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本思想的起源形成与总结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对中国的发 展和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发端于夏商时代,其内 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历史证明:中国古 代的每个历史时期,只要统治者重视民本,施政体现民本思 想,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繁荣和社会鼎盛。一、民本思想的起源 民本思想对中国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其最初到底起源于我国的哪个时期呢?据考证,在中国 的远古时代已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根据可靠文献记载: 帝尧曰:“吾存心于先古,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 众生之不遂也。 ”故一民或饥,曰: “此我
2、饥之也。 ”一民或 寒,曰:“此我寒之也。 ”一民有罪,曰: “此我陷之也。 ”仁 行而义立,德博而化富。如此关于民本思想的萌芽在先古时 代还有很多,但都是初具雏形,散见于某些史书中,是少数 智者的主张,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也没有深远的历 史影响。追本溯源,中国民本思想的萌芽最集中的时期是在夏商 周三代,也可以说中国的民本思想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典 型代表人物有夏禹、盘庚和周公。1. 夏禹的民本思想。 夏禹是中国的著名先期统治者,他 治水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无人不知,而其施治中的民本 思想却是他对中国历史所做的最大贡献。他首先提出了民本 思想的概念,并在其施政过程中真正地实践了他的以民
3、为本 的思想。他的民本思想可以总结为一次回忆、一次谈话、一 次实践。一次回忆指的是太康失邦,昆弟五人洛水以北等待了100 多天后,回忆大禹之戒,作的五子之歌 。据记载古 文尚书五子之歌其第一首就写到:“皇祖有训,民可近, 不可下;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 一人三失,怨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 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 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概念,其意是说人民是国家 的主体,人民稳定了,国家才能安宁。同时也承认了“民” 是社会和国家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如果离开了他们,国 计民生都无从谈起。这种对于百姓,只能亲近,不能
4、轻贱; 百姓是立国根基,根基稳固了国家才会安宁;天下的百姓比 我们聪明,面对亿万百姓要存戒惧之心,不可随意欺凌的执 政理念,不能不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思想的一次飞跃,也 不能不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一次巨大推进。一次谈话指的是大禹和舜帝、益、皋陶讨论政务和治国 见解的谈话。夏禹就是在这次谈话中首次提出了民本思想的 概念。据尚书大禹谟记载:“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 火、金、木、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德罔克,民不依”;“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y i,治理安定的意思),黎民敏德”。而大禹还曾说:“知人则哲,能官人; 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这些言论无不体现了大禹政事的根 本
5、在于养活和教育百姓,端正人们的德行,为百姓的物用提 供便利,使人们的生活富足的民本思想。一次实践指的是大禹治水。大禹不仅首次提出了民本思 想概念,形成了一些民本思想言论,而且在其施政的过程中 还切实加以实践。尚书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的全过程, 这虽然是一部关于地理方面十分有价值的文献,但也体现了 大禹治水的巨大贡献。 据贾谊修政语上记载:“大禹曰: 民无食也,则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民,我弗能劝也。 故鬟河而道之九牧,凿江而道之九路,洒五湖而定东海。民 劳矣而弗苦者,功成而利于民也。禹尝昼不暇食,夜不暇寝 矣,方是时也,忧务故也。故禹与士民同务,故不自言其信, 而信谕矣。故治天下,以信为之也。
6、这充分证明大禹不仅在思想上提出了民本思想概念,而且也在身体力行着民本思 想。2. 盘庚的民本思想。 盘庚是汤的第十世孙,商的第二十 位君主,也是商代的一位明君。 他在位时为了避免都城水灾, 把商都迁于殷。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都集中在尚书盘庚 上、尚书盘庚中、尚书盘庚下三篇中。他关于重民 的民本思想也集中体现在为迁都殷而发表的三次演讲中,所 以盘庚的民本思想也可以概括为三次演讲。第一次演讲:盘庚为了都城人民生活的安定, 避免水灾,决定第五次迁都,而臣民却有很大一部分不愿意去新邑居 住,而且有一部分大臣不仅不支持迁都,还煽动平民也不迁 都,在这种情况下,盘庚把一些贵戚近臣召集起来进行教导, 发表演
7、讲。盘庚在这次演讲中明确指出:“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他教导贵戚近臣:要抛却私心,给予百姓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要把迁 都的原因、善言和思想正确无误地传达给百姓,切不可谣言 恐吓和煽动百姓反对迁都避祸的大行动。这是他民本思想的 最初显露。第二次演讲:盘庚在对近臣贵戚发表第一次演讲后,把 那些不服从迁移命令的百姓召集起来进行耐心说服。盘庚用 诚恳的态度劝导他们:“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 戚鲜,以不浮天时”;“承汝俾汝,惟喜康共,非汝有咎,比 于罚。予若吁怀兹新邑,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今予将试 以汝迁,安定厥邦”;“予迓续乃命于天,予岂汝威 ?用奉畜 汝众
