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散思维能力的培1.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924273 上传时间:2021-04-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发散思维能力的培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发散思维能力的培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发散思维能力的培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发散思维能力的培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发散思维能力的培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发散思维能力的培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发散思维能力的培1.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杨丽华 宾川县城镇中学 邮编:671600内容摘要:这些年,云南中考政治一直实行开卷考,主要是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合教材的能力,因此,政治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中考需要和形势发展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关键词:政治教学 发散思维 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考核要求,中招政治考试将进一步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学生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的考查。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过去那种“上课画条条,课后背条条,考试默条条”的“三部曲”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 我们要培养具有独立

2、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培养当前被忽视或者说较为薄弱的环节。发散思维,努力提高思维发散的能力。一、多种形式,灵活运用首先,教师要善于把握发散思维的多种形式,做到灵活运用、得心应手,这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思维发散能力的前提条件。(一)语句发散。语句发散是将政治中的概念、原理和重要观点等的表述转化为与其等价的命题,或者别种表达形式,或者推导出正确的新命题的一种发散形式。如:学习了“社会主义法律与道德的互相关系”,可导出“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做有道德、守法律的中学生”、“尊老爱幼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法律的要求”、“赡养扶助父母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也是法律

3、义务”等结论。(二)条件发散。条件发散是探求结论成立的一切可能的充分条件或者必要条件的一种发散形式。如判断“马、李夫妻偷税抗税,并且打伤税务人员”中马、李是否犯罪的问题,就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条件发散;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否违反刑事法规;是否应受刑罚处罚,当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马、李的行为就是犯罪。(三)结论发散。结论发散就是指寻找在不变命题条件下的一切可能出现的结论的一种发散形式。例如“根据1990年的统计,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占54.6%,集体所有制经济占35.6%,城乡个体经济占5.4%,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占4.4%”,这组统计数字可以从三方面进行结论发散;(1)公有制

4、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2)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3)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4)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5)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二、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发散思维的情景愉悦的氛围和浓厚的思维情景是激发学生思维发散的催化剂,它能刺激学生的大脑,将贮藏在大脑中的知识闸门打开,产生回忆,想象,使知识结构产生重组效应,这样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思维的发散,学生便能从多渠道解决问题,而氛围和情景的形成离不开如下两个方

5、面:首先,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造就愉悦氛围和产生思维发散的激发器。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学生思想的转变和觉悟的提高,产生启迪心灵的效应和情感上的“共振”。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将“疑”提出来讨论、争辩,做到“不唯师”、“不唯书”,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在广阔的天空中展翅翱翔。其次,就是要倡导质疑。“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动力,质疑的过程就是思考、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发展创造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创设思维的情景就必须倡导质疑,必须正确地对待学生的质疑,不能强行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力图将学生思

6、维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中,去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要粗暴地干预,甚至训斥挖苦学生,否则就窒息了课堂气氛,妨碍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在讲“一国两制和台湾问题”时,可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不武力解决台湾?”在学生展开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从维护祖统一,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共产党的先进性,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反对霸权主义等方面讲清原因,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另外,当教师向学生质疑时,要从学生熟悉和关心的事物入手,提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挖掘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在核心之处设疑,在困惑之处设疑,在无疑之处设疑,在易出差错之处设疑。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探索的认识心理,激发探索的兴趣,形成良

7、好的氛围。三、增加发散型提问的份量,选准发散点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大致分为:判断型、叙述型、叙理型、发散型四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提问大部分是属于判断型或叙述型的提问,这类提问只要熟悉书本中的条条便可作出正确的回答,虽然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但是久而久之,便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减少判断型、叙述型的提问份量,增加叙理型、发散型的提问份量,特别是提高发散型提问的比重,因为这类的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发散型的提问比重大了,密度高了,在单位时间内的思维负荷增大了,学生的思维就处于发散、连锁连状,有助于思维发散力的提高。同时,要选准发散点。即

8、设疑中应有激起学生思考、联想和改变思考方向的焦点,这是突破难点和“诱思”的关键之处,又是学生凭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易发散开去的爆发点。因此,问题一经提出,就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如在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我不是机械地向学生讲述“什么是小康社会”,而是让学生回答“小康社会和小康水平一样吗?”尽管教材对这个问题没有具体阐述,但是只要抓准“全面”这个发散点,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散,对“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不难理解了。总之,初中政治课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以适应中考需要和形势发展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参考文献: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思想政治2、四川大学出版社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法研究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走进新课程4、中国人事出版社探究教学的学习与铺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