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下册8物理沪粤版第6章 力和机械【教学设计】6.6 探究滑轮的作用.docx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9932692 上传时间:2021-04-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4.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春下册8物理沪粤版第6章 力和机械【教学设计】6.6 探究滑轮的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春下册8物理沪粤版第6章 力和机械【教学设计】6.6 探究滑轮的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春下册8物理沪粤版第6章 力和机械【教学设计】6.6 探究滑轮的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春下册8物理沪粤版第6章 力和机械【教学设计】6.6 探究滑轮的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春下册8物理沪粤版第6章 力和机械【教学设计】6.6 探究滑轮的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春下册8物理沪粤版第6章 力和机械【教学设计】6.6 探究滑轮的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春下册8物理沪粤版第6章 力和机械【教学设计】6.6 探究滑轮的作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6.6 滑轮和滑轮组教 学课题6.6 滑轮和滑轮组时 间教学目标教 学重难点教学1知识与技能目标:1 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2 会组装简单实验装置。3 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2.过程和方法1 通过观察,了解滑轮的构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2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3 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通过“升旗”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2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乐于探 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3 通过小组间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

2、的精神;在定、动滑轮 1、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工作原理。2、难点:动滑轮的支点和它的工作原理。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单个定滑轮和动滑轮、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 的滑轮组、钩码、弹簧秤、细线绳、剪铁用剪刀、镊子、铁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 (升旗仪式和建筑工地上的吊车)展示课件2、 观察描述旗帜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的?沙子是怎样被提升上楼的?3、 提问:我们能够很方便而轻松地将它们提升上去,可能是什么起了作用? 4、边操作课件边研究合作交流。5、 揭题:滑轮6、 观察桌上的滑轮结构7、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二、新授(一)认识滑轮的种类1、 出示图片或利用课本图 650 和滑轮2、 观察比

3、较。(并对照课件)两组使用滑轮吊重物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利用滑轮、细线、铁架台等设计两种方案,把钩码提起来,并画出实验装置示意图。3、帮助学生归纳:a :轮轴位置固定不移动的滑轮是定滑轮。b :轮轴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是动滑轮。 (二)探究两类滑轮的作用对定滑轮和动滑轮认识会滑“活动 2” 的目的有两个:活动 A 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好处,活动 B 轮组打从理论上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的实质。活动 A 可让学生先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表),然后按照教材上 的步骤去操作。并画出图中三种方向的拉力示意图。好基础实验次数123钩码的重力 G/N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F/N学生实验前,教师要

4、提醒学生拉动钩码时用力要均匀,使钩码匀速直线运 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这时,可 提出问题: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为什么我们还要使用它呢?让学生举例说明。 最后,教师指出:在许多情况下,为了改变用力的方向,常常使用定滑轮,可 给人们带来方便。活动 B 可参照活动 A 的方法,让学生先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然后按 照教材上的步骤去操作。这里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一定 要竖直向上拉,不要斜拉。为了帮助学生从定滑轮抽象出杠杆模型,教学中可结合课件展示(参照图 6-36),让学生边观察动画,边操作实物转动滑轮,寻找

5、它们的支点、动力作 用点、阻力作用点,并作出动力和阻力的示意图,分别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图 6-36不难看出,定滑轮的支点在轴心,动力臂和阻力臂都等于定滑轮的半径。 再引导学生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F L F L 分析,因为 L L ,所以 F F 。由1 1 2 2 1 2 1 2此可以得出:定滑轮实质是个变形的等臂杠杆,不能省力。然后请学生根据以 上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也不变。对于动滑轮,也可参照上述方法,结合课件展示(参照图 6-37),让学生F =1/nG 。观察实物。动滑轮在上升过程中,绕着轮滑边缘 O 点转动,所以 O 点就是动滑 s=nh 轮的支点。可以向学生

