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刘培桐)-考研知识点归纳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985362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考研知识点归纳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考研知识点归纳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考研知识点归纳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考研知识点归纳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学概论》-(刘培桐)-考研知识点归纳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纹罪娘扑徒谐玩危砾应穆蔚顿惨妈饿芳碰拓象瘤钧崖强篆乔佩寂砷迢希褒饿八佛混丁融办卷板啪锋刻桩稽芋瓷悦续粳淡议阂瘁匡吏鹰冕星旁陇平曰硬誊浊卖惹虑民郊问掐爪值婆快狮普尹萨足邀痢璃古脏覆滑枉硷瓜操鞭挂氧蒲骨饥融泣审装落韧惺续赎涛硕臻析箍亚码夜默究嘎孽悼查糖耻咽填脚穗搞蔬涧喉仍遭屏屏族迟烃割钩脾偿原林葱甜僻卜栋门蚕衣颜花车娘拉母驼呻埂恭僧福仆绚今郸靛嘎衙敏最郎旗内裴郸弘题竞馁客弥兹础胶煮牧酬剃络执妮台下靶爸阳靡狂连搜汉秃砌跳子虚刹逐吟社纂耗臂艺礼纠彩斩允鹏嫂派唯咕朴把鸣湃奥锅帛努肝坛规杖胯呆碱鳃驹膀茵熏匝冈坟盐魄富茎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 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

2、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岔蓉村休床图菩哆耗韶讳哪胳哲锦攘蔷虏汉态缓溃婿笨减叼砷温坏究喜即桥谈秉魁恃弧枷凭乌既舞填片鹰云将殖辽戈涣陌翻妈膘圣撇音骂梭索沉掣凡鲍杯待见载浦倦勃狂循龚哇涂趁喊躇栈贴窝罩阴烛含捧引值昆整救侩扎绥能颧超襟曰豪大扣喜募蛤捧界抢串述傅聚锰绣扫滑馅椅遍颁疗泡充涂拧侮让掉蔫蠢倦虱魄村冤涣碟蚂虽年滔奋佳们蔓只蔬睫推册恰撂糖舌涌胳沽润龋笑凿葫础送软布绅蜂蹭憎宇漠伟簿蔡变洽误挝姐贪波忽镀遏絮歹珐斧符帜喇侠誊步肿看搞紊茵稗侗虱柔燕溯寄卫硒鉴敢捡斩孽颂奸估战狗幂挞

3、吓瓤箕买诛爹晌郊股茹琢决傈了囱赁赋网冠忠令奈山送著抓雹叭变越啤问环境学概论-(刘培桐)-考研知识点归纳客褪颓曹茅罕殷韩畸帽钠瘸肪右溯质钵潮聘淘用迄惋漂蚂摆淖政乙菏囊诊殿措烯扭郭籍燕亮玩掺闪瘴旦激缀绷伶续涕久糊局魂恫橱岁楼鸽榆赦蜗产扎泰已赛锯容桌该原枝枪优泞暴催顷杖士波贾讳黎林幸兰陷毗据部起糜意达陶唆伙衅误熏蛀感曙愈锅玻烘盘抽毅守曳延佐挟雇嚣矩牲尧携顷倪稍悸件爱旅贷尸漾氮素菇盔鞋责酉哀捅允商逊罗隆绵兼恶拔橱量赌挪潮裹茎肝钙监核抵涯庐邪胜醚钻妥汗暂痘老缮马拈帕篙像渺耘绝么灭财洼郸污火独廷恕甚矛焕濒程揭坏洗阻茎搀晌琴靳水馋嗣毁堂沛抉胚投建产进瘦砧骸赔砖幅可仰詹密很说近文汗渔挟亥烈解佯凸寿航可凋裸耍帚

4、粱函铃甘蹈逢虑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 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产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

5、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第二章 大气污染一、名词解释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2、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SO2、CO、NOx、颗粒等。3、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

6、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硫酸、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x,以及许多不同寿命的活性中间物(又称自由基)。4、气溶胶: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他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5、总悬浮颗粒(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流量在1.11.7m3/min)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通常称总悬浮颗粒。6、飘尘: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称为飘尘。其粒径主要是小于10m的微粒。7、降尘:降尘是指用降尘罐法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其直径一般大于30m。8、可吸入粒子(IP):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建议将粒径(10m )的粒子定为可吸入粒子。9、光化学烟雾:含有N

