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一节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996689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PPTX 页数:324 大小:3.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一节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24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一节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24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一节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24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一节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24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一节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一节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一节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3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考纲解读,(2016广东省)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68题。(10分),考题探析,(一)真题呈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

2、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渔人甚异之(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欣然规往( )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对感到诧异,类,计划,规划,(祖先)带领妻子儿

3、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他们,他们(听罢) 都感叹、惋惜起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后来人们就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到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

4、。,D,(2015广东省)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68题。(10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柳宗元),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5、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以其境过清( ) (3)不可久居( )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可:大约(表示估计数),清:凄清、冷清,居:留、停留,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8.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

6、 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 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 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C,(2014广东省)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68题。(10分),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

7、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

8、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孰视之( ) (2)臣之妻私臣( ) (3)时时而间进( )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孰:同“熟”,仔细,私:偏爱,间:间或,偶然,偶尔,(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命令刚下达(颁布),群臣(许多大臣)都来进谏(提意见或建议),(朝廷)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8. 下列对

9、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弊纳谏。 B. 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 C. 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D. 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D,(2016广东)6. (1)对感到诧异。(2)类。(3)计划,规划。7. (1)(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2)渔人把自

10、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他们,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起来。8. D。 (2015广东) 6. (1)可:大约(表示估计数)。(2)清:凄清、冷清。(3)居:留、停留。7. (1)听到水声,像玉珮、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8. C。,参 考 答 案,(2014广东) 6. (1)孰:同“熟”,仔细。(2)私:偏爱。(3)间:间或,偶然,偶尔。7. (1)(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2)命令刚下达(颁布),群臣(许多大臣)都来进谏(提意见或建议),(朝廷)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

11、)。8. D。,广东省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题特点,(二)综合探析,续表,一、文言词汇 (一)题型解读 1.词语解释题,题型妙解,2.词语选择题,(二)四类常用文言词语,续表,续表,续表,二、句子翻译 (一)题型解读,(二)解题技巧 明确翻译原则:译+意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对应翻译。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遇到特殊的文言句式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意译: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译句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

12、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掌握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即:“留”“删”“补”“调”“替”“变”),续表,续表,三、内容理解,续表,四、综合分析,续表,续表,续表,强化训练, 劝 学 类 ,1.伤仲永 (未考,七年级下册),金溪民方仲永,世隶( )耕。仲永生五年,未尝( )识书具,忽啼求( )之。父异( )焉,借旁近与( )之,即书( )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 )族为意( ),传一( )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邑人奇( )之,稍稍( )宾客( )其父,或( )以钱币乞( )之。父利( )其然( )也,日扳( )仲永环( )谒( )于邑人,不使学。

13、,余闻( )之也久。明道中,从( )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 ( )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 )自扬州,复( )到舅家问焉。曰:“泯然( )众人( )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 )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 )于材人远矣。卒( )之为众人( ),则其受( )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 )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 )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 )耶?,文本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借邻居家的给他,(仲永)当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

14、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主题,传送给全乡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仲永作诗的才能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花钱求取方仲永的诗作。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15、。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平常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慧,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常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停止了吗?,文本概要,二、词语选择,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不能称前时之闻/不以千里称也 B.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 C. 仲永之通悟/初极狭,才通人 D. 余闻之也久/不求闻达于诸侯,B,(A. 相当/著称; B. 对感到诧异; C. 通达/通过; D. 听说/闻名),一、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

16、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并自为其名/有仙则名 B. 得为众人而已耶/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 卒之为众人/卒获有所闻 D.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汝心之固,C,(A. 名字/出名,闻名; B. 能够/领会; C. 最终; D. 本来/顽固),三、翻译句子,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仲永作诗的才能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取仲永的诗作,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

17、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5.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他最终成为常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恐怕连做一个普通人都不可能吧?,四、 内容理解,1.纵观全文,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成“泯然众人”,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 。 2.文章第一段写方仲永的身世和他幼时奇异的诗才,有什么作用(好处)? 。 。,(1)他的父亲“利其然”,“不使学”;(2)邻人(邑人)“奇之”,用钱买他的诗;(3)他自己不主动学习。,(1)为后文写方仲永诗才逐渐退化和揭示退化

18、原因(表现中心)作铺垫; (2)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将方仲永诗才前后变化作对比,突出中心。,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仲永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即五岁时奇才初露,十二岁时才能衰减,二十岁时完全平庸。 B. 文中既有对天才神童方仲永的蜕变表示惋惜之情,又有对神童被目光短浅的父亲埋没的愤慨之情。 C. 对仲永的描写,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既有亲眼所见,也有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传闻。 D. 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在于借方仲永由天才变成平庸之人的故事,告诫读者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B,五、综合分析,(没有愤慨心情),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9、( ) A本文通过讲述方仲永这个天资出类拔萃的神童,旨在说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B文章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将仲永早期的天资写得越出众,越夸张,越是衬托他后期的名不副实,乃至成年后的平庸。 C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抒发出作者的感慨,令人心悦诚服。 D方仲永的“邑人”都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从“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可以看出。,D,(邑人不是重视人才,而是对仲永充满好奇),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非常精当,如“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B题目中“伤”字的意思是哀伤、叹息。作者“伤”仲永是因为方仲永天

