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词(课堂PPT).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940332 上传时间:2021-04-05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坡词(课堂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东坡词(课堂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东坡词(课堂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东坡词(课堂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东坡词(课堂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坡词(课堂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坡词(课堂PPT).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新天下耳目 之 东坡词,.,2,峨嵋共比高。,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3,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4,写作背景,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三月七日”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三月七日,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据东坡志林卷的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5,

2、道中遇雨,同行狼狈,雨点穿林,打叶有声,可见雨势不小。 面对自然的风雨,苏东坡是怎样的心态呢?请根据词的内容,用第一人称描述一下苏轼遇雨的经过和心态。,.,6,然而这首词似乎并不是仅仅针对自然风雨而言,那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呢?请抓住使你感触最深的词句谈谈你的看法。,.,7,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苏公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8,“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

3、”,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9,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一 蓑 烟 雨 任 平 生 表 现 了 怎 样 的 品 质,.,10,东坡是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的?这场沙湖春雨给了苏轼怎样的启发?,风也好,雨也好;阴也好,晴也好;沉也好,浮也好,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公以豁达乐观、平静的气度,视风雨为无物,阴晴如一;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正可一并泯灭。,.,11,这首词,借对自然风雨的应对态度来表达作者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丧气,任其自然的坦荡心胸和泰然自处,安之若素的旷达心境。,:,.,12,明写沙

4、湖遇雨,吟啸徐行,塑造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自我形象,实际上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如何“曲笔”写“胸臆”,.,13,“曲笔”写“胸臆”的好处,途中遇雨,借题发挥,巧妙地把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变化中的风风雨雨联系起来,把沉挚深永的人生哲理寓于生活常事之中,引人深思,大大增强了词的韵味。,.,14,临江仙 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为名利所纷扰)?夜阑风静縠纹(水面波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5、)九月作于黄州。临皋,即临皋亭,乃长江边的一个水驿官亭,在黄州朝宗门外。作者元丰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15,提示:上片主要写于东坡豪饮后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下片主要写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长恨”二句,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由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

6、灵魂解脱的心境。,.,16,两首词均以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前者以自然风雨写人生风雨;后者则以江面风平浪静象征内心的超然静;都是以曲笔抒胸臆。 情感上:两首词均作于词人被贬黄洲后,均表现了词人旷达的气度和潇洒的人格。不同的是前者充溢着无所畏惧、勇敢前行的意志;而后者则交织着些许悲凉与伤感。,.,17,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8,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虽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娶王弗为妻

7、,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19,1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可以删去?,2下阕首五句记梦。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不能。这是一个情感铺垫。上阕写思念,下阕写入梦,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才有下阕的“夜有所梦”。,.,20,自由鉴赏 说说你对词中哪些词句体会最深,为什么?,.,21,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

8、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 这首词如春蚕吐丝,如幽山流泉,从诗人胸臆间泻出,质朴自然。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不以使事用典取胜,亦不以锻炼词句生色,纯以平常语出之。然而千百年来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22,半死桐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

9、后,白头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23,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24,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 .

10、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25,译成现代散文: 这带有白色绒毛的柳絮,象是花又象不是花,也没有人可惜它纷纷落下,任它飘来坠去。它离开柳枝,飘落路旁,看起来似是无情之物,思想起来却似有万种情思和深意。这柔软的柳枝多像是少妇因思恋丈夫而愁坏的衷肠,那细长的柳叶又多象是她刚醒来时困倦的媚眼,想睁开时还闭上。这独守空房的少妇正做着一个好梦,杨花伴着她随风飘去万里,寻找那离家远游的郎君的去处,怎知突然又被黄莺婉啭的声音惊醒。她不恨杨花飘坠殆尽,只怨那西园里满地的落花难以收

11、拾。等到天亮到来和风雨过去的时候,杨花却已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呵,原来是飘落在碧绿的池水中,化作了片片浮萍。这原是点缀春色的杨花,大部分零落成泥化作尘土,小部分化作浮萍随水流去了。再仔细看时,却原来那浮萍不是杨花,而是一滴滴思妇眷念丈夫的眼泪。,.,26,试分析这首词的结构与主旨,杨花之飞舞,杨花之归宿,杨花之坠,杨花之态,杨花之神,杨花之魂,杨花飞尽,杨花经雨,杨花沾泥落水,杨花是泪(点睛),咏杨花,写离情,“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27,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 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空灵飞动地抒写

12、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28,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 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毬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29,苏词全词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1比原作立意更高。原作毕竟不离咏物诗之原意,苏轼写物而不黏滞于物,

13、予杨花以生命,主观抒情色彩更浓,更为幽怨缠绵。将原作从“以形写神”提到“离形得似”的地步。 2构思奇妙,从虚处着笔,虚实结合。以惜春、惜别的感情为统率,以物拟人,从“似”与“非似”两个角度来写,通过一系列奇思妙想,达到“离形得似”的地步,极尽缠绵缱绻之致。词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构思,运用拟人化手法,把咏物和写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物即人,两不能别”。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30,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请就本词咏物这一特点,结合全词内容简要赏析。,.,31,(1)全词意象朦胧,明咏杨花,暗咏思妇,离形取神,全从虚处摹写

14、,抒情幽怨缠绵; (2)上阕正面描写杨花,惜杨花之飘坠.一惜其“抛家傍路”,由物及人;二惜“萦损柔肠,困酣娇眼”,以拟人手法直喻伤春思妇的形象,离开取神;三惜寻郎梦破,兼取杨花之象和思妇之神; (3)下阕以少妇伤春抒发杨花委尘之悲恨.由杨花而落红,想象成点点“离人泪”,物与人,情与景于似与非似之际交融为一体; (4)词人借杨花,思妇寄托身世坎坷之寂寞幽怨。,.,32,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33,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

15、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34,词中的孤鸿具有什么特点?,孤鸿遭遇不幸 ,飘零失所,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却仍择地而栖,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孤鸿: 心有余悸,景况凄惨; 坚持操守,气节崇高;,.,35,本词用象征的手法,托物喻人,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36,品读与探讨:,“幽人”指作者自己,是主;“孤鸿”是衬托,是宾。上片写人见鸿,下片写鸿见人,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非人非鸿,把寂寞孤高的心绪表达得清超高妙。,.,37,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16、。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 词,婉约与豪放并重,.,38,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立意、语言、境界、风格与表现手法。,第一次尝试将诗的言志与词的缘情结合起来。,他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39,苏轼手上,词的审美完成了由女性化的柔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的转变。,苏词着重表现个人化的情感和个性化的生活情调,突出了作者的自

17、我形象,增强了词的主体性。,词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寄慨无端,别有天地。,.,40,苏轼的婉约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他的婉约词不再是“花间”式的绣幌绮宴,晏殊式的小园芳径,柳永式的依红偎翠,他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带向世前。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游仙谈禅、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无不摄入笔端。其中,尤以抒情词、咏物词和农村词为突出。入宋以后,婉约词在一百多年的发展演进中,群芳竞放, 蔚为大观。然而,像健翮摩空、天马驰骋这种风格,却还是在苏轼手中逐渐形成的。苏轼以其淋漓巨笔,翻万丈波澜,开豪放一派先河,树词坛异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