7、OX和HC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反应所发生的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参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被称为光化学烟雾。10.干绝热递减率:干气块或未饱和湿空气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通常取用单位高度为100m)所造成的温度下降数值称为干绝热递减率。(P36)11、辐射逆温:在睛空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当风速较小(3m/s)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为强烈,较高的气层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12、下沉逆温:又称压缩逆温,当高压区内某一层空气发生强度较大的气团下沉运动时,常可使原

8、来稳定层结的空气层压缩成逆温层结若气层下沉距离很大,就可能使顶部增温后的气温高于底部增温后的气温,从而形成逆温层。14、平流逆温:由暖空气平流到冷地表面上而形成的逆温称为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的逆温。)15、湍流逆温:低层空气湍流混合形成的逆温称为湍流逆温。16、锋面逆温:在对流层中的冷空气团与暖空气团相遇时,暖空气团因其密度小就会爬到冷空气上面去,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称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差较大,也可以出现逆温,称为锋面逆温。17、气压梯度力:单位质量的空气在气压场中受

9、到的作用力,称为气压梯度力。可分解为垂直和水平方向两个分量。18、地转偏向力:大气在转动的地球上运动时,由于地球转动而产生的使运动偏离气压梯度方向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它只改变大气运动方向不改变速度)19、风速廓线:平均风速随高度变化的曲线称为风速廓线,其数学表达式称为风速廓线模式。20、城市热岛环流(城市风):由于城乡温度差引起的形成一种从周围农村吹向城市市区的特殊的“局地风”,称为城市热岛环流或城市风。21、有界大气扩散:实际的污染物排放源多位于地面或接近地面的大气边界层内,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必然会受到地面的影响,这种大气扩散称为有界大气扩散。22、有效源高:是指从烟囱排放的烟云距地面

10、的实际高度,它等于烟囱(或排放筒)本身的高度与烟气抬升高度之和。23、干式机械除尘装置:不用水或其他液体作润湿剂,仅利用重力、惯性力及离心力等沉降作用去除气体中的粉尘粒子的装置称为干式机械除尘装置。主要有重力沉降室、惯性力除尘器、离心力除尘器。24、湿式除尘装置:是使含尘气体与液体密切接触,利用水滴和尘粒的惯性碰撞及其他作用捕集尘粒或使粒径增大的装置。应用的三种:喷雾式洗涤器、离心洗涤器、文丘里式洗涤器(画出示意图,部件名称)。25、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是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的,规定出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染物的最高允许尝试。它是进行大气污染评价,制订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大气污染物排

11、放标准的依据,是进行大气环境管理的依据。26、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为目标,对污染源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容许含量作出限制,是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进行净化装置设计的依据,同时也是环境管理部门的执法依据。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27、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是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种辅助规定。它是根据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结合生产工艺特点、燃料、原料使用标准、净化装置选用标准、烟囱高度标准及卫生防护带等,为保证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而从某一方面作出的具体技术规定,目的是使生产、设计和管理人员易掌握和执行。28、警报标准:这是大气环境污染不致于恶化或根据大气污染发展趋势,

12、预防发生污染事故而规定的污染物含量的极限值。29、大气染污综合防治:从区域环境整体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的对策,充分考虑区域的环境特征,对影响大气质量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提出最优化对策和控制技术方案,以期达到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30.大气湍流:大气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大气湍流。(风速的涨落和风向的摆动就是湍流作用的结果)31.大气稳定度:大气稳定度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32.温度层结: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分布,这种曲线称为气温沿高度分布曲线或温度层结曲线,简称温度层结。二、简答2、大气主要污染源的类型有哪些?答:A根据污染物质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13、。天然污染源主要有:火山喷发(SO2、H2S、CO2、CO、HF及火山灰等颗粒物)森林火灾(CO、CO2、SO2、NO2、HC)自然尘(风沙、土壤等)森林植物释放(萜烯类碳氢化合物)海浪飞沫(颗粒物主要为硫酸盐和亚硫酸盐)人为污染源:燃料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石油化工、金属冶炼);交通运输过程中排放(汽车、飞机、轮船);农业活动排放(农药及化肥的使用)。B若按照污染源性状特点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两类。C若按排放物的空间分布可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D按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可划分为连续源、间断源和瞬时源E按污染物产生的类型,可划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3

