上建立的,基于我国国情的需要,融合了SNA的账户设置和分析框架。1-10 国民经济核算系统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解答:系统原则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整体性。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相应地,国民经济核算就必须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核算体系。这一体系的内容应该能够全面反映国民经济循环的主要数量方面;而在制定国民经济核算的具体方法时,也应该充分运用“宏观思维”,从整体的角度考虑和处理问题,保证核算体系的科学性和内部一致性。(2)层次性。国民经济是一个多部门、多环节、多层次的有序整

23、体,相应地,国民经济核算就必须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为此,需要充分运用各种部门分类、交易分类和统计指标方法组织大量、丰富的核算资料,形成不同层次的核算子系统,在此基础上,构造出层次井然、组织有序的完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关联性。国民经济是一个内部联系错综复杂的整体,相应地,国民经济核算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联系,通过具体的核算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各方面的数量关系;同时,还要适当反映出国民经济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与社会人口、科技教育以及资源生态等外部环境系统的交叉关系和相互影响。1-11 何谓“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其基本内涵是什么?“国民核算平衡原则”与“三等价原则”是否等价

24、?解答: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最早是由钱伯海先生于1984年提出的,其具体表述是:“生产范围划在哪里,产出指标就算到哪里,使用指标也算到哪里,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原始收入与派生收入、中间消耗与最终使用就在哪里分界。” 这一原则贯穿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全过程,是国民经济核算中最为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依据平衡原则,在任何一种科学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生产范围一旦确定下来,那么,产出指标就只能在该生产范围内加以计算;进而,作为社会产品的价值运动形式,初次分配的来源、范围和规模就被相应地规定,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原始收入与派生收入之间的界限也被相应地规定;最后,使用环节的经济总量也只能是生产出来的社会产品,并且

25、社会产品的中间使用与最终使用之间的划分也直接依赖于生产范围的界定。“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与“三方等价原则”并不是等价关系。“三方等价原则”是说:如果忽略对外经济往来,并且不存在统计误差,那么国民经济的三个基本总量即产出总量、分配(收入)总量和使用总量客观上应该是恒等的;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有可能使得整个国民经济的产出总量、收入总量和使用总量彼此不等或不完全相等,但是相对于各种对外经济因素而言,生产范围的大小仍然是决定国民经济生产、分配和使用总量的主要因素,只是具体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罢了。而“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则同时强调了如下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两层涵义:一是要求国民经济诸环节的核算保

26、持总量平衡,即社会生产的产出总量、初次分配的来源总量和社会产品的使用总量三者都与生产范围保持一致、相互平衡;二是要求国民经济诸环节的核算保持结构平衡,即分配核算和使用核算的内部划分与生产范围、生产核算也应彼此协调,衔接对应,避免矛盾。总之,“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内涵更丰富,而“三方等价原则”则仅强调了生产范围对经济总量的制约关系,未考虑生产范围对核算结构的制约关系。1-12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产品积压是作为什么总量来核算的?产品积压是否会导致生产总量与使用总量失衡?为什么?解答: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产品积压是作为“存货投资”核算的,从而使生产总量与使用总量始终保持平衡。这是因为,在不考虑商品

27、进、出口因素的情况下,假如核算期内生产出来的社会产品中,有一部分既未用于本期的消费、也未用于实际的消耗或必要的投资,则这些“积压”下来的产品就会形成“存货”的增加。尽管作为“被动积压”结果的存货增加,与作为“主动投资”结果的存货增加在性质上迥然不同,但要在宏观经济核算的层次上对这两者进行严格的识别和计量却是困难的。因而,通常将它们都视为“存货投资”。这相当于将积压的产品也当作使用,当然,这已经不是正常意义上的“使用”了。但这种核算处理方式直接导致了生产总量与使用总量在统计上始终保持平衡。1-13 何谓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试举例说明(结合SNA和MPS中的典型事例),这种区分与生

28、产范围有何联系?解答:在国民核算中,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产出价值在其生产领域内部按所投入的有关生产要素进行的直接分配;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有关单位或部门的“原始收入”。“再分配”则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继续发生的收入流程,如政府对工薪等收入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企业利润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对居民发放的困难补助和救济金,企业或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缴款、政府的社会保险付款等;再分配的结果形成有关单位或部门的“派生收入”。与初次分配不同,再分配可以发生在生产领域内部,也可以发生在生产领域与非生产领域之间,但是,即使发生在生产领域内部,它也不是对生产过程所投入的有关生产要素直接进行的分配。生产范围的划分方