8、这第二次谈话通篇贯穿了迁都为民、使民安居乐业、 避灾躲祸的思想,提出了顺应天意民心,帮助、养育百姓的 民本思想观念。第三次演讲:盘庚把都城迁到新邑,安排好百姓住的地方后,把百官召集起来,发表演说,对百官进行告诫:“无戏怠,懋建大命。”“予其懋简相尔,念敬我众。朕不肩好货, 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今我既羞告尔于朕志, 若否,罔有弗钦。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永肩 一心。”盘庚在第三篇演说中重点是劝诫百官不要贪图嬉戏 游乐,也不要疏懒怠惰,要努力完成重建家园的重大使命。 同时他指出:你们要想想自己的职责,我将认真考察你们照 抚民众而取得的政绩,我不会任用贪财好货之辈,而只会
9、任 用努力帮助百姓的人。凡是能够养育百姓并使百姓安居乐业 的人,我都要根据他们的政绩的大小而给予他们应得的敬 重。最后还告诫:不要聚敛财宝,要努力为帮助百姓谋生而 建功立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以对待民众的情况来 考察、使用干部的用人理念,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进步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 周公的民本思想。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 王之弟。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因以周太王所居地 为其采邑,故称周公。周灭商后,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 训时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命靡常”。强调只有实行德政,才能长期获得人民的拥 护。周公认为君王必须爱护人民,保护人
10、民,使人民能过安 宁的生活。他总结商亡的教训,提出了 “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正式实施了 “德治”主张。所 以周公的民本思想可以总结为“敬德保民”和“教化”两个 方面。“敬德保民”的思想。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在许多文献 中都有记载,其中在尚书康诰中最为集中。尚书康诰是周公告诫康叔勤勉治理殷民的诰词,他精辟论述:“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民。汝丕远,惟商成人,宅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 “天畏 忱,民情大可见。 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民。我闻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蔽
11、时忱。丕则敏德,用康乃心,顾乃德,远乃猷裕,乃以民 宁,不汝瑕殄。”这些论述,充分证明了他的关心百姓、保 护百姓、施行德政、满足百姓所需、安定百姓之心、使百姓 康乐安定的“敬德保民”思想。关于“敬德保民”他还有许 多论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王其 效邦君越御事,厥命曷以 ?引养引恬。” “肆王惟德用和怿先 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尚书梓材)“朕教汝于 民彝, 汝乃是不,乃时惟不永哉!笃叙乃正父,罔不若予, 不敢废乃 命。汝往,敬哉!兹予其明农哉!彼裕我民,无远用戾。”“惠 笃叙,无有遘自疾。万年厌于乃德,殷乃引考。王平殷乃承 叙,万年其永观朕子怀德。”(尚书洛诰)这无一不
12、是他“敬 德保民”思想的体现。教化的思想。教化思想是周公“敬德保民”思想的深化, 也是周公执政思想的精华。关于教化,周公专题论述的并不 多,但其在许多言论中都蕴含了这种思想。其中较为典型的 教化思想集中在尚书康诰之中。周公在尚书康诰 中告诫康叔:“汝亦罔不克敬典,乃由裕民,惟文王之敬忌, 乃裕民,曰:我惟有及则。“爽惟民迪吉康。我时其惟殷 先哲王德,用康 民作求,矧今民罔迪不适,不迪则罔政在 厥邦。”这两句话是周公民本思想教化方面的集中体现,他 告诫康叔不仅要自己遵守法令,还要用法令去教导百姓,要 用文王敬德忌刑的风范把百姓引上正道。同时更明确地指 出:教化能够使百姓善良,国家安康。民本思想在
13、夏商周三代虽然没有形成体系,但在这个时 期中民本思想的萌芽有了巨大突破,完全可以说民本思想起 源于夏商周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概念,第一次提出了以对民的政绩来 考察、使用干部的用人方略,第一次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执政 理念,同时他们三个典型代表人物不仅在思想理论上提出了 民本思想,而且作为当时的执政者,在其施政过程中也都身 体力行地实践了其提出的民本思想,这对我国民本思想的体 系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二、民本思想的形成民本思想在夏商周时期经过三位杰出人物的提出与丰 富后,至打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当时 的士阶层中
14、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讨和阐释,由于士阶层处于 统治和被统治之间,对民的作用的认识更加清楚, 所以对“民 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更加着意阐释、鼓吹,成了这一 时期的一股思想大潮,并在萌芽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体 系。同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其中最为典 型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位。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民本思想体系是民本思想的精华,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下面几个方面:一是民贵君轻的思想。孔 子以舟水相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则覆舟。”孟子进而提出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孟 子尽心下)的见解,更加深入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命题。 二是安民利民思想。春秋时期