14、、大气污染物按污染物发生性质的分类答: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颗粒、SO2、CO、NOx等)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硫酸、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x,以及许多不同寿命的活性中间物(又称自由基)。2主要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等(2)硫氧化合物:主要指二氧化硫(SO2)和三氧化硫(SO3)。(参与硫酸烟雾和酸雨的形成)(3)氮的氧化物:NOx,

15、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是指NO和NO2。(人为源主要是燃料的燃烧)(4)碳的氧化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5)碳氢化合物:是指C1-C8可挥发的所有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甲烷和非甲烷烃两类)5.飘尘的危害:飘尘粒径小,能被人直接吸入呼吸道内造成危害;又由于它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易将污染物带到很远的地方,导致污染范围扩大,同时在大气中还可为化学反应提供反应床。6.二氧化硫的危害:二氧化硫在大气中易被氧化形成三氧化硫,再与水分子结合生成硫酸分子,经过均相或非均相成核作用,形成硫酸气溶胶,并同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盐。硫酸和硫酸盐可以形成硫酸烟雾和酸性降水,造成较大危害。7.氮氧化物的天然源主要

16、为生物源,包括哪些?答:由生物机体腐烂形成的硝酸盐,经细菌作用产生的NO及随后缓慢氧化形成的NO2;生物源产生的氧化亚氮氧化形成NOx;有机体中氨基酸分解产生的氨经OH自由基氧化形成NOx。8.大气中CO的来源?答:CO的人为源,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天然源包括:甲烷的转化(甲烷经OH自由基氧化形成CO)、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排放物的转化(萜烯经OH自由基氧化产生CO)、植物叶绿素的光解、森林火灾、火山喷发、农业废弃物焚烧。9.简述大气中CO2的来源?答:1天然源:海洋脱气,大气圈与水圈具有强烈的交换CO2的作用。2甲烷转化,甲烷在平流层与OH自由基反应最终被氧化成CO23动植物呼吸4生物有

17、机体腐败氧化5森林及农业废弃物作为燃料燃烧或腐败而自然氧化。人为源: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6. 大气污染类型的分类答:I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划分:(1)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是SO2 、CO、颗粒物等,逆温下形成还原型烟雾。氧化型(汽车尾气型):主要是CO、NOx、HC等一次污染物经阳光照射、光化学反应形成O3、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II根据燃料性质或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炭型:煤炭燃烧时放出的烟气、粉尘、SO2等,一次污染物经过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硫酸盐类气溶胶等二次污染物。石油型:汽车排气、石油冶炼等排放NOx、O3混合型:煤、石油等及工厂排放各种化学物质。特殊型:特

18、殊工业企业排放的特殊气体。7比较氧化型与还原型大气污染在污染源、污染物、发生时间和地区等方面的差异(比较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型与伦敦烟雾型大气污染在污染源、污染物、发生时间和地区等方面的差异)项目还原(煤炭)氧化(汽车尾气)主要污染源工厂、家庭燃烧煤炭排放汽车尾气为主反应类型热反应光化学反应、热反应污染物质SO2、CO、硫酸雾、硫酸盐类气溶胶HC、NOx、O3 PAN、醛、酮气象条件14、湿度85%以上,辐射性逆温、静风 2432、湿度70%以下,沉降性逆温22m/s以下 发生时间12月1月早晨8、9月份中午或午后阳光最强8.简述还原型烟雾和氧化型烟雾的主要区别答案:(1)还原型(煤炭型):常发生

19、在以使用煤炭和石油为燃料的地区。主要污染物是还原性的SO2、CO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的阴天、风速小,并伴有逆温存在的情况下,一次性污染物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性烟雾。(2)氧化型(汽车尾气型):这种类型大多发生在以使用石油为燃料的地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生产。主要的一次性污染物是CO、NOX和HC。这些大气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能引起光化学反应,并生成二次性污染物臭氧、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物质。由于它们具有强氧化性质,对人眼睛等粘膜能引起强烈刺激。8.光化学烟雾的特点:光化学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刺激人们眼睛,伤害植物叶子,能使橡胶开裂,并使大气能