29、式不同,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原始收入与派生收入的界限也不同。例如,在MPS的框架下,教育部门是非生产部门,居民支付的教育费用就是再分配,教育部门用这些派生收入来支付教师的工资就是更次一级的再分配了;但在SNA的框架下就完全不同,依据“综合性生产”观念,教育部门是生产部门,则居民支付的教育费用就是购买服务产品的支出,教育部门用这些收入来支付教师的工资就不是再分配,而是初次分配了。1-14 何谓社会产品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试举例说明(结合SNA和MPS中的典型事例),这种区分与生产范围有何联系?解答:在国民核算中,社会产品的“中间使用”是指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又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被进一步加工或

30、被一次性地消耗掉;中间使用的产品就是“中间产品”,如各种原材料、燃料动力、办公耗用品和其他低值易耗品等。“最终使用”则是指产品一旦生产出来之后,在核算期内就不再被继续加工,它们或者是完全脱离生产领域作为消费品来使用,或者是留在社会生产领域内部继续周转,但不是作为劳动对象被一次性地消耗掉,而是作为劳动手段(固定资产)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持续地发挥作用、作为补充的存货满足后续时期生产上的有关需求、作为贵重物品满足保值增值或鉴赏的需要,或者是被出口到国外(无论具体用途如何,都脱离了本国的生产系统);最终使用的产品都是“最终产品”。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生产范围的划分来决定的。例如

31、,按MPS的理解,金融部门是非生产部门,它所消耗的电力和办公用品就是最终产品;按SNA的理解则不同,金融部门成了生产部门,它所消耗的电力和办公用品就不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了。1-15 何谓“常住经济单位”?怎样理解“常住经济单位”的空间规定和时间规定,其基本涵义是什么?解答:所谓“常住经济单位”,是指在本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机构单位,简称“常住单位”。其中,一国的“经济领土”不完全等同于通常的地理疆土或政治领土,而是要在后者的基础上,加上本国在国外的“领土飞地”(主要包括驻外使领馆、新闻和移民机构、科学考察站、援外机构以及军事基地等),同时减去国外在本国的类似的领土飞地。某一

32、机构单位在该领土上具有某种“经济利益中心”,是指其在该领土上拥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如厂房、设施、住宅等),并在当地长期(至少一年)从事某种经济活动。总之,一个机构单位的“常住属性”具体取决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规定。“空间属性”强调,一个机构单位是否在本国的经济领土上从事生产、消费和投资等经济活动;“时间属性”则进一步强调,该机构单位是否相对长期地在本国的经济领土上从事经济活动。只有将空间属性(经济领土)与时间属性(经济利益中心)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适当地确定一个机构单位是否本国的常住经济单位。1-16 试判断下述经济单位是否我国的常住经济单位:境内国有企业;境内外资企业;境外中资

33、企业;外国驻中国的使领馆;中国驻外的新闻机构;中国在外的远洋货轮。解答:依据“常住经济单位”的定义,我国的常住经济单位应该是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机构单位。所以,境内国有企业、境内外资企业、中国驻外的新闻机构、中国在外的远洋货轮都是我国的常住经济单位。而境外中资企业、外国驻中国的使领馆则都是我国的非常住经济单位。1-17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经济总体”和“国外”应该怎样界定?“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原则”是怎样表述的?其要点是什么?解答: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经济总体”和“国外”的区分是建立在“常住经济单位”和“非常住经济单位”这两个范畴之上的。换句话说,一国的所有常住单位构成相应的“

34、国民经济总体”,简称“经济总体”或“总体”;而所有与常住单位发生经济往来或存在经济联系的非常住单位之集合则构成“国外”。由于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为对象的核算,故国民经济核算的重心应放在“经济总体”上。这被概括为如下“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原则”:国民经济核算以常住单位为主体,着重考察其全部经济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据以进行的各种资源条件。一国的全体常住单位构成“经济总体”;非常住单位只有在与所论经济总体发生经济交易或资产负债等关系时,才被纳入核算范围,并构成相应的“国外部门”。1-18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确定数据记录时间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有何具体要求?解答: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

35、经济数据的记录时间。该原则要求以权益的形成或责任的发生为准,依据应收应付的原则记录核算资料。具体说,就是:一种经济价值(或权益)一旦被创造出来,或者被转换、转移、交换、消耗以致发生了变化,就应该对其进行核算,并且应该在经济价值(或权益)实际发生变化的时刻记录有关的资料。权责发生制所要求的记录时间与实际经济活动或交易发生的时间相一致;而且,依据权责发生制还可对各种非货币流量进行适当核算。所以,采用权责发生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核算内容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的一条重要原则。1-19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确定流量和存量计价标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有何具体要求?解答:为了保证宏观层面的统计框架逻辑严谨和核算数据协调