15、的思想家认为民心向背决定统 治者得失天下, 统治者必须赢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 因此, 统治者必须安民利民。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孔子率先提出 了 “足食、足兵、民信”(论语颜渊)等安民利民的治国 思想,并强调民信是最重要的,进一步论述“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无立。”(论语颜渊)三是平政爱民的思想。如荀子 主张“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荀子王制), 强调“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 ”韩非子提出“内举不避亲, 外举不避仇;是在焉,从而举之,非在焉,从而罚之” (韩 非子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四是顺从民意的思想。在许 多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著中都有 “民之所欲, 天必从之” 和“天 命即人命”的观
16、念。如齐宣王攻打燕国,获胜后,问孟子是 否应该吞并这个邻国。孟子就把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作为先决 条件,他说: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燕民不悦,则 勿取。”(孟子梁惠王下)这充分说明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已 经意识到了统治者必须注意倾听人民的意见,而不能任意妄 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的民本思想有诸多相似之处, 但每位思想家的民本思想却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其中孔子、 孟子、荀子这三位为民本思想形成体系做出不朽贡献的思想 家,他们的民本思想的侧重点都各有千秋,孔子侧重于“为 政以德”,孟子侧重于 “仁者无敌” ,而荀子的侧重点则是 “平 政爱民”。1. 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完备地继承了周公
17、的 “德主刑辅”的思想,而且又有所发展和完善,将德与礼有 机地结合了起来,并在吸收了春秋时期德治资源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他指出: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勉 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则格。 ”(论语为政) 从而形成了自己较为详备的德治思想体系。当然,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 系,强调把礼的执行建立在仁的基础上,赋于礼以道德的品 格,把外在的强制转化成内在的自我约束,这是孔子德治思 想的实质和它的意义所在。孔子“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主要是围绕两个层面来展 开的: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如何
18、对待、 如何管理庶民百姓的问题。 前者是 “修己” 问题, 后者是 “治 人”问题。修己是对统治者而言的,它要求统治者要注重自 己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行;治人是对广大庶民百 姓而言的,是对民众管理和教化的问题。对于广大民众首先 要满足其生存需要,解决其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并在此基础 上提高其道德修养。两个问题的核心点就是:强调了把统治 者的修身视为治国平天下 (安人,安百姓 ) 、实现德治的前提 条件。在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中,为政者作为德治之主体,其 政治道德修养在国家政治系统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统治 者的道德修养成为实行仁政德治的前提。为政者首先要自身 品行端正,使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
19、素养。他说: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颜渊) 他认为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安定有赖于执政者与百姓之间的 和谐、亲密关系。为政者要“爱民敬民” ,体察百姓疾苦, 爱民如子,减轻民众负担,维护百姓利益。在孔子看来,君 主的个人道德修养及个人道德人格力量决定了国家政治之 前途及君民关系之命运,修身乃一切之根本,乃治国安邦之 基础,执政者只有严于律己、勤于正己, “欲而不贪” ,具有 高尚之道德品质,才有治人之条件。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为政者欲有所作为,就
20、必须先“正其身”(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 于从政者何有 ?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 ( 论 语子路)其次要勤其政。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很显然, 孔子把统治者的修身、修己看作是治国平天下、实现德治理 想的前提。孔子“为政以德”思想是建构在君主具有崇高道德修养 的基础之上,然后延伸到“治人”的层面上,具体说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宪问) 这是统治者在实施德治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孔子遵循“古之为政,爱人为大”的原则,把“爱人”放在为政之首 位。孔子认为,要使社会维持和谐稳定的等级秩序,在处理 君民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以道德原则来对待庶民百姓,用 自身的高
