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贡献与代价.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931166 上传时间:2021-04-05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工的贡献与代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民工的贡献与代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工的贡献与代价.doc(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农民工的贡献“民工潮”,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中国农民大规模跨区域流动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主要是经济不发达、劳动力多的人口大省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向广东等省市的大中城市大规模流动,其中尤以安徽省的农民工向广东大规模流动最为典型。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以“显性”的方式突出存在。一方面,本土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弱。另一方面,城市对农村、农民的吸引力极大增强,而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的矛盾凸现出来,这就构成了农民涌向城市的强大动力。从区域之间来看,在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都是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已不能满足用工需求

2、。同时,东部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这必然反映在劳动力工资水平上的差距。于是,在预期收入效应和先期民工的示范带动作用下,安徽等省的农民工涌向广东等省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颇为壮观的“民工潮”。回顾20世纪90年代初的那几年,要想了解安徽农民工集中到广东等外地打工的大规模现象,最好到阜阳火车站。由于农民大多是自发流动的,并且有很大部分并没有确切的目的和方向,因而被有关媒体称之为“盲流”。从当时的城市管理者来看,尽管也肯定了农民工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更多的是站在城里人的角度,认为农民工影响了城市劳动力就业,造成了城市交通、社会治安、环境等等问题,在具体做法上对“民工潮”基本

3、上是采取名为“疏”、实为“堵”的方式,更谈不上平等就业、平等享受公共服务。那时的农民工大多是做城里人不愿意做的“脏、累、差、苦”工作。当时的城市市民对农民工也是很歧视的,认为他们不懂法、不文明,造成了治安问题、社会问题等。从企业说,给予农民工的劳动条件一般很差,工资非常低。更为突出的是,无论是在工厂,还是在建筑行业,老板、“包工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非常普遍,基本谈不上劳动者权益保护。历史发展到今天,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相当水平、财政已经积累了比较雄厚的实力的情况下,“民工潮”,这个反映中国农民冲破城乡“二元”体制、寻求更广阔生存空间的历史事件,这个为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做出重大贡献和付出巨大代价的农民群体,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补偿。可以这样说,没有农民工、没有“民工潮”,就没有我国的工业化,就没有我国经济长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王桥小学通讯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