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强条.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818531 上传时间:2021-03-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强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强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强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强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强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强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强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条文概要承载力验3.8.1算3.9.1抗震措施内容备注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0SdRd地震设计状况 : Sd Rd / RE式中: 0 结构重要性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不小于1.1,二级不小于 1.0;Sd 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符合本规程第5.6.15.6.4 条的规定;Rd 构件承载力设计值;RE 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 其抗震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甲类、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 度时应按比 9 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当建筑场地为 类时,应允许

2、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2. 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当建筑场地为 类时,除 6 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抗震设计时,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抗震设防分类、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3.9.33.9.4A 类建筑抗震等级B 类建筑抗震等级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A 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本规程表3.9.3 确定。当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9 度时, A 级高度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特一级采用,甲类建筑应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抗震设计时, B 级高度丙类建

3、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本规程表 3.9.4 确定。基本风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4.2.2基本风压4.3.1地震作用地震作用4.3.2计算规定GB50009 的规定采用。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 倍采用。各抗震设防类别高层建筑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 甲类建筑: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2. 乙、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 15时, 应分别计

4、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结构各楼层对应于4.3.12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4.3.16周期折减整体稳定5.4.4性2. 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3. 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长悬臂结构,7 度 (0.15g)、 8度抗震设计时应计入竖向地震作用。4. 9 度抗震设计时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多遇地震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 结构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nVEkiG jji式中: VEKi 第 i 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水平地震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规程表4.3.12 规定的值;

5、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G j 第 j 层得重力荷载代表值;n结构计算总层数。表 4.3.12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类别6 度7 度8 度9 度扭转效应明显0.0160.032或基本周期小0.0080.064(0.024)( 0.048)于 3.5s 的结构基本周期大于0.0060.0120.0240.0485.0s 的结构(0.018)( 0.036)注: 1. 基本周期介于3.5s 和 5.0s 之间的结构,应允许线性插入取值;2 7、 8 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 和 0.3g 的地区。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

6、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刚度影响予以折减。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应符合下列规定:1 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应符合下式要求:EJ d 1.4H 2nGii12 框架结构应符合下式要求:nDi10G j / hi( i =1,2, n )ji持久设计状 况和5.6.1短暂设计状况下,载基本组合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 当荷载与荷载效应按线性关系考虑时, 荷载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SdG SGkLQQ SQkww Swk式中: Sd 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G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Q 楼面活荷载分项系数;w 风荷载的分项系数;L 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荷载调整系数,设计使用

7、年限为 50 年时取 1.0,设计使用年限为 100 年时取 1.1;SGk 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SQk 楼面活荷载效应标准值;Swk 风荷载效应标准值;Q、w 分别为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和风荷载组合值系数,当永久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去0.7 和 0.0;当可变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取1.0和 0.6 或 0.7 和 1.0。注:对书库、档案库、储藏室、通风机房和电梯机房,本条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取0.7 的场合应取为0.9。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荷载基本组合的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 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G :当其效应对结构承载力不荷载基本利时,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8、应取1.2,对由永5.6.2组合分项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当其效应对结构承载系数力有利时,应取1.0.2楼面活荷载的分项系数Q :一般情况下应取 1.4。3风荷载的分项系数w 应取 1.4。地震设计地震设计状况下,当作用于作用效应按线性关系考虑状况下,时,荷载和地震作用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确5.6.3 荷载和地定:震作用基SdG SGEEh SEhkEv SEvkw wSwk本组合式中: Sd 荷载和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GE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SEh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调整系数;SEvk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

9、增大系数、调整系数;G 重力荷载分项系数;w 风荷载分项系数;Eh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Ev 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w 风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取0.2。地震设计状况下,荷载和地震作用基本组合的分项系数应按表5.6.4 采用。当重力荷载效应对结构的承载力有利时,表5.6.4 中G 不应大于 1.0。表 5.6.4 地震设计状况时荷载和作用的分项系数参与组合的荷载和作用重力荷载及水平地震作用重力荷载及竖向地震作用重力荷载、5.6.4分项系数水平地震及竖向地震作用重力荷载、水平地震作用及风荷载重力荷载、水平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作用及风荷载GEhEvw说明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1.21.3结构均应考虑9

10、度抗震设计时考虑;水平长悬臂和大跨度1.21.3结构 7 度 (0.15g)、8 度、9 度抗震设计时考虑9 度抗震设计时考虑;水平长悬臂和大跨度1.21.30.5结构 7 度 (0.15g)、8 度、9 度抗震设计时考虑60m 以上的高层建筑1.2 1.3 1.4考虑60m 以上的高层建筑,9 度抗震设计时考虑;水平长悬臂和大1.21.30.51.4跨度结构7 度 (0.15g)、8 度、9 度抗震设计时考虑水平长悬臂结构和大跨度结构, 7 度1.20.51.31.4注: 1. g 为重力加速度;(0.15g) 、8 度、 9 度抗震设计时考虑框架结构6.1.6抗震框架梁设6.3.2计要求2

11、. “”表示组合中不考虑该项荷载或作用效应。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之混合形式。框架结构中的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框架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抗震设计时, 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2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min(%) ,风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 0.2 和 45f t/f y 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表 6.3.2-1 规定的数值。表 6.3.2-1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min(%)抗震等级位置支座(

12、取较大值)跨中(取较大值)一级0.40 和 80f t/fy0.30和 65 f t/f y二级0.30 和 65 f t/f y0.25和 55 f t/f y三、四级0.25 和 55 f t/f y0.20和 45 f t/f y3 抗震设计时,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4 抗震设计时,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符合表 6.3.2-2 的要求;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 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 2mm 。表 6.3.2-2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