21、尚道德泽惠于民,取信于民。在孔子看来,老百姓 的信任对为政者至关重要, “为政以德”必先取信于民,取 信于民必须诚实无欺,讲究信用。子贡曾问政于孔子: “子 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而去,于 斯二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而去,于斯二 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 渊 )孔子把“民信”看得比“足食、足兵”更为重要,把取 信于民看作是治理国家至关紧要的东西。 “上好礼,则民莫 敢不敬; 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强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尽管 孔子时代还没有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但民在国家社稷中
22、的 重要地位和作用已不言而喻。 因为民为国家之本, 国家之财、 君主之用皆源于民,一国之存在,不可须臾离民,无民则国 将不存。因此,执政者为了维护自身政权之稳定,首先必须稳定好根基,满足百姓日常的生产生活需要,有了丰裕的生 活资料无论对百姓还是对君主来说都十分重要,也就是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从这一层面来说,民足是君足的先决条件。没有民足, 就没有君足。这是维持君民关系的最基本底线,在这一底线 范围内,君民之间可保持基本的和谐与平衡,超越或破坏了 这一底线,社会将面临“上下失序”的混乱局面。孔子把富 民置于为政十分重要的位置,他认为,施行“德治”如果不
23、能给百姓带来实惠,那就失去了“德治”的意义,检验为政 者“修德” 的标准就是看国家是否兴盛, 民众是否安居乐业, 因为民富则国强, 民安则国安。 他认为只要做到 “足食足兵” , 就可获得民众之信赖。(论语颜渊)并以使民“富之”作 为人口众多后的首要选择。(论语子路)为了实现其富民 的政治理想,孔子要求统治者多予少取,要施惠于民。他认 为,为政的首要任务是“足食” 、“足民”,然后再“庶之” 、“富之”(论语子路),让百姓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在孔子看来,民富则安,民安则国安,民贫则乱,民乱则国 危。作为统治者,要时刻关注民众的意愿和要求,要“施取 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顾宝田等:
24、左氏春秋译注哀公十一年);“薄赋敛则民 富”(赵善诒:说苑疏证政理);切不可漠视民众之合理要 求。孔子的这一结论,是通过对历史的深刻考察和总结得出 的真理性认识。民之富固然重要,但孔子没有停留在此,而 是把民之教作为管理的最终目的。孔子对民众毫不犹豫地以 “教之”作为“富之”之后的最重要环节。指出“既富,乃 教之也”。(赵善诒:说苑疏证建本)孔子最早论述了富民 与教民之间的辨证关系, 可见,孔子主张先让百姓富裕起来, 然后再进行教化。把富裕作为教化的先决条件,这可以说是 人类政治思想史上的一条真理性的原则,强调在富民的基础 上注重对民众的道德教化,民众就不会萌发犯上作乱之心、 非分逾越之想,就
25、会在各自的社会位置上各守其位,各尽其 责,社会也就不会出现上下失序、贵贱失常的混乱局面。虽然孔子“为政以德”的民本思想提出后不停地游说列 国,虽然事实上并没有得到当时各国诸侯的重视,也没有得 到实际的贯彻实施,但是客观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得到 了后来儒家思想家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较完备的思想体 系。2. 孟子“仁者无敌”的思想。 孟子是孔子之后的又一位 杰出的思想家,他吸收了孔子民本思想的精华,对以民为本 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详细阐述,系统而完备地提出了他“仁 者无敌”的民本思想学说。对于仁,孟子自然是继承了孔子 的衣钵,但他对仁的思想更比孔子要开放的多,不拘泥于周 礼的繁文缛节,不拘于往旧,
26、而是发挥尧舜禹汤文武的历史 传说,把仁的使用范围明确地扩展到“民” ,给仁注入崭新 的含义。在梁惠王下中, “与民同乐”和“与百姓同乐” 混用,说明在孟子眼中,百姓已与民是相同的概念,或包括 在民的概念中, 属于民的一部分。 孟子主张行 “仁政” 而“王 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 ,使民有“恒 产”,“养生送死无憾” 。孟子“仁者无敌”的民本思想又可 具体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仁政于民的思想。孟子认为,仁政是一个国家兴旺 发达的基础,是一个君主受民爱戴的根基。他精辟地指出: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 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
27、制梃 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 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 王上 )他指出:一个君主只要施行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深耕易耨, 就能够达到 “仁者无敌” 的目的。 他进一步指出: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 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 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恕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 (孟 子梁惠王上)进一步论述了施行仁政能够王于天下的道理。 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因此,他就随时启发施政者去爱人民、争取人