36、一致,国民经济核算必须遵循统一的计价原则。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计价原则是,尽可能地按核算期的现行市场价格对有关的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进行估价。具体讲,对于各种经济交易,如产出、消耗、消费、资本形成和证券交易等,原则上应采用实际交易时的市场价格核算其流量。即使是生产出来但尚未出售的产品,也应比照相应商品的现行市场价格进行适当估价。其他如易货贸易、实物报酬、实物转移等非货币交易也应作类似方式的处理。一些内部交易,如企业自制固定资产以及自给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等,若没有可资比照的市场价格,也可按照生产它们所需的成本费用估价。至于政府等非营利部门提供的非市场服务,通常并未直接收取相应的费用,且没有可资参照的

37、市场价格,通常只能以其活动过程的实际费用作为估价标准。对于各种非交易流量,如地下资源的经济发现和消失、特别提款权的分配和撤销等,其估价方式可以采用流量项目本身的标价,也可参照类似交易的市场价格,或专门测算其个别价格。对于经济存量(主要是资产负债存量)也必须按现行市场价格估价。1-20 国民经济核算中有关记录时间和计价标准的原则与企业会计有何不同?解答:记录时间上,权责发生制规则在国民经济核算和企业会计核算中都被广泛地运用,但是,宏观与微观两种核算对于这一规则的具体运用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在企业会计核算中,主要通过设置专门的“预提”或“待摊”费用等账户,部分地贯彻权责发生制规则。在国民经济核算中,

38、权责发生制要求对再生产各环节的有关流量统一按经济交易实际发生或经济权益实际形成的时间进行完整记录。计价标准上,在国民核算中,对于经济存量(主要是资产负债存量)也必须按现行市场价格估价。在企业会计核算中,资产负债存量通常是按“原始价格”或“历史成本”计量的。原始价格实际上也就是有关的资产负债形成之时的现行市场价格,但由于存在价格变动,若以原始价格计量核算期某一时点的资产负债存量,却是在以往的许多不同时间形成并累积下来的有关资产负债的原始价格之总和,至多只能说明某一经济主体为取得有关资产所累计开支的费用。由于前后计价标准不统一,这样得到的存量总额在经济分析上是缺乏实际意义的。为此,就必须按统一的“

39、重置价格”(即资产负债的现行市场价格)进行存量核算,这要求对不同时间形成的资产(负债)进行重估价。1-21 试比较“合并”与“加总”这两种数据汇总方式。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一般要求采用何种方式汇总数据?解答:在国民核算中,所谓“合并”是指:对于同一组机构单位(可以分别是机构部门、子部门或国民经济总体),将它们彼此之间的各种收入分配流量、金融交易流量相互抵销,只反映它们与系统(或子系统)外部的流量。合并的作用在于,忽略给定的一组机构单位内部的流量、凸现对外部的流量,而不同层次上的合并则可以说明不同的问题。譬如,以金融流量数据为例,在国民经济总体层次上的合并,旨在强调本国与国外的金融往来;而在机构部

40、门层次上的合并,则可以突出资金剩余部门与资金短缺部门之间的融资关系,并强调金融部门的中介作用;此外,在金融机构子部门层次上的合并,还可以进一步反映各金融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所谓“加总”则是指:将同一组机构单位彼此之间的各种收入分配流量、金融交易流量数据保留下来,不予抵销,借以完整地反映系统内、外部的经济流量的总规模。譬如,以金融流量数据为例,如果要系统地反映整个国民经济中金融市场的规模或结构,数据汇总就不宜采用合并的方式,那样将会损失部分有用信息,而应采用加总的方式。在国民核算中,适当的合并固然可以简化核算数据、突出中心问题,但作为基础数据库的国民核算体系,应更多地采用加总的方式汇总数据。1-

41、22 试比较“取总额”与“取净额”这两种数据汇总方式。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一般要求采用何种方式汇总数据?解答: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取总额”与“取净额”这两种数据汇总方式,是就某个单位(部门)自身的情况,或者,任意两个单位(部门)之间的情况而言的。以国民核算中的金融数据为例。在“取总额”的情形下,某个单位(或部门)同一项金融工具的资产方与负债方是被分别记录的,并且,同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增加与减少也被分别记录、不予抵销。“取净额”则是将同一项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增加与减少相抵后记录为净增加。比较而言,取净额的方式会损失许多有用的金融交易信息,而取总额的方式则能够提供更为详尽、完备的核算数据。但是,

42、由于国民经济核算通常是从宏观角度来搜集和组织各种数据资料的,有些金融流量往往还需要利用资产负债存量来加以推算,因此,某种程度的取净额又是不可避免的。所以,SNA的做法是,仅对于部分金融交易或其他经济交易流量,采用取净额的方式记录有关数据。常见的情形如,把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增加与减少相抵后分别记录“金融资产的净获得”与“金融负债的净发生”,把生产税与政府对生产者的补贴(负的生产税)相抵后记录“生产税净额”,把存货的增加与减少相抵后记录“存货变动”,把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本消耗(负的固定资本形成)相抵后记录“固定资本形成净额”,等等。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还在给出取净额结果的同时,列示

