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中物理竞赛复赛模拟题.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035067 上传时间:2021-04-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8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中物理竞赛复赛模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全国高中物理竞赛复赛模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全国高中物理竞赛复赛模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全国高中物理竞赛复赛模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国高中物理竞赛复赛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中物理竞赛复赛模拟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全国高中物理竞赛模拟题一1. 光子火箭从地球起程时初始静止质量(包括燃料)为M0 ,向相距为 R=1.81061.y.(光年)的远方仙女座星飞行。要求火箭在25 年(火箭时间)后到达目的地。引力影响不计。1)、忽略火箭加速和减速所需时间,试问火箭的速度应为多大?2)、设到达目的地时火箭静止质量为M0,试问 M 0/ M 0的最小值是多少?分析:光子火箭是一种设想的飞行器,它利用“燃料”物质向后辐射定向光束,使火箭获得向前的动量。求解第1 问,可先将火箭时间025a (年)变换M 0成地球时间,然后由距离 R 求出所需的火箭速度。 火箭到达目的地时, 比值 M 0是不定的,所谓最小比值是指火箭刚

2、好能到达目的地,亦即火箭的终速度为零,所需“燃料”量最少。利用上题(本章题11)的结果即可求解第2 问。解: 1)火箭加速和减速所需时间可略,故火箭以恒定速度飞越全程,走完全程所需火箭时间(本征时间)为025a (年)。利用时间膨胀公式,相应的地球时间为021c2因R故R0212c解出cc22100c 1 0.961022c 12cR012R可见,火箭几乎应以光速飞行。( 2)、火箭从静止开始加速至上述速度,火箭的静止质量从 M 0 变为 M ,然M 0后作匀速运动,火箭质量不变。最后火箭作减速运动,比值M 0 最小时,到达目的地时的终速刚好为零,火箭质量从M 变为最终质量 M 0 。加速阶段

3、的质量变化可应用上题(本章题11)的( 3)式求出。因光子火箭喷射的是光子,以光速c 离开火箭,即 u=c,于是有1M12M01(1)c 为加速阶段的终速度,也是减速阶段性的初速度。对减速阶段,可应用上题(本章题 11)的( 4)式,式中的 m0 以减速阶段的初质量M 代入。又因减速时必须向前辐射光子,故u=-c,即有1M12M01(2)由( 1)、(2)式,得M14R214R2410M 01c22c221000y2. 如图 52-1 所示,地面上的观察者认为在地面上u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A 和 B,在相对地面以速度 u( u 平OABx 行于 x 轴,且与正方向同向)运动的火箭上的观察者的z判

4、断正确的是()图 52-1A、A 早于 BB、B 早于 AC、A、B 同时发生D、无法判断解:在地面( S 系)上,xxB xA , t t B tA 0,在火箭( S 系)中,tt Bt Aux Br t Aux Ar tBc2c2r tBt Aux AxAxBc2ux AxAxBc 2因 r0, u0, xAxB0 ,故t 0 。即从火箭上观察, B 事件在前, A 事件在后,选 B。3. 如图 11-195 所示,正方形均质板重 G,用 4 根轻质杆铰链水平悬挂, 外形构成边长为 a 的立方体,现将方板绕铅垂对称轴旋转 角度,再用一细绳围绕四杆的中点捆住, 使板平衡于 角位置。试求绳内的

5、张力。分析:初看此题,一般都会觉的比较复杂, 因为题中铰链就G图 11-195有 8 个,加上 4 根轻质杆与绳子有4 个接触点,一共有12 个受力点,而且初看甚至想象不出木板旋转 角度以后整个系统是什么样子,即使把各个受力点的力逐个画出来也无济于事。应该先想一想哪些点都是对称的(等价的),找出最基本的部分,再把空间方向确定下来,然后好画出各个力点的受力情况。解:把木板绕铅垂对称轴旋转 角度以后,系统虽然不是一个很对称的立方体,但把系统绕铅直轴旋转90 度的整数倍,系统的与自身重合,说明四根轻杆的受力情况是完全一样的。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把四根轻杆,木板,绳组成的部分看成刚体,则刚体受四个铰接部