28、民。在具体措 施上要“与民偕乐” 、“与民同乐” ,要“乐民之乐” 、“忧民 之忧”。他深刻指出: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 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孟子梁惠王下“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 子梁惠王下)孟子在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中,也劝说齐宣 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 “保民而王” 。在这次谈话中,孟子 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思想和经济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 王”的社会蓝图。他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说起,鼓励齐 宣王发扬“仁术” ,推恩百姓,以德服天下。总之,在孟子 看来,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 “保民”是王道的基础。二是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
29、认为,民众是国家、诸侯、 天子存亡或变更的最根本的因素,因此民众的地位和作用比 君主更为重要。他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 子尽心下)既然民众比君主的地位和作用更重要,所以“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 王上 )。因此,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齐宣王问汤武放伐之事, 怀疑臣不可以弑君。 孟子则直告以 “贼 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 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这些话在 当时看来,都是极其大胆的,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孟子不仅 把孔子的“爱人”发展为“爱
30、民” ,而且把民放到了历史决 定性因素的地位。认为君王可以变置,社稷可以变置,而民 是不可变置的。孟子就是从历史中得出结论: “桀纣之失天 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 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上)。可见,孟子把民 的地位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即是在今天看来,也很有现实意 义。孟子要求君王“与民同乐” ,并认为君臣之间有某种对 等的关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 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 仇”(孟子离娄下)。君权在孟子的眼里再也不那么威不 可犯了,他经常通过委婉或直接的方式斥责君主,如“五十 步笑百步”(孟子梁惠王上),“四境
31、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上)。他以“居天下之 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 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之人为大丈夫。正因为如此,孟子呼唤的是仁者治国,呼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的社会。3. 荀子“恩惠于民”的思想。 荀子是孟子之后又一位著 名民本思想学家,他的民本思想吸收了前两位的重要内容, 并且又有了新的发展。他提出了: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 位。传曰: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 覆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荀子王 制 )他以“恩惠于民”的思想对孔子、孟子的民本
32、思想加以 补充和完善,从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民本思想的初步体 系。一是“平政爱民”的思想。 “平政”的目的是要使百姓 “安政”,要使“庶人安政” ,绝不能滥用刑罚,暴虐人民, 而应该是爱民,施恩惠于民,养民富民。荀子认为,要“平政爱民”,就要“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 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故君 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百姓安政,国君才能安 位。民安君安,社会才能安宁和谐。所以,荀子认为: “平 政爱民”,“隆礼致士” ,“尚贤使能”是国君执政的三个“大 节”。“三节者当,则其余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余虽 曲当,犹将无益矣。”(荀子王制)要
33、平政爱民”,就要 反对“上溢下漏” ,“筐壁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的剥 削行为。荀子认为, “王者之法” ,取于民要合理,要按等级 收税,要办理好民众的事情,利用好万物。荀子说: “田野 什一,关市讥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 衰政 (根据土地的好坏收税 ),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 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荀子王制)这样的目的, 是为了“养民” ,满足人民物质生活条件。这是“平政爱民” 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要“平政爱民” ,就要反对滥用刑罚, 施强暴于民。 “重法”,施刑罚于民,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 是为了民安、君安,达到社会的安定。荀子说:“凡节奏 (礼法制度