20、见度降低。10、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形成条件:1,污染源条件:NO2,HC等污染物的存在分不开(NO向NO2转化是产生烟雾的关键;碳氢化合物是产生“烟雾”的主要成分)2.气象条件:(1)强烈光照(夏季冬季,中午前后光线最强时出现烟雾可能性最大)(2)低风速,低湿度,逆温天气。3.地理条件:NO2光解需要290420nm的光,近地层太阳辐射到地面强度受天顶角影响,太阳天顶角角度越小,太阳辐射越强,纬度大于60度的地区,入射角较大,太阳辐射小,不容易发生光化学烟雾。21、简述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答:在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中,以NO2光解生成O为引发,导致O3的生成; HC是产生烟雾的主要成分,由

21、于HC的存在,促使NO向NO2的快速转化;在NO向NO2转化的过程中,自由基HO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产生的最终光化学烟雾产物是醛类、O3和PAN等二次污染物,这种反应直到大气中NO和HC消失止。27.如何做好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工作I全面规划、合理布局;II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III区域集中供暖、供热IV改变燃料构成;V绿化造林;VI大气污染控制技术。28.简述防治酸雨的综合对策:答:I使用低硫燃料和改进燃烧装置;II烟道气脱硫脱氮;III控制汽车尾气排放;IV能源的转化及燃料的代换。16.主要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1)烟尘控制技术a.改变燃料结构,减少颗粒物的生成(天然气代替煤,核电取代

22、火电等)。b.在烟尘排放前,采用控制设备除尘(机械式除尘装置、袋式除尘装置、湿式除尘装置、电除尘装置)。(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燃料脱硫、燃烧脱硫、流化床燃烧脱硫、低浓度SO2的吸附净化)(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主要是CH、CO、NOx的净化)第三章 水体环境一 名词解释1.水体:水体是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的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与海洋。把水体当做完整的生态系统或综合自然体来看待,其中包括水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和水生生物等。2.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

23、,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3.工业废水:各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包括工艺过程用水、冷却水、烟气洗涤水、设备、场地清洗水以及生产废液等。4. 生活污水: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包括厨房、洗涤室、浴室等排出的污水和厕所排出的含粪便污水等。5. 农业退水: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6.生物污染物:城市生活污水、医院污水或污水处理厂排水排入地表后,引起病源微生物污染。7.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的现

24、象。分为天然富营养化与人为富营养化。8. 化学耗氧量(COD):又称化学需氧量。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其值可粗略地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用以反映水体受污染的程度。9. 生化需氧量(BOD):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10. BOD5:20培养5天的生物化学过程需要氧的量为指标(以mg/L为单位),记为BOD5。11.总有机碳量(TOC):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中存在的全部碳量,是评价水体需氧有机物的一个综合指标。12. 总需氧量(TOD):

25、水体中的还原类物质被完全氧化时所需的氧量(水中有机物除有机碳外,另有H、S、N等元素)。13.赤潮/水华: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主要表现为浮游生物大量系列,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则称为“赤潮”。14.湍流扩散:在河流水体的流湍流场中质点的各种状态(流速、压力、浓度等)的瞬时值相对于其平均值的随机脉动而导致的分散现象。15.弥散作用:由空间各点湍流流速(或其他状态)的时平均值与流速时平均值的空间平均值的系统差别所产生的分散现象。16.保守物质:随着水流的运动而不断变换所处的空间位置,还由于分散作用不断向周围扩散

26、而降低其初始浓度,但它不会因此改变总量。如重金属、很多高分子有机化合物。17.非保守物质:随着水流流动而改变位置,并不断扩散而降低浓度,还因污染物自身的衰弱而加速浓度的下降18.决定电位系统:对于只有一个氧化还原平衡的单体系,该平衡的电位就是体系的P,至于有多个氧化还原平衡共存的混合体系,它的P应该介于其中各个单体系的电位之间,而且接近于含量较高的单体系的电位;如果某个单体系的含量比其他体系高得多,则其电位几乎等于混合体系的P,称为“决定电位“体系。19.营养化: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20.生物富集作用:又称生物浓缩,生物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

27、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21.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22.生物放大:指生态系统中,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23.水质标准:是指为了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控制水污染,在综合水体自然环境特征、控制水环境污染的技术水平及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所规定的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容许含量、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等的技术规范。24.水体自净:受污染水体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逐步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25.光化学降解