6、分的力而平衡,重力方向的平衡可以得出,竖直方向对每根轻杆的拉力T 上 为:4T上G( 1)而铰接处是否对轻杆有水平方向的作用力,暂时还不好确定,N/不过可以为/,从俯图来看四根轻杆的受力情况(如图11-196NO所示):图中虚线表示正方形对角线的外延部分,如果 N/ 不在对角线图 11-196方向上,则四个N/ 对 O 点有一个力偶矩,将使得下面的部分旋转,与平衡假设相矛盾,因此水平弹力必然在对角线方向,要么都向外,要么都向里(设向外为正,这种设法不会影响结果) 。同样的道理,把木板隔离开来,可知木板对轻杆往下的拉力T下 为:4T下 G(2)N/y而水平方向的作用力必沿对角线方向(否则木板旋转

7、),木板对杆的作用力向里向外的性质与上端铰链T/T/ N /xO的方向相同,否则以绳对杆的作用点为支点,力矩无法平衡。图 11-197下面再看整个系统的俯视图 (如图 11-197 所示),把轻杆隔离出来作为平衡的刚性杆,利用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矩的平衡条件可求出拉力T 的大小。绳作用在每根转杆的中点,在俯视图上不难看出,绳子构成一个正方形,且在水平面内,因而可以知道绳对轻杆仅有水平面内,因而可以知道绳对轻杆仅有水平面内的拉力,轻杆在竖直方向上力的平衡是满足的:T上 T下( 3)取一根轻杆为研究对象不难求出N/ 与 N / 的关系,以及 N/ 与 T/ 的关系,设绳的张力为 T,则水平合力 T/2

8、T 。x 方向水平力平衡:N / sinN / sin2(4)2y 方向水平力平衡:N / c o sN / c o sT/2TNT 上/ minA22(5)2在过轻杆的竖直面内来分析力矩平衡(只研究平面内转矩),如图 a cosT/N/ min211-198。2a sinBT 下对于 A 点,力矩平衡2图 11-198N / sin a cosT下 2a sin22 (6)联合( 2)、(4)、(5)、(6)式可得G cosT2 2 cosa24. 如图 12-30 所示,一小车对地以加速度a1=1m/s2 向左由静a1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车上一人又以加速度a22相对于车向=2m/s图 12

9、-30右同时由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求: (1)人对地的加速度;(2)经历时间 t 1=1s,人对地的瞬时速度;( 3)经历时间 t 2=2s,人对地的位移。解:( 1) a人地a人车a车地a1 与 a2 方向相反选 a2 为正方向则a人地 2m / s2m s21m/ s2( 2) t=1s 时,人车 2m / s车地1m / s人地 2m / s1m / s1m/ s( 3)a人地 1m/ s21a t 2s11 222m225有一小直径为 d 的试管,管内装有理想气体,其中有一段质量m=2g 的水银将理想气体和空气隔开。 当试管口向上时, 气体在试管中的长为L1(图 24-30(a)中的

10、( a),当将管口向下时,气体在试管中长为L2(图 24-30( b)中的( b),试求 L2/L1 为多少?解:如果是等温过程,可得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V常数对于上述两种情况,可有PatL2P1V1 P2V2PP现在考虑在每一情况作用中在气体上的压强,如图 24-30L1Pat图 24-30 ( b)(b)所示,可得WV2P1P大气SV1P2WP大气S式中 S为试管内部的截面积, W 为水银的重量, W=mg,则mgV2SL2P大气SV1SL1mgP大气S消去 S得L2P大气4mgd 2L1P大气4mgd 26有一个两端开口、粗细均匀的 U 型玻璃细管,放置在竖直平面内,处在h压强为 p0

