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947726 上传时间:2021-04-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谈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谈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谈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谈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08年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参评论文题目:谈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单位:新乡市第二实验小学 作者:欧雪菲作者简介:(欧雪菲,女,1977年12月19日出生,1999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小学一级教师。教龄11年,现任小学二年级数学学科、河南省新乡市解放大道200号、453000、037321230398026、)内容摘要: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定格、慢放、加速、重复、图像的变化、色彩以及声音配合等效果,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新奇、促思等优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应用信息技术来上数学课,不管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享受,乐趣无穷。谈应用信息技术

2、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定格、慢放、加速、重复、图像的变化、色彩以及声音配合等效果,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新奇、促思等优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应用信息技术来上数学课,不管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享受,乐趣无穷。一、精彩的导入,学生喜欢。 以前的教学,我们运用猜谜语、唱歌、听录音、观察图、摸实物导入新课,只能调动学生的一

3、种感觉器官,即听觉、感觉、视觉、触觉器官。根据人的认知的规律,这样的兴奋、激动,持续不长,老师一个不小心,不及时调整教法,就会出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老师急着“塞”的尴尬局面了。而多媒体计算机则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新课的导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问题去激发思维的火花。例:一群猴子在山上玩,无意发现了一棵大树上挂着一个

4、奇特的仙桃,令他们垂帘欲滴,抢着上树摘。正好猴王走过来,看见他们,就一声令下:“不准摘!谁想摘,必须先过我猴王关!”猴王便出了两道计算题2625+2514=?25(26+14)=?考他们。结果,有个伶俐的小猴子抢先答出两道题的答案都是1000,猴王听后,很高兴,亲自摘下桃子给猴子。其他猴子都很奇怪:“这两题的算式不同,结果怎会一样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而不能,教师趁势而入,因势利导、展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将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这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下学生们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这种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5、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又如,在数数一课中,设计色彩鲜艳的花朵,形象生动可爱的小动物等作为课件内容,以引起学生们的审美感,有时还用拟人化的手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在教学“比较”时,课件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上又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开心!”这样,美丽的画面和学生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 欢悦的笑容已经在孩子们的脸上绽开。于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

6、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同时又感受到了美的熏陶。二、能亲身实践,学生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在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认识了直角,学会了画直角后

7、,我设计了一个拓展题:经过个屏幕上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射线可以在屏幕上任意旋转),要求学生用鼠标拖动、旋转两条射线,利用电子直角三角板工具,能画出多少个直角(无数个)?学生可以在电脑上直接操作,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使学生从而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问题,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

8、、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我们正是这样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又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运用计算机的画画板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教师在屏幕上画出下面图形: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颜色给图形涂色,学生们十分感兴趣地挑选喜欢的颜色

9、给图形涂色,每涂一个,老师就让学生回答这个图形的面积是什么?当涂到第五个图形时,颜料一下子都跑到外面充满整个莹屏,学生被愣住了,为什么呢?这时教师抓紧时机问:“这个图形的面积又是什么呢?”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这个图形不是封闭图形,它没有面积。这种无声的、动态的形象显示,不仅一下子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高度兴奋,并且在教师有声的语言引导下进入学习过程,达到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目的。 三、比赛活动中,促进思维。 实践证明:学生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他们个个、跃跃欲试,挖空心思去争取胜利。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具有运载信息量大、反应速度快、综合表现力强和容易控制的特点,恰到好处

10、的创设一些激励情境,有利于学生敏捷性思维的发展。口算练习是绝大多数的数学课必备的组成部分,利用电脑中的随机函数编写算式,可以根据要求无限量地供应题目,并判断你输入答案的正误,还可以设定答题时间,超过答题时间,电脑自动告诉你答案,让学生与电脑比速度。如在形式上再略加修饰,不失为一种学生喜欢的数学电脑游戏“鲜花配绿叶”:两片绿叶上分别设定两个随机数,周围放置09十朵花,请学生将绿叶上的两个数做减法,根据运算法则,从个位算起,先点击的一朵花作为个位花,它将飞到个位的位置上,再点击十位花,一道题做完后由电脑系统自动判断正误,用欢乐和哭泣两种声音表示判断结果。学生对这样的数学游戏十分欢迎,并真正达到了寓

11、学习于娱乐之中。 又如:学生学习20以内口算加减法时,传统的方法是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看算式回答。这样,教师很难以照顾到每一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教师的直接刺激下做出一定的反应。而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一个数学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当学生提前或在规定的时间里正确的完成任务,把关的“将”才会让其进入下一关学习,否则仍然返回这一关,而且每一关都有不同的难度,越到最后,难度就越高,要求学生的反应速度更快。学生在这种人机挑战、激烈竞争的氛围中渐渐养成不服输,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好习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生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地位,克服了传统教

12、学中整齐划一的缺陷,照顾到了不同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学习毅力。 四、巧妙的练习,提升能力。 教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可以通过设置让学生来猜数的生活场景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在屏幕上出示两个小动物,小花猫说:我的身后藏了一个正边形,知道的一条边是4厘米,小朋友,你们知道看不见的三条边是多少吗?小黄狗说:“我的身后藏了一个长方形,知道的一条边是5厘米,另一条边是7厘米,猜猜它的另两条边是多少。”学生猜对后,小花猫,小黄狗分别隐去,图形自动跳出来,相等的边分别闪烁,再次加深学生的印象。运用多媒体设置场景,可以帮

13、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就能感受真切,情趣盎然。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自身的创造性素质也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运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1屏幕上首先出现河、山、大桥背景的画面,然后出示一道应用题:有一列火车长300米,以900米 / 分的速度通过大桥,桥长2400米,问火车通过大桥需要多少时间?2接下来有一列火车正开过来,在车头接近桥头时或车尾刚刚走过桥的另一端时,让学生观察火车和大桥。3闪烁的线段图,然后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距离和桥长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形象化的火车运行的动

14、态演示,与直观线段图构成一个整体,使题目中的条件、问题以及数量关系动态地显现于屏幕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兴奋而愉悦的心理状态,接受视听信息,很快便能够理解,并表述数量关系,列出正确地数量关系并解答,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如:在教学“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时,我利用课件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情境:(电脑动画出示后教师叙述)在一个小山村里,桥西住着李伯伯一家,桥东住着王伯伯一家。这一年李伯伯家养了5只养,王伯伯家在自家门前开垦了一块长20米,宽6米的长方形麦地,(动画显示麦地)望着绿油油的麦田王伯伯非常高兴。(动画显示羊要吃麦田的样子)为了保障麦子丰收,请大家给麦田想个办法?生1:

15、把羊牵走就行。师:可是羊还是会跑过来的。生2:给麦田的四周围上篱笆。师:这是一个好办法。(动画显示红色的篱笆)师:请同学观察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王伯伯需要筑多长的篱笆?生2:王伯伯种了多大面积的麦子?(抢着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太棒了,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那我们就帮王伯伯算算好吗?教学中我先帮助学生明确面积和周长的本质属性:面积是指物体平面的大小,周长是指物体四周的长度。并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黑板的面积和周长的具体含义。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后进行比较异同点,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刻认识和准确理解,同时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书山有路“捷”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应用计算机技术与新课改一样,一切为了学生,希望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事半功倍地学习,成为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人。这里的应用计算机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探究,没有固定的答案标准,只要今天我们辛苦耕耘了,就一定会看到明天“喜闻桂花香千里,乐看桃花红全城”的丰收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