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头饰【高级教育】.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997936 上传时间:2021-04-09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苗族头饰【高级教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苗族头饰【高级教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苗族头饰【高级教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苗族头饰【高级教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苗族头饰【高级教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苗族头饰【高级教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苗族头饰【高级教育】.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苗族头饰,BY:LEO,1,古柏文书,一.民族服饰品特点分析 二.苗族头饰 三.民族配饰对现代服饰形式的启迪,2,古柏文书,一.民族服饰品特点分析,所谓饰品,一般是指除服装以外附加在人体上的装饰品与装饰,如头饰、发饰、耳饰、项饰、胸饰、臂饰、腕饰、指饰、扣饰、腰饰、脚饰、臀饰及巾、帕、扇、包、佩刀等佩饰。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集中体现在他们各具特色的配饰品上,从中我们更能体味到一个民族的服饰中所包含的美的形式以及民族的历史性与文化性。饰品在民族服装中的特点和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3,古柏文书,一.整体性 1、形式美的统一。少数民族服饰中,衣服与饰品相依相存,构成完整的形式美。少数民族的

2、配饰造型与色彩在服装整体美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造型一般大而突出,色彩在整体搭配中常常起到强调与对比的作用。 2、装饰性的统一。装饰是饰品的最主要功能。主体的审美需求是民族饰品发展的原动力与总体趋势。比如蒙古族的头饰、藏族披挂于全身的装饰,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3、实用性的统一。 少数民族服制形式的产生常常是与其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服装中还有一类如披肩、背垫等等,因其常常与身相随,事实上已成为民族服饰的种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从实用还是审美出发都可将它归为饰品的一部分。,4,古柏文书,二.文化性 民族饰品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宗教、社会与民俗几个方面分析。 我国少数民族所佩戴的饰品在很大程度上都

3、保持着该民族原始崇拜的意义。 祭仪是许多少数民族的重要社会活动。祭仪活动中需要许多道具,服饰特别是配饰是道具中最具强化神性的物质实体。祭仪中重要角色巫师的形象便是由特殊而神秘的服饰体现,头部往往需要神秘面具或是夸张的头饰。民间的祭仪活动更多的则是演变为一种社交活动,而这种社交活动中的主角便是青年男女。少数民族男女交往通常以对歌开始,发展为互赠信物,信物常常是腰带、手帕、荷包等随身的饰品。,5,古柏文书,三.历史性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更是民族发展的“活化石”。民族配饰的历史性可以从象征性与地域性两方分析。 1、象征性。 服饰往往可以反映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等级差别和一些特

4、殊的财产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差别逐渐消除,而配饰在财富的象征意义上依然十分显著。 2、地域性。 特殊的地理环境往往构成特殊的文化环境,而历史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受地理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特殊,配饰在不同程度上都保持了民族历史发展的地域性特征。即使是同一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区亦有不同的表现。,6,古柏文书,二.苗族头饰,苗族主要聚居于中国西南部各省区的交界地带。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 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7,古柏文书,雷山县西山千户苗寨,8,古柏文书,凯里郎德苗寨,9,古柏文书,服饰,各

5、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10,古柏文书,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头饰,11,古柏文书,12,古柏文书,头饰包括银角、

6、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等等。以下即对各种头饰做简单介绍。,13,古柏文书,银角 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龙身、珠体均为凸花,高出底面约1 厘米。佩戴时还要在银角两端插上白鸡羽,鸡羽随风摇曳,使银角显得更为高耸,巍峨壮观中兼有轻盈瓢逸之美。 银帽 银帽为苗族盛装头饰,由众多的银花及各种造型的鸟、蝶、动物入银铃组成,给人以满头珠翠、雍容华贵的印象。 银围帕 苗族将五件银帽饰缀在红绿竖条相间的头帕上,正中银饰稍大,缀于额部,其余四件稍小,对称缀于两耳前后,均为搂空银花。该头帕银色闪烁,布彩绚丽,相得益彰,颇有特色。,14,

7、古柏文书,15,古柏文书,银发替 苗族银发替式样极多,题材以花、鸟、蝶为主。虽然同样是花,但单瓣、复瓣,或束或簇,繁简密疏,造型大不相同。就风格而言,有的发譬纤巧细腻,灵秀生动,有的古拙朴实,浑厚凝重,各具特色。 银插针 苗族插针的佩戴方式各有不同。龙里苗族银插针为三个银泡,每个银泡上吊三个银铃,插于譬后。施洞苗族龙首插针大小不等,大的用于节日,小的为日常生活中所佩戴。其插法为横向贯穿顶譬,譬有留出一截替杆斜出譬顶,格外惹眼夺目。,16,古柏文书,17,古柏文书,银网链饰 银网链饰属发替类,典型的有坠鱼五股网链饰,由插针穿环固定,五股银链如网张开,罩在譬后。 银花梳 银花梳既可梳发、压发,又是