11、的大气中,两个竖直支管的高度均为h,水平管的长度为 2h,玻璃细2h管的半径为 r,r?h,今将水平管内灌满密度为的水银,如图 24-54( a)所示。图 24-54 (a)1如将 U 型管两个竖直支管的开口分别封闭起来,使其管内空气压强均等于大气压强,问当U 型管向右作匀加速移动时,加速度应多大才能使水平管内水银5 h柱长度稳定为 3 。2如将其中一个竖直支管的开口封闭起来,使其管内气体压强为1atm,问当U 型管绕以另一个竖直支管 (开口的)为轴作匀速转动时, 转数 n 应为多大才能使5 h水平管内水银柱长度稳定为3。(U 型管作以上运动时,均不考虑管内水银液面的倾斜)解: 1、当 U 型

12、管向右加速移动时,水平管内的水银柱将向左边的竖直支管中移动,其稳定的位置是留在水平管内的水银柱所受的水平方向的合力a1 h3AB图 24-54 ( b)等于使其以恒定加速度a 向右运动时所需的力。由于竖直支管内空气在膨胀或压缩前后的温度相等,根据气态方程有4右管:p0hS3 p1hSp0 hS2 p2 hS左管:3S 为管的截面积,图24-54( b)中, A、B 两处压强分别为:p Ap21gh3pBp1而留在水平管内的水银柱质量m 5 hS3其运动方程为( p ApB ) Sm a由以上各式可得a(9 p04 gh) /( 20 h)2当 U 型管以开口的竖直支管为轴转动时,水平管内的水银

13、柱将向封闭的Bh / 3A图 24-54 ( c)竖直支管中移动,其稳定位置是水平管内的水银柱所受的水平方向的合力,正好等于这段水银柱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于封闭竖直支管内空气在压缩前后的温度相等,根据气态方程有2p0 hShSS 为管的截面积。图24-54( c)中 A、B 两处的压强分别为p Ap1gh3pBp0留在水平管内的水银柱的质量m 5 hS3其运动方程为( p ApB ) Sm2 R42 n 2mRR 7 h其中6由以上各式可得1n(9 p06 gh) /(140 2 h 2 ) 2n57. 有一块透明光学材料, 由折射率略有不同的许多相互平行的,n4厚度 d=0.1mm

14、 的薄层紧密连接构成,图33-40 表示各薄层互相垂直n3n2的一个截面,若最下面一层的折射率为n0,从它往上数第 K 层的折2n1r1n00iO射率为 nK 0 v,其中 n0,今有一光线以入射角=n -K=1.4,v=0.025i=60图 33-40射向 O 点,求此光线在这块材料内能达到的最大深度?解:设光线进入材料后的折射角为r,则根据折射定律有sin in0 sin r ,此光线从最下面一层进入向上数第一层时,入射角为 r20 ,折射角为 r21 ,同样根据折射定律有n0sin0n1 sin122,也即n0c o s0 n1 c o s1光线从第一层进入第二层时,同样可得n1cos

15、0n2 cos 1综合以上分析可得:n0 cos 0n1 cos 1 n2 cos 2nK cos K因为 nKn0K 0.0025 ,所以 cos K 随着 K 的增大而增大, K 则随着 K 的增大而减小,即光线在顺序变化的介质中传播时将偏向折射率变大的方向。满足上式又当 cosK 最接近1 的 K 值即为光线能进入的最深薄层的序号,光线在这个薄层上将发生全反射,然后又逐层返回下面最后射出透明材料。因此求出能满足下式的K 的最大值n0cos0n0cos 01cos KnKn0K因为 n0 cos0n0 sin rsin i代入上式得:cos Ksin i1n0Kn0sin i 1.41 0

16、.866K21.76解得:0.025取小于 21.76的最大整数,得 K=21,即在 n0 上面第 21 层下表面就是光线能到达的最深处,所以光线在这块透明材料内能达到的最大深度是hK1 d220.1mm2.2mm.8. (1)图 33-98 所示为一凹球面镜,球心为 C,内盛透明液体,已知 C 至液面高度 CE为 40.0cm,主轴 CO上有一物 A,物离液面高度 AE 恰好为 30.0cm 时,物 A 的实像和物处于同一高度。实验时光圈直径很小,可以保证近轴光线成像。试求该透明液体的折射率 n。(2)体温计横截面如图 33-99 所示,已知细水银柱 A 离圆 柱R面顶点 O 的距离为 2R