34、 )欲陵, 而生民放宽; 节奏陵而文, 生民宽而安。 ” (荀 子致士)“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 之,政之始也;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然后进退 诛赏之,政之终也。”(荀子致士)从荀子“平政爱民”的 政治主张中,可以看出荀子虽然认为“人之性恶” ,但是仍 然以“爱民”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这也可以说,荀子把“人之性恶”作为政治立说和施政的“方便法门”而已二是“节裕富民”的思想。他认为,“不富无以养民情”, 求富求贵求荣是人的情欲之一。为了满足人民求富的欲望, 荀子提出了“富民”、“养民”、“裕民”这一治理目标。荀子 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 以政
35、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 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 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莫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 则必有仁义贤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 此无他故焉, 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 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而或以 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矫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 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荀子富国)国家节约开 支,实行富民的政策,君上控制过度收税,教育百姓节约, 实行这种“节用裕民”的政策,人民就有了生产的积极性, 这样生产出来的粮食多如丘山,人民也就可以富足了,民富 则
36、国家也就富了,相反则民贫。民富就可以“养民情”,就可以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也就可以达到“养人之欲, 给人之求”的目的。民富了,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 则可以进一步教之、化之。“性伪合而天下治”就能达到“求 治去乱”这个总目标。三、民本思想的总结民本思想在夏商周时期出现萌芽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丰富和 发展后,形成了初步的体系。到了西汉时期,大政治家、思 想家贾谊对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形成了系 统完整的“民本思想”理论。今天,拂去历史的尘埃,他的 民本思想仍然像明珠一样,依然闪耀着不可逼视的光芒。贾谊首先对民本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
37、结。提出了古代民 本思想最为完备的概念和内涵:“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 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闻之于 政也,民无不为命也。国以为命,君以为命,吏以为命。故 国以民为存亡,君以民为盲明,吏以民为贤不肖,此之谓民 无不为命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功也。故国以为功,君 以为功,吏以为功。故国以民为兴坏,君以民为强弱,吏以 民为能不能,此之谓民无不为功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 力也。故国以为力,君以为力,吏以为力。故夫战之胜也, 民欲胜也;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也,民欲存也。故 率民而守,而民不欲存,则莫能以存矣。故率民而
38、攻,民不 欲得,贝y莫能以得矣。故率民而战,民不欲胜,贝y莫能以胜 矣。故其民之为其上也,接敌而喜,进而不能止,敌人必骇, 战由此胜也。夫民之于其上也,接而惧,必走去,战由此败 也。故夫 与福也,非粹在天也,必在士民也。”(大政上) 贾谊以“民无不为本、民无不为命、民无不为功、民无不为 力”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是国家安危之基,存亡之本,兴坏之 源,是君主之威侮、之盲明、之强弱的关键,进而总结出民 是国家兴衰成败之本、君主威侮之本的科学结论,完备地形 成了他的“民本思想”体系。贾谊“民本思想”体系博大而精深,内容深刻而全面。他的民本思想具体又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 民无不为本的思想。 这是其民本思
39、想的根基和精华。他精辟地论述:“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 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 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故夫民者,万世之本 也,不可欺”;“故夫诸侯者,士民皆爱之,则其国必兴矣; 士民皆苦之,贝y其国必亡矣。故夫士民者,国家之所树,而 诸候之本也,不可轻也”。(大政)他认为人民是一切的根 本,最有力量的是人民,提出了只有人民才是国家根本的重 要论断。“夫战之胜也,民欲胜也;攻之得也,民欲得也; 守之存也,民欲存也。 故夫与福也,非粹在天也,必在士民也。”(大政)从而阐述了国家的生死存亡都在于人 民的道理。2. 施行仁政的思想。“仁心不施,