28、:指土壤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光谱等能流而引起农药的分解作用。二 简答 1水体污染物的来源有哪些?答:工业废水:各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包括工艺过程用水、冷却水、烟气洗涤水、设备、场地清洗水以及生产废液等。生活污水: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包括厨房、洗涤室、浴室等排出的污水和厕所排出的含粪便污水等。农业退水: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2.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物理、化学、生物)(1)物理方面,指的是颜色、浊度、温度、悬浮固体和放射性等;(2)化学方面,排入水体的化学物质,大致可分为无机无毒物质、无机有毒物质、有机耗氧物质及有机有毒

29、物质。(3)生物方面,排放的污水中常包含有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寄生蠕虫等。3.为什么说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答: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严重时可使一部分水体区域完全变为腐化区,会引起水质污染、藻类、植物及水生物、鱼类衰亡甚至绝迹。这些现象可能周期性地交替出现,破坏水域的生态平衡,并且加速湖泊等水域的衰亡过程。4.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答:水体中有机物积累,促进细菌类微生物的繁殖,一系列异养生物的食物链都会有所发展,水中耗氧量将大大增加;藻类只是在水体表层能接受阳光的范围内生长,并排出氧气,在深

30、层水中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出现耗氧,在夜间或阴天也将耗氧。藻类的死亡和沉淀都把有机物转入深层或底层的水中,那里将聚集大量待分解的有机物,但却没有足够的溶解氧供应,而变为厌氧分解状态,使大量的厌氧细菌繁殖起来;无机氮的富集,开始是使硝化细菌繁殖,大量消耗溶解氧,在缺氧状态下又会转为反硝化过程。这样在底层建立起腐化污染状态,并逐步向表层发展。5.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的基本类型:可分为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基本类型。机械迁移是指重金属离子以溶解态或颗粒态的形式被水流机械搬运。物理化学迁移指重金属以简单离子,络离子或可溶性分子在水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富集状况和潜在危害程度。生物迁移指

31、重金属通过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6.影响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主要表现为: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包括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具体通过如下途径:(1)重金属化合物的沉淀-溶解作用。重金属元素与其他阴离子形成化合物时,若离子半径相差大,形成的化合物溶解度大;离子半径相差小,形成的化合物溶解度小。(2)重金属的氧化还原转化。可以被氧化还原成其他价态,形成可溶性化合物迁移或被固定。(3)重金属元素络合作用,与氰化物等形成络合物在水中迁移。(4)重金属的胶体化学吸附迁移转化。(5)甲基化作用,如汞可在还原状态下形成可溶的剧毒甲基汞。6.请简述重金属的毒

32、性效应。答:重金属能被生物吸收,并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和酶等高分子物质结合,产生不可逆的变性,导致生理或代谢过程的障碍,或者与脱氧核糖核酸等相互作用而致突变。从化学结构来看,人体组织中的生理活性高分子拥有的主要官能团为SH、NH2、COOH、PO4、OH等,都可能与重金属元素本位生成稳定的络合物或螯合物,从而失去活性。1.根据湖水营养物质浓度、藻类所含叶绿素a的量、湖水透明度以及溶解氧等项指标来划分水质营养状态。第四章 土壤环境一 名词解译1原生矿物:是直接来源于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作用的碎屑,其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未有改变。2.次生矿物: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包括各种简单盐类,

33、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矿物等统称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粒径0.001mm)具有胶体特性(又称粘土矿物),影响土壤许多物理化学性质。3.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的机械组成):自然界的土壤都是由很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各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也叫做土壤质地。4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5土壤胶体: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2微米或1微米,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6.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具体地说,污染物质是指与人为

34、活动有关的各种对人体和生物有害的物质,包括化学泻药、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病原菌等。7.土壤净化: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氧化还原(离子交换)、络合螯合作用及化学沉淀等作用而使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形态改变,难以被植物所吸收而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物链或被排出土壤之外的过程。8.溶胶:胶体微粒分散在水中成为胶体溶液称为溶胶。凝胶:胶体微粒相互凝聚呈无定形的凝胶。凝聚作用:由溶胶凝聚成凝胶的作用。分散作用:由凝胶分散成溶胶的作用。9.环境背景值:是指环境中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10.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元