17、,R 为该圆柱面半径, CCO为 圆2RE 柱面中心轴位置。玻璃的折射率 n=3/2,E 代表人眼,图 33-99求图示横截面上人眼所见水银柱像的位置、虚实、正倒和放大倍数。分析:(1)通过折射定律和光圈足够小的条件可求出液体的折射率。(2)注意在近轴条件下的近似,再通过几何知识即可求解。解:(1)主轴上物 A 发出的光线 AB,经液体界面折射后沿BD 方向入射球面镜时,只要 BD 延长线过球心 C,光线经球面反射后必能沿原路折回。按光的可逆性原理,折回的光线相交于A(图 33-100)。对空气、液体界面用折射定律有sin in sin rnsin iBE / ABsin rBE / CBCE

18、40.0n1.33当光圈足够小时,BE ,因此有AE30.0(2) 先考虑主轴上点物 A 发出的两条光线,其一沿主轴方向 ACOE入射界面,无偏折地出射,进入人眼 E。其二沿 AP 方向以入射角 i 斜入射界面rCAP 点,折射角为 r。折射光线 PQ 要能进入人眼 E,P 点应非常靠近 O 点,iiBE或者入射角 i 和折射角 r 应很小。若角度以弧度量度,在小角(近轴)近似DO下,折射定律 n sin i sin r 可写为 r ni 。这两条光线反向延长,在主轴上图 33-100相交于 A , A 即为物 A 之虚像点(图 33-101)。对 APA 用正弦定律,得sinA PAsin(

19、i )sin iAAAPAP在小角(近轴)近似下:sinA PAA PAnii,sin iiAPAOniii上式可写为AO2RAO解上式得2R2RA O4R2 n2 3/2为了分析成像倒立和放大情况,将水银柱看成有一定高度的垂轴小物体AB,即然A A 是一对共轭点,只要选从B 发出的任一条光线经界面折射后,反向延长线与过 A 点垂轴线相交于 B , B 是点物 B 虚像点,即 A B 是物 AB 之正立虚像。选从 B 点发出过圆柱面轴心 C 的光线 BC。该光线对界面Brni来说是正入射(入射角为零) ,故无偏折地出射,反BnPQA iCi OAE向延长 BC线交过 A 垂轴线于 B ,从 A

20、 B C ABC图 33-101得A BA C3R放大率ABAC3R9如图 41-83 所示,两个固定的均匀带电球面A 和 B 分别带电 4Q 和 Q( Q0)。两球心之间的距离d 远大于两球的半径,两球心的连线MN 与两球面的相交处都开有足够小的孔,因小孔而损失的电量可以忽略不计。一带负电的质点静止地放置在 A 球左侧某处 P 点,且在 MN 直线上。设质点从P 点释放后刚好能穿越三个小孔,并通过 B 球的球心。试求质点开始时所在的P 点与 A 球球心的距离 x 应为多少?分析:质点释放后,由于质点带负电, A4QQ球和 B 球带正电,故质点先加速,穿过A 球PN内时,不受 A 球的电场力作

21、用,但仍受B 球MAB的电场力,进一步加速。在两球之间时,存xd在一质点所受合力为零的点, 设此点为 S,且图 41-83由于 A 球所带电量大于 B 球带电量, S 点应离 B 球较近。所以质点从 A 球内出来后到 S点这段距离内作减速运动,从 S 点到 B 球的第一个孔这段距离内作加速运动。因此,为了使质点能到达 B 球的球心,第一个必要条件是,质点必须通过S点,即质点在 S 点的速度至少应大于零或至少等于零。若质点能通过 S 点,则如上述,从 S点到 B 球的第一个孔期间,质点沿MN 向右加速。由于质点在 B 球内不受 B 球的电场力作用,但仍受 A 球向左的引力,质点减速,因此为了使用