13、大间距箍筋最小直抗震等级(取较大值)(取较小值)径 (mm)(mm)(mm)一2.0hb,500hb/4, 6d, 10010二1.5 hb, 500hb/4, 8d, 1008三1.5 hb, 500hb/4, 8d, 1508四1.5 hb, 500hb/4, 8d, 1506注: 1. d 为纵向钢筋直径,hb 为梁截面高度;2. 一、二级抗震等级框架梁,当箍筋直径大于 12mm 、肢数不少于 4 肢且肢距不大于 150mm 时,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应允许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 150mm。柱纵向钢6.4.3筋和箍筋配置要求柱纵向钢筋和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

14、不应小于表 6.4.3-1 的规定值,且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 ;抗震设计时, 对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数值应增加 0.1。表 6.4.3-1 柱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柱类型抗震等级非抗震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中柱、边柱0.9(1.0)0.7(0.8)0.6(0.7)0.5(0.6)0.5角柱1.10.90.80.70.5框支柱1.10.90.7注: 1. 表中括号内数值适用于框架结构;2. 用 335Mpa 级、 400Mpa 级纵向受力钢筋时,应分别按表中数值增加 0.1 和 0.05 采用;3.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 C60 时,上述数值应增加 0.1 采

15、用。2. 抗震设计时, 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 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1)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4.3-2 采用;表 6.4.3-2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抗震等级箍筋最大间距箍筋最小直径(mm)(mm)一级6d 和 100 的较小值10二级8d 和 100 的较小值8三级8d 和 150(柱根8100)的较小值四级8d 和 150(柱根6(柱根 8)100)的较小值注: 1. d 为柱纵向钢筋直径(mm);2. 柱根指框架柱底嵌固部位。2)一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 150mm 及二级框架柱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 且肢距不大于 20

16、0mm 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 ;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 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 ;四级框架柱的剪跨比不大于 2 或柱中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3)剪跨比不大于2 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16mm,剪力墙配7.2.17筋率框架 -剪8.1.5力墙8.2.1配筋框架 -核9.2.3心筒9.3.7构造配筋10.1.2规定10.2.7转换梁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均不应小于0.25%,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框架 -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抗震设计时,结构两主轴方

17、向均应布置剪力墙。框架 -剪力墙结构、 板柱 -剪力墙结构中, 剪力墙的竖向、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 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 0.25%,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 0.20%,并应至少双排布置。各排分布筋之间应设置拉筋,拉筋的直径不应小于6mm 、间距不应大于600mm 。框架 -核心筒结构的周边柱间必须设置框架梁。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的构造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 非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10mm。2. 非抗震设计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抗震设计时,箍筋间距沿梁长不变,且不应大于 100mm,当 梁 内 设 置 交 叉 暗 撑 时 , 箍 筋

18、间 距 不 应 大 于200mm 。3.框筒梁上、下纵向钢筋的直径均不应小于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 ,腰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9 度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带转换层的结构、带加强层的结构、错层结构和连体结构。转换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转换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 0.30%;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 0.60%、 0.50%和 0.40%。2. 离柱边 1.5 倍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梁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 、间距不应大于100mm 。加密区箍筋的最小面积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 0.9 ft / f yv ;抗震设

19、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 1.3 ft / f yv 、 1.2 ft / f yv 和 1.1 f t / f yv 。3. 偏心受拉的转换梁的支座上部纵向钢筋至少应有50% 沿梁全长贯通,下部纵向钢筋应全部直通到柱内;沿梁腹板高度应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直径10.2.10转换柱部分框支10.2.19剪力墙结构带加强层10.3.3高层建筑错层处框10.4.4架柱连接体及与连接体10.5.6相连的结构构件不小于 16mm 的腰筋。转换柱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柱内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应符合本规程第6.4.3 条中框支柱的规定;2. 抗震设计时,转换柱箍筋应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

20、,并应沿柱全高加密,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箍筋间距不应大于 100mm 和 6 倍纵向钢筋直径的较小值;3. 抗震设计时,转换柱的箍筋配箍特征值应比普通框架柱要求的数值增加 0.02 采用, 且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 1.5%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体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3% ,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 0.25%;抗震设计时钢筋间距不应大于 200mm,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抗震设计时,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1. 加强层及其相邻层的框架柱、核心筒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一级应提高至特一级,但抗震等级已经为特一

21、级时应允许不再提高; 、2. 加强层及其相邻层得框架柱,箍筋应全柱段加密配置,轴压比限值应按其他楼层框架柱的数值减小0.05 采用;3. 加强层及其相邻层核心筒剪力墙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抗震设计时,错层处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1. 截面高度不应小于 6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30,箍筋应全柱段加密配置;2. 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一级应提高至特一级,但抗震等级已经为特一级时应允许不再提高。抗震设计时, 连接体及与连接体相连的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 连接体及与连接体相连的结构构件在连接体高度范围及其上、下层,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一级提高至特一级,但抗震等级已经为特一级时应允许不再提高;2. 与连接体相连的框架柱在连接体高度范围及其上、下层,箍筋应全柱段加密配置,轴压比限值应按其他楼层框架柱的数值减小 0.05 采用;3. 与连接体相连的剪力墙在连接体高度范围及其上、下层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抗震设计时,混合结构房屋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混合结构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11.1.4抗震等级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丙类建筑混合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规程中表 11.1.4 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