8、装饰品,通常内为木质,外包银皮,仅露梳齿,梳背上银制各类形象以为装饰。其造型有繁有简。银花梳梳背满饰花、鸟、龙、鹿等形象,是花梳中的上乘之作。,18,古柏文书,19,古柏文书,银耳环 银耳环是苗族银饰家族中款式最多的一支,仅贵州省博物馆不完全的收藏,已近百种。耳环分悬吊型、环状型、 钩状型、圆轮型四种,以悬吊型、环状型较多。苗族耳环造型除了常见的花、鸟、蝶、龙等题材外,其他形象亦多有出现。 银童帽饰 由于苗族视银为避邪之物,生活在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有给儿童饰银的习俗。银饰通常钉在童帽上。传统的童帽饰造型多见狮、鱼、蝶等形象,还有受汉族文化影响的 福禄寿喜、长命富贵等字样及六宝等,构思巧妙,造型别

9、致。,20,古柏文书,21,古柏文书,银饰,银饰,一方面显示富有和美丽,另一方面则具有更深的社会含义:作为民族的标志,它起到维系群体的作用。在同一民族同一支系中,人们都必须佩带同样的银饰;作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孙紧紧的凝聚在一起;作为婚姻标志,它给人们的婚恋生活带来良好的秩序;作为巫术器物,它从心理上给人们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民族银饰已不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根植于民族土壤中的文化的复合体。,22,古柏文书,银饰代表了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它们在型制,纹样和工艺技术上显示出的丰富内容,是其他质量的器物无法比拟的。没有哪类物品像传统银饰那样造型别致,种类繁多、纹样丰富、工艺精致。,23,古

10、柏文书,中国许多民族都有佩带银饰的习俗,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不同,显示出迥然不同的装饰风格,甚至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间,银饰也有很大差别,这些差异极大的丰富了银饰的种类。银饰可分为头饰、耳饰、项饰、胸饰、镯、戒以及装饰衣物的银片、银花等等。银饰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有镶嵌、錾花、镂空、花丝、锻造、点珠等金工技法,娴熟的技艺从另一方面成就了丰富多彩的银饰。,24,古柏文书,25,古柏文书,若论饰银之风盛行,以苗族为最甚。在清水江、都柳江、潕阳河流域,那里的苗族是一个被熠熠银光包裹着的民族。清水江畔的芦笙场上,苗族少女们佩戴的银饰重逾十公斤。贵州并非白银产地,地处偏僻、

11、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苗族将银饰作为本民族的群体选择,无疑是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涉及到图腾信仰、历史迁涉、民俗生活等苗族文化的本质。,26,古柏文书,苗族崇巫,由“万物有灵观”产生的崇拜行为以及“生成维护”的避邪巫术,共同构筑起苗族社会的宗教氛围。崇拜与巫术,两者在苗族银饰上的反映都很充分,特别是后者,它所造成的特殊的审美意识直接影响到苗族银饰的造型,于是有了鼓钉银额带、鼓钉银镯、鼓钉银梳这类银饰。苗族相信一切锐利之物都可以避邪,锐角鼓钉象征的是闪电和光明。,27,古柏文书,又如银角头饰,牛角形,但却是龙角。龙在苗族民俗中主要是以保护神的身份出现,几乎每个人都相信有一条龙在庇护着自己的村寨

12、。银角是苗族服饰中的又一奇观。雷山大银角,宽约85厘米,高约80厘米,造型简朴,最具古风。佩戴时,要在银角两端插上白色羽毛,伴着姑娘的舞步,羽毛随风摇曳,使银角在巍峨壮观中兼有轻盈飘逸之美。,28,古柏文书,施洞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两角间设四条银片形似扇骨而得名。其上饰有“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造型栩栩如生。银片间立有6只凤鸟,展翅欲飞,顶端有蝴蝶、垂穗。施洞银角是苗族银角中最为华美之作,此外还有三都式、舟溪式、榕江式、革一式各类银角。苗族银饰种类之丰富、工艺之精湛,堪称世界一流。,29,古柏文书,三.民族配饰对现代服饰形式的启迪,少数民族服饰的这些“附加物”丰富多彩,它们作为服饰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更具有代用物、补充物、保护物的多种功用,因而显得十分实用,不可或缺。从更深的文化层次考察,它们在另一方面又具有民族、历史、爱情等象征意义。,30,古柏文书,配饰为民族服饰增辉添彩,成为民族服饰的精华,服中有饰、饰可成服是民族服装的一个特色。而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嬉皮风格,到近几年再度燃起的民族风格,配饰对服装风格个性的强化作用越来越突出。从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中,我们应进一步挖掘设计灵感,在民族风格的大前提下创造符合潮流的新的穿作风格与新的搭配形式,将中国民族风格发扬光大。,31,古柏文书,THE END THANKS,32,古柏文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