22、期质点能通过 B 球的球心,第二个必要条件是,质点在 B 球球心处的速度应大于零或至少等于零。本题的关键在于带电体系的电势能与带电质点的动能之和,在该质点运动过程中守恒。因此质点刚好能通过 S点的条件可表示为,质点在 P 点和 S 点时,带电体系的电势能相等(注意,质点在P 点静止)。同样,若质点在S 点时带电体系的电势能大于(或等于)质点在B 球球心时带电体系的电势能,则表明质点若能通过 S点,就必定能通过(或刚好到达)B 球球心。解:根据分析,在 MN 直线上在 A 球和 B 球之间有一个 S 点,带电质点在S点受力为零。设S点与 A 球和 B 球球心的距离为 r1 和 r2 ,则k 4Q

23、k Qr 2r212r1r2d由以上两式,可解出r2 d; r21 d133带电质点从 P 点静止释放后,刚好能够到达S 点的条件是,它在 P 点和 S 点的电势能相等,即k 4Qqk Q qk 4Q q k Q qxxdr1r2式中 -q(q0)是带电质点的电量。把上面解出的r1 和 r 2 代入,得x210 1 d9为了判断带电质点刚好到达S点后,能否通过B 球球心,需比较它在S 点的电势能 WS 与它在 B 球球心处的电势能WB 的大小,因W Sk 4Q qk Q qk 9Qqr1r2dWBk 4Q qk Q qkQq 41r1r2dRB式中 RB 为 B 球的半径。由题设RB?d故即W

24、BWS因此,带电质点只要能到达S点,就必定能通过B 球球心。于是,所求开始时 P 点与 A 球球心的距离 x 即为上述结果,即x210 1 d910如图 41-88 所示,在真空中有 4 个半径为 a 的不带电的相同导体球, 球心分别位于边长为r(r?a)的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首先,让球1 带电荷 Q( Q?0),然后取一细金属丝,其一端固定于球1 上,另一端分别依次与球2、3、4、大地接触,每次接触时间都足以使它们达到静电平衡。设分布在细金属丝上的电荷可忽略不计。试求流入大地的电量的表达式。解:当球 1 与球 2 连接后,用 Q1 和 Q2 分别表示球 1 和球 2 上B A adDbl图

25、41-88的电量,可得Q2 Q1 Q / 2 。球 1 与球 3 连接后,因球 1 和球 3 处于对称位置,其电量 Q1 和 Q 相等,故可得 Q3Q1 Q / 4. 球 1 与球 4 连接后,电荷分布呈不对3称状态,设连接后球 1 和球 4 上的电量分别为Q1 与 Q4。它们可利用等电势方法求出,即U 1kQ1 / akQ2 / rkQ3 /2rkQ4 / rU 4kQ1 / akQ2 /2rkQ3 / rkQ4 / a以上各式中,计算各球上的电荷在另一球处引起的电势时,利用了 r?a 的条件。由于U1U4,且 Q1Q4Q1Q/4,故Q1Q 1a21 /2 ra/ 8Q 4Q 1a21 /2

26、 ra/ 8利用 r?a 的条件,略去二阶小量,上式可写成Q1Q 1a21 /2r/ 8Q 4Q 1a21 /2r/ 8最后将球 1 与球 4 断开并把球 1 接地。设接地后球 1 所带电量为 q1,电势为 U 1 ,则球 1 的电势为U 1kQ1 / akQ2 / rkQ32rkQ4 / r0q1a Q2Q3 /2Q4 / raQ 5 / 81/ 4 221 a / 82r/ raQ 5 / 81/ 4 2 / r此时球 1 上带负电,故流入大地的电量Q入地 为Q入地 Q1q1Q 1a21 /2r / 8aQ 5 / 81 / 42 / rQ 1a 5212 / 2 / r / 8Q 1a 432 / 2 / r / 832Q 1a 42r.8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