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916015 上传时间:2021-04-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农业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记忆最早的农作物区域、主要农作物名称、古代主要农具和重要水利设施。2.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完善和小农个体耕作方式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形成条件,能够对小农经济实行全面的评价。预习内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农业的起源: 。2.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 。3.商周时期的生产技术: 。4.西周时期的农作物: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1)春秋战国时期: 。(2)汉朝时期: 。(3)隋唐时期: 。2.耕作技术

2、(1)春秋战国时期: 。(2)汉朝时期: 。(3)魏晋时期: 。3. 耕作制度(1)两汉时期: 。(2)宋朝以后: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形成(1) 。(2) 。(3) 。2.有利条件(1) 。(2) 。3.不利条件 (1) 。(2) 。合作探究1.简析我国早期农业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其出现有何意义?2.观察本课教材中的农具图片,思考我国古代农具的改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小农经济自身有哪些弱点?如何评价小农经济?课堂练习1.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据此判断这个农具应是( ) A.犁具B.灌溉工具

3、C.播种工具D.除草工具 2.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该工具是( )3.图中生产工具的变化能够直接用来论证( )A.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我国古代商业结构的调整D.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4.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至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至200倍,麦类则为44至200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B.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中国古代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D.

4、中国古代的铁犁牛耕技术发达5.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A.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B.绝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 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6.宋代诗人范大成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这样描写夏季的农村生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儿童也从事辛苦的劳动C.商品经济的发达D.女子具有和男子一样的权利7.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

5、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B.落后性C.脆弱性D.分散性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

6、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太湖地区农业史(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是什么?检测反馈1.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7、。”材料说明(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神农氏最早发现百谷C.“播百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2.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3.“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4.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个体生产是封建农业的标志。个体生产的发展速度从根

8、本上说取决于()A.铁农具的推广程度B.牛力等畜力使用程度C.封建政府重视程度D.土地私有化发展程度5.康熙年间的归安县志(归安县,今浙江湖州市)记载:“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业蔬、靛,荻港业藕,埭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丝为绸尤工。”这表明当时的归安县()A.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C.农业和手工业已经分离D.不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6.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

9、制的确立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7.下列表格是关于我国汉朝到宋朝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千米),此表能够直接说明()地区时代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西汉15.310.113.6东汉16.04.212.4唐13.999.8125.87北宋21.413.823.6南宋27.214.822.7A.长江流域人口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B.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C.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出现了倒退D.人口密度的增长得益于国家统一8.有学者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

10、展的增长”。这说明此时中国()A.经济总量与劳动生产率在增长B.经济总量在世界处于落后地位C.经济增长以传统的方式来实现D.经济类型和总量实现新的突破9.中国古代的乡村生活是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乡村不断发生变化。随着人口增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以及农业耕作技术进步,过去被视为鄙野之地的郊野,逐渐繁荣起来,有的甚至成为新兴商业都市。荒野也陆续开垦,新的居民点不断出现。拥有一定数量土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兼营家内手工业的自耕农成为乡村主要劳动者。隋唐时期,乡村百姓大多聚族而居,小农家庭习惯于组成三代小家庭,“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

11、。”材料二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上述材料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春秋战国、隋唐时期乡村生活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

12、合作探究1.结构和特点: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独立发展,自成体系。意义:人们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2.农具材质的变化:由石、骨、木器到铁农具;工具种类不断增加;农业动力的变化:由人力到畜力牛耕的出现。3.弱点: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评价:(1)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2)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古代经济(封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

13、因素。(3)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4)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5)小农经济生产规模狭小,在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常破产流亡,小农经济十分脆弱。(6)分工简单,生产规模狭小,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课堂练习1.C解析:由“两足中虚”“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可知,其描述的工具为播种工具,故选C项。2.D解析: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辕”“评”分析,应为曲辕犁。A项是输水灌溉工具翻车;B项是播种工具耧车;C项是将水从低处运往高处的筒车。故选D项。3.B解析:图1是古代松土用的骨耜,图2是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这些信息反映了

14、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B项符合题意。4.B解析:A项所述过于笼统;B项包括D项;C项不是原因,是表现。排除A、C、D三项。5.A解析:抓住关键词“运动半径很小”。“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的理想社会,A项解释不确切,符合题意。6.A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特点。B、C、D三项不符合题意。7.C解析:从材料中“十年之间,已易数主”可以得出,小农经济受到外界冲击时具有脆弱性。8.(1)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2)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大量劳动力);养牛成本较

15、高。根源: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检测反馈1.A解析:相传神农氏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据“乃始教民播百谷”可知A项正确。据材料无法推测神农氏最早发现百谷,B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C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D项错误。2.A解析:从骨、石制农具到铁制农具的进步,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锋利、坚固、灵活、耐用,大大提高了农耕的效率,使得农业由粗放向精耕细作发展,故A项正确。春秋之后,中国农具以铁器为主,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题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铁器的广泛使用从“铁锄”的图片中不能读出,故D项错误。3.B解析:该农谣介绍中国古代“各种农具要健全”,改进生

16、产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 两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故A、C、D三项错误。4.A解析: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但是耕牛相对铁农具而言,成本要高,不及铁农具使用更广泛,故A项正确,B项错误;封建政府重视是原因之一,但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看,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化也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的影响之一,故D项错误。5.B解析:材料中各个区域都有各自的农产品或者手工业产品,这充分表明农业生产的区

17、域性分工明显,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出现雇佣关系,排除A项;材料表明区域分工明显,但是不足以说明男耕女织已经分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小农经济依然占据绝对统治地位,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D项错误。6.C解析:题干图片都是农业生产工具,反映了古代中国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播种方式与土地制度,故A、B两项错误;D项并不能全局性归纳,故D项错误。7.A解析:据题干图表,将同一时期三个地区的数字相加得知,除东汉比西汉有所减少外,以后每一时期都要比前一时期多,这符合“总体呈上升趋势”的表达,故A项正确。题目中没有南北方的对比,B项错误;

18、唐朝总体上是增加的,C项错误;北宋与南宋都没有完全统一,但还是上升的,D项错误。8.C解析:作者之所以认为在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是封建经济因素,虽然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但却没有改变当时整个封建经济的性质,故选C项。9.解析:第(1)问,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特点应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有的甚至成为新兴商业都市”“新的居民点不断出现”“兼营家内手工业的自耕农成为乡村主要劳动者”。隋唐时期乡村生活要根据材料“乡村百姓大多聚族而居,小农家庭习惯于组成三代小家庭”来概括。第(2)问,变化根据材料“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农民出现了阶层的分化、以及“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来归纳。乡村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经济作物在乡村普遍种植说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答案:(1)特点:春秋战国乡村生活逐步繁荣,出现新兴商业都市;新居民点不断出现;自耕农经济为主。隋唐乡村生活以家族式村落为主。(2)变化:乡村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经济作物在乡村普遍种植;农民出现了阶层的分化;租佃关系逐渐普遍。说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