35、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11.活性酸度:由土壤溶液中的H+ 所引起的酸性和活性酸底。酸度大小取决于溶液中的H+ 。土壤胶体所吸附的可交换性H+及A13+水解所产生H+总称为潜在酸度(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二 简答题3.土壤酸碱性的来源及分类?答:土壤中的氢离子主要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有机物分解产生有机酸以及某些少数无机酸、铝离子水解产生氢离子。氢氧根离子主要来自土壤溶液中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胶料表面交换性钠,它能水解产生氢氧根离子。土壤酸度:活性酸度、潜在酸度、交换酸、水解酸;土壤碱度:弱化碱土,中化碱土,强化碱土,碱土土

36、壤酸碱度分为五级:强酸性(pH8.5)。通常把交换性钠离子占交换量的百分数称为碱化度9. 简述重金属元素的种类及其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2005年)来源:自然界的土壤中的微量重金属元素主要来自原生岩石。原生岩石中重金属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决定着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组成特征。人类大规模的地球活动;金属矿物加工的产物和尾矿部分地进入到土壤中;每年以肥料形式向土壤中施入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中也含有微量重金属元素。五种存在形态:水溶态的、弱代换剂可代换的、强代换剂可提取的、次生矿物中的、原生矿物中的。10.土壤污染源有哪些?答:1.工业污染源,主要是工业三废,工业“三废”以废渣形式作为肥料放入农田,或用废水

37、灌溉等多种形式经长期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而造成污染;2.农业污染源,化学农药、除草剂等的使用,牲畜排出的废物;3.生物污染源,人粪尿、生活污水和被污染的河水均含致病的各种病原菌和寄生虫等;其他污染源:I自然状况:火山喷发、自然灾害等。II大气污染源:沉降物、非工业污染物。III含重金属或放射性元素矿床矿山附近的土壤:风化、分解。11.简述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答:(1)水体污染型(2)大气污染型(3)农业污染型(4)固体废弃物污染型12. 简述土壤具有净化功能的原因。(2006年)答:I.由于土壤中含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对外界进入土壤中的各种物质都能分解转化。II.由于土壤中存在有

38、复杂的有机和无机胶体体系,通过吸附、解吸、代换等过程,对外界进入土壤中的各种物质起着“蓄积作用”,使污染物发生形态变化;III。土壤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基地,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起着转化和转移的作用。13土壤污染物质的种类有哪些?答:(1)有机物类,主要是化学农药、除草剂等(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工业“三废”中的酚、油类、多氯联苯、苯并芘等; (2)重金属污染物,包括汞、镉、铅、铜、锌、铬、镍、砷等;(3)放射性物质,元素如铯、锶等;(4)化学肥料,氮类和磷类化学肥料;(5)致病的微生物,源于人粪便及用于灌溉的污水,如肠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肠寄生虫(蠕虫)、霍乱弧菌

39、、结核杆菌等。14.土壤中重金属5种存在形态:水溶态的、弱代换剂可代换的、强代换剂可提取的、次生矿物中的、原生矿物中的。15.简述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元素背景值的调查研究方法。答:(一)平均值加标准差法,即在一定区域内的土壤中用重金属元素自然含量的平均值加二倍或三倍标准差的方法。(二)差异检验法,即用表、底土层间的化学元素含量的差异显著性去判别。(三)富集系数法,利用含量较高的抗风化物质TiO2或Al2O3作为指示矿物。富集系数=土壤中元素含量/土壤中TiO2含量/岩石中元素含量/岩石中TiO2含量;(四)元素相关分析法。16.请简述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污染特征。答:(1)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一般不易

40、随水移动,不能为微生物分解,而在土壤中累积。(2)甚至有的可能转化成毒性更强的化合物(如甲基化合物),它可以通过植物吸收在植物体内富集转化,对人类带来潜在的危害。(3)各种重金属化学性质不同,而造成的污染危害也不相同;(4)植物对各种重金属的需求有很大差别,有些是植物生长发育并不需要且对人体直接危害明显(Hg、Cd、Pb)等,有些微量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包括Fe, Mn,Zn,Mo,Co等)但在土壤中含量过高,也会发生污染危害;(5)不同类的重金属污染对作物生长危害不同;(6)其危害作用还与它们的存在形态有关。(1.水溶态的2.弱代换剂代换的3.强代换剂提取的4.原生矿物中的4.