40、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这是贾谊深刻分析强秦为何迅速灭亡后得出的结论。 贾谊在名篇过秦论中指出:“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 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 安定者贵顺权。推此言之,取与攻守不同术也。秦虽离战国 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 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并假设秦二世施行仁政进行对 比:“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 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 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 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
41、之士。轻赋少 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 得自新,更节循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 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 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 乱之奸弭矣。”从而得出其“劳民之易为仁也”的科学结论。 他认为,作为英明的君主,就要体察民情,忧其民苦,施行 仁政,这是一个国家富强兴旺的根基。正是在他这种思想的 影响下, 西汉文帝时期出现了长达 60 余年的无为政治模式, 让农民休养生息,从而使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文景之治” 这一兴盛之巅峰。他还进一步阐述: “义者,明君之性也。 故尧舜禹汤之治天下也,所谓明君也,
42、士民乐之,皆即位百 年然后崩,士民犹以为大数也。桀纣,所谓暴乱之君也,士 民苦之,皆即位数十年而灭,士民犹以为大久也。 ”充分论 述了只有施行仁政,一个社会才会长治久安,农民才会富足 殷实,国家政权才会巩固。3. 政在爱民的思想。 贾谊指出:“见终始之变, 知存亡之 由,是以牧之以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 故曰:安民可与为义, 而危民易与为非。 ”( 过 秦论)他认为英明的君主应该常怀爱民之情, 善于安抚民心, 做到爱民如子。 “故君以知贤为明,吏以爱民为忠” ;“夫为 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君子之贵也,士 民贵之,故谓之贵也。故君子之富也,士民乐
43、之,故谓之富 也。故君子之贵也, 与民以福, 故士民贵之。 故君子之富也, 与民以财,故士民乐之。故君子富贵也,至于子孙而衰,则 士民皆曰何君子之道衰也,数也” 。他认为,作为官吏,要 以使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作为自己的功劳,以使百姓生 活贫苦作为罪行和耻辱。官员的忠心,不是对任何个人或偶 像,而是至高无上的人民。 “夫忧民之忧,民必忧其忧;乐 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他认为与人民同忧其乐,而不是 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4. 民必胜的思想。 “故自古至于今, 与民为雠者, 有迟有 速,而民必胜之” 、“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凡居于上 位者,简士苦民者是谓愚,敬士爱民者是谓智。夫
44、愚智者, 士民命之也。 故夫民者, 大族也, 民不可不畏也。 故夫民者, 多力而不可适也。呜呼,戒之哉,戒之哉 ! 与民为敌者,民必 胜之”。(大政 )他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 下,与民为敌,民必胜。5. 教化安民的思想。 在中国人看来,人们犯罪不过是在 道德上犯了错误,法律就是要帮助人们改正错误,而不是要 惩罚犯罪的人。中国人的法律观念将人理解为在道德上能够 自觉、且有待于自觉的人,贾谊民本思想之精髓正体现在对 人的这种理解上。这方面贾谊做了大量的论述: “夫民之为 言也,暝也;萌之为言也,盲也。故惟上之所扶而以之,民 无不化也。故曰:民萌。民萌哉,直言其意而为之名也。夫 民者,
45、贤、不肖之材也,贤、不肖皆具焉。故贤人得焉,不 肖者伏焉; 技能输焉, 忠信饰焉。 故民者积愚也。 ”(大政 ) 他认为百姓能够自觉, “乃贤、不肖之材” ,可上可下,另一 方面,百姓同时又是暝、萌、盲、愚,就是说,百姓尚有待 于自觉,但凭自身是无法达到自觉的,因此,关键在于为政 者的正确引导, “惟上之所扶而以之,民无不化也” 。“夫民者,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 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 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 ”(大政 )他认为民本观念 的必然结论就是将政治理解为如何教化百姓,使其生活达到 完美。那么,怎样教化百姓呢 ?即以道教化百姓,此种
46、道术 实际上就是儒家之仁义礼法,即所谓“人主仁而境内和矣, 故其士民莫弗亲也; 人主义而境内理矣, 故其士民莫弗顺也; 人主有礼而境内肃矣,故其士民莫弗敬也;人主有信而境内 贞矣,故其士民莫弗信也;人主公而境内服矣,故其士民莫 弗戴也; 人主法而境内轨矣, 故其士民莫弗辅也。 ”(道术) “故夫民者虽愚也,明上选吏焉,必使民与焉。故士 民誉之, 则明上察之, 见归而举之; 故民苦之, 则明上察之, 见非而去之。故王者取吏不妄,必使民唱,然后和之。故夫 民者,吏之程也,察吏于民,然后随之。夫民至卑也,使之 取吏焉,必取其爱焉。故十爱之有归,则十人之吏也;百人 爱之有归,则百人之吏也;千人爱之有归,则千人之吏也; 万人爱之有归,则万人之吏,选卿相焉。 ” (大政 )他认为 虽然民愚昧不觉, 有待于教化, 但同时为政者又要尊重民意, “君以民为盲明,吏以民为贤不肖” ,因此,要以百姓之意 见来选贤任能。民本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其中的关于为政以德、仁者无 敌、民贵君轻、恩惠于民、平政爱民、节裕富民、重民保民、 教化安民的思想展现了在中国古代就出现了以民为本的思 想萌芽,这些思想对推动国家富强和社会繁荣发挥了巨大作 用,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