43、被“轧差”的原数据。例如,在“净出口”之下列出“出口”和“进口”。1-23 试比较“合并”与“加总”、“取总额”与“取净额”这两组数据汇总方式有何不同,并举例说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做法。解答:加总与合并、取总额与取净额都是国民核算中汇总数据的备选方式。其中,“加总”与“合并”是就系统内各单位(部门)之间的相对关系而言的;而“取总额”与“取净额”则是就某个单位(部门)自身的情况,或者,任意两个单位(部门)之间的情况而言的。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分析的普适性,原则上,国民核算应适当保留加总和取总额的数据;即便为了简化数据和突出核心问题需要采用合并或取净额的方式,也应该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或层面

44、上。例如,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对于各部门内部的金融交易流量和资产负债关系采用合并的方式汇总数据,而对于各部门之间的类似数据则采用加总的方式汇总数据;特别地,对于金融部门内部涉及到央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金融交易,也采用加总的方式汇总数据。第2章 国民经济的分类与核算方法【思考题解答】2-1 为何需要进行国民经济分类,其作用何在?解答:从数量上研究国民经济,不仅要把握其静态总量,而且要探寻其内部结构、数量关系和动态循环过程,这就必须对国民经济进行分类。通过分类,旨在将大量、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分门别类地加工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也只有以科学的国民经济分类为基础,才能正确地说明国民经济

45、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进而深刻地反映出国民经济的内在结构机制和运行规律性。因此,国民经济分类是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性工作。2-2 从国民核算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可以进行哪些主要分类?两者之间又有何联系?解答:国民经济核算中有关活动主体的分类主要有产业部门分类、机构部门分类、产业级次分类、经济类型分类等;有关活动客体的分类主要有经济流量和经济交易分类、资产负债分类等。它们反映了国民经济纵横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2-3 国民经济分类中经常用到的分类标志有哪些?解答:国民经济分类的标志通常所反映的都是事物的经济特征,如一个单位或部门从事何种经济活动、生产何种产品

46、、如何筹集和运用资金,一种产品具有哪些经济用途,一种交易包含哪些经济内容、形成哪些经济流量,等等。2-4 货物生产与服务生产有何异同?解答:货物是指一切具有物质存在形态的产品;服务是指其他一切不具有物质存在形态、只能以活动形式提供某种使用价值或效用的产品。货物是生产活动的成果;服务则既是一种生产活动,又是该种活动的成果,两者已经合而为一了。从使用特点来看,货物一般是可以贮存的,因而其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是可分离的;服务则相反,它是不可贮存的,其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同步进行,同时完成,生产多少也就使用了多少。2-5 有人认为,服务的生产与使用同步进行,服务产品不能贮存,生产多少就使用多少,故服务

47、业生产不存在供需失衡问题。这样说对不对?解答:不对。从经济分析的角度说,无论货物还是服务,其再生产过程中都存在着供需失衡的可能性;尽管在核算的意义上,它们的生产和使用总是平衡的。2-6 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分类标志是什么?为何有的国家将采掘业划归第二产业,而有的又将其划归第一产业?解答: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分类标志主要是依据各种生产活动出现的历史时序及其满足人类需求的层次,此外,还要适当兼顾各种生产活动的劳动对象的特点和产品的形态等因素。原始采掘业和原始农业一样,也是最早出现的人类生产活动,现代采掘业的活动发端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但就其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生产初级产品而言,可以同农业一起划归第一产

48、业;不过,就其经济再生产过程独立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特征而言,它又是区别于农业的,因而可以作为工业生产的第一阶段与制造业一起划归第二产业。因此,有的国家将采掘业划归第二产业,而有的又将其划归第一产业。2-7 产业部门分类为何要以基层型单位作为分类标志?基层型单位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解答: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为了进行有关生产技术方面的分析,要求相应的部门分类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为此需要对实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划分,得到适当的分类单位。每个生产经营单位都要从事一定类型的生产活动,不同生产活动的差别就表现为产出和投入的差别;另一方面,每个生产经营单位都有一定的生产活动场所或地点,不同地点的生产活动往往在经营

49、决策和生产核算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将以上的活动类型与活动地点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得到基层型单位的一个完整定义。基层型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非辅助性生产活动,或者,从事几种生产活动但具有一种主要活动的生产经营单位。国民经济产业分类的基本单位就是指从事一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型单位。基层型单位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生产经营活动;(2)具有生产经营决策权,相对独立地组织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3)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或财务会计等核算资料。2-8 机构部门分类为何要以机构型单位作为分类标志?机构型单位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解答:机构部门分类本来就是国民经济核算特有的部门分类。国民经济的机构部门,是由一组从事相同或相近的经济活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财务决策特征的机构型单位所组成的部门。它是依据经济活动种类和财务收支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