20、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也”,最终“泯然众人”。 C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由聪明沦为平庸的故事,说明人自身的天资对成才的重要性。 D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天资聪颖到才能衰退,再到泯然众人。,C,(本文谈的是后天教育对人的重要性),2.孙权劝学 (未考,七年级下册),初,权谓( )吕蒙曰:“卿( )今当涂( )掌事,不可不学!”蒙辞( )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 )欲卿治( )经为博士( )邪( )!但( )当涉猎( ),见( )往事耳。卿言多务,孰( )若( )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 )学。及( )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 非

21、复 ( )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 )相待,大兄何见( )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文本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得上我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有很大的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与吕蒙谈论国家大事,十分惊讶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眼光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

22、蒙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才分别。,文本概要,二、词语选择,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权谓吕蒙曰/予谓菊 B.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C.及鲁肃过寻阳/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但当涉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A. 对/认为; B. 推托/言辞; C. 到/过失;D. 只是),一、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自以为大有所益/香远益清 B. 孰若孤/吾孰与徐公美 C. 即更刮目相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往事耳,B,(A. 好处/更加; B. 谁、哪一个; C. 重新/还; D. 认清/了解),

23、三、翻译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2.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3.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四、 内容理解,1本文揭示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 . . . .,道理和启示: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

24、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对待他人,要以开放、发展的眼光看待。不能因为事务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对自己大有益处。,2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为什么要“拜蒙母”并与吕蒙“结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 .,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两人情投意合。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证明孙权劝学意见的正确。,3文章通过对话的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各用一两个短语来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1)孙权: . (2)吕蒙: . (3)鲁肃: .,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直爽、敬才、爱才

25、。,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B从孙权的话中,既可看出他的善劝,又可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C本文通过赞扬孙权和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说明学习需要别人鼓励,只有鼓励才能让人的才略大有长进。 D当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时,吕蒙的答话体现出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C,五、综合分析,(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说明人只要肯学,就会大有

26、长进),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按时间顺序,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B.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的特点。 C.本文极简略且剪裁得当,以精炼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鲁肃对吕蒙情不自禁的赞叹,突出吕蒙变化之大,从正面表现吕蒙学有惊人长进。,D,(侧面表现),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章中,吕蒙经历了“推辞学习”、“开始学习”、“学习很有信心”的思想变化。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

27、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的赞叹的巧妙回答,从中可以看出他沾沾自喜,趾高气扬的神态。 D文章叙事简练,但是其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C,(没有“趾高气扬”),3.送东阳马生序 (2006年考,八年级下册),余幼时即嗜( )学。家贫,无从致 ( )书以观,每假( )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 )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 ),走( )送之,不敢稍逾( )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 )加冠,益( )慕圣贤之道( )。又患( )无硕( )师名人与游,尝趋( )百里外,从乡

28、之先达 ( )执( )经叩( )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 )辞( )色( )。,余立侍左右,援( )疑质( )理,俯身倾( )耳以请;或( )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 )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 )愚,卒( )获有所闻( )。 当余之从师也,负( )箧( )曳( )屣(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 )而不知。至舍,四支( )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 )沃灌,以衾( )拥覆,久而乃和。寓( )逆旅( ),主人日再( )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 )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

29、然( )若( )神人;余则缊( )袍敝( )衣处其间,略无( )慕艳意,以( )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 )余之勤且艰若此。,文本翻译,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经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动手用笔抄写,按约定的日期归还。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读书。抄写完毕,赶紧跑去归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阅读到许多书籍。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我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一起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都很高,

30、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房间,但他从来不曾把言辞和脸色稍微放得委婉和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专心请教。有时遇到他的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出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很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了,但我还不知道。 到了学舍,四肢冻僵不能动弹,女仆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盖上,很长时间才暖和。寄住在旅馆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滋味的享受。,和我同学舍的同学,都穿着华美的

31、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戴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就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完全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我求学时的勤奋与艰苦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文本概要,二、词语选择,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或遇其叱咄/或王命急宣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既克,公问其故 C.余幼时即嗜学/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烨然若神人,A,(A.有时;B.所以/原因;C.我/多余,富余;D.如,比得上/像,好像),一、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下列各组句子中

32、,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主人日再食 B.未尝稍降辞色/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至舍/便舍船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愚公)年且九十,B,(A.日期/每天;B.脸色;C.宿舍,旅馆/舍弃; D.并且/将近),三、翻译句子,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 2.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 。 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此,人家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已经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我恭敬地站在旁边侍