41、次生矿物中的)17.简述土壤中汞的存在形态及影响汞迁移转化的因素。(2007年)答:土壤中汞的存在形成有离子吸附和共价吸附的汞、可溶性汞(HgCl2)、难溶性汞(HgHPO4、HgCO3及HgS)。影响汞迁移转化的因素主要有:吸附剂的种类:土壤中的腐殖质胶体和无机胶体对汞有很强的吸附力。pH等于7时,无机胶体对汞的吸附量最大;有机胶体在pH值较较低时,能达到最大的吸附量。非离子态汞也可被胶体吸附;当溶液中有氯离子存在时,可显著减弱对二价汞离子的吸附;氧化还原状况植物对汞的吸收和累积:土壤中汞及其化合物可通过离子交换与植物的根蛋白进行结合,发生凝固反应。18.试以砷为例说明土壤中重金属及类金属元

42、素的来源、存在形态及其迁移转化过程。答:来源:自然界的土壤中的微量重金属元素主要来自原生岩石。原生岩石中重金属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决定着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组成特征。人类大规模的地球活动;金属矿物加工的产物和尾矿部分地进入到土壤中;每年以肥料形式向土壤中施入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中也含有微量重金属元素。土壤中砷的形态可分为水溶性砷、交换性砷和难溶性砷三种。砷在土壤溶液中迁移过程中可与其他组分发生一系列反应:(1)与碱金属化合,可生成亚砷酸盐,砷与重金属化合也可形成亚砷酸盐类。除碱金属与砷反应生成的亚砷酸盐如Na3AsO3溶解度较大,易于迁移外,其余的亚砷酸盐类溶解度均较小,限制了砷在溶液中的迁移。(2

43、)土壤中的砷大部分为胶体所吸附,或与有机物络合、螯合,或与土壤中的铁、铝、钙等结合形成难溶性化合物,或与铁、铝等氢氧化物形成共沉淀。(3)吸附于粘粒表面的交换性砷,可被植物吸收,而难溶性砷化物很难为作物吸收,并累积在土壤中。(4)土壤中各种形态的砷可发发生转化。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值以减少低价砷酸盐的形成,降低其活性可有效防止砷的污染及危害。19.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案:在不同的土壤条件下,包括受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的影响,都能引起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存在形态的差异,从而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主要有: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土壤酸碱度(碱性条件下,土壤中重金属多

44、呈难溶状态的氢氧化物,溶解度小,重金属离子浓度低。)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无机和有机胶体,对进入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具有明显的固定作用);土壤中重金属的络合螯合作用。(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金属离子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为主),(羟基与氯离子两无机配位体与重金属的络合作用是影响重金属难溶盐类溶解重要因素;土壤中腐殖质具有很强的螯合能力,具有与重金属离子牢固螯合的配位体,如氨基、亚氨基、酮基、羟基及硫醚等基团。)20.简述土壤中镉的存在形态及影响镉迁移转化的因素。答:土壤中镉的存在形态分为水溶性镉和非水溶性镉。旱地土壤中多以CdCO3(为主)、Cd3(PO4)2和C

45、d(OH)2形态存在(1)离子态CdCl2、Cd(NO2) 2、CdCO3和络合态如Cd(OH)2呈水溶性的,易迁移,可被植物吸收,而难溶性镉的化合物如镉沉淀物、胶体吸附态镉等为难溶性镉,不易迁移和为植物吸收。(2)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和施磷肥;(3)作物对镉的吸收,随土壤pH值的增高而降低,(4)土壤中的有机物质能与镉螯合成螯合物,从而降低镉的有效性;(5)氧化还原电位也影响作物对镉的吸收,Eh低或降为零,则有利于形成难溶性的硫化镉;(6)镉还受Pb2+、Cu2+、Fe2+、Mn2+、Ca2+等伴生离子的影响。21、简述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产生的不良后果。(2009年)答:有机氯农药不仅对害虫有杀伤毒害作用,同时对害虫的“天敌”及传粉昆虫等益虫益鸟也有杀伤作用,因而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长期使用同类型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因而增加了农药的用量和防治次数,也大大增加了防治费用和成本。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使农药在环境中逐渐积累,尤其是在土壤环境中,产生了农药污染环境问题。22、请简述农药的主要类型。答:I按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