6、指出:当动滑轮运动时,O 点的位置也在变化,所以动 滑轮的支点实际上是瞬时支点。明确了动滑轮的支点在哪里,对“动滑轮相当于 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就不难理解了。并引导学生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 析,为什么动滑轮平衡时,可以省一半的力。O O图 6-37最后启发学生讨论:探究实验的数据与理论分析有些偏差,原因是什么?(由 于摩擦及动滑轮的自身重力的影响。)(三)滑轮组综合前面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可以很自然地引出滑轮组:使用动 滑轮可以省力,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如果我们既想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 向,大家想想有什么好办法?“活动 3”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练习组装简单的滑轮组;二是探究滑

7、轮 组在工作时的省力情况。(1)提出问题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合起来提升重物,你能设计出多少种方法? 每种方法分别能省多少力?(2)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绳子的固定端与自由端的概念,提醒他们绳 子的绕法是设计实验的关键。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科学地设计,实 在设计不出来的话,可以参考教材图 657 进行实验。然后让学生交流设计的 方案,并给予鼓励。让学生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填在教材表格中, 引导学生观察吊起动滑轮的绳子的股数。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操作安全,加强合 作。(3)分析论证与实验结论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吊起动滑轮的绳子的股数,可以得出结论

8、:使用滑轮 组吊重物时,若动滑轮重和摩擦不计,动滑轮被几股绳子吊起,所用的力就是1物重的几分之一,即 F G。n(4)拓展与提高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还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 通过观察,你认为滑轮组省力的多少取决于什么?2 若不计摩擦但考虑动滑轮重,则拉力与物重、动滑轮的重之间有什么关系?观察如图 6-38 所示的情景,你认为这可能吗?理由是 什么?图 6-38学完这部分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格的形式对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 组进行对比总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定义实质特点三、练习1某同学研究定滑轮的特点,他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实验过程如图6-39 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

9、测量结果,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比较(a)、(b)两图可知:_ _ _; 比较(b)、(c) 、(d)三图可知:_。图 6-392动滑轮下面挂一个 20kg 的物体(如图 6-40) ,挂物体的钩子承受N的力,拉绳子的力 F 为N(动滑轮的重不计,g 取 10N/Kg)。3如图 6-41 所示表示三种不同的滑轮组,用它们提起重为 G 的相同重物, 在 A 端所用的拉力分别为 F ,F ,F (不计滑轮本身的重和1 2 3摩擦)。图 6-40图 6-41图 6-424 如图 6-42 所示,建筑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 220N 的泥桶,动滑轮重 为 20N,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 若工人将

10、绳子匀速向上拉 6m,则 泥桶上升_ _m,手拉绳子的力为_ _N。5 学校升国旗的旗杆顶上有一个滑轮,升旗时往下拉动绳子,国旗就会上 升。关于这个滑轮,下列说正确的是( )A.这是一个动滑轮,可省力C.这是一个动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方向B.这是一个定滑轮,可省力 D.这是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的6如图 6-43 是滑轮的两种用法,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是动滑轮,使用时不能省力 C甲是定滑轮,使用时可以省力B乙是动滑轮,使用时可以省力 D乙是定滑轮,使用时不能省力图 6-437如图 6-44 所示有两个滑轮,请设计一个最省力的滑轮组将陷在泥中的 汽车拉出来。图 6-448如图 6-45

11、所示,在水平拉力 F 的作用下,物体 A 沿水平面以 lm/s 的速 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5N,若不计动滑轮、绳子、弹簧 测力计的重力和动滑轮的摩擦,求:(1)物体 A 与水平面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大?(2)拉力 F 在 2s 内移动的距离是多少?【参考答案 】图 6-451使用定滑轮不省力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2 200 100 3 G/3 G/4G/5 4 2 80 5 D 6 B 7如图图 6-466-46 所示8 10N 4m“自我评价与作业”指导1C因为 L L L ,而物体的重力和阻力臂不变,根据杠杆平衡的 1 2 3条件可知,F F F 。1 2 32滑轮组绕法如图 6-47 所示 3G :G =1:21 2图 6-47板书设计:1、 滑轮”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2定滑轮: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解释动力方向的改变。 3动滑轮: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4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2)提问:使用滑轮组的优点是什么?课后反思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