33、候,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很愚笨,但终于能有所收获。,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了。,四、 内容理解,1.文中写“同舍生”的目的是什么? . 。 2.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记述了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 . 。 。,目的是形成对比,反衬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勉励马生。,读(书)、行(走) 、求师(问难)、住(居住)、食(吃饭)、衣(穿衣) 等方面,目的是勉励马生要珍惜眼前优越的学习条件,以读书为乐,勤奋学习。,1.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开篇

34、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为下文作铺垫。 B. 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的坚定。 C.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表现自己有刻苦学习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 D. 作者在文中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进而勉励东阳马生勤奋学习。,C,五、综合分析,(目的是勉励马生努力刻苦学习),2.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用对比的手法,将“同舍生”求学之便与作者本人“生活之苦”对比,表现作者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

35、。 B.作者现身说法、写出自己虽家贫但不放弃读书的梦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 C.文章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形象的描写和简要的议论,言辞简洁朴实,语气恳切委婉。 D.第二段作者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写出了自己的为学之难。,D,(从行、住、食、衣四个方面),3.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弗之怠”,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为“弗怠之”。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表明作者害怕和假人师、假名人一起游玩。 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这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很谦虚,同时也表明他的学习取得了成功,对后生有勉励作用。 D“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中

36、”指“心中” “内心”。,B, 修 身 类 ,4.鱼我所欲也 (未考,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 )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生者,故不为 ( )苟( )得也;死亦我所恶 (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有所不辟( )也。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 )人之所恶莫( )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 )患( )者何不为( )也?由是( )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

37、贤者有是( )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 一箪( )食,一豆( )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 )尔而与( )之,行道之人弗受;蹴(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 )则 ( )不辩(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 )之;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是( )亦不可以已(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文本翻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

38、也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情,所以有的灾祸我也不会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能用呢?假如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能做呢?按照某种手段就能活命,可是有人却不肯采用,按照某种办法就能躲避祸患,可是有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不仅圣贤人有这种思想,(其实)人人都有

39、这种本性,只是圣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不愿意接受。高位厚禄我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从前宁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为了宫室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宁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宁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穷人感激我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如果那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大义之心)。,文本概要,二、词语选择,1.下列各组句子

40、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受任于败军之际 B. 呼尔而与之/借旁近与之 C.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D,(A. 接受; B. 给; C. 代词,这; D. 通“向”, 以前,从前/当地),一、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万钟于我何加焉/而山不加增 B.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客之美我者 C. 故不为苟得也/苟全性命于乱世 D.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口体之奉不若人也,C,(A. 益处,好处/增加; B. 华丽/认为美丽; C. 苟且,暂且; D. 侍奉/指吃的、穿

41、的),三、翻译句子,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不义”)。,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

42、先前(有人)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高位厚禄我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四、 内容理解,1.孟子在开篇用“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 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 3.文章第二段在列举了路人和乞丐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后,还列举了什么事例?有什么作用? . . 。 .,生、义。舍生取义。这样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设喻类比,能把“舍生而取义”的道理论述得具体生动,通俗易懂。,列举了“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见利忘义)的道理,更加充分地证明了文

43、章“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1.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B. “一箪食,一豆羹”的事例从正面生动地表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命更为珍贵;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从反面论证了“本心”赋予人的极大的力量。 C. 孟子在文中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语言气势,更好地阐述了文章的观点。 D. 本文从主张舍生取义和反对见利忘义两个角度论证了中心论点: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B,五、综合分析,(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也是从正面论证),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44、. “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可耻可悲,属于正面描述。 B.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句话中的“是心”指的是“舍生取义”这种思想。 C.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俸禄;“本心”则指的是羞耻之心。 D. “所欲有甚于生者”指的是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的是不义,这是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证明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比生命更宝贵的是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是不义。,A,(属于反面论述),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

45、的好处是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铺垫。 B. 文中能够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 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强有力地论述了作者的观点。 D. 文章善用比喻说理,分别用“鱼”和“熊掌”比“义”和“生”。,D,(“鱼”和“熊掌”比“生”和“义”),5.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未考,九年级下册),舜发( )于畎亩之中,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 )天将降( )大任于是 ( )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 )其体肤

46、,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所为,所以( )动( )心忍 ( )性,曾益( ) 其所不能 ( )。,人恒( )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征( )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 ( )。入( )则( )无法家( )拂( )士,出( )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 )亡。然后知生( )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也。,文本翻译,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中被选拔为相,胶鬲从鱼盐商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百里奚从市集中被举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遭受痛苦,使他的筋骨经受劳累,使他肌体经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让他做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不断增长他不具备的才能。,一个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受到忧困,思虑被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想法显露在脸色上,表现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成为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