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9979076 上传时间:2021-04-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二、学情分析: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三、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

2、,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四、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

3、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难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即兴说话,激趣导入任选其中的一组词语,想象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大象 蚂蚁 鲨鱼 老虎老虎 狐狸 鹤 蚌 (鹤蚌相争,渔翁得利)1、自选话题进行交流。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再来一起认识两个新“朋友”,看老师板书:螳螂 蝉指导书写“螳螂”,(凭借生活经验认识这个“朋友”,螳螂又叫刀螂,但不是“刀郎”,加深对“螂”的

4、认识,螳螂对庄稼有益。)想象,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板书:螳螂捕蝉(齐读课题)3、教师拓展:说得完整一点,还可以怎么表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的精确与简练。(设计意图:由“狐假虎威”、“鹤蚌相争,鱼翁得利”这些成语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质朴、自然而又意蕴深长,因为课题的本身就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内在的“美”,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开始就为学生的阅读奠定情感基调。)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读读下面一段话,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5、(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对照阅读。)“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2、说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由自在”?3、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4、交流读书感受,填空:(1)蝉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2)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设计意图:把成语故事“拿出来”单独进行的教学,并非要脱离文本

6、,而是要扎根成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下面更好地出入文本作好铺垫,即通过反复的朗读品味,挖掘成语内在的意蕴。)三、整合资源,巧妙入境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1、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3、交流:反复朗读,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

7、?(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伏的祸患)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设计意图: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偏离“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发展的轨道,这就是“好法”。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分割、重组与整合,将课文内容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乐“学”不疲。)四、追根溯源,感召生命过渡,请同学们打开书50页,对话追问:既然不能正面劝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谈谈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读课文。1、说说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2、出

8、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3、“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讲”的,反问,是一种简单的讲吗?(少年的“巧劝”究竟“巧”在哪儿?而使那位固执的吴王最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再读课文211自然段。圈画出相关的内容。4、交流:(1)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2)赏读:“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填空C、D内容)A、蝉的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

9、伏的祸患是: 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D、吴王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3)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看,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4)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体验吗?说说看。(指导造句)(5)想一想:吴王从中“悟”到了什么?你从中“悟”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你“悟”到的东西。(设计意图:课堂上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感悟,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让学生观察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分角色并加上动作创造性地朗读,这样,学生自然“感”得多,“悟”得深

10、。)五、通读全文,整体建构读后,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吴王:(1)固执 、(2)知错就改 (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少年: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整体建构的过程,教学中应不断的为学生创设通读全文,整体感悟的机会,给学生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感性认识。)六、拓展延伸,迁移内化(作业设计)自由朗读课外阅读材料喜鹊搬家。喜鹊很聪明,新年刚刚来临,它就预料到今年多风,特别是春秋季节,风会刮得异常猛烈。它忙碌了好几天,终于把自己原来筑在树顶上鹊窝搬到

11、下面的枝丫上来了。这一来,大风不可能把它的鹊窝吹落了,但是,别的灾难却接连不断,喜鹊离地面太近了,大人经过这里,伸手就把小喜鹊摸走了,小孩子经过这里,也用竹竿挑窝里的鹊蛋。聪明的喜鹊只知道防备近患,却忘了防备远难。1、交流读书体会,想想喜鹊的“远难”是什么,“近患”是什么?2、面对这种情形,你怎样教育喜鹊,请说说你的做法。3、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请你想想怎样劝?(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只有回到生活中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才能点燃学习语文的“火种”,碰撞出学习语文的智慧与情感。)板书设计:10、螳 螂 捕 蝉蝉喝露水 螳螂在后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黄雀捕食 弹弓在后吴攻打楚 诸侯国后 顾眼前利 隐患身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